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巾纸

搜索文档
关店200家的“胖东来学徒”,交了份反面教材
商业洞察· 2025-09-03 17:35
核心观点 - 永辉超市高调学习胖东来模式进行改革 但改革后业绩表现不及预期 营收与净利润双双下滑[5][6][9] - 胖东来学徒们普遍陷入经营困境 中百集团持续亏损 家家悦增收不增利[11] - 胖东来模式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对人的极致重视 而非表面服务或商品模仿[49][56][61] 改革举措与投入 - 永辉立下军令状预计全年调改200家门店 实际执行速度更快 口号为"每天开一家调改店"[13] - 截至8月21日 全国调改完成并开业门店达162家[15] - 名创优品斥资62.7亿元收购永辉29.4%股份成为第一大股东 叶国富亲自挂帅改革[15] - 每家调改门店平均投入约800万元 计划2026年春节前调改300家门店[40][42] - 商品结构大幅调整 下架原有近八成商品 与胖东来商品相似度达90%以上[25] - 门店标配顾客休息区 提供血压仪 饮水机 宠物寄存 水产区打氧清洗 肉禽区切丝绞肉等免费服务[22] - 提供免费试吃 不满意退款等服务[23] 财务与经营表现 - 营收下滑20.73% 净亏损2.41亿元 营收与净利润双双下滑[9] - 连续亏损四年 总亏损额超过95亿元[9] - 上半年关店达220家 门店数量从巅峰1440家缩减至600多家[9][17] - 2021年亏损39.44亿元 创历史最大年度亏损记录[17] - 负债率高达88.73%[42] - 2023年供应商服务性收入达49.3亿元 毛利率高达94.7% 远高于商品零售的16.3%[17] 改革成效与问题 - 北京调改门店开业首日进店5万人次 首月累计客流超90万人次 其他城市出现排队现象[26] - 流量爆发未能止血 排队现象几周后迅速退去[28][35] - 过度依赖胖东来引流 设立胖东来商品专区 销售洗衣液 燕麦脆 毛巾 面巾纸 网红大月饼 绿豆饼 蛋糕卷等 价格与胖东来一致[31] - 胖东来不会持续给永辉供货 优先保证自身供应链[35] - 永辉自营品牌未形成竞争力 缺乏与山姆 胖东来 盒马抗衡的大爆品[35][37] - 出现"永辉超市越改越贵"的舆论[35] 人力成本对比 - 永辉调改店店长工资最高2.2万元 胖东来店长工资7.8万元 为永辉3倍多[38] - 永辉普通员工最高工资6500元 胖东来员工工资9886元[38] - 调改后永辉普通员工综合薪资提升20%~30% 工作时长缩减1-2小时[60] - 胖东来员工总数约4000人 年初至7月人员流失率仅0.94% 7月低至0.14%[58] 胖东来模式核心优势 - 对人的重视是成功关键 包括对普通人 劳动者和员工的尊重[49][56][58] - 为新乡新店招聘预留20%岗位给退伍边防军人 2%给有犯罪史的服刑人员[50] - 为卡车司机提供独立淋浴间 免费拖鞋 浴巾 洗发露 沐浴露 帮忙打饭送餐[52][55] - 倡导员工快乐工作 压缩上班时间至7小时甚至5小时[58] - 于东来强调永辉应优先考虑活下来而非盈利 并建议将盈利用于给员工涨工资[61]
关店200家的“胖东来学徒”,交了份反面教材
创业邦· 2025-08-30 18:08
