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

搜索文档
在全国生态日,看广东绿色家底“长”出惠民新动能
南方农村报· 2025-08-15 15:01
广东生态建设成果 - 2025年8月15日迎来第三个全国生态日 主题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2] - 全省森林资源总量稳定增长 质量持续提升 自然保护地数量和红树林面积居全国首位 [3] - 广东省森林面积达1.44亿亩 森林覆盖率达53.39% [8][9] 绿美广东生态建设进展 - 近三年累计完成林分优化提升649万亩 森林抚育提升527万亩 [18][19] - 种植乡土阔叶树种等2.1亿株 营造5000亩以上混交林148片 [19][20] - 两年来县镇村绿化种植苗木超4300万株 [30] 绿色通道建设 - 累计建设绿色通道林超4500公里 [36] - 完成干线公路绿化品质提升超8000公里 打造绿美公路33条 [37] - 提升超1000处高速公路出入口绿化品质 打造万里碧道7608公里 [37][38] 生态参与机制 - 近三年各级林长巡林超320万人次 [43] - 开展义务植树活动超6.89万场次 吸引超505.7万人次参加 [43][44] 生态惠民成果 - 深圳建成1320个公园 [46] - 近三年建成210个森林城镇 297个森林乡村 115个绿美古树乡村 [49] - 发展林下经济面积超3400万亩 完成油茶新造55万亩 低改17万亩 [57] 林业产业发展 - 2024年全省林业产业总产值达9416亿元 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 [58] - 生态旅游和森林康养年接待游客超2亿人次 [62]
消费新场景丨打开亲近自然的窗
央广网· 2025-08-10 08:47
生态旅游行业发展现状 - 各地发挥特色资源优势积极发展生态旅游,通过"好生态"加"好业态"激活文旅消费新动能 [1] - 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中陵湖森林康养基地依托自然资源禀赋,在生态保护前提下完善配套设施,串联餐饮、农产品销售等上下游产业 [1] - 江西赣州上犹县森林康养基地打造露营+轻量化运动新场景,带动餐饮、住宿、户外装备等消费,上半年该产业带动上犹消费增长25% [1] 特色康养旅游案例 - 吉林通化依托长白山气候、自然风光及人参资源发展特色康养之旅 [2] - 河南洛阳栾川县养子沟村因山青水美吸引避暑游客,有游客每年夏季居住3-4个月 [2] 行业数据与政策支持 - 2024年我国生态旅游游客量达27.61亿人次,同比增长9.1% [3] -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文旅部联合推出14条特色生态旅游线路,包括河北坝上森林草原、江苏滨海湿地等 [3] - 生态旅游新业态新产品不断涌现,包括生态体验、生态养生、户外运动等,需推动供给与需求有效衔接 [3]
邯郸复兴区:老工业区正变得“鸟语花香”
中国环境报· 2025-07-11 11:22
工业转型与生态修复 - 河北省邯郸市复兴区以全市1/300的土地贡献了1/10的GDP 但钢铁、煤炭产业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沁河一度干涸断流 生物多样性下降 [1] - 复兴区关停重污染企业 清零"散乱污" 累计压减钢铁产能477万吨 煤炭焦炭产能317万吨 火电产能5 1万千瓦 拆除高耗能企业900余家 [6] - 拆除7000处违建 腾退土地1 5万亩 完成植树造林十万余亩 在主城区西部筑起绿色生态屏障 41个行政村全部达到绿色村庄标准 [6] 环境质量与生物多样性提升 - 全区优良天数从2016年不足90天增至2024年268天 地表水水质稳定保持Ⅲ类及以上标准 [6] - 沁河通过生态补水300万立方米/年 水质从污染严重提升至Ⅲ类标准 2023年入选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8] - 森林覆盖率从2016年21%提升至52 1% 监测到高等植物和脊椎动物489种 震旦鸦雀、红隼等珍稀鸟类回归 [17] 生态旅游与产业创新 - 园博园从矿渣堆积地改造为景观山体和水系 年接待游客量显著增长 [6][13] - 东高河村林木绿化率达85% 年接待游客超5万人次 村民人均收入超3万元 2025年成为省级生物多样性体验地 [15][16] - 锦绣江南小区35%绿地建成140余种植物的乐园 被认定为河北省首个生物多样性社区 [16] - 发展金丝皇菊、油葵等特色农业 构建全域旅游格局 带动村民增收 [16] 生态工程与规划 - 编制《复兴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科学绿化专项规划》 建设河北省首个生境花园 [7] - 沁河郊野公园串联23个村庄 覆盖80%农村区域 形成16公里带状生态系统 [13] - 保留河道枯树干、缓坡等自然要素 种植芦苇、香蒲等本土植物 增强生态融合 [8][13]
“生态+旅游”融合发展:激活绿色动能 带火一方美丽经济
央视网· 2025-07-06 11:46
生态文明建设成效 - 花岩溪国家森林公园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是湘西北地区典型的物种基因库 [4] - 公园内发现700多种植物、20多种竹类、150多种动物,包括穿山甲、红腹锦鸡等10多种国家珍稀动物 [11] - 水质从治理前的五类提升至二类及以上标准 [6][11] 生态修复措施 - 2010年启动"引鹭回归工程",取缔水面经营权承包,实行人放天养,每年投放3万多尾鱼类净化水质 [9] - 关闭区域内规模化畜禽养殖厂,全面实施封山育林和植树造林 [9] - 加强执法力度打击捕鱼、狩猎和砍伐行为 [9] 生态旅游经济 - 公园年接待游客近20万人次,年经营性收入达2000多万元 [13] - 景区发展近50家农家乐,盘活农村闲置用房发展民宿产业 [14] - 推出竹海观光、溯溪、露营等休闲活动,形成"生态+旅游"模式 [13][14] 物种保护成果 - 白鹭数量从濒临消失恢复至高峰期超10万只 [4][6] - 除白鹭外,还吸引夜鹭、白琵鹭等新物种回归 [9] - 生态改善使鱼类生存环境显著优化,为鸟类提供充足食物链 [6][9]
等你来!请接受绿水青山的邀请!
