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生态旅游
icon
搜索文档
估值暴击点:零碳文旅的新故事
凤凰网财经· 2025-06-08 22:30
文旅产业零碳转型 - 武夷山村民通过1572吨碳汇(相当于1600亩竹林固碳量)获得16万元收益,标志着生态资源货币化实践落地[1] - 2023年中国生态旅游规模达1490亿元,预计2028年突破25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10.5%,形成碳经济理想试验场[2] - 文旅产业作为第三产业中关联度最高、渗透性最强的综合性产业,成为撬动万亿级零碳生态的最佳支点[3] - 零碳科技赋能可盘活景区空间/生态存量资产,通过"产品+旅游"融合创新提升旅游竞争力,吸引高净值游客[3] - 黄山景区通过电动化/绿电化/智能化/商业化"四化"方案,成为零碳发展标杆模式[4] 宁德时代战略布局 - 公司定位从电池制造商升级为零碳科技公司,提出"全域零碳生态构建"战略愿景[7] - 在文旅领域形成交通电动化/绿电化运营/智能化碳管理/商业化流量溢价四大闭环优势[5] - 通过动力电池技术重构景区能源体系,光储充放微电网形成能源二级市场,智能平台打通碳交易通道[8] - 联合5家车企组建零碳自驾联盟,建立行业普适性标准重塑文旅价值链[10] - 2025年Q1电池销量超120GWh(同比增30%),其中储能电池占比20%(24GWh销量,同比增26%)[16] 技术赋能体系 - 动力电池领域全球份额持续领先,突破电动船舶/飞机等新场景[11] - 风光储投建营与绿电交易能力赋能企业转型,电力电子技术构建新型零碳电力系统[11] - 储能系统出货量连续四年全球第一,首创欧盟合规的9MWh超大容量储能方案TenerStack[11] - 通过源网荷储一体化(清洁能源/电网/负荷/储能协同)加速零碳场景能源升级[11] 产业扩展路径 - 交通生态领域推进"快充+换电+V2G"三线并进,目标建成全球最大换电网络(万座换电站)[14] - 联合钢铁/化工/酒业等构建零碳产业集群,山东40GWh锂电池基地打造全国首个高比例绿电直供零碳产业园[14] - "电池银行"模式使购车成本下降40%,推动网约车领域换电渗透率达35%[15] - 通过可复制的零碳文旅样本,将实践扩展为赋能更广泛产业脱碳的核心力量[11][13]
生态治理圈也是绿色经济圈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6-08 03:52
京津冀生态协同治理 - 京津冀生态协同治理取得显著成效 沧州南大港湿地和天津中新生态城成为生态治理典范 [1] - 京津冀地区面临水污染 湿地退化和岸线侵蚀等跨界环境问题 导致"近水不能戏水""临海不能亲海"的困境 [1] - 京津冀地区是我国经济最活跃 人口最密集的区域之一 也是河流密布 湿地集中 海岸绵长的环保关键地带 [1] 生态协同治理机制 - 京津冀构建"统一标准 统一监测 统一执法"的生态协同治理体系 打破行政壁垒 [2] - 天津与河北建立近岸海域联合保障机制 共商总氮管控 水质保障和海洋环境信息化监管 有效遏制"船-港-城"污染物排放 [2] - 北京高校智力资源联合怀来县设立湿地修复科技示范中心 提升跨界湿地保护效率 [2] 生态价值转化 - 南大港依托湿地美景推出文旅融合项目 成为冀东沿海生态旅游新地标 [3] - 天津七里海湿地吸引绿色制造业项目落户 形成光伏组件生产与麋鹿栖息共存的生态产业模式 [3] - 衡水湖开发候鸟观测等业态 吸引大量京津游客 带动沿线乡村文旅 生态农业和绿色餐饮等产业发展 [3]
锡林郭勒盟:拓展“七大集群”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新华财经· 2025-06-05 09:51
招商引资目标 - 2025年锡林郭勒盟计划引进国内(区外)到位资金429亿元 同比增长10% [1] - 目标通过实施内蒙古"六个行动"及招商引资三年行动计划实现 [1] 重点发展产业 - 将重点打造现代能源 装备制造等"七大产业集群" [1] - 重点领域包括清洁能源 生态旅游 绿色农畜产品等 [1] 实施措施 - 建立"盟旗联动"招商机制 [1] - 计划开展200次精准招商对接 [1] - 推行全流程营商环境优化举措 [1] - 提供"保姆式"服务推动项目落地 [1]
将生态财富转换为经济财富,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如何破解生态产业化困境?
