Workflow
方便面
icon
搜索文档
以行动回应消费者关切 白象“多半”系列产品更名为“面饼120克”
证券日报之声· 2025-06-07 15:55
商标事件与品牌响应 - 公司决定即日起对"多半"和"多一半"系列产品更名,本月内停止生产原包装产品,后续终止使用相关产品名 [1] - 产品更名为"面饼120克"和"面饼110克",以直接标注分量的方式体现透明度 [3][4] - 公开信引发媒体广泛报道及网友正面评价,被认为是以消费者为本的体现 [4] 行业背景与竞争格局 - 方便面行业存在类似商标注册现象,如康师傅申请"一倍半"、今麦郎申请"一桶半"等商标,但均处于无效状态 [4] - 法律层面,"多半"商标注册合规,可能是行业竞争下的保护性注册行为 [4] - 头部品牌如康师傅、今麦郎同类产品面饼分量均为110g,与公司原产品一致 [4] 品牌战略与消费者互动 - 公司通过辣条拌面、香菜面等爆品精准捕捉年轻群体需求,如辣条拌面结合情绪释压,香菜面利用争议性话题制造社交热度 [5] - 品牌注重与消费者的长线价值共鸣,通过抖音"爆款共创"等计划深化情感纽带 [5] - 倾听消费者需求被视为公司近年品牌进化及破"卷"的关键因素 [5]
方便面“命名通胀”:一袋“多半”面,折射出了行业的焦虑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6-06 20:07
白象食品商标争议事件 - 公司就"多半"商标造成消费者误解致歉,解释该商标产品为面饼大份量版本(110-120克 vs 原70克,"多一半"为100克 vs 原60克),承诺调整包装[1] - 消费者投诉"多半"仅为注册商标非实际份量描述,质疑公司玩文字游戏[1] - 电商平台数据显示公司"汤好喝"系列产品份量普遍达100克/袋以上,与"多半"系列宣称的增量并无明显差异[3] - 公司称注册"多半"商标初衷是为与常规份量产品区分便于消费者选购[2] 方便面行业命名现象分析 - 行业存在"命名通胀"现象,包括今麦郎"1桶半"、康师傅"一倍半"等份量营销话术,反映品牌在激烈竞争下的焦虑情绪[2][5] - 专家指出此类命名策略短期吸引消费者但损害品牌形象,维护老顾客成本高于误导新顾客,不可持续[5][8] - 今麦郎"1桶半1袋半"产品自2015年累计销量超100亿份,显示性价比命名策略的市场接受度[8] 方便面行业竞争格局 - 行业受外卖冲击、健康意识提升等因素影响,销量从2016年385.2亿包低谷回升至约430亿份/年[7] - 市场竞争白热化:康师傅布局高端产品"满汉大餐",今麦郎强化性价比产品,新锐品牌如拉面说持续创新[7] - 公司主打2-5元中低端"汤好喝"系列,主要面向价格敏感型用户,通过命名营造增量感刺激购买[7] 行业发展建议 - 专家建议行业需通过实质性创新摆脱"不健康"标签,而非依赖命名修饰[5][8] - 产品创新是突破生存困境的最佳路径,市场将通过洗牌淘汰特色不足的小品牌[8] - 在保持价格优势基础上改变固有形象是行业亟待解决的课题[1][8]
“1袋半”方便面商标遭质疑!今麦郎客服回应:量确有一袋半
南方都市报· 2025-06-06 12:37
