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超市零售
icon
搜索文档
永辉超市2024年营收675.74亿元 聚焦门店调改与供应链升级
证券时报网· 2025-04-25 20:59
财务表现 - 2024年全年实现营业收入675.74亿元,归母净利润-14.65亿元 [1] - 2025年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74.79亿元,净利润1.48亿元 [1] - 41家开业满3个月的"稳态调改店"累计实现净利润1470万元 [1] 战略转型进展 - 公司正处于战略转型深水区,胖东来模式调改、门店优化与供应链革新纵深推进 [1] - 2025年第一季度调改门店在销售与利润端整体达成预期目标 [1] - 已完成61家门店的胖东来模式调改,预计2025年6月底调改门店将突破124家,2026年春节前目标锁定300家 [1] - 未来12-18个月将是改革成果集中释放期 [1] 供应链革新 - 提出"三个聚焦、一个反对"策略:聚焦核心供应商、聚焦核心大单品、聚焦长期主义,反对更换采购员就更换供应商 [2] - 与超300家优质供应链企业进入采购洽谈阶段,包括供货山姆、开市客等美国超市的中国制造企业 [2] - 推出"外贸优品专区",带动外贸型企业进入内需市场 [2] - 为出口受阻企业开通"15天极速上架"绿色通道,并提供品牌推广与新品开发支持 [2] 未来发展战略 - 坚定胖东来模式和品质零售的战略方向,打造适合中国主流家庭的国民超市 [3] - 聚焦核心大单品,目标与供应商孵化100个亿元级单品 [3]
永辉超市(601933.SH)2024年营收675.74亿元 坚定学习胖东来模式走品质零售路线
智通财经网· 2025-04-25 20:33
财务表现 - 2024年全年实现营业收入675.74亿元,归母净利润-14.65亿元 [1] - 2025年第一季度调改门店在销售与利润端整体达成预期目标,41家开业满3个月的"稳态调改店"累计实现净利润1470万元 [2] 战略转型与门店调改 - 公司正处于战略转型的深水区,胖东来模式调改、门店优化与供应链革新纵深推进 [1] - 截至财报发布日已完成61家门店的胖东来模式调改,预计2025年6月底全国调改门店将突破124家,2026年农历春节前目标锁定300家 [2] - 调改门店占比提升、闭店收尾及供应链改革深化,未来12-18个月将是改革成果集中释放期 [2] 供应链革新 - 供应链变革是转型"品质零售"的重要抓手与核心引擎,提出"三个聚焦、一个反对"策略:聚焦核心供应商、聚焦核心大单品、聚焦长期主义,反对更换采购员就更换供应商 [3] - 大批外贸型企业与公司实现对接,推动供应链体系优化和商品焕新 [3] - 已与超300家优质供应链企业进入采购洽谈阶段,包括供货山姆、开市客等美国超市的中国制造企业 [4] 社会责任与市场拓展 - 为出口受阻企业开通"15天极速上架"绿色通道,并提供品牌推广与新品开发支持 [4] - 在北京、福州、杭州等城市推出"外贸优品专区",带动外贸型企业走进内需市场 [4] - 2024年投入上亿元升级食安体系,制定多项标准细则,与超万家供应商及员工签订责任书 [4] - 在宁夏、陕西等地助农增收,直播助销农产品,面对自然灾害48小时应急响应保供稳价 [4] 长期发展目标 - 公司转型决心与战略定力清晰可见,从供应链革新到门店调改,每一步都印证着转型"品质零售"的长期逻辑 [5] - 优化成本结构、重塑商品力、夯实民生担当,目标成为真正的中国"国民超市" [5]
永辉超市:2024年净亏损14.65亿元
快讯· 2025-04-25 20:09
财务表现 - 2024年营业收入为675.74亿元 同比减少14.07% [1]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亏损14.65亿元 去年同期净亏损13.29亿元 [1] 利润分配 - 公司拟不分配现金股利 [1] - 不实施包括资本公积转增股本在内的其他形式的分配 [1]
永辉超市:一季度净利润同比减少80%
快讯· 2025-04-25 20:04
财务表现 - 2025年第一季度营业收入为174.79亿元,同比下降19.32% [1] - 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1.48亿元,同比减少79.96% [1] 经营策略 - 公司主动进行战略和经营模式转型 [1] - 关闭尾部门店导致门店数量减少 [1]
永辉超市:2025年第一季度营业收入同比下降19.32%
快讯· 2025-04-25 20:00
永辉超市2025年第一季度业绩 - 2025年第一季度营业收入为174 79亿元 同比下降19 32% [1] - 收入下降主要由于公司主动进行战略和经营模式转型 关闭尾部门店导致门店数量减少 [1]