中国环境报· 2025-06-03 07:20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现状 -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是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安全的特殊区域,但长期存在经济社会发展乏力、内生动力不足等问题 [1] - 这些地区在地理空间上与欠发达地区高度耦合,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难点地区 [1] - 推动生态产业化是将生态财富转化为经济财富、缩小与发达地区差距的重要路径 [1] 生态产业化面临的困境 - 开发活动严格受控导致经济发展滞后,部分地方政府优先发展短期收益高的传统产业而忽视生态产业化的长远效益 [2] - 产业模式单一,依赖生态旅游、特色农业和初级农产品加工等传统模式,产业链短、附加值低 [2] - 政策支持不足,地方执行力度弱,生态保护补偿标准低,难以弥补地方经济发展的机会成本 [3] - 资金投入不足,经济基础薄弱导致吸引社会资本和金融支持的能力有限 [4] - 人才短缺,教育资源不足难以吸引和留住高端人才,科技研发能力弱 [4] - 社区居民参与度不足,利益分配机制不合理,居民仅从事低端服务工作,收入有限 [4] 高质量推进生态产业化的路径 - 分类施策,根据自然资源禀赋和生态功能定位制定差异化发展策略,建立生态经济核算机制 [5] - 延链强链,推动生态农业与加工业、旅游业、文化创意等产业融合,发展电子商务拓展销售渠道 [6] - 完善政策体系,优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并建立动态调整,提高政策执行力与持续性 [6] - 设立专项生态产业发展基金,推广绿色金融政策吸引社会资本,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技术转化 [7] - 构建公平透明的利益共享机制,推行"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搭建居民与企业政府的沟通平台 [8]
观鸟,如何点“绿”成金(视线)
人民日报· 2025-06-02 06:12
观鸟经济发展现状 - 观鸟活动受到越来越多人青睐,依托珍稀鸟类带来的"生态流量",各地大力发展"观鸟经济" [3] - "观鸟+生态旅游"、"观鸟+自然教育"等新兴业态加速形成,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3] - 观鸟经济点"绿"成金,拓展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 [3] 辽宁丹东鸭绿江口湿地案例 - 鸭绿江口湿地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通道上的重要栖息地,每年超过50万只候鸟在此停歇 [4] - 2024年7月,丹东鸭绿江口等5处提名地扩展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提升了世界知名度 [5][6] - 成为遗产地后带动当地生态旅游发展,文旅部门整合资源推动生态价值向文旅效益转化 [6] - 观鸟园附近渔家客栈不断升级扩容,应对日益高涨的住宿和餐饮需求 [6] - 正在制定旅游规划,通过栖息地保护与修复提升生态系统服务水平,发展生态经济模式 [7] 福建三明白鹇观鸟产业 - 青水畲族乡森林覆盖率超过85%,已发现22个白鹇观鸟点 [8] - 当地有20余名专业"鸟导",年收入可达十几万元 [8][9] - 2024年累计有3万余名游客前来观鸟,"生态流量"转化为"经济流量" [9] - 观鸟经济带动餐饮业和民宿业发展,全乡已有20余家民宿200多张床位 [9] - 观鸟经济吸引年轻人回乡创业,村民户均年收入超过10万元 [9]
东莞发布六大生态旅游精品线路——从山顶到海洋,开启全域绿色之旅
中国环境报· 2025-05-30 10:05
核心观点 - 东莞市推出"从山顶到海洋"生态旅游精品线路,涵盖六大主题线路,串联全市生态资源,推动工业城市向生态宜居转型 [6] - 线路整合山水林田湖草等特色资源,促进生态要素流通与绿水青山价值转化 [6] - 项目由多部门联合推动,覆盖全地域生态环境保护,强化生态产品供给 [6] 山野秘境 - 东莞山地占陆地面积6.2%,银瓶山主峰高898.2米为全市最高峰 [8] - 主要景点包括银瓶山、九洞、大屏嶂等五大森林公园,森林覆盖率最高达96% [8] - 拥有野生润楠群落、短萼仪花群落等珍稀植物及穿山甲等国家级保护动物 [8] 美丽河湖 - 东莞水资源总量约20亿立方米,东江下游水网密布 [11] - 华阳湖、东清湖等景点展现治水成效,如华阳湖从"龙须沟"变为生态画廊 [11] - 河湖系统改善带来招商引资优势,如清溪水流域环境提升吸引人才 [11] 生机湿地 - 湿地类型涵盖河流、湖泊、滨海及人工湿地,具有气候调节等生态功能 [13] - 穗丰年湿地种植无瓣海桑等红树林,同沙公园为东莞十大观鸟点之首 [14] - 青鹤湾湿地记录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等40多种鸟类 [14] 美丽乡村 - 