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装备制造

搜索文档
新锦动力(300157) - 300157新锦动力投资者关系管理信息20250527
2025-05-27 17:40
公司基本信息 - 投资者关系活动类别为特定对象调研 [2] - 参与单位包括中信建投证券、国泰海通证券等多家机构 [2] - 活动时间为2025年05月26 - 27日,地点在上海世博滨江大酒店 [2] - 上市公司接待人员有董事长兼总经理王莉斐女士等多位管理层 [2] 订单与收入情况 - 截止2025年一季度末,公司在手订单金额约为16.81亿元,订单充足,收入转化需关注后续定期报告 [2][3] 债务情况 - 借助控股股东支持和经营性资金积累优化债务结构,通过与债权人沟通使逾期债务规模下降 [3] - 在手订单增多,造血能力和经营性现金流提升,正寻求多种融资方式优化资本结构 [3] 产能情况 - 签约订单量增长,产能趋于饱和,通过投入智能数控设备等提升生产效率 [4] - 构建“一核三翼”制造网络体系,以锦州主厂为中枢,布局石家庄、廊坊、成都三大配套基地 [4] 海外市场情况 - 深耕国内市场基础上拓展中亚、中东等新兴海外市场,成立国际市场部推进业务全球化 [5] - 2023年与海外用户签约日产3,000吨(约合年产100万吨)合成氨装置压缩机组,2024年达成备品备件服务合作 [5] - 承接中哈天然气管道维修项目,进入天然气长输管线领域;通过阿布扎比国家石油公司供应商认证 [5][6] 产品应用与市场拓展 - 装备产品主要应用于石油化工等多个领域,合成氨装置是拳头产品,在天然气长输管线领域有竞争优势 [6] - 未来围绕“技术高端化、制造绿色化、服务全球化”理念,布局绿氢氨一体化等新能源领域 [6] 政策影响 - 国家“绿色制造”等政策为公司装备类产品绿色化发展带来空间,公司有优先合作机会 [6] - 利用技术优势进军乙烯装置设备国产化领域,交付50万吨乙烯三机压缩机;中标福建海辰化学40万吨己二腈及原料配套项目合成氨压缩机 [6]
从黑灯工厂到零碳先锋:一度电背后的国企转型“新”实践
中国新闻网· 2025-05-16 16:12
数智转型进展 - 东方电气集团打造了包括30万千瓦汽轮机、百万千瓦水电机组、26兆瓦级海上风力发电机组、50兆瓦重型燃气轮机等"国之重器" 全国每4度电有1度来自其设备 [2] - 东方电机建成400米长的"中华第一跨"数字化车间 集合重型机加控制、数字化装配、机器人焊接技术 生产三峡、白鹤滩等水电机组及"华龙一号"核电机组核心部件 [2][4] - 东方汽轮机建成9个数字化车间 叶片产线实现24小时无人加工 设备利用率达90% 产品合格率99% 人均效率提升650% 通过5G和机器视觉技术实现生产优化 [5] 绿色技术创新 - 东方锅炉研发全球最大化学链碳捕集系统 碳捕集效率超95% 二氧化碳浓度达90%以上 成本比传统技术减少三分之二 [6][8] - 化学链燃烧技术通过载氧体传递氧气 避免燃料与空气直接接触 实现二氧化碳自然分离 单位捕集成本降至100元/吨 未来有望压缩至几十元 [9] - 该技术已具备商业化条件 被纳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可为能源行业提供经济性深度脱碳方案 [9] 行业地位与产能 - 作为能源装备"国家队" 公司产品覆盖水电、核电、风电等领域 其设备发电量占全国总发电量的25% [2] - 数字化车间云集世界一流加工设备 具备超大规模清洁能源装备制造能力 支撑巨型水电站及核电站核心部件供应 [2][4]
山东墨龙(002490) - 002490山东墨龙投资者关系管理信息20250515
2025-05-15 21:03
财务与业绩 - 2025 年第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2.91 亿元,同比增长 50.51%,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542.32 万元,扣非后净利润较去年同期增长 92.74% [1][2][6][7][10][27][31] - 公司二季度经营情况将在半年度报告中披露,目前生产经营正常,在手订单充足 [8] 公司发展方向与规划 - 围绕“矢志成为国际知名能源装备制造与服务商”的愿景目标,深耕能源装备制造主业,实施设备更新、海外战略、市场拓展、技术创新、内部管理等创新举措,狠抓降本增效,以人才体系建设为支撑,以产品升级为主线,增加企业科技元素,增强核心竞争力,深耕国内外市场 [1][12][13][21][22] - 主要产品包括石油钻采机械装备、石油天然气输送装备、油气开采装备等,用于油气能源钻采、机械加工、城市管网等领域相关设备制造 [24][37] 资产注入与重组 - 公司目前未披露有关资产注入、资产重组、并购、收购扬州万方科技的计划及公告信息,后续如有相关事项将及时履行信息披露义务 [2][3][15][25][31][32] 股东减持相关 - 股东智梦控股及其一致行动人减持 H 股股票是基于自身发展的投资交易行为,主要系资金需求的正常交易安排,截至 2025 年 4 月底持股比例为 19.003%,2025 年 5 月 8 日、9 日减持,公司及时履行了信息披露义务,减持应遵守香港证监会及香港联交所的有关规则并及时申报权益 [4][11][16][17][18][20][23][24][27][28][31][40] - 公司目前未获悉股东是否会继续减持的具体信息 [9] 控股股东相关 - 公司控股股东为寿光墨龙控股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为 29.53%,实际控制人为寿光市国资局,国资累计投资 30 多亿 [14][19] - 公司目前未披露有关控股股东回购、增持、减持计划及公告信息,未获悉控股股东相关操盘计划,后续如有相关事项将及时履行信息披露义务 [5][14][15][19][35][36] 其他问题 - 公司隶属能源装备制造行业,如有助于业务开拓,将积极争取与华为合作 [37] - 公司股票价格走势受经济环境、国家政策、市场行情等因素共同影响,2025 年 5 月 9 日披露《股票交易异常波动公告》,提醒投资者注意投资风险 [38] - 公司股东人数会在定期报告中定期披露 [40]
林州重机: 关于公司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摊薄即期回报的风险提示及填补措施、相关主体承诺事项的公告
证券之星· 2025-05-12 21:51
公司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方案 - 公司拟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数量上限为180,000,000股,募集资金总额上限为600,000,000元,未考虑发行费用影响 [2][3] - 发行目的为补充流动资金及偿还借款,旨在优化资本结构、缓解营运资金压力并提升抗风险能力 [6] - 发行完成后公司总股本和净资产规模将大幅增加,但短期内可能存在净资产收益率下降风险 [4] 财务指标影响分析 - 2024年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净利润为9,534.40万元,扣非后净利润为5,453.19万元 [3] - 2025年净利润按三种情景测算:同比增长10%、持平、同比下降10%,对应基本每股收益分别为0.13元、0.12元、0.11元 [4] - 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在三种情景下分别为15.07%、13.79%、12.50%,较2024年的16.17%有所下降 [4] 募集资金使用规划 - 募集资金将存放于专项账户并签订三方监管协议,确保资金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及偿还借款 [8] - 公司承诺加强募集资金监管,严格执行分红政策,未来三年(2025-2027年)股东分红回报规划已明确 [6] - 本次发行不涉及具体建设项目,公司将在现有业务基础上提升营销体系建设和客户服务水平 [6][7] 公司业务现状 - 公司已从煤炭机械装备制造扩展为能源装备综合服务商,业务涵盖煤矿机械、防爆电器、军工装备、煤矿运营服务及铸钢锻压 [7] - 当前业务横跨多个领域,客户分散且经营模式差异较大,需针对性优化营销体系 [7] 相关主体承诺事项 - 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承诺不干预公司经营,不侵占利益,并接受监管机构对填补回报措施的新要求 [9] - 董事及高管承诺勤勉履职,未来薪酬或股权激励计划将与填补回报措施执行情况挂钩 [9][10] - 董事会及监事会已审议通过本次发行摊薄即期回报的分析及填补措施 [10]
37载沉浮!特变电工从巅峰跌落,62岁张新如何破局重生?
搜狐财经· 2025-05-06 22:45
公司业绩表现 - 2019-2022年收入呈现较好增长曲线,但2022-2024年进入增长停滞期,2024年收入下降0.35% [2] - 净利润在2022年达到顶峰后连续两年下滑,2023年下跌32.62%,2024年加速下滑61.37%,2025年一季度再跌19.74% [2] - 2019-2024年收入走势图(单位:亿元) [3] - 2019-2024年利润走势图(单位:亿元) [4] 新能源业务困境 - 新能源板块曾是增长引擎,现成为业绩重灾区,多晶硅料价格2024年4月起跌破成本并持续低位运行 [6] - 新特能源2024年末存货高达47.25亿元,较上年增加29.19% [6] - 公司采取减产、计提存货跌价等措施应对行业亏损 [6] 煤炭业务挑战 - 2024年煤炭板块营收增长但毛利润减少26.19%,为2014年成为主营业务以来首次利润下滑 [7] - 业务布局局限于新疆内部市场,外运成本高、产能规模小(7400万吨/年核定产能),缺乏规模效应 [7] - 与行业巨头相比抗风险能力不足,在行业波动中逐渐失去竞争优势 [7] 管理层与战略问题 - 创始人张新1988年以3万元贷款起家,5年内工厂净资产飙升至1100万元,1997年带领公司成为中国变压器行业首家上市公司 [8] - 2004年因期货套期保值操作权分散、管理不善导致亏损4254.61万元,暴露管理漏洞 [8] - 当前战略被质疑与市场趋势脱节,传统经验可能无法应对新兴风险和市场变化 [9] - 管理层团队构成多元且股权分散(大股东持股11.50%),接班人问题未解决 [10] 市场反应 - 自2022年以来股价腰斩,市盈率跌至10.4倍,机构投资者撤离 [9] - 2024年底持仓基金数量较2022年高峰期大幅减少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