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

搜索文档
陕西吴起:漫山遍野的绿,就是聚宝盆
人民日报· 2025-08-14 14:32
生态修复成效 - 林草覆盖率从1997年19.2%提升至目前72.9% [1] - 累计完成退耕还林246万亩 林地总面积从49.8万亩增至470余万亩 [4] - 采用植保无人机提升补植效率 单次运送20棵树苗仅需3分钟 [4] 现代农业发展 - 建成日光温室2950座及拱棚3304座 种植山地苹果12万亩 [7] - 牧兴庄村大棚果蔬年均增收约60万元 单棚哈密瓜产量达8000斤 [7] - 水产养殖面积超1.5万亩 2023年鱼塘产量4万斤实现收入40万元 [5][7] 生态旅游产业 - 2024年接待游客84万人次 旅游综合收入达4.13亿元 [9] - 南沟村文化旅游季月均吸引游客近万人次 村民人均年收入近2万元 [8][9] - 开发彩虹滑道等旅游项目 操作员月工资2800元 [7][8] 碳汇经济开发 - 已开发碳汇林79万亩 预估首期碳汇交易量24万吨 [9] - 与深圳企业签署林草碳汇协议 预期收益1920万元 [9] 产业结构转型 - 农林牧渔及服务业总产值超17亿元 [7] - 从传统放牧转为舍饲养殖 90只羊实现规范化管理 [3] - 苗木成活率提升至90%以上 通过科学栽植法和混交模式实现 [3]
浙江首个地质生态产品交易仪式在安吉余村举行
中国新闻网· 2025-08-14 10:54
安吉博润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冯介绍,该项目将打造成一个以矿坑生态修复为核心,集户外 露营、休闲、窑洞参观、悬崖餐厅、悬崖咖啡、植物乐园、艺术体验馆为主要业态的户外生态综合体项 目,拟于8月中旬试运营。项目预计带动村民就业20余人,吸引青年入乡30余人。 中新网杭州8月13日电(吴君毅 鲍梦妮)8月13日,安吉县余村村冷水洞矿坑地质生态产品交易协议签订仪 式在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村举行。此次交易为浙江省首个地质生态产品交易。 今年5月份以来,安吉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联合浙江省地质院、浙江省自然资源战略研究中心、宁波测 绘与遥感技术研究院、浙江财经大学等单位,组织开展了地质生态产品确权登记、价值核算、资产评估 等技术研讨会议20余次,有效助推余村冷水洞矿山地质生态产品交易,探索形成地质生态产品"调查评 价-确权登记-核算评估-价值实现"的转化机制。此次交易的成功落地,也为浙江省自然资源生态产 品价值实现提供了"余村模式"。 "本次地质生态产品交易协议的签订,是在'两山'理念的指引下,探索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的新路径。"余 村村党支部书记汪玉成在签订仪式现场表示。 此前,安吉博润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就" ...
国家林草局:2024年全国生态旅游游客量达27.61亿人次
第一财经· 2025-08-14 10:32
2024年我国林草产业总产值达10.17万亿元,林产品年进出口贸易额超过1800亿美元,林产品生产和贸 易位居世界第一。 国家林草局最新披露,2024年全国生态旅游游客量达27.61亿人次。截至目前,我国已经培育了经济 林、木材加工、康养旅游、林下经济四个万亿级产业支柱,直接从业人员超过6000万人。 据国家林草局官网8月13日消息,我国林草产业总产值由2005年的7269亿元提高到2024年的10.17万亿 元,林产品年进出口贸易额超过1800亿美元。成为世界林业产业大国,林产品生产和贸易位居世界第 一。 作为一项新兴产业,生态旅游不断释放经济活力。摄影 / 章轲 但同时,各地应避免生态旅游的类型、服务内容和文创产品的同质化,科学划分生态旅游区域的生态容 量范围。中国林业生态发展促进会等此前联合发布的《中国生态旅游发展报告(2022~2023)》指出, 目前,中国生态旅游仍存在粗放开发、盲目利用、产品同质化严重、管理体制不完善、市场和政府调节 失灵等问题。应充分抓住生态旅游市场崛起、数字化技术蓬勃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的机遇,加强区域协 同发展和推动生态旅游资源的生态价值实现与转化。 国家林草局13日公布的一组 ...