东莞约600个行政村通过环境整治焕新,如南社古村活化岭南水乡风貌 [17][18] - 西溪古村通过文旅融合激活乡村旅游,江边古村打造"四小园"生态板块 [18] - "丁彭黄"片区依托田园营造"都市桃源",张坑村串联山林步道实现"推门见绿" [18] 生态研学 - 全市建成46个环境教育基地,涵盖循环经济、大气环保等主题 [20] - 东实基地将垃圾焚烧发电技术转化为科普课程,粤丰馆采用4D影院技术 [21] - 谷涌中心展示厨余变有机肥循环,森林科普馆直观呈现降噪原理 [21] 绿动滨海 - 东莞海域面积78.5平方公里,海岸线长92.95公里,具有生态修复价值 [24] - 东宝公园成为湿地修复示范案例,黄金海岸修复后吸引百余种鸟类 [25] - 苗涌生态长廊依托红树林资源,"花海里"通过空中廊桥展示花卉景观 [24][25]
青海: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
人民日报· 2025-05-27 06:08
青海省生态旅游发展概况 - 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 面积72万平方公里 拥有5000多个湖泊和4000多平方公里冰川 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源头 被誉为"中华水塔" [1] - 全省常住人口593万 其中少数民族人口293万 各民族团结和睦 共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1] - 近年来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以青海湖示范区创建为突破口 推动生态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 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成效显著 [1] 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 - 成立省级生态旅游发展工作领导小组 召开两届旅游发展大会 建立政府主导的工作机制 [2] - 编制《青海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总体规划》 构建"一芯一环多带"生态旅游发展新格局 [2] - 开发高原康养生态研学等旅游产品 提质升级基础设施 推动生态旅游收入增长 [2] - 全省现有A级旅游景区225家 国家级工业旅游示范基地2家 [6] - 实施景区提档升级"1050"工程 推进金银滩-原子城茶卡盐湖创建国家5A级景区 [6] 文旅融合发展举措 - 常态化举办非遗贺新春等文化活动 127家非遗工坊年收入近1亿元 带动群众增收 [4] - 争取文保专项资金5.6亿元 实施文保项目136个 创作《大河之源》等舞台艺术作品 [4] - 年均投入2000万元为400个村配置文化设备 2024年组织文艺演出252场次 惠及群众80万人次 [4] - 打造9条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包括"天境祁连""河湟民俗文化"等 [6] - 累计创建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镇7个 重点村39个 星级乡村旅游接待点879家 带动2万户就业 [6] 旅游产品创新与推广 - 开发温泉滑雪登山等项目 将岗什卡雪峰打造为"人生第一座雪山" 带动冬季旅游 [6] - 开行青甘藏旅游专列 开发农事体验民俗体验等产品 促进农体文旅商融合发展 [6] - 举办2025青海文化旅游节等大型活动 赴沙特西班牙等国家开展文旅推介 [7] - 文旅宣传片全网播放量破千万次 举办全球同拍中国年等5000余场推广活动 [7]
海州“点绿成金”释放发展新动能
新华日报· 2025-05-26 16:47
生态修复与文旅融合 - 连云港市海州区通过生态修复工程将废弃矿山、黑臭河道、煤灰滩涂转化为文旅热点,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1] - 刘志洲山体育公园投入2.2亿元进行生态修复,覆土60万立方米,栽植苗木8万余株,植被覆盖率超90%,从废弃采石场变为城市"天然氧吧" [2] - 盐河巷通过河道清淤、生态护坡等工程,水质从劣Ⅴ类提升至Ⅲ类,打造夜间消费集聚区,2024年游客量突破360万人次,营收达2.7亿元,夜间经济占比70% [4] - 月牙岛湿地公园从粉煤灰滩涂修复为251种鸟类栖息地,吸引日均千余名游客,周边民宿、餐饮年均增长率达30% [5][6] 产业转型与消费升级 - 刘志洲山体育公园举办全国风筝精英赛、全民健身嘉年华等10余场品牌活动,成为赛事经济标杆 [3] - 盐河巷依托千年盐运河文化形成"河岸赏景、古巷就餐、河内游船"的夜间文旅闭环,带动逾千人就业 [4] - 月牙岛湿地公园通过观鸟平台、生态步道等设施,吸引摄影爱好者和游客,周边农家乐旺季日均营业额突破万元 [6] 文化赋能与品牌建设 - 刘志洲山体育公园挖掘宋金战场遗址、汉代石刻等文化元素融入设计,获评全省盘活存量资产典型案例,凤屏湖入选水利部幸福河湖名录 [2] - 盐河巷结合非遗展演、3D水幕电影等打造"十佳夜市"品牌,形成文旅消费新地标 [4] - 月牙岛湿地公园以珍稀鸟类观测为特色,成为生态旅游示范项目 [5][6]
