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店
搜索文档
连夜跑路的药店老板,揭开行业遮羞布
商业洞察· 2025-09-12 17:25
行业现状与市场表现 - 2023年全国药店关闭3.9万家,闭店率达5.7%,预计2024年将继续关闭6-10万家[13] - 行业龙头国大药房一年半内关闭近20%门店,漱玉平民股东一年减持四轮,董事套现1.4亿元离场[16] - 上市连锁药店净利润大幅下滑:国药一致和健之佳预计最高下滑65%,一心堂最高下滑72.7%,漱玉平民从盈利1.33亿元转为最高亏损2.2亿元[31] 行业衰退原因分析 - 社区医院分流客源:年轻人偏好社区医院的医保性价比服务,慢病顾客被医保统筹政策吸引至社区医院[36][38][40] - 线上平台冲击:互联网巨头通过低价策略(如太极藿香正气液线上售价2元 vs 进货价14元)和医保比价系统削弱线下药店优势[44][46] - 医保政策收紧:虚假购药追溯系统、个人账户削减及飞行检查导致医保刷卡占比从营业额60%降至20%[49][50] 企业应对策略与转型尝试 - 跨界经营:白塔寺药店推出文创产品,童涵春堂销售中药奶茶,同仁堂开设养生餐厅,一心堂通过卖彩票年营收8000万元[54][56] - 服务与体验升级:通过健康讲座、免费体检和会员社群扩大使用场景,增强用户粘性[65][67] - 技术赋能:引入AI问诊智能体中台和AI中医体质辨别系统,提升专业服务能力[68] 行业扩张模式问题 - 过度扩张导致管理问题:一心堂10年内门店数量从2389家增至11372家,大参林达16833家,漱玉平民加盟占比从22.4%升至50.9%[61] - 加盟模式缺陷:益丰药房2024年关闭1078家门店中多数为经营不善的加盟店[64] - 行业本质局限:药店属非刚需低频消费,无法复制奶茶咖啡店的高频次消费特性[64] 未来行业趋势 - 从粗放扩张转向精细化运营:重点提升专业能力、服务水平和运营效率[70] - 行业洗牌加速:倒闭潮促使市场回归理性,存活企业需强化核心竞争壁垒[71]
广东省湛江市多形式开展2025年全国药品安全宣传周活动
中国质量新闻网· 2025-09-11 16:21
宣传活动规模与形式 - 广东省湛江市多地市场监管部门在2025年9月1日至7日开展"全国药品安全宣传周"活动 覆盖赤坎区、麻章区、雷州市、吴川市、遂溪县、徐闻县和经开区等多个区域 [1][2][3][4][5][6][7][8] - 活动采用多元化形式包括科普普法主题宣传、公众开放日、公益讲座、现场义诊、有奖问答互动、LED屏标语推送和线上科普内容推送等 [1][2][3][4][5][6][7][8] - 现场通过"摆摊设点"方式组织多个单位和企业参与 提供免费血压检测、血糖检测、凉茶赠饮和医疗保健器械免费体验等服务 [2][4][5][6] 宣传材料分发与咨询量 - 赤坎区发放药品、医疗器械和化妆品宣传手册250份 [2] - 麻章区发放合理用药健康知识手册、药品安全宣传周手册和化妆品知识宣传手册等资料共计900余份 接受群众咨询100多人次 [3] - 雷州市发放宣传资料260多份 为70人次的群众解答咨询 [4] - 经开区发放药品安全宣传单500多份 接受咨询70人次 [8] 法规与知识普及内容 - 活动普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安全法》《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 [2][3] - 通过展示《公众十大用药提示海报》、常见假劣药品样本和讲解经典案例等方式 提高公众对假劣药品的防范意识和识别能力 [3][5] - 针对家庭储药、合理用药、儿童剂量计算、慢性病规范用药和特殊人群用药注意事项等进行科普指导 [4][5][6] 行业参与与专项检查 - 组织大参林、黄府大药房、凯大等药店执业药师提供用药、用械、用妆指导和处方解读服务 [2][3][4][6] - 经开区组织执法人员深入零售药店和医疗机构开展药品安全专项检查 