内蒙古阿尔山:生态旅游让“靠山吃山”变“养山致富”
央视网· 2025-08-14 06:43
生态旅游转型成效 - 生态旅游成为核心发展模式 实现生态资源向经济收益转化 [1] - 森林覆盖率高达81.2% 86%市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 [5] - 2024年接待游客570多万人次 旅游收入70多亿元 较2014年增长近3倍 [9] 产业结构调整 - 居民从传统畜牧业转向生态旅游 养鹿庄园单次假期收入可达数万元(原养牛年收入数万元) [7][9] - 利用森林废弃物开发树皮画等旅游产品 从业者人均增收上万元 [4] - 政府引导闲置人口参与生态旅游 实现保护与增收双赢 [7] 生态修复历程 - 1950年代启动林业造林 荒山秃岭转变为四季皆景的生态旅游区 [3] - 林区停止伐木 全面转向旅游开发与生态产品利用 [5] - 通过草场承包和生态养殖降低牛羊对草场的破坏 [7]
“展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协调统一”
人民日报· 2025-08-14 05:50
肯蒂斯还注意到,中国已成为全球可再生能源领域的领跑者,也是全球可再生能源快速大规模增长的主 要驱动力。在她看来,中国对海上风电等绿色能源基础设施的大规模投资,不仅有效减少了碳排放,还 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让可再生能源积极助力经济增长。在良好的政策和完备的基础设施有力支持下, 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迅速发展。"借鉴中国绿色转型的经验,肯尼亚可以进一步扩大在可再生能源领 域的优势,加大对绿色初创企业的投资,争取成为区域可持续创新和增强气候韧性的中心。"肯蒂斯 说。 "中国持续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将生态保护转化为发展优势,走出了一条新的发展路 径。通过政策引导、绿色投资与公众参与的协同推进,中国的成功经验展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协 调统一。"肯尼亚公共服务、人力资本发展与特别项目部助理主任肯蒂斯·哈瓦伊·利加米日前接受本报记 者采访时表示,"'两山'理念正推动中国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典范"。 今年4月,肯蒂斯参加了由中国商务部主办、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管理干部学院承办的"一带一路"国家气 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修班,并到山东省东营市调研。她表示,此次中国之行收获满满,"孤岛万亩槐 树林的种植将昔日盐碱荒滩变 ...
“展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协调统一” ——访肯尼亚公共服务、人力资本发展与特别项目部助理主任肯蒂斯
人民日报· 2025-08-14 05:49
中国绿色发展实践 - 中国通过政策引导、绿色投资与公众参与将生态保护转化为发展优势,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协调统一 [1] - 山东省东营市将盐碱荒滩改造为具有碳汇、经济与景观价值的万亩槐树林,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通过严格保护开发生态旅游与科研价值,孙武湖旅游度假区结合环境保护与文化旅游实现双重收益 [1] - 浙江"美丽乡村"建设和贵州废弃矿山生态公园改造展示了生态保护对农村发展与减贫的推动作用,资源依赖型村庄通过生态旅游、有机农业等实现繁荣 [1] 可再生能源与绿色产业 - 中国成为全球可再生能源领域的领跑者和主要驱动力,大规模投资海上风电等绿色基础设施减少碳排放并创造就业 [2] -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政策与基础设施支持下迅速发展 [2] - 肯尼亚可借鉴中国经验扩大可再生能源优势,投资绿色初创企业,成为区域可持续创新中心 [2] 国际合作与绿色"一带一路" - 肯中在绿色"一带一路"框架下深化合作,中国为肯尼亚提供绿色融资与技术机会 [2] - 双方在清洁交通、智慧农业等领域的合作加速肯尼亚向低碳、环境友好型经济转型 [2]
海浪发电、废塑成衣、污水变湿地:中国沿海省份的生态经济密码
新华网· 2025-08-13 21:45
