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生物制药
icon
搜索文档
医药生物行业周报(7月第1周):关注PD-1/VEGF双抗的二次BD-20250707
世纪证券· 2025-07-07 08:54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 上周医药生物板块收涨3.64%,跑赢沪深300和Wind全A,与PD1/VEGF靶点相关涨幅居前,其他生物制品收涨8.28%,医疗设备和医院微跌;塞力医疗、广生堂和神州细胞 - U涨幅居前,力诺药包、ST中珠和皓宸医疗跌幅居前 [2][7] - 6月2日百时美施贵宝和BioNTech达成111亿美元协议共同开发和商业化BioNTech的PD - L1/VEGF双特异性抗体BNT327,这是基于国内PD - 1/VEGF双抗底层资产的二次BD;自康方生物依沃西双抗头对头在无进展生存期击败帕博利珠单抗后,PD - 1/VEGF双抗战略地位抬升,海外MNC争先BD卡位布局;国内biotech第一波PD - 1/VEGF双抗出海在5月20日辉瑞同三生大额BD达到高潮,国内biotech在该方向BD首付款整体不高;海外MNC在与国内管线洽谈同时,首批海外biotech交易方也传出二次BD信息;PD - 1/VEGF双抗是确定性较高的战略方向,后续预计还有BD落地,建议关注国内布局该双抗的企业 [2]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市场周度回顾 - 上周(6月30日 - 7月4日)医药生物板块收涨3.64%,跑赢沪深300(1.54%)和Wind全A(1.22%) [2][7] - 板块方面,与PD1/VEGF靶点相关涨幅居前,其他生物制品收涨8.28%,医疗设备( - 0.21%)和医院( - 0.04%)微跌 [2][7] - 个股方面,塞力医疗(51.5%)、广生堂(48.6%)和神州细胞 - U(45%)涨幅居前,力诺药包( - 5.7%)、ST中珠( - 4.8%)和皓宸医疗( - 4.8%)跌幅居前 [2][7] 行业要闻及重点公司公告 行业重要事件 未提及 行业要闻 - 7月1日,医保局发布药品目录及商业健康保险创新药品目录调整工作方案、申报指南及谈判药品续约规则征求意见稿;国家医保局和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通知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加大研发支持力度,支持医保数据用于研发,鼓励商业健康保险公司扩大投资规模,加强准入政策指导,支持创新药进入目录、合理确定支付标准、临床应用、提高多元支付能力和促进全球市场发展 [12] - 7月3日,正大天晴的注射用重组人凝血因子VIIa获批上市,用于特定血友病及罕见出血性疾病患者出血治疗和手术出血防治;NMPA批准礼来替尔泊肽用于治疗成人肥胖患者的中度至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此前针对该病尚无疗效确切药物,中国获批的莫达非尼有成瘾性 [12] - 7月2日,必贝特医药自主研发的全球首创HDAC/PI3Kα双靶点抑制剂BEBT - 908获批上市,用于治疗复发或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 [13] 公司公告 - 