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服务
搜索文档
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产业
经济日报· 2025-11-03 08:07
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蕴藏着可持续发展的巨大潜力。河北省赤城县的绿色转型之路,成为绿 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注解。与赤城类似的生态县不在少数,如何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成 为地区发展关键命题。 充分挖掘和释放生态环境潜力,首先要转变发展思路。从前的赤城靠矿业为生,发展方式粗放,产 业水平较低。尽管能维持一时的经济增长,但长远来看,既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也无法实现可持续发 展。在当时,把矿停了,是一个艰难而必要的抉择。多年的转型成果证明,这步棋走对了。如今的赤 城,农业、文旅、生态协同发展,生态旅游、蔬菜种植等产业成长为富民产业。勇于破旧立新、转变发 展思路,才能迎来新的发展。 让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实现共赢,要坚持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赤城的绿色转型,不 仅是摆脱粗放式发展、走向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更顺应了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期待。环境更美了, 生活更好了,才能真正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从而吸引更多人留下来。人气有了,发展的活力才会 更强,市场的空间才会更大。生态环境的改善与产业转型升级相互促进,"好山好水"才能真正变成"好 日子",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步提升,实现百姓富、生态 ...
成都林业改革:为超大城市绿色发展注入“活力引擎”
中国发展网· 2025-10-15 23:31
"三权分置"破题 筑牢林业发展"制度根基" 2025 年仲夏,位于成都市崇州市道明镇红旗村的分红现场暖意融融。村民手中一沓沓"保底收益 + 二次 分红"的现金,映出满脸笑意 —— 村集体与季崧林地股份合作社的改革红利持续释放,累计提供就业岗 位 120 余个、分红总额 130.5 万元,户均增收达 2.06 万元。 这张鲜活的"民生答卷",是成都林业改革"让生态价值变民生福祉"的微观缩影。 作为全国七个林业改 革发展综合试点市中唯一的副省级城市,成都以"大城市带大农村"的市情为基、以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 为纲,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改革成绩单:集体林超99%已确权颁证,仅占全省 1.57% 的林地贡献了全省 17.5% 的林业产值,林业综合产值突破千亿元。为破解超大城市"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二元难题,探索 超大城市绿色转型、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成都经验"。 "占市域面积 30%、50% 以上位于自然保护地、70% 以上属集体林、近 90% 分布于龙泉山和龙门 山。"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成都 587 万亩林地呈鲜明"3579" 特征,"集体林占 比高、林权碎片化"的痛点,决定了改革必须 ...
太行深处前南峪:荒山“刨”出“金山”来
中国新闻网· 2025-08-29 22:12