核心观点 - 永辉超市高调学习胖东来模式进行转型 但改革后业绩持续恶化 营收下滑20.73% 净亏损2.41亿元 连续四年累计亏损超95亿元 [5][7][9] - 胖东来学徒企业普遍陷入经营困境 中百集团持续亏损 家家悦增收不增利 [9] - 表面亏损归因于改革阵痛 实际涉及产品竞争力不足 供应链依赖 人力成本控制及巨额改造成本等深层问题 [9][27][29][31] 改革背景与执行 - 名创优品斥资62.7亿元收购永辉29.4%股份成为第一大股东 并主导胖东来模式改革 [11] - 永辉门店数量从峰值1440家缩减至600余家 2021年创年度亏损纪录达39.44亿元 [11] - 传统"收租模式"崩溃 2023年供应商服务性收入49.3亿元 毛利率94.7% 远高于商品零售的16.3% [11] - 计划全年调改200家门店 实际以"每天开一家"速度推进 截至8月21日已完成162家门店改造 [9][11] 具体改革措施 - 门店增设顾客休息区 血压仪 宠物寄存及海鲜 肉禽免费加工服务 [15] - 下架原有近80%商品 商品结构与胖东来相似度超90% [17] - 设立胖东来商品专区 销售洗衣液 燕麦脆 网红大月饼等产品 价格与胖东来一致 [23][25] - 员工综合薪资提升20%-30% 工作时长缩减1-2小时 但店长薪资2.2万元仍仅为胖东来店长薪资7.8万元的28% [29][48] 短期效果与长期问题 - 北京调改店开业首日客流达5万人次 首月累计超90万人次 多地出现排队现象 [19] - 客流热度仅维持数周 因缺乏自有爆品且产品价格被指"越改越贵" [27] - 胖东来无法持续供货 永辉自营品牌未形成竞争力 [27] - 单店改造成本约800万元 企业负债率高达88.73% 预计300家门店改造成本将加剧财务压力 [31][33] 胖东来模式核心差异 - 员工流失率极低 2025年1-7月仅0.94% 其中7月低至0.14% [44] - 为卡车司机提供独立淋浴间及免费用品 强化对劳动者尊重 [40][42] - 主张"先快乐自己再造福家人" 推行7小时工作制 部分部门仅5小时 [44] - 于东来批评永辉"盈利后未优先涨薪" 强调转型需聚焦文化与人性化治理 [48]
关店200家的「胖东来学徒」,交了份反面教材
36氪· 2025-08-30 17:07
核心观点 - 永辉超市高调学习胖东来模式进行门店改造和业务转型 但改革后业绩表现不及预期 营收和净利润双双下滑 且亏损持续扩大 [10][11][14] - 胖东来学徒们普遍面临越学越亏困境 包括永辉 中百集团和家家悦等企业均未实现盈利改善 [13] - 胖东来模式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对人性化管理和员工关怀的极致重视 而非表面模仿 这是其他企业难以复制的关键 [65][76][81] 永辉超市改革举措 - 公司立下军令状预计全年调改200家门店 实际执行速度更快 截至8月21日已完成162家门店改造 [18][19][21] - 门店改造内容包括设置顾客休息区 配备血压仪和饮水机 水产区提供打氧清洗服务 肉禽区免费提供切丝绞肉等服务 [33] - 商品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下架原有近八成商品 与胖东来商品相似度达90%以上 [36] - 普通员工综合薪资提升20%-30% 工作时长缩减1-2小时 [79] 改革效果与市场反应 - 北京首家学习胖东来门店开业首日进店达5万人次 首月累计客流超90万人次 [38] - 去年年底最后三个月公司股价飙涨 涨幅一度超过250% [7] - 但流量爆发未能扭转亏损局面 上周公布业绩显示营收下滑20.73% 净亏2.41亿元 [10] 亏损原因分析 - 过度依赖胖东来引流但缺乏自有爆品 消费者除胖东来商品外缺乏购买理由 [45][46] - 薪资水平仍远低于胖东来 店长工资2.2万元仅为胖东来店长7.8万元的28% [51][52] - 门店改造成本高昂 每家调改门店平均投入约800万元 [54] - 公司负债率高达88.73% 巨额改造成本使财务压力加剧 [56] 胖东来模式核心优势 - 员工流失率极低 从年初到7月人员流失率仅0.94% 其中7月低至0.14% [76] - 对卡车司机等合作伙伴提供全方位人性化服务 包括独立淋浴间和免费用品 [69][70] - 