核查药品购进渠道、销售流程和储存条件 [8] - 在农贸市场开展基孔肯雅热防控行动时同步融入药品安全宣传 张贴防控指南100份 [8] 宣传效果与覆盖面 - 活动提升"两品一械"(药品、医疗器械、化妆品)科普宣传效果 扩大宣传覆盖范围和群众知晓率 [1][7][8] - 通过线上高频推送科普内容和线下精准服务 让群众足不出户获取实用信息并在日常场景中强化安全意识 [8] - 整体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药品安全工作的良好氛围 增强药品生产经营者的法律意识、责任意识和诚信意识 [4][7]
港股医药行业2025年半年报总结:港股创新药进入盈利期
西南证券· 2025-09-11 13:25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报告对港股医药行业持积极看法 特别强调创新药板块进入盈利期 坚定看好创新药投资前景[3][4][45] 报告核心观点 - 港股创新药产业已步入以盈利驱动为主的新周期 基本面明确出现拐点 头部企业通过商业化产品推广实现盈利 海外授权及全球临床突破加速研发价值转化[3] - 行业结构分化明显 创新药、药店、CXO等板块业绩快速增长 而中药、医疗服务等板块表现相对较弱[4][5][12] - 港股18A生物科技公司业绩弹性逐步释放 2025年上半年收入增速达31.48% 归母净利润整体扭亏为盈 增速128.4%[3][25][29] - 创新药出海成为关键趋势 2025年上半年License out项目总交易金额超20亿美元 其中多个项目金额超60亿美元[35][36] 港股医药行业2025年上半年业绩总览 全行业表现 - 收入总额8961.2亿元(+1%) 归母净利润619.9亿元(+29.7%) 扣非归母净利润136.5亿元(+50.1%)[3][11] - 57%公司(85家)实现归母净利润正增长 50%公司(74家)实现收入正增长[3][6][11] - 费用控制成效显著:研发费用314亿元(-7.8%) 销售费用777亿元(-1.5%) 管理费用587亿元(-7.3%)[3][16] - 毛利率提升至23.76%(+0.18pp) 三费率(销售、管理、研发)整体下降[12][15][16] 分子行业业绩表现 创新药(36家) - 收入285亿元(+15.8%) 归母净利润18亿元(扭亏为盈) 毛利率74.07%(+1.74pp)[4][12][45] - 头部企业表现突出:百济神州收入174.3亿元(+44.7%) 信达生物收入59.5亿元(+50.6%)[43][45] 化学制剂(16家) - 收入908亿元(-7.1%) 归母净利润208亿元(+52.9%) 毛利率66.71%(+1.34pp)[4][12][48] - 政策冲击趋弱 行业有望迎来拐点:中国生物制药收入175.7亿元(+10.3%)[47][48] 医疗器械(26家) - 收入222亿元(+3.5%) 归母净利润19亿元 毛利率56.62%(-1.11pp)[4][12][52] - 重点关注方向:国产替代、出海、主题投资(AI+银发经济+呼吸道+并购重组)[4][52] CXO(10家) - 收入498亿元(+11.2%) 归母净利润128亿元(+93.7%) 毛利率42.51%(+2.91pp)[4][12][57] - 药明康德收入204亿元(+18.4%) 药明生物收入99.5亿元(+16.1%)[55][57] 药店(4家) - 收入524亿元(+20%) 归母净利润37亿元(+35.8%) 毛利率25.68%(+1.87pp)[5][12][75] - 门诊统筹政策加速落地 推动客流增长和行业集中度提升:京东健康收入352.9亿元(+24.5%)[73][75] 其他子行业 - 原料药:收入1430亿元(-0.2%) 归母净利润61亿元(-22%)[4][61] - 中药:收入585亿元(-1.8%) 归母净利润43亿元(-11.5%)[5][70] - 医疗服务:收入197亿元(-7.7%) 