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

搜索文档
“生态+旅游”融合发展:激活绿色动能 带火一方美丽经济
央视网· 2025-07-06 11:46
生态文明建设成效 - 花岩溪国家森林公园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是湘西北地区典型的物种基因库 [4] - 公园内发现700多种植物、20多种竹类、150多种动物,包括穿山甲、红腹锦鸡等10多种国家珍稀动物 [11] - 水质从治理前的五类提升至二类及以上标准 [6][11] 生态修复措施 - 2010年启动"引鹭回归工程",取缔水面经营权承包,实行人放天养,每年投放3万多尾鱼类净化水质 [9] - 关闭区域内规模化畜禽养殖厂,全面实施封山育林和植树造林 [9] - 加强执法力度打击捕鱼、狩猎和砍伐行为 [9] 生态旅游经济 - 公园年接待游客近20万人次,年经营性收入达2000多万元 [13] - 景区发展近50家农家乐,盘活农村闲置用房发展民宿产业 [14] - 推出竹海观光、溯溪、露营等休闲活动,形成"生态+旅游"模式 [13][14] 物种保护成果 - 白鹭数量从濒临消失恢复至高峰期超10万只 [4][6] - 除白鹭外,还吸引夜鹭、白琵鹭等新物种回归 [9] - 生态改善使鱼类生存环境显著优化,为鸟类提供充足食物链 [6][9]
西安旅游: 关于子公司重大诉讼的公告
证券之星· 2025-07-05 00:34
诉讼基本情况 - 公司子公司迭部县扎尕那康养置业有限公司为原告及反诉被告,甘肃建投土木工程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为被告及反诉原告 [1] - 诉讼涉及2020年12月1日签订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因被告未按工期完成施工量,原告于2024年7月16日提起诉讼,被告于2024年10月22日提起反诉 [1] - 涉案金额为45,708,808.2元及案件受理费用 [1] 诉讼请求 - 原告请求解除合同,并要求被告支付逾期竣工违约金2,316,580.44元及其他损失1,250,683.49元 [2] - 被告反诉请求解除合同,并要求原告支付工程款47,158,559元及利息,同时主张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及赔偿损失6,554,142元 [2] 判决结果 - 法院判决解除双方签订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 [3] - 公司子公司需支付被告工程款45,708,808.2元,被告在欠付工程款范围内享有工程优先受偿权 [3] - 驳回原告及被告的其他诉讼请求 [3] - 案件受理费58,432元由公司子公司负担,反诉案件受理费160,978元中子公司负担131,326元,被告负担29,652元 [3] 其他诉讼事项 - 公司及子公司连续十二个月累计未披露的小额诉讼、仲裁金额约为人民币(未披露具体数值) [4] - 公司及子公司无其他应披露而未披露的重大诉讼、仲裁事项 [4] 对公司财务影响 - 一审判决尚未生效,公司拟提起上诉 [4] - 诉讼进展对公司本期或期后利润的影响存在不确定性 [4]
我说变化 | “公务接待室变成游客接待大厅”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2025-06-24 08:43
然而在打造全域旅游的过程中一直存在着不少挑战。2011年,远安县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当时的情况 是,每逢周末、节假日前夕都会迎来各种协会考察、单位调研,完成接待任务就要动用全局半数人力。 县域内的景区负责人更是有苦难言,要随时待命,接待临时到访的调研组,把游客停车场都划成了接待 专用区。 后来随着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贯彻落实,远安县纪委监委联合县财政、机关事务等部门出台了《公务接 待十不准》,细化接待标准,要求提前备案考察活动,明确餐标每人不超过40元。 石鸿斌,湖北省远安县文化和旅游局退休干部。 我是湖北省远安县文化和旅游局一名退休的党员干部。回忆起几十年的工作经历,最让我感到骄傲的便 是远安县荣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称号。 原来的公务接待室变成了宽敞明亮的游客接待大厅,我们的全域旅游事业也逐步进入"快车道",最终获 得了"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称号。 在党员干部的奋斗努力下,全域旅游、特色农业等产业遍地"开花"。2024年,远安城镇化率、县城聚集 度分别提升至56%、45.7%,生态旅游产值破5亿元。 退休以后,我最开心的事就是骑着车享受远安的绿水青山。每次看到五湖四海的游客时,我切实感受到 了作风建设带来的 ...