生物多样化就是收入来源多样化的常熟观察
第一财经· 2025-05-22 10:22
旅游经济表现 - 五一小长假常熟接待游客153 19万人次 同比上升6 33% 旅游总收入13839 98万元 同比上升4 9% [1] - 2018-2023年湿地主题公园累计吸引游客1380万人次 创造直接旅游收益6 36亿元 [2] - 2024年江苏生态旅游接待游客超3亿人次 直接经济收入超160亿元 带动社会综合产值突破1000亿元 [12] 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果 - 常熟鸟类种类从2011年136种增至2023年328种 长江野生刀鱼等珍稀物种得到有效保护 [2] - 江苏全省物种数达8842种 含国家重点保护物种176种 发现南方红豆杉等濒危物种 [13] - 江苏省93个县完成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 剩余2县将于2024年上半年完成 [13] 湿地保护与产业融合 - 常熟探索"湿地保护+生态旅游+农业"模式 形成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多赢格局 [2] - 昆承湖转型为金融科技岛 吸引30余个高端项目入驻 成为区域绿色创新引擎 [8] - 江苏建设76条省级森林步道 总里程超500公里 连续4年列入省政府民生工程 [12] 特色文旅产业开发 - 尚湖牡丹花会分早/盛/晚三期 融合科技运动文化元素 吸引三分之一上海游客 [9][10] - 开发牡丹主题文创产品如礼杯套装 花茶礼盒等 延伸产业链价值 [10] - 常熟形成池塘养殖面积9 02万亩 年产水产品2 48万吨 第一产业产值14 63亿元 [8] 政策与立法进展 - 《江苏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于5月22日施行 成为全国第三个完成地方立法的省份 [13] - 常熟模式被国家林业局列为长三角湿地保护典型案例 强调机制与技术双创新 [1] - 江苏推出"绿美江苏·生态旅游"系列活动1144项 覆盖森林体验湿地游览等类型 [12]
更绿色、更包容、更有国际范儿!第26届青洽会开幕在即,特色和亮点抢先看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19 20:34
青洽会概况 - 第26届青洽会将于6月25日至29日在西宁举办 由青海省人民政府主办 已连续成功举办25届 从区域性经贸活动成长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贸易合作与投资促进平台 [1] - 本届青洽会以"推介—洽谈—签约"全链条对接为导向 推出"8+6+3"系列活动 包括8项重点活动 6场专项活动和3项配套活动 通过分层级 分领域设计精准匹配产业供需资源 [3] - 启用青海国际会展中心新展馆 展览展示总面积约6万平方米 突出青海省产业"四地"建设 绿色算力 生态保护等发展成果 [3] 国际合作与招商 - 首次邀请墨西哥作为主宾国 举办主宾国经贸合作交流会 设立沉浸式主题展区 推动从商品展示向产业链合作转型 [4] - 深化与"一带一路"国家合作交流 邀请主宾国高层官员 驻华使节及国际组织代表参会 吸引世界500强企业参展签约 加速外资项目落地 [4] - 北京 上海 山东等12个省区市已确定组团参会参展 中石油等央企确定参展 [3] 展览展示特色 - 布局三大展馆6万平方米展览展示空间 打造生态文明高地 产业"四地" 绿色算力等6大核心主题展区 [5] - 联动主宾国墨西哥 主宾市北京市2大特色展区 以及30余个省(区 市) 企业和省内各市州等展区 [5] - 设立"外贸优品中华行—青海站"商贸主题展区和"藏毯"文化特色展区 通过展销深度联动加速绿色产业项目落地 [5] 产业"四地"建设 - 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展区展示盐湖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新技术 新产品 推动盐湖产业发展 [6] - 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展区展示青海贯彻能源安全新战略 打造清洁能源产业高地的成果 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6] - 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展区依托青海文化和自然资源 展示构建生态旅游发展格局的成就 [6] - 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展区展示青海发展特色优势农牧业 打造区域公用品牌的成果 提升"青字号"品牌影响力 [6] 创新会展模式 - 应用"云上青洽会"平台实现全流程数据互通 构建"线下场景体验+线上实时交易"双通道 [5] - 通过"直播嗨购"打造"云端逛展 指尖互动 即时下单"的沉浸式体验新消费场景 [5] - 采取"政府主导 市场运作"办会模式 构建"主题策展+商业运营"双轮驱动机制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