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农产品种植与加工
icon
搜索文档
非洲农产品迎来中国零关税
经济日报· 2025-08-17 05:48
中国扩大对非洲零关税政策 - 中方宣布对53个非洲建交国实施100%税目产品零关税 [1] - 此前已对33个非洲最不发达国家实行100%零关税 [1] - 政策覆盖肯尼亚茶叶、牛油果等农产品 [1][2] 肯尼亚农产品出口表现 - 牛油果:2025年Q1中国进口6892.5吨(价值9000万元),占肯尼亚总产量40% [1] - 茶叶:2025年Q1中国进口量同比飙升175.2%,肯尼亚计划2030年对华出口规模扩大4倍 [2] - 牛油果首次出口中国被当地视为"重大胜利",创造就业机会 [1] 埃塞俄比亚咖啡产业 - 2024年对华咖啡出口额1.02亿美元,较2020年增长377.67% [2] - 高原风味形成差异化优势,采收期与巴西错开 [3] - 中国企业投资咖啡产业园和加工厂,签订长期购销协议 [2] 卢旺达辣椒产业升级 - 2024年启动中卢辣椒示范项目,首季出口200吨干辣椒 [4] - 鸟眼辣椒制成辣椒酱在中非经贸博览会成"断货王" [4] - 产业链全面打通,引入有机种植和信息化管理 [5] 西非可可产业转型 - 多哥借零关税扩大中国市场份额 [5] - 科特迪瓦因美国加关税转向中国市场 [6] 中非贸易整体数据 - 2024年中非贸易规模2.1万亿元(首次破2万亿) [6] - 2025年前5个月进出口9632.1亿元(同比+12.4%) [6] - 农产品:2024年进出口首破700亿元,2025年前5个月进口158.3亿元 [6] 非洲农业长期发展需求 - 需加速产业链升级、冷链物流建设和标准体系完善 [6]
聊城东昌府葫芦乡村富民产业高质量发展调研行成功举行
齐鲁晚报网· 2025-08-16 14:40
产业背景与发展历程 - 东昌府区葫芦种植历史悠久且文化底蕴深厚 [3] - 产业实现从分散到集中、低层次到高层次、弱势到强势的三个转变 [3] - 形成种看吃晒赛刻买卖全产业链条发展模式 [3] 战略定位与产业升级 - 聚焦葫芦产业并持续深化土特产文章 [3] - 通过产业链延伸、品牌价值提升和数字化转型探索高质量发展路径 [3] - 打造乡村富民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案例 [3] 实地调研与产业布局 - 调研活动持续两天覆盖堂邑镇葫芦产业基地、道口铺街道非遗博物馆、侯营镇产业基地及古城西关街等重点区域 [3] - 旨在挖掘可复制的东昌府经验并为全国乡村产业提供参考 [3] - 通过实地考察和座谈交流形成务实成果 [3]
乡村产业如何“特而强”(话说新农村)
人民日报· 2025-08-15 06:01
乡村产业发展现状 - 四川省通江县通过"政府+金融+保险+企业+农户"五方联动模式发展青峪猪产业,开发316种产品,附加值提升3倍[1] - 云南省昭通市通过产品研发创新实现土豆全产业链价值重构[1] - 陕西省延安市构建现代化苹果产业集群,延伸产业链条[1] - 全国已建设220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和1709个农业产业强镇,832个脱贫县培育2-3个特色主导产业[1] - 乡村产业整体仍存在主体不强、加工增值不多、带动能力偏弱的问题,脱贫地区产业散小弱问题突出[1] "特而强"乡村产业特征 - 产业发展模式从"单一生产"转向"融合发展"[2] - 增长动力从"资源支撑"升级为"科技引领"[2] - 产业形态从"小而散"向"规模化、国际化"跃升[2] - 需要因地制宜推进科技化、融合化、开放化"三化"发展[2] 产业链升级路径 - 前端科技赋能打造标准化生产链,中端发展精深加工链和高附加值业态,后端拓展服务价值链[3] - 山东金乡县通过全产业链发展大蒜产业,建立信息服务平台和价格指数,开发高附加值产品使价值提升20多倍[3] - 金乡县成为世界大蒜五大中心,2022年全产业链产值达688亿元[3] 差异化发展策略 - 通过种业创新、非遗传承、专利技术打造特色产业[4] - 通过质量标准控制、"三品一标"建设、品牌打造提升产业质量[4] - 促进产业融合、集聚和国际化发展[4] - 对帮扶产业采取巩固、升级、盘活、调整的分类施策方式[4]
清远西牛麻竹笋:百亿产业的进阶之路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4 17:25
行业概况 - 清远西牛麻竹笋全产业链已成型,涵盖标准化种植、精深加工、品牌营销等环节 [1] - 2023年上半年种植面积达100.53万亩,总产量43.32万吨,全产业链综合产值32.45亿元,同比增长29.8% [1] - 2022年产值41亿元,2023年突破百亿达109.65亿元,成为清远首批百亿农业产业 [1] 种植环节 - 2021-2024年种植面积从62万亩增至99.25万亩,增长60.1%,竹林面积居全省前列 [2] - 建成59个竹苗基地,年供应种苗300万株 [2] - 亩产从1000多斤跃升至3000多斤,增幅200% [2] - 成立麻竹笋研究中心,联合广东省农科院、华南理工大学等科研机构开展技术攻关 [2] 加工环节 - 2022-2024年加工企业从8家增至34家,精深加工产值从8亿元增至25.76亿元,增长222% [3] - 即食笋产值从4.6亿元增至10.79亿元,增长134.6% [3] - 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年鲜笋加工能力25万吨,预计年产值突破20亿元 [3] 产品创新 - 开发即食笋、调味笋、预制菜等食品 [4] - 推出膳食纤维代餐粉、竹叶茶等功能性产品 [4] - 发展"以竹代塑""以竹代饲"等循环经济业态 [4] - 某企业创新"麻竹笋+"模式,2023年销量超1400万包,年产值3000万元 [4] 市场拓展 - 2024年首次出口东南亚市场,首批发货40吨,计划每季度发货500吨 [5] - 日本市场超五成竹笋来自清远,笋干产品占比95%以上 [5] - 国内线上线下融合营销,产品外销占比92% [5] 品牌建设 - "西牛麻竹笋"入选"粤字号"区域公用品牌百强 [6] - 打造33个市场知名品牌,形成区域公用品牌与企业品牌互促格局 [6] - 发布"媒体+"行动方案,推动品牌塑造与产业升级 [6]