7月2日,先声药业新一代重组人源化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抗体苏维西塔上市,用于治疗成人复发性卵巢癌等;长春高新子公司注射用伏欣奇拜单抗在境内获批上市,用于成人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百利天恒自主研发的EGFR×HER3双抗ADC在鼻咽癌III期临床试验期中分析达到主要终点;贝达药业盐酸恩沙替尼胶囊获澳门药物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用于治疗ALK阳性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长春高新拟在境外发行股份(H股)并在香港联交所上市 [15][16] - 7月1日,天演药业获赛诺菲战略投资并启动合作项目;上海瑞金医院开源病理模型及配套测试数据集,覆盖7个常见癌种并启动全球多中心计划;微芯生物自主研发的CS231295临床试验申请获FDA受理,有望为肿瘤治疗提供新思路;福元医药盐酸贝尼地平片获得药品注册证书 [15][16][18] - 6月30日,艾伯维宣布收购Capstan Therapeutics,最高支付21亿美元现金;成都先导终止重大资产重组 [15][18] - 7月3日,三诺生物“持续葡萄糖监测系统”获欧盟MDR认证;迪哲医药舒沃哲获批在美国上市,用于治疗特定非小细胞肺癌;诺泰生物预计2025年半年度净利润同比增加32.06% - 45.27% [15][16] - 普洛药业甲苯磺酸多纳非尼片原料药获批上市,公司为泽璟制药供应商 [18]
基石药业-B:目前CS2009在所有已评估的剂量水平上展现出良好的耐受性
智通财经· 2025-07-07 08:26
临床进展 - CS2009全球多中心I/II期临床研究正在澳大利亚和中国积极招募患者,并计划扩展至美国进行II期入组 [1] - 试验入组非常迅速,预计年底前患者数将突破100例 [1] - Ia期剂量递增研究已完成四个剂量水平评估,第四剂量水平(20毫克/千克)未发生剂量限制性毒性(DLT) [1] - 当前正在第五剂量水平(30毫克/千克)入组患者,主要观测潜在II期推荐剂量(RP2D)之上的安全性 [1] - Ib期/II期剂量扩展研究/关键延展研究预计2025年下半年启动 [1] 药物特性与疗效 - CS2009在所有已评估剂量水平上展现良好耐受性 [2] - 药代动力学(PK)特徵支持每三周给药一次的治疗方案 [2] - 药效学(PD)数据证实CS2009触发PD1/CTLA-4阻断启动T细胞及对VEGFA的中和作用 [2] - 在低剂量组的"冷肿瘤"及PD-(L)1经治患者中观察到抗肿瘤活性 [2] - Ia期临床数据(安全性、PK、PD和抗肿瘤活性)预计2025年第四季度公布 [2] 试验设计与适应症 - I期研究为全球多中心临床试验,Ia期研究为剂量递增与补充入组 [2] - Ib期/II期研究为剂量扩展与关键研究延展,探索单药与联合用药在多种实体瘤中的效果 [2] - 试验将评估CS2009在非小细胞肺癌、肝癌、胃癌、子宫内膜癌、卵巢癌、肾细胞癌、结直肠癌及宫颈癌等晚期实体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2]
基石药业-B(02616.HK):CS2009(PD-1/VEGF/CTLA-4三特异性抗体)最新临床进展
格隆汇· 2025-07-07 08:14
核心观点 - 基石药业自主研发的CS2009是一款潜在同类首创/同类最佳的PD-1/VEGF/CTLA-4三特异性抗体,具有强效多靶点协同效应和优先靶向肿瘤组织的特性 [1] - CS2009通过独特设计有望在提升疗效的同时降低系统性毒性 [1] - 该药物全球多中心I/II期临床研究进展迅速,预计年底前患者数将突破100例 [1] - Ia期研究显示CS2009在所有评估剂量水平上耐受性良好,并已观察到抗肿瘤活性 [2] - 关键临床数据预计将于2025年第四季度公布 [2] 药物特性 - CS2009具有均衡的单价PD-1和CTLA-4结合臂以及双价VEGFA结合臂 [1] - 通过亲和力驱动优先阻断PD-1/CTLA-4双阳性肿瘤浸润T细胞 [1] - 