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护城河

搜索文档
从被动应诉到主动行使专利权,中国企业—— 在海外市场,如何建造技术护城河(经济聚焦·知识产权“出海”)
人民日报· 2025-07-25 06:12
知识产权布局与海外拓展 - 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501万件,PCT国际专利申请连续6年全球第一,中国在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2012年第34位跃升至2024年第11位[2] - 长城汽车在新能源车型出海前2-3年已对电池管理、智能驾驶等核心技术申请专利保护,形成技术护城河[3] - 华为知识产权团队从最初十几人扩展至300多人,专业能力显著提升[3] 国际专利竞争策略 - 华为通过5G核心专利交叉许可降低纠纷风险并实现商业价值,同时参与国际专利池组建以影响行业规则[5] - 宁德时代在欧洲申请动力电池专利时主动提供技术培训,突破审查壁垒[4] - 中国企业专利策略从被动应诉转向主动维权,如华为2016年对三星发起诉讼并于2019年达成全球交叉许可协议[8] 政策与司法支持 - 《国务院关于涉外知识产权纠纷处理的规定》2025年施行,构建事前防范与事后救济多维体系[9] - 专利法修改后法定赔偿额上限提高至500万元,下限3万元,并引入惩罚性赔偿制度[12] - 司法鉴定机构在侵权纠纷中发挥关键作用,如福建公司通过专业鉴定赢得诉讼[13] 行业短板与改进方向 - 知识产权价值评估、转移转化、许可交易机制尚不完善,制约创新链与产业链对接[10][14] - 需发展专业化国际化知识产权中介机构,覆盖创造至管理全周期服务[14] - 政府应通过产业基金、标准化建设等方式引导市场,避免行政干预导致的激励扭曲[11]
“英伟达显卡就是一坨*”!博主6000字檄文怒批:烧接口、缺单元、驱动变砖还威胁媒体
量子位· 2025-07-07 12:02
英伟达产品质量问题 - 5090显卡出现烧接口故障,与4090同款12VHPWR接口存在设计缺陷[10][11][13][14] - 50系显卡存在ROP单元缺失问题,5090/5070 Ti等型号实际ROP数量比标称少8个(4.54%),导致《艾尔登法环》4K性能下降5.6%-8.4%[16][18][22][23] - 驱动程序问题导致50系显卡更新后"变砖",涉及5090/5080等多型号,初期无降级解决方案[26][27][28] 销售策略争议 - 50系显卡库存严重不足,零售商5090首发库存仅个位数,5080仅数百张[29] - 二级市场价格暴涨,华硕5090建议零售价1999美元,实际售价达5100美元(溢价155%)[32] - 40系显卡定价过高,4070起售价800美元较建议零售价599美元溢价33%[33] - 存在捆绑销售现象,强制搭配电源/外设等滞销商品[34] 技术垄断与舆论控制 - 通过CUDA、DLSS等专有技术构建护城河,消费级GPU市占率超90%[36][48] - 施压评测机构,2020年禁止Hardware Unboxed获取评测样品,2025年要求Gamers Nexus修改评测标准[38][39][40] - 5060显卡发布时仅向选定媒体提供预览信息,未开放独立评测,疑似掩盖8GB显存不足缺陷[44][45][46] 市场地位与行业影响 - 数据中心业务收入占比从2019年25%升至2024年78%,消费级GPU占比从53%降至17%[34][35] - 行业观点分化:部分认为高端GPU已成奢侈品,部分认可其技术领先地位将持续[5][6] - 博主指控公司破坏向下兼容性,通过技术锁定巩固垄断[8][36]
美的集团:聚焦核心需求 差异化应对空调市场竞争
证券时报网· 2025-07-02 10:08