我省各部门各单位召开会议传达学习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精神 以实际行动推进四川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四川日报· 2025-06-22 10:30
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政策部署 - 省委教育工委要求构建多元协同育人体系,动态调整专业设置,建立校企深度合作机制培养复合型文旅专业人才 [1] - 教育厅提出打造"文化+旅游+研学"跨界产品,促进教育资源与文旅产业资源深度融合 [1] - 深化产教融合,通过学徒制、订单班培养建立长效人才培养机制 [1] 科技赋能文旅产业 - 科技厅明确"探索建设文化和科技产业融合发展试验区",推进"国家超高清视频创新中心"等重点任务 [2] - 强调提升巴蜀文化影响力、四川旅游吸引力、文旅产业竞争力 [2] - 要求通过多种学习形式深学细悟全会精神,创新工作举措推动科技赋能文旅 [2] 财政支持措施 - 财政厅将统筹宣传文旅领域资金,完善一揽子支持措施形成系统支持格局 [3] - 加快推动文旅商贸子基金落地,鼓励申报地方政府专项债券 [3] - 实施"天府文产贷""天府科创贷",落实文旅企业专项税费优惠政策 [3] 人才队伍建设 - 人社厅将完善职称标准条件,增设评审专业,支持破格申报高级职称 [4] - 开发文旅融合特色岗位,发布需求目录,支持开发灵活就业岗位 [4] - 分类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完善绩效工资分配制度 [4] 林草文旅产业发展 - 省林草局以建设"天府森林四库"为抓手,出台生态旅游康养行动方案 [5] - 培育大熊猫、大峨眉等生态旅游品牌,繁荣生态文化 [5] - 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吸引工商资本进山入林 [5] 税务支持政策 - 税务局将编制文旅领域税费优惠政策清单,精准推送辅导产品 [6] - 加强文旅业税收数据分析,建设"涉税涉费数据共享专区" [6] - 优化"川渝通办"等服务,推广离境退税"即买即退"政策 [6]
等你来!请接受绿水青山的邀请!
中国环境报· 2025-06-13 15:05
中国生态旅游国际化发展 市场趋势与机遇 - 中国放宽过境免签政策后,"China Travel"成为海外社交媒体热点,外国游客兴趣从传统景点扩展到生态旅游目的地如云南哈尼梯田、重庆巫山、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海南热带雨林等 [1] - 生态旅游内容在国际社交平台形成流量热点,标志着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从国内科普转向国际展示的重要机遇 [1] - 超过60%的入境游客将体验中国文化作为主要旅行目的,情感体验成为生态旅游推广的核心驱动力 [2] 情感营销与传播 - 外国博主通过第一视角体验视频(如韩国博主体验安徽生态渔业、意大利博主制定海南"绿色中国游"攻略)引发情感共鸣,相关内容获得高流量传播 [2] - 情感连接有效消除文化隔阂,促使游客自发成为"生态叙事者",将环保理念转化为生命记忆 [2] - 生态旅游从知识输入转向情感共振,形成跨越国界的感染力 [2] 科技赋能与认知升级 - 科技手段(如多语种解说系统、生态参访路线设计)帮助外国游客建立对环保成果的科学认知框架,破除偏见 [3][4] - 科技传播消解跨文化专业壁垒,使观光行为升华为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认同 [3] - 系统化知识传递深化游客对生态技术逻辑与人文价值的理解,推动形成国际生态共识 [3] 服务优化与专业支撑 - 需构建多语种信息服务、叙事化参访路线,将环保成就转化为可感知的全球公共产品 [4] - 生态环境工作者需运用"环保+"思维,通过科技服务确保向外国游客传递权威信息 [4] - 环保设施开放单位需参与外国游客参访设计,编制生态环境游学技术支持材料 [4]
云南省生态环境系统系列访谈丨怒江州生态环境局:彰显绿色发展底色 交出峡谷乡村振兴美丽答卷
新华网· 2025-06-12 09:14
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怒江州紧紧围绕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及美丽中国建设总体目标,坚持精准治污、科学 治污、依法治污。近年来,全州生态环境质量持续稳步提升,2021年至2023年怒江州污染防治攻坚战成 效考核连续三年"优秀"。 2024年,全州空气环境质量优良率100%;怒江、澜沧江、独龙江水质稳定达到水功能区划要求, 县级及以上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全州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良好。 切实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问:怒江州如何切实将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 过程?