今麦郎"1袋半"商标争议 - 今麦郎客服回应"1袋半"系列产品确实包含一袋半的量(120克面饼),旨在解决消费者"一袋不够两袋太多"的痛点[1] - 产品包装突出"1袋半"蓝色大字体并标注TM标识(商标受理中),对比旗下"汤真好"系列面饼仅88克[1] - 2015年起多次申请"1袋半"商标均被驳回,仅2024年9月申请件显示"等待实质审查",2023年5月申请件处于"驳回复审中"[1] 白象"多半"商标事件后续 - 白象公司致歉声明称"多半"产品为110-120克大分量面饼(原产品70克),注册商标初衷是为区分常规产品线[2] - 承认包装设计引发消费者误解,承诺尽快调整"多半"系列产品包装[2] 行业产品策略观察 - 两家公司均采用"增量营销"策略:今麦郎"1袋半"与白象"多半"均通过加大面饼克重(120克vs原70-88克)吸引追求性价比的消费者[1][2] - 商标争议集中在量词描述:企业将"1袋半""多半"等定量表述注册为商标,引发公众对"文字游戏"的质疑[1][2]
白象“多半桶”“多半袋”商标均无效
南方都市报· 2025-06-06 07:17
产品包装争议 - 公司"多半"系列产品因包装标注"多半"为注册商标引发消费者质疑,被指玩文字游戏 [4] - 产品包装显示"多半袋面""多半桶面"旁有"大分量,倍满足"标语,下方注明"'多半'是注册商标" [4] - 公司回应称"多半"产品是基于原70克面饼推出的110-120克大分量产品,"多一半"是基于60克面饼推出的100克产品 [5][6] - 公司表示注册"多半"商标初衷是为区分常规分量产品,将调整包装避免误解 [5] 产品规格对比 - "多半"牌袋装红烧牛肉面饼110克,比常规75克产品高近50% [6] - "多一半"品牌袋装红烧牛肉面饼100克,比60克系列产品多几十克 [6] - 公司旗舰店还销售120克"超大袋"、60克四川红烧牛肉味面、85克"汤好喝"系列、100克"大辣娇"BIG桶等不同规格产品 [6] 商标注册情况 - 公司2018-2021年申请注册"多半""多半袋""多半桶"等商标,部分已成功注册 [6] - "多半袋""多半桶"商标因易导致消费者对商品数量特点产生误认被驳回,处于无效状态 [6] 销售表现 - 公司在抖音电商平台方便面品类销售额排名第一,近一个月销售额5000万-7500万元 [7] - 康师傅和今麦郎同期销售额均为2500万-5000万元,分列第二、第三 [7] - 公司抖音销售额51.72%来自品牌自营号,达人号占12.85%,商品卡占35.4% [7] - 争议产品"多半"牌旗舰店近一个月最高销售额链接为10万-25万元,远低于网红甜辣火鸡面/小龙虾拌面的250万-500万元 [7]
“多半”只是商标,企业玩文字游戏得不偿失
齐鲁晚报网· 2025-06-05 17:23
白象方便面商标争议事件 - 公司客服确认"多半"是注册商标而非实际重量描述 实际重量以包装标注为准 [1] - 宣传标语"多半袋面"引发消费者误解 被质疑利用日常用语制造消费幻觉 [1] - 事件暴露企业通过商标注册玩文字游戏的营销策略 涉嫌误导消费者 [1] 行业营销乱象分析 - 行业存在将"无添加""超长待机"等描述性词汇注册为商标的普遍现象 实际产品特性与商标含义不符 [2] - 企业利用商标法灰色地带制造认知偏差 触碰反不正当竞争法红线 [2] - 类似操作正在形成破窗效应 解构商业诚信基础 [2] 企业营销策略反思 - 文字游戏营销导致品牌公信力受损 舆论发酵后公司被迫致歉 [2] - 短期销量收益与长期品牌形象损伤不成正比 真相曝光后代价远超收益 [2] - 行业需从"流量经济"转向"留量经济" 产品实质创新才是核心竞争力 [2] 商标监管与商业伦理 - 现行商标审查存在漏洞 需加强对日常用语注册商标的实质审查 [3] - 商业本质应是价值交换 利用信息不对称获利终将被市场反噬 [3] - 企业应将创新资源投入产品品质而非营销话术 诚信应成为核心商标价值 [3]