在肿瘤微环境中与VEGFA二聚体交联可显著增强抗PD-1及抗CTLA-4活性 [1] 临床进展 - 全球多中心I/II期研究正在澳大利亚和中国招募患者,计划扩展至美国 [1] - Ia期已完成四个剂量水平评估(最高至20毫克/千克),未发生剂量限制性毒性 [2] - 当前正在进行第五剂量水平(30毫克/千克)入组 [2] - Ib期/II期研究预计2025年下半年启动 [2] 临床数据 - 所有评估剂量水平均显示良好耐受性 [2] - 药代动力学特征支持每三周给药一次的治疗方案 [2] - 已在低剂量组的"冷肿瘤"及PD-(L)1经治患者中观察到抗肿瘤活性 [2] - Ia期临床数据(安全性、PK、PD和抗肿瘤活性)预计2025年第四季度公布 [2]
IPO周报 | 云知声成为「港股AGI第一股」;摩尔线程科创板IPO获受理
IPO早知道· 2025-07-06 21:13
云知声 - 公司于2025年6月30日在港交所主板挂牌上市,股票代码"9678",成为"港股AGI第一股"[2] - 作为中国AGI技术先行者,拥有自研大语言模型山海大模型(600亿参数),在MedBench评测中综合得分82.2位列第一,SuperCLUE报告总分72位居全球第一梯队[3] - 2022-2024年营收分别为6.01亿元、7.27亿元和9.39亿元,复合年增长率25.0%,毛利率维持在38.8%-40.5%区间[4] - 智算集群计算能力达184 PFLOPS,存储容量超10PB,技术商业化进程领先,2024年成为中国第四大AI解决方案提供商[3][4] 拨康视云 - 公司于2025年7月3日在港交所主板上市,股票代码"2592",专注眼科创新疗法[6] - 核心产品CBT-001有望成为翼状胬肉全球首创药物,已在中美启动III期临床试验,并与参天制药达成授权协议[6] - 另一核心产品CBT-009针对青少年近视,已完成I/II期临床试验,2024年7月向FDA提交IND申请[7] 摩尔线程 - 公司于2025年6月30日递交科创板招股书,计划募资80亿元用于GPU芯片研发[8][12] - 自主研发四代GPU架构,MTT S80显卡性能接近英伟达RTX 3060,千卡集群效率超国外同代产品[10] - 2022-2024年营收从0.46亿元增至4.38亿元,复合年增长率超200%,累计研发投入38亿元[11] 镁信健康 - 公司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为中国最大医药多元支付平台,2024年营收20.35亿元[14][16] - 截至2024年底累计为患者节省67亿元,服务160万患者,覆盖40%中国已上市1类新药[14] - 2024年毛利率35.8%,经调整净亏损率从2022年41.8%收窄至3.9%[16][17] 翼菲科技 - 公司递交港交所18C上市申请,2024年中国轻工行业工业机器人供应商排名第五[20] - 全球客户覆盖28个国内省份及20多个海外国家,2024年海外收入2550万元占比9.5%[21] - 截至2025年6月在手订单超4亿元[22] 镁佳 - 公司递交港交所招股书,专注汽车域控解决方案,2024年每十辆智能座舱新车中有一辆使用其技术[25] - 2024年交付63.43万件产品,累计交付量最快达百万,毛利率从2023年12.1%回升至21.8%[25][28] 海拍客 - 公司递交港交所招股书,专注低线市场家庭护理及营养产品,2024年平台交易额110亿元[30] - 中国低线市场最大服务平台,市场份额10.1%,连接4200家卖家和29万家买家[30] - 2024年自有品牌业务拥有3.8万付费买家,销售SKU超1000个[32] 瑞为技术 - 公司递交港交所18C上市申请,中国民航视觉智能产品市场排名第一,份额8.9%[38] - 2022-2024年营收复合增长率124.6%,2024年实现净利润828万元[39][40] 德适生物 - 公司递交港交所招股书,拥有全球首个商业化跨模态医学影像基座模型iMedImageTM[42] - 