中国环境报· 2025-06-13 15:05
中国生态旅游国际化发展 市场趋势与机遇 - 中国放宽过境免签政策后,"China Travel"成为海外社交媒体热点,外国游客兴趣从传统景点扩展到生态旅游目的地如云南哈尼梯田、重庆巫山、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海南热带雨林等 [1] - 生态旅游内容在国际社交平台形成流量热点,标志着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从国内科普转向国际展示的重要机遇 [1] - 超过60%的入境游客将体验中国文化作为主要旅行目的,情感体验成为生态旅游推广的核心驱动力 [2] 情感营销与传播 - 外国博主通过第一视角体验视频(如韩国博主体验安徽生态渔业、意大利博主制定海南"绿色中国游"攻略)引发情感共鸣,相关内容获得高流量传播 [2] - 情感连接有效消除文化隔阂,促使游客自发成为"生态叙事者",将环保理念转化为生命记忆 [2] - 生态旅游从知识输入转向情感共振,形成跨越国界的感染力 [2] 科技赋能与认知升级 - 科技手段(如多语种解说系统、生态参访路线设计)帮助外国游客建立对环保成果的科学认知框架,破除偏见 [3][4] - 科技传播消解跨文化专业壁垒,使观光行为升华为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认同 [3] - 系统化知识传递深化游客对生态技术逻辑与人文价值的理解,推动形成国际生态共识 [3] 服务优化与专业支撑 - 需构建多语种信息服务、叙事化参访路线,将环保成就转化为可感知的全球公共产品 [4] - 生态环境工作者需运用"环保+"思维,通过科技服务确保向外国游客传递权威信息 [4] - 环保设施开放单位需参与外国游客参访设计,编制生态环境游学技术支持材料 [4]
自然资源部调研组:长三角示范区生态保护修复一体化的探索与启示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5-28 14:47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 -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是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重要抓手 由沪苏浙两省一市共建 总面积约2413平方公里 涵盖上海青浦 江苏吴江 浙江嘉善三地[7][9][24] - 示范区已形成52项制度创新成果向全国推广 在共商协作机制 国土空间规划 城乡新空间建设 跨界流域治理等方面成效显著[7] - 示范区蓝绿空间占比达66% 规划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8036平方公里 较现状减少157平方公里 促进城乡发展模式转型[10] 跨域治理机制创新 - 建立"理事会+执委会"工作机制 形成"机构法定 业界共治 市场运作"跨域治理模式 打破行政壁垒[9] - 设立示范区新发展建设有限公司 由两省一市同比例出资 统筹推进生态保护修复等重大项目建设[17] - 建立总规划师制度 共建358平方公里的世界级水乡客厅 计划2025年底具备运行条件[10][24] 生态保护修复实践 - 以元荡环境治理为突破口 完成环湖治理239公里 水质由Ⅴ类提升为Ⅲ类 形成跨域生态修复一体化制度[13] - 全面开展"一河三湖"共保联治 太浦河实现全线Ⅱ类水 服务受益人口800万 自然生态质量稳定提升[14][22] - 建立标准 监测 执法"三统一"制度 破解跨界流域分治难题[14] 产业发展与价值实现 - 华为练秋湖研发中心投入使用 总入驻研发人员将达3万名 是华为全球最大最先进的研发基地[15] - 专精特新企业从2019年的248家增至1294家 创新发展活力不断增强[15] - 建立生态产品价值统一核算信息平台 推动生态旅游 休闲农业等特色产业发展[14] 数字化支撑体系 - 全国首个跨省域"智慧大脑"上线 实现数据互联共享 支撑规划管理 项目管理和生态环境监测预警[27][28] - 建成示范区测绘基准原点 为城市建设和社会治理提供高精度空间地理数据支撑[27] - 搭建水乡客厅数字孪生系统等应用场景 实现"规 建 管 用"全流程管理[28]
金砖国家旅游新变局:机遇、挑战与合作
搜狐财经· 2025-04-30 10:51