“万企兴万村”焕发乡土新活力
广西日报· 2025-08-14 09:37
产业扎根与联农带农 - 河池市通过"万企兴万村"行动扶持2000多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7.51万户脱贫户和监测对象发展产业 [3] - 凤山县惠民桑蚕养殖家庭农场带动26户农户就业,其中10户是脱贫户,2022年收入47.25万元,发放工资18.3万元 [3] - 广西天峨金桂元公司年收购山茶籽400余吨,产精品山茶油600余吨,年收入超2000万元,带动1086户农户参与,提供近800个就业岗位 [4] - 河池市拥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7家,农民合作社6124家,家庭农场2643家,特色产业覆盖率达98.04% [4] 科技赋能农业 - 广西凤山县瑞祥茧丝有限公司引进先进缫丝设备和工艺,年产成品白厂丝160吨,年产值可达1.3亿元 [5] - 广西凤山春天有机农业有限公司建成年加工2000吨茶籽的标准化生产线,油茶产品通过"双有机""圳品"认证 [5] - 巴马香猪养殖企业联合高校研发杂交技术,香猪出栏量提高16.37%,经济效益提升79.20% [6] - 壮峨食品运用121℃高温杀菌锁鲜技术,将农产品变成即食精品 [6] 品牌建设与市场拓展 - 广西凤山春天有机农业公司参与凤山油茶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品牌价值评估达3.2亿元,带动全县21类农特产品走出大山 [7] - 广西壮峨食品公司的"桂峨"牌速冻板栗仁获得欧盟有机认证,产品出口德国、日本等多个国家 [8] - 巴马原种香猪农牧实业有限公司注册"小巴"商标,开发香猪腊肉、预制菜等20余种精深加工产品,年销售额突破8000万元 [8] - 天峨县乡村电商服务中心培训2000多名村民当主播,一年带动500多户每户增收0.7万元 [7]
(走进中国乡村)重庆“水中人参”游向世界
中国新闻网· 2025-08-14 03:15
行业概况 - 莼菜是一种多年生水生宿根草本植物,有"水中人参"之称,在中国有悠久的种植和食用历史 [1] - 莼菜对水质、土壤等生态环境要求非常高,目前在中国浙江杭州、重庆石柱、湖北利川及日本北海道等地有规模化种植 [3] - 在日本莼菜被称作"长寿菜",是制作料理的高级食材,因本地产量有限,多从中国浙江杭州、重庆石柱等地进口 [3] 生产规模 - 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是全球规模最大的莼菜生产区,种植面积1.4万亩,产量1.4万吨 [3] - 莼菜采摘季持续4个月左右,订单量大且持续不断 [3] - 莼农采摘按量计薪,每公斤鲜莼菜可得7-8元人民币,熟练莼农单日收入可达七八百元 [5] 产品开发 - 已开发上市休闲食品、饮料及美容护肤等系列产品35种 [3] - 2025年8月12日,"莼小丝"胶原莼露在500多家超市上架 [4] - 保鲜技术成熟,莼菜可保存一年乃至更久 [3] 市场拓展 - 产品畅销韩国、日本、马来西亚等地 [3] - 2024年12月签下1亿美元农产品出口合同,其中包含8000万美元莼菜产品 [4] - 2025年1月实现即食莼菜首次自营出口 [4] - 初季莼菜采用空运方式,次日清晨即可送至海外食客餐桌 [3] 企业动态 - 重庆市水火土食品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李颖2018年起在石柱建企设厂,积极推动莼菜产业发展 [5] -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莼菜产业行业协会2024年注册成立,由返乡接班的何渝担任会长 [7] - 企业通过直播带货等新型营销方式推广莼菜产品 [5]
四川拂山嘉木农业有限责任公司成立 注册资本6万人民币
搜狐财经· 2025-08-13 16:17
天眼查App显示,近日,四川拂山嘉木农业有限责任公司成立,法定代表人为朱芸燕,注册资本6万人 民币,经营范围为许可项目:茶叶制品生产;食品销售。(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 可开展经营活动,具体经营项目以相关部门批准文件或许可证件为准)一般项目:茶叶种植;食用农产 品初加工;食用农产品批发;食品进出口;食用农产品零售;农副产品销售;初级农产品收购;农作物 栽培服务;非主要农作物种子生产;互联网销售(除销售需要许可的商品);组织文化艺术交流活动; 技术服务、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交流、技术转让、技术推广。(除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外,凭营 业执照依法自主开展经营活动)。 ...