归母净利润2亿元(-82.7%)[5][65] - 流通:收入4308亿元(-1.6%) 归母净利润105亿元(+7.4%)[5][80] - 疫苗:收入4亿元(+37.1%) 归母净利润-1亿元(减亏64.7%)[5][84] 港股18A生物科技公司专项分析 - 50家公司收入总额449亿元 归母净利润27.27亿元 收入增速31.48% 利润增速128.4%[3][29] - 62%公司(31家)实现收入正增长 28%公司(14家)实现利润正增长[3][25][29] - 研发投入175亿元(-1.16%) 现金及等价物844亿元(+26.99%)[3][34] - 出海交易活跃:2025年上半年超20个License out项目 总金额超20亿美元 启德医药、恒瑞医药、科伦药业等交易金额超60亿美元[35][36] 行业趋势与投资机会 - 创新药:差异化产品+商业化能力+出海成为核心投资逻辑[3][4][45] - 成本控制:全行业三费率下降 企业资源向优先管线倾斜[16][24][34] - 产业升级:原料药企业向"原料药+制剂"一体化转型 流通企业延伸产业链[4][80] - 政策催化:药店受益于门诊统筹政策 中药关注品牌OTC和基药目录调整[5][70][75]
中信建投:药店行业温和恢复 聚焦优质头部企业
智通财经网· 2025-09-11 12:05
核心观点 - 药店行业长期增长逻辑不变 2025年有望温和恢复 聚焦优质头部企业催化估值提升 [1] 行业现状与挑战 - 行业规模增速放缓 门店数量达到高位 [1] - 需布局年轻群体 医保控费趋势削弱医保药品盈利性 [1] - 亟需破局同质化发展 差异化转型势在必行 [1] 国际对标经验 - 日本处方外流率从1989年11.3%提升至2023年80% [2] - 日本药店企业销售品类包括健康护理/化妆品/日杂/食品四大类 [2] - 企业依据禀赋差异化发展:Welcia/松本清聚焦药品与化妆品 河内药品/药王堂侧重便利商品 Sugi控股强化外配处方服务 [2] 中国药店转型方向 专业化转型 - 分化为专业化药店(满足专业化用药需求)与多元化药店(满足日常健康需求)两类 [3] - 专业化药店承接处方外流 线上电子处方叠加线下门诊统筹政策加速落地 [4] - 门诊统筹药店以处方药为主 毛利率较低但客流量及交易频次较高 [4] - 双通道政策引导患者流向零售药店 提升药品可及性 [4] - 拥抱商保(团险/百万医疗/惠民保)聚焦特药/创新药 与院边店/DTP药店/双通道门店拟合度高 [5] - 关注门诊药房从医疗机构剥离政策 可能出现药店托管院内药房或直接承接转出 [5] - 聚焦老龄化与慢病人群 打造专科及特殊疾病药房 [6] 多元化转型 - 头部药店门店数量突破万家 需推进数字化建设进行分级分类 [7] - 改造不需减少药品SKU 通过陈列调整引入多元化品类 成本较低 [7] - 可转型为药妆店/母婴店/宠物店/运动门店/便利门店/体验门店/适老化门店/热点商品门店等多类型 [7] 数字化赋能 - 头部药店与数字化企业(如中康科技)拥有全国性销售数据 能反向向工业企业输出销售解决方案 [8] - 敏锐把握集采/比价/出清等影响下的院外市场需求变化 [8]
中信建投:长期增长逻辑不变,看好药店行业温和恢复
中证网· 2025-09-11 09:48
行业发展趋势 - 经济环境 行业政策 人群消费习惯持续改变推动头部药店积极适应变化 [1] - 传统药店业态面临较多发展痛点 差异化转型势在必行 [1] - 药店行业处方外流和集中度提升的长期逻辑保持不变 [1] 行业前景展望 - 2025年药店行业边际改善趋势明显 有望实现温和恢复 [1] - 建议聚焦优质头部企业 行业转型有望催化估值提升 [1]
A股三大指数开盘涨跌不一,创业板指涨0.46%
凤凰网财经· 2025-09-11 09:41