行业背景 - 消费降级与价格战席卷家电行业,空调市场尤为明显 [1] - 2025年"618"大促期间,多家巨头卷入价格战 [1] 公司表现 - 美的家用空调在消费降级背景下实现逆势增长,京东、天猫等主流电商平台持续登顶销售榜 [1] - "空气机T6"产品上市三个月提货量近1万台,"全面风"系列产品同期提货量达到近10万台 [1] 产品策略 - 公司以产品差异化应对价格战,通过四大套系矩阵(酷省电、无风感、空气机、全面风)覆盖分层需求 [1] - "酷省电"系列主打"4小时1度电",满足节能刚需 [1] - "全面风"系列聚焦大风量与舒适性平衡 [1] 技术优势 - "全面风"系列产品达到1800m³/h的循环风量,行业同价位段几乎最高风量水平 [2] - 采用行业最大风口270mm,实现送风无死角,避免忽冷忽热问题 [2] - 近5年研发资金投入超过180亿元,家用空调事业部研发团队超过1600人,硕士和博士占比近50% [2] - 拥有2.5万件授权专利和76项"国际领先"科技成果,涵盖节能、静音、舒适风等核心技术领域 [2] 竞争格局 - 小米、追觅等新锐品牌持续加入空调战场 [3] - 公司坚持"研究一代、储备一代、开发一代"的研发模式,持续引领行业发展 [3]
226亿元筑起来出技术护城河,解码极氪刷新全球豪华纯电品牌记录的背后
国际金融报· 2025-06-16 19:28
核心观点 - 极氪在44个月内实现50万辆量产车下线,创下全球豪华纯电品牌最快纪录 [1] - 公司以近30万元单车成交均价稳居豪华品牌头部阵营,75%极氪009用户来自传统豪华品牌增换购 [3] - 44个月完成50万辆标志着高端化战略阶段性成功,为中国汽车品牌角逐全球高端市场注入信心 [5] 生产里程碑 - 第50万辆量产车为极氪009光辉,第500001辆为极氪001 [1] - 从2021年10月首辆下线到2025年6月达成50万辆规模 [1] - 超越特斯拉及其他新势力品牌,成为全球豪华纯电品牌达成50万辆最快纪录 [1] 车型表现 - 极氪001累计交付突破27万辆,2024年25万以上中国品牌纯电销冠 [5] - 极氪009包揽2024年纯电MPV、40万以上MPV、40万以上纯电全品类"三料销冠" [5] - 极氪009光辉159天交付1500辆,占据中国超豪华四座车市场50%份额 [5] - 极氪7X上市75天交付突破3万辆,累计销量达5.65万辆 [5] 研发与技术 - 累计研发投入超235亿元,2024年研发投入同比增长16.14% [6] - 累计有效专利2277件,核心技术专利2528项,新能源领域167项首发科技突破 [6] - SEA浩瀚架构投入180亿元,赋能7个品牌20多款车型 [6] - 首创"三个800"全生态解决方案,V4极充兆瓦桩单枪峰值功率1.3MW [6] - 神盾金砖电池通过220项系统级测试,全球充电速度最快 [6] 智能科技 - 推出行业首个主动式AI大模型座舱,自研KrAl大模型与8295高算力平台融合 [7] - 千里浩瀚智能安全辅助驾驶系统具备G-AES通用障碍物连续自动避让功能 [7] - 极氪001获Euro NCAP与Green NCAP"双五星"评级 [7] - 极氪007获中国保险汽车安全指数辅助安全评分第一(G+) [7] 全球化布局 - 进入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五大洲实现交付 [10] - 全球用户规模接近50万 [10] - 2024年海外市场销量1.4万辆,新势力海外销量榜首 [13] - 计划2025年在泰国、澳大利亚、巴西等地建设1000个800V超快充桩 [12] 战略规划 - 推进回归"一个吉利"私有化进程,整合集团技术资源 [14] - 2025年推出3款全新车型,包括极氪007GT、极氪9X和大型豪华SUV [14] - 后两款车型搭载浩瀚超级电混技术,进入"纯电+电混"多元能源发展阶段 [14] - 建立全生命周期透明沟通机制,邀请用户参与产品迭代 [16]
新能源车亟待以安全保障突破信任危机
证券日报· 2025-05-25 09:40
