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铁路运输
icon
搜索文档
郑渝高铁开通三年累计客流量逾3500万人次
中国新闻网· 2025-06-20 15:36
郑渝高铁运营数据 - 郑渝高铁全线开通运营三周年累计客流量突破3518 21万人次 [1] - 开通第一年月均发送77万人次 2024年月均发送量增长至107 94万人次 增幅达40 2% [1] - 中国铁路成都局管内动车组开行数量从18对增至21对 增幅16 7% [2] 区域交通影响 - 高铁成为巫山 奉节 云阳等三峡库区民众出行首选方式 [1] - 重庆至巫山段推出通勤月票服务 优化旅客出行选择 [2] - 巫山至重庆主城区单程时间缩短至约3小时 实现当日往返 [1] 旅游业带动效应 - 奉节白帝城·瞿塘峡景区周末出现持续性客流小高峰 [1] - 高铁促进三峡库区旅游资源开发 改变传统淡旺季格局 [1] - 中外游客通过高铁便捷抵达三峡景区 推动文旅消费 [1] 运营优化措施 - 优化列车停站方案 增加主要车站停靠频次 [2] - 通过增开动车组列车提升线路运力 [2]
破解世界难题 见证中国速度
科技日报· 2025-06-20 09:12
中国高铁发展成就 - 中国已成为世界上高速铁路运营里程最长、商业运营速度最快的国家[1] - 中国高铁成功之道包括坚持建设交通强国目标、自主创新信念和协同创新机制[2] - 中国高铁实现了从"追赶者"到"引领者"的跨越[4] 技术创新突破 - 研发团队攻克了轮轨黏着技术世界性难题,实现了世界领先的轮轨黏着利用系数[3] - 突破高韧性高速牵引系统技术,打造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牵引系统产品平台[3] - 全球领先的永磁牵引动力技术攻关取得实质性突破,累计完成150GB试验数据[3] - 全球运营时速最快高铁CR450样车下线,开启"永磁时代"[4] 技术标准体系 - 搭建了兼具创新力、适应力和系统集成的技术标准体系[5] - 高铁技术标准能够适应各种恶劣气候环境和复杂地形地质条件[5] - 从手绘图纸到全流程BIM三维设计,勘测技术大幅提升效率[5] - 形成了设计、施工、装备和运维的完整产业链[5] 基层创新实践 - 基层建设者研制革新20余种应用于铁路建设的施工设备[6] - 发明"调头神器"解决隧道内施工车辆调头难题,提高施工效率[7] - 创新体现了坚持科技创新和工匠精神[7]
一路飞驰一路歌——高铁领域代表共话奋斗故事
新华网· 2025-06-20 08:23
高铁行业发展现状 - 中国高铁路网规模持续扩大 山东省高铁通车里程已超过3000公里 [3] - 深圳北站年旅客到发量达1.2亿人次 位居全国前列 [4] - 行业已实现从技术引进到自主创新的跨越 形成适应复杂环境的技术标准体系 [6] 技术创新突破 - 中国中车团队攻克永磁高铁电机温控难题 通过3个月极限工况测试实现时速350公里 [3] - 铁路工程建设领域累计获得150多项国家专利 包括隧道施工车辆自动调头装置等实用创新 [4][5] - 雅万高铁项目针对9度高烈度震区特性 完成全套本土化技术标准验证 [6] 运营服务优化 - 重点旅客服务系统五年覆盖20余万人次 包含视障旅客专属"三步骤"服务法 [4] - 深圳北站推行多语言服务 实现英语/粤语/铁路专业术语全覆盖 [4] - 高铁驾驶经验体系化输出 通过技能大师工作室培养新一代司机 [3] 人才队伍建设 - 动车组司机培养体系成熟 可实现从年轻司机到复兴号首发司机的阶梯成长 [2] - 产业工人转型成效显著 农民工群体通过技术创新成为专利发明主体 [5] - 科研团队坚持30年技术攻关 完成上万次试验推动动力控制系统升级 [3] 国际化进展 - 雅万高铁成为中国高铁海外首单 开创全产业链标准输出模式 [6] - 高铁技术具备全球适应性 可针对不同气候地质条件定制解决方案 [6]
持续擦亮中国高铁“金名片”(权威发布)
人民日报· 2025-06-20 05:51
中国高铁发展成就 - 截至2024年底高铁里程达4.8万公里 成为世界上高速铁路运营里程最长、商业运营速度最高的国家 [1] - CR450动车组样车正式下线 牵引功率提升20% 重量下降20% [1] - 高铁技术坚持自主创新 形成自主技术体系和标准体系 不依赖于人、不受制于人 [1] - 一列高铁动车组有4万多个零部件 汇聚产学研用上下游2000多家单位、两万多名工程技术人员联合攻关 [1] 高铁技术创新 - 从手绘图纸到全流程建筑信息模型三维设计 从肩扛仪器徒步勘测到"天空地一体化"智能勘测 设计理念和方式方法不断革新 [2] - 基层建设者创新发明小工具 如工字钢腹板割孔工具 提高施工效率 [2] - 雅万高铁是中国高铁全系统、全要素、全产业链在海外落地的第一单 [2] 高铁运营数据 - 2024年全国铁路旅客发送量完成43.12亿人次 同比增长11.9% [4] - 2025年前5月全国铁路发送旅客18.6亿人次 同比增长7.3% 创历史同期新高 [4] - 5月1日全国铁路开行旅客列车13752列 发送旅客2311.9万人次 创单日客运能力投放和旅客发送量历史新高 [4] 高铁人才发展 - 基层建设者从农民工成长为新时代产业工人 参与国内多条重点铁路项目建设 [3] - 动车组司机安全行车407万公里 运送旅客700多万人次 [3] - 客运服务人员推行"英语通、粤语通、铁路通、深港通"服务 年旅客到发量近1.2亿人次 [3]