金砖国家经济与旅游发展概况 - 金砖国家集团已扩员至11个成员国 包括巴西 俄罗斯 印度 中国 南非 沙特阿拉伯 埃及 阿联酋 伊朗 埃塞俄比亚和印度尼西亚 [1] - 扩员后总人口达35亿 占全球45% 经济总量占比37% 可投资财富总额突破45万亿美元 [1] - 旅游业成为金砖国家外汇收入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跨区域旅游协同发展迎来新机遇 [1] 金砖五国旅游资源禀赋 - 五国拥有236项世界遗产 占全球19.3% 其中金砖五国占77.03% [2] - 巴西以热带雨林和狂欢节著称 俄罗斯主打贝加尔湖和极地旅游 印度以宗教文化遗产吸引游客 中国凭借多元文化和自然景观 南非以野生动物保护区见长 [2] - 2024年中国国内旅游人次达56.15亿 同比增长14.8% 印度2022年国内游客达17.31亿人次 [3] 旅游市场结构与消费特征 - 中国和印度以庞大国内旅游市场为主 巴西 俄罗斯 南非则侧重国际游客 [7] - 中国入境旅游规模居五国之首 俄罗斯客源主要来自欧洲和亚洲 巴西与印度规模相当但客源地不同 南非市场潜力较大 [3] - 中国印度消费集中于交通住宿等基础要素 巴西俄罗斯南非游客更愿为深度体验支付溢价 [7] 旅游管理体制与政策创新 - 巴西2003年设立旅游部 印度旅游部下设ITDC等机构 南非2009年成立旅游部 俄罗斯2022年将旅游职能并入经济发展部 中国2018年组建文化和旅游部 [4] - 俄罗斯推出"旅游与接待"国家项目 中国政策转向服务质量提升 印度推行电子签证简化手续 巴西聚焦生态旅游 南非主推野生动物保护 [5] 旅游基础设施现状 - 中国东西部发展不均衡 俄罗斯西伯利亚铁路优势突出但偏远地区薄弱 印度道路质量参差不齐 巴西沿海城市设施完善内陆滞后 南非生态旅游设施领先但交通安全存隐患 [8] - 中国南非高端酒店达国际水平 印度巴西特色住宿业态兴起 俄罗斯住宿供给不足 [8] 金砖国家旅游合作建议 - 建议设立金砖国家旅游合作委员会 制定统一政策框架 加强政策协调 [11] - 推动签证便利化机制 联合开发旅游线路 鼓励企业跨国合作 [12] - 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如中国文旅 印度宗教旅游 巴西生态旅游等 建立统一服务质量标准 [13] - 改善交通互联互通 鼓励跨国参与基建项目 [14] - 建立旅游信息共享平台 推动数据透明化 [15] - 加强高校旅游教育合作 设立人才交流项目 [16] - 通过资金支持平衡区域差异 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17]
走!到云南旅居去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4-30 06:47
云南旅居旅游市场发展 - 2025年1至3月云南省接待游客总量达1.9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261.8亿元,其中旅居人数达228.81万人 [8] - 2024年云南省实现旅游总花费1.14万亿元,旅居人数达389.75万、增长20.7% [14] - 旅居云南品牌效应显著扩大,成为旅游新时尚,吸引世界各地的游客 [8] 普者黑景区发展 - 普者黑景区拥有湿地面积1.05万亩,植物种类823种、鱼类资源89种、鸟类209种,312座孤峰、83个溶洞、54个湖泊和4万亩野生荷花 [9] - 景区开发滨湖旅游、户外露营、体育旅游、生态旅游、度假民宿等产品,突破季节性瓶颈,实现"淡季不淡" [14][15] - 丘北县培育特色民宿500余家,接待床位约2万个,并举办桨板公开赛、半程马拉松等赛事持续引流 [15] 六郎城·仙草秘境景区发展 - 六郎城村森林覆盖率达82%,负氧离子达5000个/立方米,被评为"国家级森林康养基地" [11] - 景区开发石斛生态观光园、万米观光长廊、精品民宿等项目,创新推出石斛鸡、石斛酒等养生美食 [11][12] - 2024年接待游客40余万人次,其中2/3居住时间超一周,带动村民通过"五金"模式增收 [12] 旅居业态与政策支持 - 云南省提出培育乡村、度假、医养、文艺、体育等旅居业态,推出"宝藏小城"和"烟火乡村" [16] - 文山州结合中医康养、民俗文化等打造砚山县康养中心、马关县龙树脚等乡村旅居目的地 [13] - 针对老年旅居群体,计划引入医疗、康体设施,开发农文旅、温泉、药膳等康养产品 [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