中国染色体核型分析领域市场份额30.6%,2024年营收7035万元,毛利率65.5%[47][48] 百力司康 - 公司递交港交所招股书,专注ADC药物开发,核心产品BB-1701针对HER2阳性乳腺癌[51] - 管线包含4个临床阶段ADC候选药物,BB-1701为全球临床阶段最靠前的HER2 ADC之一[52] 普祥健康 - 公司递交港交所招股书,华北地区医养结合服务商排名第二,2024年营收5亿元[55][57] - 2022-2024年经调整净利润从0.39亿元增至0.59亿元,老年患者比例在同行中最高[56][57]
“好望角科学沙龙”举行 专家称AI将助力重塑人类生命健康格局
证券日报网· 2025-07-06 20:43
生物医药行业发展趋势 - 细胞与基因治疗、双特异性抗体、抗体药物偶联物(ADC)等新疗法市场增长潜力巨大 [1] - 人工智能快速发展为治愈疾病提供更多可能性 [1] - 中国创新药出海步伐不断加快 [1] - 生物药和先进疗法掀起两次药物开发技术创新浪潮 [1] - 过去十年中国生物药行业经历蓬勃发展期 [1] - 创新生物药在中国变得越发可及 [1] 干细胞治疗技术进展 - 尿液上皮细胞可重新找回受精后四到五天的多能性状态细胞 [1] - 多能性细胞应用前景广阔,可转变为多能干细胞或神经干细胞 [1] - 神经干细胞在神经退行性疾病治疗中具有良好应用前景 [1] - 干细胞可转变为干细胞制剂、功能分化后提取物、类器官等干细胞药物 [1] - 建立标准化临床级干细胞资源库是产业可持续发展核心支撑 [1] - 需同步推进干细胞技术创新与伦理法规建设 [1] 精准医疗发展现状 - 新兴生物技术正改变人类生命健康观念 [2] - 从"对抗疾病"转向"掌控生命质量" [2] - 从"群体经验"迈向"个体精准" [2] - 老龄化、慢病化成为人类生命健康主要矛盾 [2] - 需政策支持、资本耐心和公众理解共同推动精准医疗发展 [2] 行业交流平台 - "好望角科学沙龙"致力于打通学术界与产业界鸿沟 [2] - 通过跨界交流探索科技创新新范式与新路径 [2] - 已成功举办三期聚焦核能技术、量子计算和RISC-V芯片等前沿领域 [2] - 后续将持续围绕人工智能、光子科学、合成生物学等前沿技术领域 [2]
世界卫生组织:司美格鲁肽等GLP-1具有“变革性”潜力
GLP1减重宝典· 2025-07-06 15:11
肥胖问题的严重性 - 肥胖被描述为"大流行"的公共卫生问题 影响全球10多亿人 几乎每个国家的病例都在增加 [5] - 2019年肥胖相关的非传染性疾病导致500万人死亡 [5] - 到2030年 全球肥胖相关成本可能达到3万亿美元 [5] GLP-1受体激动剂的市场现状 - GLP-1疗法在肥胖治疗领域大受欢迎 未来十年市场规模预计达到1000亿至1600亿美元 [8] - 市场目前由诺和诺德(司美格鲁肽品牌Ozempic和Wegovy)和礼来(替尔泊肽品牌Mounjaro和Zepbound)主导 [8] - 多家大型和小型生物制药公司正在积极投资这一领域 [8] 当前肥胖治疗方式的局限性 - 目前肥胖护理主要为严重肥胖或患有相关合并症的人提供干预措施 这种方式被认为不够全面 [7] - 以GLP-1RA为主导的高度"医疗化"方式可能导致对肥胖危机的"扭曲反应" [7] 世卫组织建议的解决方案 - 需要采取"全社会方法" 在管理肥胖的同时重视预防 包括健康促进和疾病预防计划 [7] - 建议制定有效的食品政策作为补充措施 [7] - 世卫组织正在制定关于成人肥胖患者使用GLP-1疗法的指南 预计2025年7月发布 [7] GLP-1疗法的潜在影响 - GLP-1受体激动剂的兴起可能对肥胖护理产生"变革性"影响 为卫生系统提供有效的药物治疗选择 [7] - 但单独的药物治疗不足以解决肥胖危机 需要整体应对措施 [7]
速递|口服GLP-1三靶点减肥药明年递交IND,对标诺和诺德和礼来!