核心观点 - 前南峪村通过生态治理和产业转型 从荒山变为绿色经济示范区 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1][4][7] 生态治理历程 - 1963年洪灾摧毁60%土地和山场植被 村民通过爆破整地/水平开沟/构造梯田等方式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 [2][4] - 采用"材林头 干果腰 水果脚"种植模式 结合科学管理技术实现荒山绿化 [4] - 河北农业大学课题组自20世纪80年代起提供技术支持 李保国教授团队持续贡献被誉"太行新愚公" [2][4] 农业产业升级 - 软枣猕猴桃种植总面积达120亩 亩产3000余斤 每亩纯利润超6万元 优果率达90% [5] - 2024年为全镇提供12000余棵优生苗木 计划发展盆栽种植拓展庭院经济 [5] - 黄金梨等果品种植基地形成规模化采收体系 [6] 生态旅游发展 - 依托抗大旧址和生态资源 开发生态观光/果品采摘/抗大观瞻等多元旅游区域 [5] - 2024年接待游客40余万人次 门票收入超600万元 带动村民参与旅游服务 [5] 绿色能源建设 - "风光水储"新型电力系统示范工程整合抽水蓄能/太阳能/风能 构建零碳微电网 [7][8] - 绿色电力覆盖全村生产生活用电 余电上传国家电网实现能源外输 [7] 经济效益成果 - 2024年全村总收入突破2亿元 人均收入达18600元 [7] - 生态资源转化为持续经济收益 印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 [7]
蜀山秀水间的生态价值转化之道
四川日报· 2025-08-25 06:15
生态屏障建设 - 四川作为长江黄河上游重要水源涵养地,干流水质连续8年保持Ⅱ类及以上,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14.80万平方公里 [2] - 创新建设"森林四库"示范省,推进"蓄水于山""藏粮于林""摇钱于树""固碳于木" [2] - 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片区通过特许经营提供公益性岗位6500余个,若尔盖湿地实施退牧还湿形成生态保护与区域发展良性互动 [2] 清洁能源发展 - 清洁能源装机容量达1.3亿千瓦占比88%,发电量持续领跑全国 [3] - 雅砻江流域水风光一体化基地建成后将成为世界最大绿色清洁可再生能源示范基地 [3] - 首创"水火风光同台竞价"机制,通过水电消纳园区培育大数据、新型电池、电制氢等绿色载能产业 [3] 公园城市建设 - 成都累计建成1500余座公园、9600公里天府绿道、400公里天府蓝网,森林覆盖率达40.5% [4] - 首创"场景营城"理念打造六大生态宜居场景,构建GEP核算体系激活城市生态资产价值 [4] - 创新"绿道+"经济模式释放乘数效应,建立都市圈跨域产业协作与生态补偿机制 [4] 民族地区绿色发展 - 三州地区打造"净土阿坝""圣洁甘孜""大凉山"区域品牌实现特色农产品增值 [5] - 凉山州普格县光伏项目每年为村集体贡献约40万收益,稻城亚丁创新"天文+生态+文旅"融合发展模式 [5][6] - 形成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集聚效应,探索出生态优先民生为本的共富新路 [6]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 实现全省21个市(州)GEP核算全覆盖,西部生态产品交易中心创新林业碳汇、水权交易等多元化交易品种 [6] - 设立总规模300亿元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基金,推动绿色信贷总量突破万亿元 [6] - 发放全国首笔CCER开发挂钩贷款、发行全国首单区县级碳中和绿色中期票据 [6] 科技赋能生态治理 - 建成覆盖全省实景三维数据库,试点自然资源确权"三维登记"实现生态资源可量化可交易 [7] - 大熊猫国家公园应用"卫星遥感+无人机+AI识别"智能监测系统实时观测栖息地变化 [7] - 都江堰渠首数字孪生系统缩短洪涝预警响应时间,开发"空天地"一体化生态碳汇评估平台 [7] 绿色产业发展 - 组建天府永兴实验室等绿色科技创新平台,推进钢铁水泥等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 [8] - 培育新能源装备制造新兴产业,联合重庆打造"成渝氢走廊" [8] - 创新绿色金融发行绿色债券,加强绿色人才队伍建设设立绿色人才专项 [8]
出游寻“绿”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8-18 07:21
生态旅游目的地发展 - 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小七孔景区围绕山水资源优势打造新业态 暑期推出水上飞人 摩托艇冲浪 皮划艇等项目 优化传统游船和漂流体验[6] - 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滨海国家湿地公园红树林总面积230多公顷 监测记录到239种鸟类和208种底栖动物 开发自然类 地理类 人文类 体验类等18种研学实践课程[6] - 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定日县推动绿色交通革新 用新能源环保电动车取代景区柴油车 