坚持特殊群体就业安置 20%岗位给退伍边防军人 2%岗位给有犯罪史的服刑人员 [65] - 倡导快乐工作理念 上班时间压缩至7小时 部分部门仅5小时 [77] 行业竞争格局变化 - 永辉超市门店数量从巅峰时期1440家缩减至600多家 [26] - 2021年公司亏损39.44亿元 创历史最大年度亏损记录 [26] - 传统"收租模式"崩溃 2023年来自供应商服务性收入达49.3亿元 毛利率高达94.7% [27] 资本运作与战略调整 - 名创优品豪掷62.7亿元收购永辉29.4%股份 成为第一大股东 [23] - 名创优品创始人叶国富亲自挂帅改革领导小组组长 宣称胖东来模式是超市唯一生路 [24]
2025年一季度快消品市场同比增长2.7% “平替”需求不减
中国经营报· 2025-06-15 12:43
市场整体表现 - 2025年一季度中国快速消费品市场整体销售额同比增长2.7%,较2024年全年增速0.8%和一季度增速1.5%有所扩大 [1] - 增长主要由销量驱动(2025年一季度销量增长5.3%),但平均售价持续下滑2.5%,降幅较前三个季度收窄 [3][4] - 春节期间消费成为推动市场反弹的关键因素,部分品类在春节档期表现突出 [1][2] 品类表现 - 家庭护理类目增速最快达6.1%,其中家清和纸品需求旺盛,细分领域分化推动增长 [1][2] - 个人护理类目增长4.0%,包装食品增长3.2%,饮料类仅增长0.5% [1] - 面巾纸和个人护理类目受"消费平替"冲击,市场份额被白牌及自有品牌抢占 [4] - 果汁品类中健康概念的小众品牌及特色水果饮料增长迅猛,冲泡咖啡品类中口感接近现磨的高价产品实现较快增长 [5] 渠道动态 - 线下零售商自营平台表现分化:山姆会员店自营平台2024年增长55%,2025年一季度增长63%;盒马从2024年下降9%转为2025年一季度增长32%,主要依赖O2O模式前置仓扩张 [2] - 杂货店和超市/小超市在三四线城市延续2024年增长趋势 [2] - 线上渠道中抖音占电商销售额23%并持续抢占份额,拼多多2025年一季度大幅增长11%超行业均值 [2] - 会员店、折扣零售、零食连锁店等线下新兴渠道及兴趣电商等线上渠道增长突出 [3] 消费趋势 - "消费平替"趋势持续,消费者更倾向选择平价渠道和性价比产品,导致平均售价承压 [1][4] - 部分品类中消费者愿为具备"真价值"的产品支付溢价,如健康相关品类的差异化产品 [5] - 渠道变革趋缓,线上/线下比例趋于稳定,但新兴渠道仍在不断涌现 [3]
陕西省子长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36批次产品检验情况通告
中国质量新闻网· 2025-06-11 11:27
抽查结果概览 - 子长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抽查36批次产品,合格32批次,不合格4批次,合格率88.9% [2][3][4] 产品类别分布 电线电缆类 - 抽查12批次电线电缆产品,9批次合格,3批次不合格 [5][6] - 不合格产品涉及天津市金川电缆厂、鑫源旗胜电线电缆有限公司、上海胜佳电线电缆有限公司生产的聚氯乙烯绝缘电线电缆 [6] 化肥类 - 抽查12批次化肥产品,11批次合格,1批次不合格 [5][6] - 不合格产品为榆林市四丰农资有限公司生产的掺混肥料(26-20-5总养分) [6] - 合格化肥品牌包括史丹利、华强、施可丰等,涵盖复合肥料、控失型肥料等类型 [5] 卫生用品类 - 抽查12批次卫生用品(含卫生巾、纸尿裤、护垫等),全部合格 [5][6] - 涉及品牌包括自由点、七度空间、ABC、安儿乐等,生产企业含恒安、百亚、尤妮佳等 [5][6] 受检单位与生产企业 - 受检单位覆盖子长市五金机电店、母婴馆、超市等零售终端 [5][6] - 合格产品生产企业包括恒安集团、正泰网络、昆仑电线电缆等知名厂商 [5][6]