GLP1减重宝典· 2025-07-06 15:11
PN-477药物开发 - Protagonist Therapeutics选定PN-477作为治疗肥胖的主要开发候选药物 该药物为三重激动剂肽 靶向GLP-1 GIP和胰高血糖素受体 兼具口服与皮下注射给药方式[2] - PN-477设计目标包括显著减重 改善胃肠耐受性 优化脂肪与瘦体重比例 并提供每日一次口服与每周一次注射的灵活治疗方案[2] - 临床前评估显示PN-477在饮食诱导性肥胖小鼠 正常犬及食蟹猴模型中均表现积极 体外实验证实其对三种受体具有强效激活能力[4] - 药物并行开发为每日一次口服剂型(PN-477o)和每周一次注射剂型(PN-477sc) IND启动研究中 预计2026年Q2启动I期临床试验[4] 产品管线进展 - 公司计划2025年向FDA提交两个III期候选药物的新药上市申请(NDA)[6] - Rusfertide(铁调素类似物)处于PV治疗III期临床 2024年与武田制药达成全球合作 由Protagonist完成NDA前开发并共同商业化[7] - Icotrokinra(口服IL-23受体拮抗肽)已授权给J&J创新药物 由J&J负责II期及后续临床研究[6] - 临床前项目包括口服IL-17拮抗肽PN-881 口服铁调素及PN-477等[7] 市场定位与竞争优势 - PN-477作为三重激动剂 有望在疗效上媲美司美格鲁肽与替尔泊肽等现有注射疗法 同时提供口服给药选择[6] - 药物设计注重保留瘦体重 改善耐受性和合并症 可能成为潜在重磅产品[6] - 公司拥有从药物发现到后期开发的一体化能力 基于自主肽类药物平台推进多个项目[6] 研发时间表 - 2025年H1:Rusfertide公布VERIFY试验顶线结果 在ASCO进行VERIFY专场报告 启动多项III期研究[5] - 2025年H2:提交Rusfertide的NDA申请 并在ASH会议展示数据[5] - 2026年H1:启动PN-477的I期临床试验[5] - 2026年H2:预计获得Rusfertide的美国批准[5]
“公司当前确实遇到了经营困难” 智飞生物拟发行60亿元公司债
经济观察网· 2025-07-06 13:54
公司债券发行计划 - 公司拟发行不超过60亿元公司债 用于科技创新领域投资 建设及运营 置换有息负债 补充流动资金 [1] - 具体发行规模由股东大会授权董事会 董事会授权董事长蒋仁生根据资金需求和市场情况确定 [1] - 本次发行采取无担保方式 [1] 业绩表现 - 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260 7亿元 同比下降50 7% 归母净利润20 2亿元 同比下降75 0% [1] - 代理产品收入246 7亿元 同比下降52 5% 自主产品收入11 8亿元 同比增长14 9% [2] - 核心代理产品HPV疫苗下滑明显 四价HPV疫苗批签发47万支 同比下降95 5% 九价HPV疫苗批签发3114万支 同比下降14 8% [2] - 其他代理产品五价轮状疫苗批签发551万支 同比下降23 2% 进口23价肺炎疫苗批签发113万支 同比下降30 9% [2] 经营状况与挑战 - 公司坦言当前遇到经营困难 自2023年二季度开始业绩下降明显 核心产品销量大幅下滑 [2] - 业绩下滑原因包括经济周期性变化 行业调整 疫苗犹豫增加影响接种意愿 以及新业务开拓进度预判偏差 [2] - 2024年经营现金流-44 14亿元 同比由正转负 降幅达149 6% [3] - 2025年一季度末货币资金30 69亿元 短期借款146 66亿元 一年内到期非流动负债1 48亿元 合计148 14亿元 为货币资金的4 82倍 [3] - 一季度财务费用6626 87万元 同比增长超10倍 [3] 未来计划 - 2025年核心工作为"去库存 收回款 降负债" 化解经营风险 [3] - 发行60亿元公司债是降负债 化解风险的重要举措 [3]
独家对话|周露:生物医药出海,超过了新能源车
观察者网· 2025-07-06 09:03