海洋潮流能发电 - 中国自主研发的浙江LHD海洋潮流能发电站为世界首座海洋潮流能发电站 被国际能源署认证[2] - 发电机组累计上网电量超783万千瓦时 相当于等效减少使用3132吨标准煤 减排7811吨二氧化碳[3][5] - 度电成本从第一代106元/千瓦时降至1.1元/千瓦时 目标降至0.3元/千瓦时以低于火电价格[5] 海洋塑料循环利用 - 浙江台州创新"蓝色循环"模式 累计回收海洋塑料废弃物5.45万吨[5][6] - 通过高价回收机制鼓励民众参与 与国际企业合作将海洋塑料制成高附加值消费品[6] - 建立"海上收集-再生利用-碳汇交易"产业链 即将出台全国首部海塑治理地方性法规[6] 生态治理与乡村振兴 - 金华市武义县坛头村投入1400余万元进行河滩整治 完成清淤70余万立方米 垃圾清理500余吨[8] - 600多亩臭河滩改造为生态湿地公园 通过种植水生植物实现生态修复[8] - 村集体经济收入五年跃升168% 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0% 形成"民宿+文创"特色产业链[9]
黑龙江伊春:做足“林文章” 拓展“国际路”
人民日报· 2025-08-13 12:56
在黑龙江省伊春市南部林海中,全长约110公里的乌带公路,讲述着林区发展的故事。50年前,乌带公 路为提升木材外运效率而建。如今,这条公路贯穿乌马河紫貂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多个重点生态保护研 究基地,以四季美景吸引众多中外游客。 今年,为提升游客体验,运营多年已老化的乌带公路开启提质改造工程。伊春不断扩大开放水平,用 心"宠客"。做足"林文章",打好"生态牌",拓展"国际路"。这座中国东北边陲小城的国际化发展之路, 成就了柳暗花明又"伊春"。 从砍树到保护,从卖好木材到卖好生态,从吸引国内游客到拓展全球"朋友圈",乌带公路见证了伊春林 区转型发展的生动实践:绿水青山和冰天雪地,不仅是金山银山,还是连接世界、促进交流的桥梁。 行走乌带公路,人们能真切看到,一条普通的公路串联起小兴安岭美景,延续着林业工人不怕险阻、埋 头苦干的创业精神,见证着伊春依托浩瀚林海赋予的生态底气,涵养出了独具特色的开放品质。 ...
沙源变清波:中国东北“小黄河”变形记
新华网· 2025-08-13 09:39
新华社沈阳8月12日电 题:沙源变清波:中国东北"小黄河"变形记 新华社记者洪可润、丁非白 漫步在位于辽宁省阜新市彰武县的柳河临水休闲区,站在观景台远眺柳河,只见清澈的河水倒映蓝天白云,两岸翠绿的水稻正拔节生长,不时有 水鸟在湿地上飞过。 "面对今年汛期以来的几场急雨,我不用再像以前那样担心'悬河'入城了,河中泥沙也大量减少。"彰武县水利事务服务中心河道管理部部长韩丽 霞说。 2025年5月29日,彰武县大德镇林业站工作人员在樟子松嫁接红松穗条示范项目现场检查嫁接后植物的生长情况。新华社记者 潘昱龙 摄 如何重塑母亲河成为摆在彰武面前的难题。2020年,阜新市启动柳河彰武县段综合治理与土地整理工程,实现"留住水、含住沙、改良田、护生 态"。 彰武在北部乡镇选出沙化比较严重的土地,实施旱田改水田,以水含沙发挥水田湿地效应,并通过实施引水入田工程,保障水田的用水需求。 位于彰武县西北部的大冷蒙古族镇曾经是风沙弥漫的"沙窝子"。如今,在大冷镇水田湿地的稻田里,沙地水稻正奋力拔节。今春,这片土壤积累 的营养耕层已经从5年前的极度稀薄,达到了35厘米。 大冷镇上三家子村村民吴百灵说:"将原本的玉米旱田,改成现在的水稻田 ...
漫山遍野的绿,就是聚宝盆(家乡的山水能生金)
人民日报· 2025-08-13 06:29
生态建设成果 - 吴起县林草覆盖率从1997年的19.2%提升至目前的72.9% [4][7] - 累计退耕还林面积达246万亩,林地总面积从49.8万亩增至470余万亩 [6][7] - 苗木成活率提升至90%以上,采用科学栽植法和混交种植模式 [6] 农业与养殖业发展 - 建成日光温室2950座、拱棚3304座,种植山地苹果12万亩 [9] - 水产养殖面积超1.5万亩,2024年产鱼4万斤,收入40万元 [8][9] - 牧兴庄村大棚果蔬年增收约60万元,哈密瓜单棚产量达8000斤 [9] 生态旅游与碳汇经济 - 南沟村生态旅游吸引游客近万人次/月,村民人均年收入近2万元 [10] - 2024年全县接待游客超84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4.13亿元 [10] - 开发碳汇林79万亩,预估首期碳汇交易量24万吨,收益1920万元 [11] 产业转型与经济效益 - 农林牧渔及服务业总产值2024年超17亿元 [9] - 村民从传统农业转向林下经济、设施农业和旅游服务 [8][10] - 鱼塘、果蔬大棚等产业覆盖宁夏、重庆、西藏等地市场 [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