因“多半”系商标登微博热搜,白象回应将尽快调整产品包装
财经网· 2025-06-05 17:19
商标争议事件 - 白象因"多半"商标引发消费者误解登上微博热搜榜首 公司声明将调整产品包装以避免误导[1] - 消费者反映"多半袋面"等产品包装标注存在歧义 实际"多半"是注册商标而非份量描述[1] - 公司解释"多半"商标注册初衷是为区分常规份量产品 并对误解表示歉意[1] 产品规格对比 - 多半牌袋面面饼达120克 比经典款85克多35克 比精炖款75克多45克[1] - 多半牌桶面面饼110克 较新经典系列桶装85克多25克[2] - "多半"产品基于原70克面饼升级至110-120克 "多一半"产品从60克升级至100克[2] 商标注册情况 - 公司累计注册1350件商标 2018-2021年申请"多半"系列商标[2] - "多半"和"白象多半"商标已注册成功 但"多半桶"、"多半袋"商标无效[2] 产品战略布局 - 2015年行业开启克重升级赛道 公司2018年推出"多半"大份量系列[3] - 产品注重"吃饱又吃好" 在口感与体验方面进行优化[3] - 电商平台显示公司持续扩充大规格产品线 包括超大袋/桶系列[3]
白象也玩文字游戏?“多半”只是商标,消费者又被套路了?
搜狐财经· 2025-06-05 12:12
品牌信任危机 - 白象因将"多半"注册为商标引发消费者质疑,被指玩文字游戏损害品牌诚信 [1][3] - 客服回应称"多半"是注册商标,产品克重以包装标注为准,引发消费者不满 [3] - 消费者在黑猫投诉平台反映购买"多半袋2代"却收到普通版产品,平台以"地域工厂包装差异"搪塞 [9] 民族品牌形象与现实落差 - 白象作为方便面四大厂商中唯一拒绝日资的企业,曾以"中国人自己的方便面"赢得民族品牌美誉 [5] - 公司以社会责任著称:河南暴雨捐款500万元及物资、山东工厂雇佣1/3残障员工、向宋庆龄基金会捐款1000万元 [5] - 此次商标争议导致其"国货之光"形象受损 [5] 商标策略与商业意图 - 2018年白象官微宣传"多半袋"为加量40克(面饼达120克,总重146克)的回馈活动 [6] - 公司注册"多半"、"白象多半袋"、"白象多半桶"等商标,并申请"多半袋2代"(未通过),显示精心设计的商标布局 [10] - 从分量承诺到商标声明的转变,被质疑用法律手段规避营销承诺 [7] 产品创新与市场竞争困境 - 首创骨汤方便面品类的白象面临创新乏力,核心产品"大骨面"增长遇瓶颈 [11] - 2023年推出的"鲜面传"鲜食面因冷链成本高、保质期短未能突破区域市场,"轻厨"低脂面市占率不足0.5% [11] - 康师傅"御品盛宴"、统一"满汉大餐"抢占高端市场,今麦郎"一袋一桶半"挤压下沉市场,白象中端价格带受夹击 [11] 行业竞争与战略反思 - 行业面临渠道变革、健康浪潮和外卖冲击的多重压力 [12] - 竞品通过产品升级(如康师傅高端线)和下沉市场扩张(如今麦郎)形成差异化竞争 [11] - 白象被指依赖营销话术而非实质性创新,暴露产品力不足的战略短板 [12]
多半袋面的“多半”是商标?白象致歉!首个国产九价HPV疫苗获批上市!美联储褐皮书显示经济前景悲观!卡地亚证实部分用户数据遭泄露!