基因治疗行业现状与前景 - 基因治疗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疾病治疗图景,技术突破推动行业快速发展[1] - 2024年上半年生物医药出海总额接近500亿美金,超过新能源车出口总额[7] - 港股生物制药ETF指数基金涨幅接近60%,显示行业从资本寒冬中快速回暖[7] 神拓生物核心技术 - 开发第五代慢病毒载体平台,实现从体外细胞改造转向体内改造的技术突破[8][9] - 通过AI技术对载体进行系统性工程化改造,提升安全性和有效性[11] - 治疗理念从"堵"转向"疏通",通过增强抑癌基因重塑细胞天然保护力[12][15] - 目标将单次治疗价格从300-400万美金降至医保可承受范围[10] 商业化进展与规划 - 2023年底获得传化集团领投的首轮融资[5] - 首个新药在1年内进入IIT临床阶段,计划2025年获得药监局批文[43] - 杭州研发基地总面积1000多平米,计划建立干湿循环实验室提升研发效率[44][46] - 通过BD合作缩短商业化周期,临床前阶段即可开展BD合作[42] AI与生物医药融合 - 人体DNA代码与计算机代码具有相通性,吸引芯片公司跨界布局[16][17] - AI在临床设计和运营阶段能显著降低研发成本,未来十年渗透率将大幅提升[18][19] - 计划建立干实验室AI模型,结合患者细胞数据替代部分动物实验[47] 行业挑战与应对 - 新药研发周期长达10年与基金7年存续期存在矛盾[41] - 建议设立Evergreen基金结构匹配行业特性[41] - 通过加强专利布局应对出海挑战,已申请国际PCT专利[25] - 地缘政治对行业影响有限,中国生物医药资产性价比受国际认可[26][27] 人才与教育 - 行业急需复合型人才,需同时具备医学、基因工程和AI知识[38] - 高校教育体系滞后于行业发展,毕业生需重新培训[39][40] - 通过AI培训加速人才成长,解决行业人才瓶颈[40]
登上《柳叶刀》:华中科技大学梅恒团队利用in vivo CAR-T成功治疗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
生物世界· 2025-07-05 16:28
CAR-T细胞疗法在多发性骨髓瘤治疗中的突破 - CAR-T细胞疗法在治疗复发或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方面展现出显著疗效[2] - 当前自体CAR-T技术存在制造流程复杂、存储运输要求高、等待时间长、成本高昂等限制[3] - 体内CAR-T疗法通过直接递送CAR转基因至内源性T细胞,省去体外制造步骤,更接近现货型产品[3] 体内CAR-T技术的临床进展 - 华中科技大学团队在《柳叶刀》发表首个多发性骨髓瘤体内CAR-T临床试验数据[4] - 研究使用ESO-T01慢病毒载体治疗4名患者,均显示出治疗效果[4][6] - 该研究标志体内细胞疗法从临床前阶段进入临床转化期[4] ESO-T01的技术特点 - ESO-T01是靶向BCMA的慢病毒载体,由EsoBiotec和普瑞金合作开发[6] - 载体经过工程化改造,过表达CD47蛋白和抗TCR纳米抗体,敲除MHC-I基因[6] - CAR结构包含T细胞特异性启动子、抗BCMA重链可变区、CD8铰链区等组件[6] 临床试验设计与结果 - 4名复发难治患者接受2.0×10^8转导单位剂量治疗[9][10] - 所有患者出现急性炎症反应,3名患者出现3级CRS,1名为1级CRS[11] - 患者1和2达到严格完全缓解,患者3和4获得部分缓解[13] - CAR-T细胞在第4-8天首次检测到,10-17天达到峰值[14] 安全性与耐受性表现 - 观察到3-4级血液学毒性,但多数在随访期间恢复[13] - 患者4出现1级ICANS,通过糖皮质激素控制[12] - 慢病毒滴度在48小时内降至检测不到水平[13] - 剂量显著低于非人灵长类动物试验的7.5×10^9转导单位/千克[18] 行业意义与发展前景 - 这是首个多发性骨髓瘤体内CAR-T治疗病例系列研究[18] - 数据为未来体内CAR-T疗法研究提供重要参考[19] - 治疗效果与已上市的BCMA CAR-T疗法相当[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