三江购物:2025年第一季度净利润7076.41万元,同比增长35.32%
快讯· 2025-04-25 17:45
财务表现 - 2025年第一季度营收为10.74亿元,同比增长1.13% [1] - 2025年第一季度净利润为7076.41万元,同比增长35.32% [1]
一天卖出1.56吨!大润发“外贸生姜”火了
搜狐财经· 2025-04-18 06:09
外贸商品内销计划 - 大润发启动"外贸优品进商超"专项扶持计划,首款上架商品为"外贸生姜",上架首日华北区销量达1.2吨,次日增至1.56吨,比日均销量增长6倍 [1][5] - 该计划旨在为消费者引入高品质、国际标准商品,同时帮助外贸企业解决库存积压问题,截至4月15日已收到77家企业报名,涵盖百货、小家电、食品等多个品类 [12][13] - 多家零售企业如永辉超市、物美、华润万家等也推出类似措施,加速外贸商品流通 [13] 青岛力泰公司合作案例 - 青岛力泰农产品有限公司为专注生姜出口企业,产品主要销往美国及东南亚市场,目前库存约1000吨,货值800余万元 [8] - 大润发在48小时内完成企业资质审核、产品检测及供应链沟通,首批6.6吨生姜订单已签署完成,进入北京、天津、济南等52家卖场 [8] - 该企业生姜以"外贸优品"标准供应,售价4.98元/500g,相比同店"小汤山鲜姜"18.9元/250g具有明显价格优势 [5][9] 销售渠道与消费者反应 - 大润发北京西红门店设置专门"外贸优品中华行"摊位,生姜上架后颇受消费者欢迎,不少顾客因"外贸"字样主动询问购买 [5] - 公司表示该计划核心是"优质优价",形成消费者得实惠、企业拓市场、平台增活力的三方共赢模式 [13] - 外贸商品入驻不会替代原有供应商,而是形成良性竞争,促使本土供应商优化标准,同时丰富商品结构 [12] 供应链与未来计划 - 公司通过标准化流程缩短外贸产品入市时间,帮助外贸企业实现内销破零 [8] - 除生姜外,下周还将上架一款鳕鱼片,未来会持续对接更多出口转内销企业 [13] - 计划通过分级分层、资源合理配置等方式确保供应链多样性 [12]
盒马握紧拳头,挥向山姆的下一个阵地
雪豹财经社· 2025-04-15 22:22
公司战略调整 - 新任CEO严筱磊上任后聚焦盒马鲜生和盒马NB两种店型,精简其他业态[5][11] - 2024年新开72家门店,平均每5天开一家,创近5年新高,其中62家为盒马鲜生[7] - 关闭3家盒马X会员店,全国仅剩5家,重启前置仓模式但忽略盒马mini[11] 市场扩张与下沉 - 2024年新店三分之一布局二三线城市及县城,长三角新增6座县城覆盖[12][13] - 低线市场新店成"排队王",德清精酿等单品销售超15万瓶,东营单日烘焙销售额40万元[15] - 2025年计划再开100家店,重点布局长三角、珠三角新兴市场,利用供应链成熟度优势[16] 竞争格局 - 山姆2024财年中国净销售额203亿美元(约1473亿元),新开6店并加速下沉至东莞等城市[16] - 盒马与山姆将在张家港、中山等低线市场直接竞争,消费群体存在交叉冲突[19] - 大润发M会员店、Costco等也在县城扩张,奥乐齐、胖东来构成潜在竞争[19] 运营策略 - 盒马鲜生升级门店环境,强化会员体系,店员背负拉新KPI并定期复盘[11] - 盒马NB通过30平米自提点开放加盟,瞄准价格敏感群体[11] - 低线商场租约换约期提供入驻机会,部分点位接盘永辉等传统商超[15] 消费趋势 - 小镇中青年月均线上消费超1000元占比80.4%,对新事物接受度高[15] - 长三角县城已形成盒马/山姆代购链条,反映未被满足的消费需求[16]
永辉超市将推出外贸专区,已与超200家供应链企业采购洽谈
新华财经· 2025-04-14 16:44
文章核心观点 永辉超市积极助力外贸型企业内销转型,通过搭建桥梁、设立专区等举措,实现与供应链企业合作,为消费者提供优质商品,打造国民超市 [2][3] 永辉超市与供应链企业合作情况 - 截至4月14日12:00已与超200家优质供应链企业进入采购洽谈,包括向美国市场供货的中国供应链企业 [2] - 开通专项邮箱和线上报名通道,供有意向的供应链企业提交资质和商品推荐 [2] 永辉超市外贸专区计划 - 预计本周内在部分门店推出外贸专区,首批上线供货给海外零售企业的中国制造产品 [2] - 以北京石景山喜隆多店为试点设立内外贸一体化商品专区,展示内外贸兼具商品 [2] 永辉超市扶持外贸企业措施 - 4月7日发布《致中国优质供应链的一封信》,为出口受阻企业搭建内销转型桥梁 [2] - 开通“绿色通道”,推出15天极速上架、提供品牌推广计划、共同开发新产品三项扶持措施 [2] 永辉超市战略目标 - 创始人提出优化供应链,为中国消费者提供高质价比商品,打造适合中国主流家庭的国民超市 [3] - 全国超700家门店助力外贸型企业,缓冲外贸压力 [3] - 从外资超市成熟供应链端释放优质商品供应给中国消费者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