99岁老将谈中美:美国难再称霸,第一强国或将易位
搜狐财经· 2025-06-01 17:56
关税政策裁决 - 纽约曼哈顿联邦法院裁定特朗普关税政策违法,4月2日起实施的"解放日关税"(10%全球基础税+57国附加税)即刻失效 [1] - 法院认定总统无权以国家安全名义实施贸易霸凌,宪法贸易管理权属国会 [3] - 特朗普援引《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征收"芬太尼关税"被斥为滥用紧急状态,附加税10%-50%远超《贸易法》15%上限 [3] 经济影响 - 全球企业因关税损失超340亿美元,金佰利面巾纸涨价15%,帝亚吉欧威士忌年利润蒸发1.5亿美元 [3] - 保时捷被迫撤回年度预测,美国进口商为规避中国125%关税转向越南采购,却遭遇特朗普对越46%惩罚性关税 [3] - 特朗普关税政策推高美国民生成本40%,导致盟友离心离德 [1] 国际反应 - 欧盟亮出950亿欧元反制清单,日本拒绝将汽车关税排除在协议外 [5] - 越南总理范明政拒绝美国审查中越合作项目要求,转头与中国签署45份合作协议 [5] - 马来西亚前总理马哈蒂尔指出特朗普关税大棒实质损害美国自身利益 [1] 地缘政治动态 - 越南"陈兴道"号护卫舰停泊中国湛江军港,与美国推销"印太战略"形成鲜明对比 [7] - 中国展现战略定力,被形容为"在宴客厅挥舞关税大棒时,中国在后厨重写菜单" [5] - 亚洲协会经济学家指出东方智慧正为人类命运共同体铺设新轨 [7]
路透社整理发现,美贸易战已致全球企业损失超340亿美元
搜狐财经· 2025-05-30 11:20
贸易战对企业的影响 - 特朗普推行的关税战已导致全球企业损失超过34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为2444亿元)[1] - 包括苹果、福特、保时捷和索尼在内的企业大幅下调利润预期或撤回业绩指引[1] - 至少有42家公司下调了业绩预期,16家公司撤回或暂停发布业绩指引[2] - 标准普尔500指数中72%的公司(360家)在财报电话会议上提及关税,欧洲斯托克600指数中219家公司高管提及关税,日本日经225指数中58家公司提及关税[5] 企业应对措施 - 企业寻求强化供应链、推进近岸外包并优先拓展新市场,这将推高成本[2] - 沃尔玛拒绝提供季度利润预测并表示将提高价格[3] - 沃尔沃汽车撤回未来两年的盈利预测[3] - 美国联合航空给出两个不同的预估,称无法预测今年的宏观环境[3] 行业受影响情况 - 汽车制造商、航空公司和消费品进口商受到的冲击最大[5] - 铝和电子元件等原材料和零部件的关税上升导致汽车组装成本增加[5] - 将生产转移到美国会提高劳动力成本[5] - 华尔街预计标普500指数成份股企业的净利润季度平均增长率为5.1%,低于去年同期的11.7%[5] 具体公司案例 - 金佰利下调年度利润预期,预计因关税将额外承担约3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为22亿元)支出[6] - 金佰利将在五年内投资2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为144亿元)扩大在美国的生产能力[6] - 苹果和礼来已宣布在美国进行投资[6] - 帝亚吉欧预计关税将使其年营业利润损失1.5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为11亿元),并计划在2028年前削减5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为36亿元)成本[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