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哪些积极成效? 一直以来,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面压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 同责、一岗双责",不断念好"山水经"、打好"生态牌"、做好"边文章",生态文明理念不断深入人心, 绿色发展的底色更加鲜明彰显。 近年来,怒江州被授予第四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州"称号;独龙江入选生态环境部第三批美丽 河湖优秀案例;6个河流河段、1个水库被评定为省级美丽河湖;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泸水管护分 局成为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确定的全国第一个自然教育 ...
云南省生态环境系统系列访谈丨迪庆藏族自治州生态环境局:建设高原生态安全屏障 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
新华网· 2025-06-11 09:45
问:迪庆州在保护高原生态系统完整性、提升生态服务功能方面有哪些经验与启示? 近年来,迪庆藏族自治州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立州战略不动摇,尊重 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 经过不懈努力,迪庆州生态环境质量持续优化,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100%,细颗粒物 (PM2.5)浓度13μg/m³;地表水国控断面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的比例为100%,省控断面水质达到或优 于Ⅲ类的比例为92.3%;森林覆盖率达63.98%。2020—2023年度污染防治攻坚战连续四年被省级考核 为"优秀";2022年,迪庆州成功创建为国家第六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2023年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成功 创建为国家第七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近年来,迪庆州始终坚持高标准维护高原生态系统完整性,不断提升生态服务功能。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迪庆州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加快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不 竭动力,将生态优先贯穿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各项工作中,确保了生态系统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和恢复。 实施系统治理、推进生态工程 迪庆州在生态保护中注重科技引导,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升保护效能,建 ...
从砍树卖钱到育林挣钱,吉林省探索“生态+”致富路
中国环境报· 2025-06-11 07:35
吉林省生态经济发展 - 吉林省通过"生态+"创新实践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生态资源转化为发展动能 形成保护与发展相互赋能的良性循环 [1][2] - 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 地表水国考断面Ⅲ类及以上水体比率达89% 生态质量指数(EQI)为67.30 [2] - 全方位畅通"两山"转化渠道 推动生态与农业/文旅/工业/体育深度融合 培育新经济增长点 [3] 人参及林下经济产业 - 抚松县人参产业实现品牌化发展 种植加工规范化使"园参"品质提升/农残降低 销售价格显著提高 [1] - 通化县红松产业进入盛果期 预计年产松子超100万斤 销售额超千万元 林药间作面积达2000亩 参籽单价约130元/斤 [4] - 抚松县作为长白山林下参核心产区 培育壮大医药健康/绿色食品产业 加快生态产业化进程 [4] 森林生态经济体系 - 通化市通过森林生态系统修复 带动林下经济/红松产业 实现从"砍树卖钱"到"育林挣钱"的转型 [4] - 全省发展森林康养/栖息/旅游等新业态 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途径 [5] - 长白山区域森林覆盖率持续提升 野生东北虎重现 中华秋沙鸭种群扩大 珍稀植物群落加速恢复 [7] 生态文旅产业升级 - 长白山年接待游客341万人次 打造四季全系列生态旅游产品 包括山/水/林/泽/雪等主题 [6][7] - 旅游产品深度融入"天人合一"生态文化 从观光游览升级为文化体验型消费 [7] - 生态保护成效直接转化为经济效益 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三重释放 [7][8]