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现状 - 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在智能化、电动化浪潮中持续高速增长,但安全事故频发引发公众对安全性的高度关注 [1] - 消费者对安全性的关注已显著影响购车决策,并对整个产业链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1] - 行业在追求续航里程、电池能量密度等核心参数时,安全设计面临被成本压缩的风险 [1] 行业技术竞争与安全挑战 - 车企间白热化竞争加速技术迭代,但安全验证与测试体系未能同步跟进 [1] - 智能驾驶系统宣传与实际成熟度存在差距,可能导致驾驶员过度依赖而降低应急能力 [1] - 锂离子电池热失控是当前新能源车自燃事故的核心诱因,需通过全固态电池研发从根本上解决 [1] 技术护城河构建方向 基础研发维度 - 政策已将全固态电池列为重点攻关方向,需强化产学研协同机制推进研发 [1] - 需开发高稳定性正负极材料以解决碰撞后电解液泄漏问题 [1] - 车身轻量化设计需与安全性实现平衡 [1] 智能安全前瞻布局 - 针对L2级辅助驾驶"临界接管"缺陷,需建立感知层(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融合)、决策层(双计算单元)、执行层(双制动系统)三重冗余机制 [2] - 需强化驾驶员监控系统,通过红外摄像头与电容方向盘实现实时注意力监测,必要时强制降速停车 [2] - 应积极推进车联网技术,实现车路数据互通 [2] 测试验证体系创新 - 需建立更严格高效的测试机制,让消费者直观感知驾驶安全性 [2] - 应建立事故数据公开机制,通过透明度消除信息不对称,增强消费者信心 [2] 行业发展理念 - 新能源汽车的终极使命是以更安全的方式承载出行,而非简单颠覆传统 [2] - 行业需摒弃"技术神话"营销手段,明确智能驾驶技术边界,杜绝误导性表述 [2] - 技术创新需与对生命的敬畏同频共振,才能真正走出信任危机 [2]
新能源车企宜从三维度构建技术护城河
证券日报· 2025-05-18 23:45
行业现状与挑战 - 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在智能化、电动化浪潮中持续高速发展,但安全事故频发引发公众对安全性的高度关注 [1] - "铜陵小米SU7爆燃事故"等事件对车企造成重大打击,影响消费者购车决策和产业链发展 [1] - 行业在追求续航里程、电池能量密度等核心参数时,安全设计面临成本压缩风险 [1] - 智能驾驶系统技术成熟度与宣传存在差距,可能导致驾驶员过度依赖而应急能力缺失 [1] 技术改进方向 - 锂离子电池热失控是自燃事故核心诱因,需加快全固态电池研发以解决热失控问题 [2] - 政策层面已将全固态电池列为重点攻关方向,需强化产学研协同机制 [2] - 需开发高稳定性正负极材料解决碰撞后电解液泄漏问题,车身轻量化需兼顾安全 [2] 智能安全布局 - 针对L2级辅助驾驶"临界接管"缺陷,需建立三重冗余机制:感知层异构融合、决策层双计算单元、执行层双制动系统 [2] - 需强化驾驶员监控系统,通过红外摄像头与电容方向盘实时监测注意力,必要时强制降速停车 [2] - 需积极推进车联网技术,实现车辆与道路基础设施数据互通 [2] 测试验证与透明度 - 车企需建立更严格高效的测试机制,让消费者感知驾驶安全性 [2] - 需建立事故数据公开机制,通过透明化消解信息不对称,增强消费者信心 [2] 行业发展理念 - 新能源汽车终极使命是以更安全方式承载人类出行,需平衡技术创新与生命安全 [3] - 车企应摒弃"技术神话"营销手段,明确智能驾驶技术边界,杜绝误导性表述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