“中国高铁名片”背后的先锋力量
中国青年报· 2025-06-19 23:30
中国高铁行业发展成就 - 中国高铁实现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飞跃,成为亮丽的国家名片 [3] - 山东省高铁通车里程超过3000公里,济南至青岛最短发车间隔15分钟,最快1小时21分可达 [5] - 深圳北站年旅客到发量达1.2亿人次,位居全国前列,服务团队推行多语言服务提升旅客体验 [7] 技术创新突破 - 中车集团攻克永磁牵引动力技术世界性难题,累计完成150G试验数据 [8] - 中铁二十一局职工研制20余种施工设备,带领团队取得150余项国家专利和创新成果 [12] - 雅万高铁项目完成300多公里现场调查和详细地质勘察,克服热带雨林恶劣环境 [14] 从业人员发展 - 动车组司机孔祥配安全行车7000余趟,走行400多万公里,运送旅客800多万人次 [3] - 深圳北站服务队长李元见证铁路从12小时绿皮车到3小时高铁的变革 [5] - 中车首席科学家冯江华团队开展上万次试验推动轨道交通技术迭代升级 [7] 海外项目拓展 - 雅万高铁作为中国高铁海外第一单,是中印尼共建"一带一路"标志性工程 [14] - 海外项目面临语言交流、文化习俗、自然环境等多重挑战 [14] - 设计团队克服地震、登革热等困难坚持数据采集工作 [14]
中国高铁成功的密码是什么?高铁先锋回应每经:是自主技术体系和标准体系、是完整的产业链优势!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6-19 22:30
中国高铁发展成就 - 中国已成为全球高速铁路运营里程最长、商业运营速度最快的国家 [1] - 山东省高铁通车里程超3000公里 济南至青岛最短发车间隔15分钟 最快1小时21分钟可达 [1] - 深圳北站单日旅客发送量从不足2万人次增长至35万人次 接近中等城市人口规模 [4] 技术升级与创新 - 高铁速度从时速200公里跃升至400公里(CR450动车组) [4] - CR450采用高效永磁牵引系统 节能效率较异步牵引技术提升4% [4] - 融合北斗导航、5G通信、智能驾驶技术 实现超视距线路感知能力 [5] - 整车装配4000多个监测点实时监控运行状态 [5] 运营效率提升 - 电子客票覆盖全国3000多个车站 检票速度从每人3秒缩短至1.3秒 [4] - 深圳北站实现高铁、地铁、公交、的士无缝换乘 [4] - BIM三维设计与"天空地一体化"勘测技术使勘测效率提升数十倍 原需几十人数月的工作现仅需几人一月完成 [8] 自主创新体系 - 形成牵引动力、网络控制等关键核心技术自主体系 涉及2000余家单位、2万余名技术人员联合攻关 [7] - 技术标准适应雪原(哈大高铁)、热带(海南环岛高铁)、沙漠(兰新高铁)等极端环境 [7] - 设计理念转向绿色环保与可持续发展 全产业链协同实现从技术引进到全球引领的跨越 [7][8]
中国高铁的成功密码是什么?铁路设计者这么说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19 19:37
高铁网络扩展与客运优化 - 全国铁路7月1日起实行新运行图,首次在北京至成都、北京至贵阳、上海至成都、上海至宜宾、太原至深圳间开行夕发朝至动卧列车各2列,实现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等国家级城市群高铁动卧连接 [1] - 铁路部门在部分线路增开旅客列车、增加停站,提升路网通达性和辐射范围 [1] - 深圳北站单日旅客发送量从开通时不足2万人次增长至突破35万人次,接近中等城市人口规模 [2] 技术创新与效率提升 - 中国中车株洲所攻克永磁牵引动力技术高温失磁难题,累计完成150G试验数据,牵引功率提升20%且重量下降20%,应用于全球最快时速400公里动车组样车 [3] - CR450AF动车组采用新一代高效永磁牵引系统,节能效率较现有复兴号异步牵引技术提升4% [4] - 电子客票覆盖全国3000多个车站,检票速度从3秒/人提升至1.3秒/人,通行效率提高2.5倍 [2] 设计理念与勘察技术革新 - 