既减少碳排放又提升旅行体验[10] 景观道路建设 - 湖北武汉东湖绿道全长105公里 包含8段主题景观道 今年外国游客数量显著增长 从日韩等亚洲国家扩展到欧美 非洲等多国[8] - 青海省加快推进拉脊山 北龙山等10座观景山峰生态旅游风景道建设 形成路景交融的旅游公路网[8] - 福建"1号滨海风景道"全长超1200公里 串联9个沿海县(市、区) 沿线嵌入200余处体验点 包括传统海带加工坊和手工陶艺吧[9] 文旅产业带动效应 - 河南省洛阳市栾川县依托生态优势发展文旅产业 打造竹海景区带动客流和村民增收 村民自发组成护林志愿者管护植被生态[11] - 福建滨海风景道不仅成为景观带 更成为"闽式生活"体验长廊 有效带动区域旅游发展[9] - 西藏定日县通过国道318升级改造和机场兴建改善交通 当地厕所 通信设施 应急救援站日益完善 旅游业日渐兴旺[10]
陕西吴起:漫山遍野的绿,就是聚宝盆
人民日报· 2025-08-14 14:32
生态修复成效 - 林草覆盖率从1997年19.2%提升至目前72.9% [1] - 累计完成退耕还林246万亩 林地总面积从49.8万亩增至470余万亩 [4] - 采用植保无人机提升补植效率 单次运送20棵树苗仅需3分钟 [4] 现代农业发展 - 建成日光温室2950座及拱棚3304座 种植山地苹果12万亩 [7] - 牧兴庄村大棚果蔬年均增收约60万元 单棚哈密瓜产量达8000斤 [7] - 水产养殖面积超1.5万亩 2023年鱼塘产量4万斤实现收入40万元 [5][7] 生态旅游产业 - 2024年接待游客84万人次 旅游综合收入达4.13亿元 [9] - 南沟村文化旅游季月均吸引游客近万人次 村民人均年收入近2万元 [8][9] - 开发彩虹滑道等旅游项目 操作员月工资2800元 [7][8] 碳汇经济开发 - 已开发碳汇林79万亩 预估首期碳汇交易量24万吨 [9] - 与深圳企业签署林草碳汇协议 预期收益1920万元 [9] 产业结构转型 - 农林牧渔及服务业总产值超17亿元 [7] - 从传统放牧转为舍饲养殖 90只羊实现规范化管理 [3] - 苗木成活率提升至90%以上 通过科学栽植法和混交模式实现 [3]
打通“两山”转化高效通道
经济日报· 2025-08-13 06:15
数字经济发展阶段转型 - 数字经济发展正从互联网+广泛连接阶段向人工智能+创新引领阶段迈进 成为推动社会经济转型的关键力量[1] 乡村生态产品范畴 - 乡村生态产品包括农产品林产品水产品等传统资源以及生态旅游文化创意等新型生态服务[1] 数字技术赋能价值实现 - 通过数字技术打破信息不对称降低交易成本拓展价值边界 构建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高效通道[1] - 数字技术推动生态资源从隐性存在向可视化资产转化 形成实时动态可量化的数据[1] - 区块链技术将生态权益转化为数字资产 使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更加透明和易于流通[1] - 数字平台将生态产品与农业旅游文化等产业深度融合 实现单一产品向多元生态IP跨越[1] 当前面临问题 - 生态服务功能缺乏统一量化标准和核算体系 GEP核算因指标差异难以跨域互认制约市场化定价[2] - 产权界定模糊引发交易风险 信息不对称推高交易成本导致优质农产品难以溢价[2] - 乡村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 初级农产品加工率低且农户收益占比偏低[2] 解决方案:数字平台应用 - 通过数字平台优化供需匹配 解决信息不对称与交易成本高的问题[2] - 鼓励直播电商和社区团购平台直连乡村生产者与城市消费者 促进绿色消费需求对接[2] - 福建武夷山茶农通过直播带货实现增收[2] - 利用共享经济模式激活乡村生态资产提升经济活力[2] 解决方案:数字治理创新 - 数字治理为各主体间创新协作提供便利 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2] - 数字化技术使政策工具发挥更大效能 如生态补偿金智能发放和数字产权交易系统提升资金流动效率[2] - 基于大数据的动态监测技术加强乡村污染预警 避免资源开发公地悲剧[2] - 通过政务云平台实现跨区域生态数据共享和流域补偿 促进区域生态治理高效性[2] 解决方案:人才素养提升 - 通过新农人培训体系提供电商运营物流配送等专业课程 提高乡村创业者数字化经营能力[3] - 利用合作社数字化管理系统帮助小农户对接供应链 实现标准化种植提高农业生产效率[3]
“两山”理念的生动实践:从“环境之痛”到“人居之福”,小山村绘就“存绿取金”生态画卷
央视网· 2025-08-12 17:00