市场开盘表现 - A股三大指数开盘涨跌不一 沪指跌0.16% 深成指涨0.11% 创业板指涨0.46% [1] - CPO PCB 算力租赁等板块指数涨幅居前 [1] - 创新药 贵金属等板块指数跌幅居前 [1] 苹果产业链与硬件创新 - 苹果发布iPhone17系列 AirPods Pro 3及Apple Watch Series 11产品 全线256GB起步且起售价与前代保持一致 [2] - iPhone Air机型 手表血压检测 耳机AI实时翻译功能为核心亮点 [2] - 看好2025-27年苹果硬件创新周期和后续AI进展 [2] - 建议关注有苹果业务贡献基础业绩且卡位折叠屏 AI服务器 机器人等新领域的公司 [2] 药店行业转型趋势 - 药店转型势在必行 经济环境 行业政策 人群消费习惯持续改变 [3] - 中国药店分化为专业化药店及多元化药店两类 专业化药店满足院内流出人群用药需求 多元化药店满足日常健康需求 [3] - 2025年行业有望温和恢复 聚焦优质头部企业 转型有望催化估值提升 [3] 化工行业盈利复苏 - 2025年8月末CCPI-原油价差约480 处于2012年以来30%以下分位数 [4] - 大宗化工品盈利或迎改善 供给侧加快调整 下游环节或率先复苏 [4] - 出海/出口成为国内化工行业重要增长引擎 行业资本开支增速自2025年6月以来持续下降 [4]
中信建投:药店行业千店千面 开启差异化发展路线
证券时报网· 2025-09-11 08:16
行业转型趋势 - 药店行业转型势在必行 受经济环境 行业政策 人群消费习惯持续改变驱动 [1] - 头部药店积极适应变化 传统药店业态面临较多发展痛点 [1] - 中国药店分化为专业化药店和多元化药店两类 专业化药店满足院内流出人群专业化用药需求 多元化药店满足人群日常健康需求 [1] 行业发展前景 - 2025年行业有望温和恢复 聚焦优质头部企业 [1] - 转型有望催化估值提升 [1]
中信建投:当前药店行业温和恢复 转型有望催化估值提升
智通财经网· 2025-09-10 14:21
行业转型背景 - 经济环境 行业政策 人群消费习惯持续改变 头部药店积极适应相关变化[1] - 传统药店业态面临发展痛点 包括行业规模增速放缓 门店数量达到高位 亟需布局年轻群体 医保控费趋势明显导致医保药品销售盈利性削弱[1] - 药店行业亟需破局同质化发展 差异化转型势在必行[1] 日本对标案例 - 日本医药分家逐步推进 处方外流率从1989年11.3%提升至2023年80%左右[2] - 日本药店企业销售品类分为健康护理(药品+配药) 化妆品 日杂 食品四大类[2] - 各药店依据不同禀赋差异化发展 Welcia和松本清聚焦药品及化妆品 河内药品和药王堂侧重便利商品销售 衫控股强化外配处方服务能力[2] 中国药店分化方向 - 专业化药店满足院内流出人群专业化用药需求 包括门诊统筹药店 双通道药店 商保药店 院内药房承接 专科药店等[1][3] - 多元化药店满足人群日常健康需求 包括药妆店 母婴店 宠物店 运动门店 便利门店 体验门店 适老化门店 热点商品门店等[1][3] - 药店通过数字化转型及高价值服务嵌入提升客流及数据价值 实现向服务业态转型升级[3] 专业化转型路径 - 门诊统筹药店以处方药为主 毛利率较低但客流量及交易频次较高 整体净利率保持合理水平[5] - 双通道政策引导患者流向零售药店 提升药品可及性 头部企业持续提升资质数量[5] - 商保门店业态与院边店 DTP药店 双通道门店拟合度高 有望加速落地[5] - 可能承接院内门诊药房转出 成为处方外流主要渠道[6] - 专科及特殊疾病药房聚焦慢病人群 需要完善供应链 产品 服务等配套措施[6] 多元化转型实施 - 头部药店门店数量突破万家 需通过数字化手段进行分级分类 制定特定产品体系和陈列方式[7] - 多元化改造不需减少药品sku 仅需调整陈列方式 改造成本较低[7] - 可转型为药妆店 母婴店 宠物店 运动门店 便利门店 体验门店 适老化门店 热点商品门店等多类型[7] 数字化赋能 - 头部药店和数字化企业能敏锐了解市场需求变化 拥有全国性及特定地区销售数据[8] - 可向工业企业反向输出销售解决方案 加速产品放量[8] 行业展望与重点企业 - 长期处方外流和集中度提升逻辑不变 2025年行业有望温和恢复[9] - 益丰药房专业化优势明显且经营韧性较强[9] - 一心堂多元化优势明显且试点成果显现[9] - 大参林持续推进费用管控并探索多元化转型[9] - 老百姓数字化能力较强且专业服务优势明显[9] - 健之佳聚焦大健康品类并开展多元化转型[9]