新浪财经· 2025-06-05 09:06
白象"多半"商标争议事件 - 白象食品旗下"多半袋面"、"多半桶面"系列产品因包装标注"多半"为注册商标引发消费者质疑[1][2] - 公司客服回应称"多半"确实是商标 产品克重以包装标注为准 强调产品质量无问题[2] - 白象官方声明解释"多半"产品为面饼增量款 其中"多半"系列在70克基础上增至110-120克 "多一半"系列在60克基础上增至100克[2] - 公司承认商标使用可能造成误解并致歉 承诺将尽快调整产品包装以避免误导消费者[2] 国产九价HPV疫苗获批 - 中国首款九价HPV疫苗4日获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4][5] - 该疫苗为全球第二款九价HPV疫苗 打破了国外产品十余年的市场垄断[5] 美联储褐皮书经济展望 - 美联储4日发布的褐皮书显示美国经济活动略有下降 六个储备区报告经济小幅下滑 三个地区保持稳定 三个地区微弱增长[7][8] - 制造业活动减弱 消费者支出表现分化 部分企业因关税影响提前采购相关商品[8] - 住宅房地产市场基本持平 多数地区新屋开工和建筑活动停滞或放缓[8] 卡地亚用户数据泄露事件 - 卡地亚证实全球部分用户数据遭泄露 包括客户姓名、出生日期等信息 但不涉及银行数据[10][11] - 此次事件涉及中国市场在内的全球客户 公司已向监管部门报备并持续调查[11] - 这是继迪奥之后 一个月内第二起奢侈品巨头数据泄露事件[11]
白象致歉“多半”品牌引发误解,“多半袋”等商标曾被驳回
南方都市报· 2025-06-05 08:30
产品包装争议 - 公司"多半"系列产品因包装标注"多半"为注册商标引发消费者质疑[1] - 公司回应称"多半"产品面饼重量为110-120克,比原70克产品增加57%-71%[1] - "多一半"产品面饼重量为100克,比原60克产品增加67%[1] - 公司致歉并表示将调整包装以避免误解[1] 产品规格对比 - "多半"袋装红烧牛肉面面饼110克,比常规75克产品高47%[3] - "多一半"袋装红烧牛肉面面饼100克,比60克系列产品多40克[5] - 公司产品线包含多种规格红烧牛肉面,面饼重量从60克到120克不等[5] 商标注册情况 - 公司2018-2021年申请注册"多半"系列商标,部分已获批准[5] - "多半袋""多半桶"商标因易导致消费者误解被驳回[5] 销售表现 - 公司在抖音电商平台方便面品类销售额排名第一[5] - 近一个月方便面品类销售额5000万-7500万元,领先康师傅和今麦郎[5] - 51.72%销售额来自品牌自营号,达人号占12.85%,商品卡占35.4%[7] - "多半"系列旗舰店最高销售额产品链接月销10万-25万元[7] - 网红甜辣火鸡面/小龙虾拌面单链接月销售额达250万-500万元[7]
多半袋面是“多半”+“袋面”,这样的套路格局太低
南方都市报· 2025-06-05 07:13
商标争议事件 - 白象食品"多半袋面"系列产品因包装上"多半"为注册商标引发消费者质疑,认为存在误导性宣传 [1] - 公司回应称"多半"确实是商标,产品克重以包装标注为准,强调产品本身没有问题 [1] - 实际产品规格为110-120克面饼,比原先70克面饼有所增加,但消费者认为这种表述存在文字游戏嫌疑 [2] 法律合规问题 - 该做法涉嫌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关于知情权的规定,可能构成虚假或引人误解的宣传 [1] - 包装上"大分量,倍满足"的标语被认为具有诱导性,可能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 [1] - 法律学者指出企业必须守住法律红线和道德底线,避免消耗多年积累的品牌美誉 [3] 行业现象 - 类似营销手法在行业内并非个例,此前壹号土+猪、千禾0+添加酱油等品牌也采用过类似策略 [2][4] - 行业头部企业参与此类文字游戏会损害企业形象,导致消费者用脚投票 [2] - 短期逐利的营销策略可能埋下长期隐患,最终损害企业利益 [2] 企业启示 - 诚信经营是企业做大做强、行稳致远的基础 [3] - 企业应避免在营销中玩文字游戏,而应通过正当方式吸引消费者 [3] - 该事件为行业敲响警钟,提醒从业者防范类似风险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