经济转型 - 浙江安吉从"石头经济"转型为绿色经济 二十年前以70多处矿区和水泥厂为主 如今高污染工厂消失 生态价值显著提升[1][3] - 生态旅游收入大幅增长 改造后的生态度假区单日咖啡销量达8000杯 相当于当年矿产开采近一年收入[9] - 年度生态产品总价值达910亿元 彻底取代传统工业模式[11] 生态监测技术 - 安吉县部署22000多个传感器实时监测生态环境数据 碳通量监测塔精准测算竹林碳汇能力[7] - 高光谱相机定期检测溪流水质 氨氮污染物指标从四类提升至二类 红色污染区域完全消失[9] 碳汇经济 - 竹林碳汇能力显著增强 每公顷碳汇量提升至6.6吨 年碳汇交易为竹农创收2800万元[7] 乡村旅游产业 - 生态改造后全年吸引游客超120万人次 漂流点衍生20余个 单夏季旅游收入突破2亿元[9] - 咖啡馆密度超越上海 形成特色"村咖"文化 选址覆盖半山腰/麦田/溪流等自然场景[1] 生态修复成果 - 石灰岩矿坑复绿改造为生态度假区 卫星影像显示矿区污染完全消除[9] - 溪流水质监测影像显示污染物红色区域彻底消失 水体透明度显著提升[9]
甘肃张掖如何抓好祁连山生态环境整治修复?| 筑牢西部生态安全屏障来稿选登
中国环境报· 2025-07-21 11:06
生态保护修复成效 - 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张掖段179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全部完成整治并通过省级验收 [2] - 关停退出117项探采矿项目并全面恢复生态 规范整治36项水利水电项目 关停8座水电站 [2] - 分类整治11项旅游设施和15个基础设施项目 提前完成草原减畜任务实现草畜平衡 [2] 生态建设量化成果 - 累计完成营造林224.71万亩 退化草原修复治理992.9万亩 退耕还林4.17万亩 [2] - 综合治理沙化土地387.2万亩 林木覆盖率25% 草原植被综合盖度50.98% [2] - 湿地保有量100% 建成天地一体立体化智慧生态环境监测网络 [2][3] 生态价值转化机制 - 建成西部碳汇交易平台 开展林业碳汇和草原碳汇交易 [3] - 形成资源核查至价值核算至开发交易至反哺产业的生态产品价值转化闭环机制 [3] - 探索新能源电价收益反哺地方经济新模式 深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 [3][5] 绿色产业发展布局 - 打造现代种业 绿色蔬菜 肉牛 奶业 戈壁农业五个百亿级产业集群 [3] - 建设风电 光伏 抽蓄 装备制造基地加千亿产业体系 [3] - 盘道山 皇城抽蓄电站率先开工 聚力打造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 [3] 未来生态建设规划 - 构建科学精准无缝覆盖的智慧监管体系 统筹实施重大生态工程 [4] - 全域推进国土绿化扩面提质 持续扩大城市森林覆盖率 [4] - 健全黑河流域生态横向补偿机制 规范引导居民通过多元路径参与保护管理 [4]
云南省生态环境系统系列访谈丨迪庆藏族自治州生态环境局:建设高原生态安全屏障 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
新华网· 2025-06-11 09:45
高原生态系统保护与绿色发展 - 迪庆州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100%,PM2.5浓度13μg/m³,地表水国控断面水质Ⅲ类及以上比例100%,森林覆盖率63.98% [1] - 2020—2023年连续四年获省级污染防治攻坚战"优秀"考核,2022年成功创建国家第六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1] - 实施森林抚育、草原修复、湿地修复等系统性工程,推进绿美村庄、生态廊道建设,扩大绿地面积 [4] 金沙江流域生态保护 - 金沙江(迪庆段)多年保持Ⅱ类水质,流域面积16810.8平方公里,涉及16个乡镇 [8] - 累计巡河11.5万人次,清理河道垃圾4000吨,整改"四乱"问题76件(整改率100%),绿化河湖面积460万平方米 [8] - 放流123万尾金沙江土著鱼类,总磷浓度稳定低于0.1毫克/升,土著鱼类种类数量逐年上升 [9] 生态旅游与产业转化 - 2024年接待游客3122.98万人次(同比+23.83%),旅游业总收入352.9亿元(同比+17.78%) [10] - 保护地面积占国土43.32%,依托"香格里拉""三江并流"品牌发展生态旅游 [10] - 景区反哺社区6093户共3.09亿元,推动"伐木经济"向"生态经济"转型 [13] 绿色产业发展与惠民政策 - 建设葡萄基地887.71亩、中药材基地7000亩、食用菌种植12080亩 [13] - 管护国有林1652.5万亩,投入资金1.2亿元,兑现公益林补偿1.02亿元 [14] - 聘用生态护林员16165名、公益林管护员2074名,发放工资2.02亿元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