“线上8元,线下32元” ,实测10家药店
新浪财经· 2025-09-07 19:26
线上线下药品价差现象 - 同一款药品在同一家药店线上线下存在显著价差 最大差价超过三倍 例如老百姓大药房(中山北路店)的"仁和"人工牛黄甲硝唑胶囊线上价格8.68元 线下价格32元 差价23.32元[1][4][6] - 实测十家实体药店包括复美、雷允上、华氏、好药师、老百姓、益丰、汇丰等均存在价差现象 涉及人工牛黄甲硝唑胶囊、万通筋骨贴、布洛芬缓释胶囊等多款药品[1][4][6] - 部分药品价差比例较高 例如汇丰大药房(陕西南路店)的"辰欣"人工牛黄甲硝唑胶囊线上价格9.9元 线下价格23.8元 价差比例58.4% 华氏大药房(南京西路店)的"仁和"同款药品价差比例60%[4][6] 价差原因分析 - 平台补贴和促销活动导致线上价格较低 美团、饿了么、叮当快药等平台客服表示线上价格因活动策略调整 线下实行实价出售[7][8] - 线下成本结构包含租金、人力和即时服务等要素 线上渠道因成本较低可提供更优惠价格[11] - 药企和经销商对片区药品有控价要求 设定价格浮动区间 最高和最低售价受管控[9] 行业监管政策 - 国家医保局2024年下发专项行动函件 要求以网络售药平台"即送价"为锚点比对各渠道药价 发现异常高价督促企业调整[10] - 地方出台具体价差限制 陕西省要求同一定点药店线下销售价格不高于网络展示价格的20% 浙江省要求线上价格不高于挂网价的1.3倍[10] - 药品价格管理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 实行市场调节价 要求价格与社会平均成本、供求和承受能力匹配[11] 市场竞争与消费者权益 - 线上平台价格竞争激烈 但药店经营者认为对收入影响有限 因线下销售保持一定利润且经销商控价维持市场平衡[9] - 价差不直接构成价格欺诈 需结合经营者是否如实告知原因和成本支撑判断 若存在欺诈行为消费者可主张退一赔三[11][12] - 消费者维权步骤包括固定证据、沟通协商、投诉热线和民事诉讼 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保障权益[12]
198家药店“共用”1名药师,怎能保证用药安全
南方都市报· 2025-09-07 01:39
执业药师注销注册情况 - 2024年全国执业药师注销注册30994人 较2023年19088人增长62% [1] - 24个省份核查23997家定点零售药店及9563名药师 查处"挂证"行为 [1] - 存在极端案例:293名药师在超10家机构挂证 6名超百家 1名在湖南9城市198家机构挂证 [1] 执业药师监管要求 - 定点零售药店须至少配备1名注册在当地的专业药师 且需在职在岗不得兼职 [2] - 营业期间必须提供药学服务 保障用药安全合理有效 [2] - 执业药师需审核处方合理性 监测药物相互作用 防止非处方药滥用 [2] 药店挂证现象成因 - 消费者专业咨询需求较弱 主要集中于老年群体及处方购药场景 [3] - 药店为降低人力成本拒绝配置全职药师 药师岗位吸引力不足 [3] - 药店通过挂牌方式虚假满足监管要求 实际咨询服务由销售人员承担 [3] 零售药店行业发展趋势 - 药店门店数量快速增长 监管环境持续优化 [3] - 非处方药购买限制放宽 部分药品纳入医保统筹支付范围 [3] - 药店开始销售集采药品 在医疗服务和药品流通领域角色日益重要 [3] 行业治理与影响 - 监管部门借助大数据比对社保与注册数据 强化挂证核查 [1][4] - 重点核查医院公职人员为药店出租证件行为 [1] - 行业治理推动药店调整经营策略 执业药师群体面临新机遇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