铁路设计从手绘图纸升级为全流程BIM三维设计,勘测手段采用"天空地一体化"技术,几十人数月工作量缩减至几人一个月完成 [3] - 中国高铁技术标准体系适应多样环境,包括哈大高铁(雪原)、海南环岛高铁(热带)、兰新高铁(大漠)、合福高铁(水乡)等复杂条件 [4] 高铁技术四大核心突破 - 更高速:时速从200公里跃升至350公里,CR450AF样车达400公里 [4] - 更智能:融合北斗导航、5G通信、智能驾驶技术 [4] - 更安全:CR450AF配备4000多个监测点及超视距系统,实时感知线路突发状况 [4] 用户体验与基础设施升级 - 深圳北站实现高铁、地铁、公交、的士无缝换乘 [2] - 菏泽至北京车程从12小时绿皮火车缩短至3小时高铁,购票方式从人工排队升级为手机APP下单 [1]
“轨道上的长三角”又有新动态
国际金融报· 2025-06-19 19:31
长三角高铁及城际铁路建设进展 - 通苏嘉甬高铁苏南特大桥跨牛长泾连续梁主跨精准合龙,标志着江苏段最长桥梁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 [1] - 通苏嘉甬高铁新建长度300.9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设10座车站,建成后将连接盐通、京沪等多条高铁线路 [1] - 如通苏湖城际铁路跨G50特大桥130米连续梁顺利合龙,该项目全长280公里,连接南通、苏州与湖州 [1] - 两条铁路建成后将大幅缩短长三角核心区城市间时空距离,助力构建1-1.5小时城际交通圈 [1] 长三角铁路新运行图调整 - 7月1日起长三角铁路旅客列车开行总数达1407.5对,货运列车开行总数达1357.5对 [1] - 沪昆高铁杭长段新增36列标杆列车,总数达46列,沿线主要城市间旅行时间明显压缩 [2] - 每日7时至18时整点时段安排上海地区始发1-3列标杆列车,满足不同时段高品质出行需求 [2] - 通过增加通勤列车、优化开点等措施完善列车开行结构,方便旅客通勤出行 [2]
中铁特货:每10股派发现金股利0.61元
快讯· 2025-06-19 19:26
分红派息方案 - 公司2024年年度分红派息方案已获股东大会审议通过 [1] - 以2024年12月31日总股本44 44亿股为基数 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股利0 61元(含税) [1] - 分红派息股权登记日为2025年6月26日 除权除息日为2025年6月27日 [1] - 本次实施的利润分配方案与股东大会审议通过的方案一致 [1]
铁路专业应用机器人高层论坛在京召开 “人工智能+铁路”取得积极进展
中国经济网· 2025-06-19 18:00
人工智能+铁路战略推进 - 国铁集团发布《数字铁路规划》等指导文件,构建现代化铁路科技创新及人工智能发展体系,实施"人工智能+铁路"行动 [1] - 铁路行业已自主研发442项人工智能科技创新成果,覆盖工程建设、客货运输、安全保障等六大领域 [1] - 公司召开铁路专业应用机器人高层论坛,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铁路领域创新应用 [1] 图像智能分析技术应用 - 研发投用货车故障轨边图像检测系统,故障自动识别率超90%,作业人数从4人减至2人,列均作业时间从15分钟缩短至10分钟 [2] - 广州动车段智能巡检机器人使日常维修效率提升33%,通过高清摄像手臂精准识别车底部件缺陷 [2] - 图像视频智能分析技术构建铁路"智能慧眼",覆盖机车检查、基础设施监测等四大安全场景 [2] 智能装备应用成效 - 成都供电段无人机巡检系统使作业效率提高5-8倍,缺陷发现率提升5倍,劳动强度下降90% [3] - 铁路桥梁水下检测机器人识别准确率达90%,检测效率提升3倍,可应对急流深水等恶劣环境 [3] - 智能装备已应用于高空作业、水下检测等高风险场景,实现24小时值守 [3] 工程建设智能化 - 无砟轨道板智能生产线使制造精度达亚毫米级,车间面积减少30%,人工作业量减少60% [4] - 智能梁场实现钢筋加工一站式流水作业,箱梁预制人工作业量减少30% [4] - 数字孪生和装配式建造技术推动施工精度与效率提升,降低综合成本 [4] 人工智能人才培养 - 国铁集团发布铁路人工智能大模型,具备自然语言、计算机视觉等四大核心能力 [5][6] - 大模型集成铁路专业知识体系,支持语义理解、目标检测等专业应用 [6] - VR技术实现沉浸式教学培训,突破传统培训时空限制 [5] 未来发展规划 - 公司将统筹人工智能顶层设计,发挥数据资源和产业链优势 [7] - 推动人工智能与铁路产业深度融合,扩大创新应用规模 [7] - 通过科技赋能全面提升铁路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