共启“引客入高”新篇章!2025年高州市文旅招商推介会成功举办
南方农村报· 2025-06-09 13:36
核心观点 - 高州市成功举办2025年文旅招商推介会,以荔枝文化为主题,推动"交农文旅商"融合,吸引粤东粤西百余家文旅单位参与,搭建区域合作平台[5][6][7][8] - 高州文旅资源丰富,拥有20多个较有影响力的景区景点,包括4A级景区仙人洞风景区和柏桥荔博园,另有8个文旅招商项目正在进行[39][40] - 推介会达成多项合作,包括十大"引客入高"旅行社授牌、多个文旅项目签约以及客源互送合作协议[43][46][48][50][51][52] 高州市经济与产业基础 - 2024年高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09.78亿元,同比增长4.1%,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6个百分点[17][18] - 农业方面建成多个"百亿级"和"五十亿级"产业基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连续多年居全省县域第一[20][21] - 高州是全国最大荔枝主产县域,2025年荔枝种植面积59.14万亩,预计产量超28万吨[24][25] 文旅项目与活动亮点 - 柏桥服务区作为广东省首个荔枝文化主题服务区,开业以来累计接待游客近百万人次[22] - 推介会展示国家级非遗木偶戏《贡荔飘香》等文化表演,体现"以文塑旅"成果[10][11][12] - 签约项目包括泗水镇滩底古荔园景区整村运营、平云山风景区提升建设、仙人洞村太空舱民宿等[51] 区域合作与发展规划 - 举办广东省首个粤东西北旅游联席会议,签署合作框架协议,推动资源共享和区域协同发展[55][56][64][66][67] - 高州位于粤港澳大湾区、北部湾经济区、海南自贸区交汇处,交通便利,计划打造粤东西北重要旅游目的地[38][60][61] - 广东省旅游协会肯定高州文旅融合实践,建议进一步挖掘文化特色并提升旅游服务质量[30][31][32][33][34]
建设更高水平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绘就美丽恩施新画卷
中国环境报· 2025-06-04 10:00
美丽中国建设与恩施州实践 - 湖北省恩施州作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承担长江中上游重要生态屏障角色,近年来统筹环境保护、生态治理、绿色发展三大方向 [2] - 全州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占比达41%,建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个、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地21处,恩施大峡谷—腾龙洞地质公园入选世界地质公园 [6] - 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7个,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实现八县市全覆盖 [4] 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 制定"1+8+21"规划体系强化生态空间保护,严格落实国土空间管理制度 [6] - 污染防治连续5年获湖北省考核优秀,空气质量连续6年居湖北国考城市第一,水环境质量全省第二 [4][7] - 累计整治长江、清江排污口791个,修复矿山2.2万亩,治理水土流失914平方公里,湿地保护修复949.5亩 [7] 绿色产业发展成果 - 2024年富硒产业综合产值突破千亿元,居全国硒产业地市首位,旅游接待突破1亿人次,收入748亿元 [8] - 清洁能源装机达528万千瓦,生物医药产值295亿元,计算机/电子设备制造业企业同比增长33.2% [8] - 高新技术企业达453家(同比+30.5%),单位GDP能耗较"十三五"下降7.9%,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超25% [8] 生态价值转化机制 - 完成GEP核算显示生态价值达7525亿元,发行湖北省首批森林碳票,落地首单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交易 [9] - 鹤峰县发放全州首笔GEP绿色金融贷款,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 [9] 城乡生态建设进展 - 城市新能源公交占比97.2%,垃圾分类覆盖率90%,空气质量优良率97.9%,施州古城入选威尼斯建筑双年展 [10] - 农村自来水普及率92.43%,卫生厕所普及率93.6%,建成中国美丽休闲乡村10个、省级生态村782个 [11] - 森林覆盖率68.75%,蓄积量1.53亿立方米,25个地表水断面水质优良率100%,清江获评"全国最美家乡河"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