石头缝里种出“聚宝盆”
人民日报· 2025-08-11 10:01
产业发展模式 - 从基础种植延伸至高附加值产品加工及农旅融合产业 形成完整产业链[2] - 种植规模从零星扩展至5000亩连片基地 产品远销韩国及东南亚地区[3] 产品结构 - 初期以鲜果和叶片销售为主 后期开发冻果干 酵素 啤酒等深加工产品[2] - 开发"仙人掌宴"特色餐饮 鲜果采摘及科普教育等体验项目[2] 社会经济效益 - 吸引外出务工青壮年返乡就业 带动当地劳动力回流[3] - 石漠化荒山转变为绿色产业基地 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双提升[2][3]
首创工作室赋能产业!媒体+清远西牛麻竹笋融合发展工作室成立
南方农村报· 2025-08-10 10:37
工作室成立背景 - 媒体+清远西牛麻竹笋融合发展工作室于8月10日在清远英德成立,首创"媒体+"聚力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2][4] - 工作室由清远、英德两级农业农村局主导,依托央广网、南方农村报等中央、省、市、县级媒体平台资源 [4][5][6] 五大核心功能 - **媒体+创意**:通过主流媒体报道、社交媒体传播、海外平台输出等方式塑造"中国麻竹笋之乡"品牌形象,联合餐饮协会开展"西牛麻竹笋一桌菜推广计划",邀请网红制作体验式短视频 [9][10][11][12][13][14][15] - **媒体+渠道**:搭建"媒体+产业+市场"联动平台,策划"西牛麻竹笋万里行"系列活动,推动产品进商超、餐饮和电商平台 [16][18][19][20][21][22][23] - **媒体+品牌**:建立"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体系,挖掘历史文化与种植故事,统一宣传口径 [24][25][26][27] - **媒体+人文**:通过纪录片、非遗档案记录种植技艺,开发文创产品,举办"尝鲜季"等活动打造文化IP [30][31][32][33][34][35] - **媒体+科技**:宣传智慧农业技术应用,跟踪深加工创新项目,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 [36][37][38][39][40] 产业发展现状 - 清远麻竹笋2024年底种植面积达99.25万亩,鲜笋产量151.36万吨,全链综合产值109.65亿元,成为首批突破百亿的农业产业 [42][43][44] - 清远以工业思维推动麻竹笋产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打造乡村振兴"科技样板" [41][40] 后续规划 - 工作室将定期联动各级媒体策划"西牛麻竹笋万里行"活动,打造"竹农达人"矩阵,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48][49][50]
百合产业如何成为百姓增收“金疙瘩”
金融时报· 2025-08-08 15:57
文章核心观点 - 金融支持通过整村授信、专属信贷产品和产业链协同等方式推动甘肃省永靖县有机百合产业发展 提升农业生产标准化和规模化水平 助力农户增收和乡村振兴 [1][2][3][4][5][6] 产业发展模式 - 永靖县采用"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 刘家峡农业开发集团公司作为链主企业以高于市场价标准收购百合 确保原料供给稳定并拓展销售渠道 [4] - 金融部门支持构建以龙头企业为引擎、合作社为支撑的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模式 有机认证面积达9.28万亩 [1][6] 金融支持措施 - 永靖县农信联社推行"金融助理+整村授信"模式 选派18名业务骨干担任金融副镇长 累计向2060户种植户发放百合产业贷款1.46亿元 [2] - 农行永靖县支行推出专属信贷产品"百合贷" 建行永靖支行在"裕农快贷"中融入种植面积等涉农数据 提升授信效率 [2] - 金融机构为百合产业发放贷款3.05亿元 其中甘肃银行临夏分行向刘家峡农业开发集团公司发放绿色信贷1800万元 [3][5] 产业链协同 - 金融支持强化"龙头企业/合作社+种植户"联结机制 在3个百合种植乡镇布设金融便民服务点 通过"云闪付+便民终端+电商"方式带动销售 [5] - 健辉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在70万元贷款支持下开展百合精深加工 生产百合干、百合花茶等产品并通过电商拓宽渠道 [6] 政策协同 - 财政对完成有机认证的合作社给予奖补 永靖县农信联社再贷款使用余额达5亿元 涉农贷款余额25.61亿元占各项贷款76% [2][3] - 人民银行引导金融资源流向产业链关键环节 支持种植集中区实施百合种球提纯、土壤修复改良等项目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