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3C数码
icon
搜索文档
全球首创 “全球品牌中国线上500强榜单”正式发布
搜狐财经· 2025-05-25 00:02
指数与榜单概述 - 中国线上消费品牌指数(CBI)为全球首个基于真实消费大数据的线上消费质量评估体系,涵盖全国、地级市及行业细分指数 [1] - 全球品牌中国线上500强榜单(CBI500)完全基于消费者实际购买行为,首次引入"新锐度"指标,综合评估销售增速、年轻消费者增速及产品创新表现 [2][6] - 指数评分维度包括销售、价格、搜索、好评等,品牌平均分为CBI指数,品牌总分为购买力指数(BPI) [2] 数据表现与趋势 - 中国线上消费品牌指数(CBI)从2023年一季度的59.42升至2025年一季度的63.38,两年间增长4分 [3] - 2024年四季度CBI较基期(2023年一季度)增长11.5个百分点,2025年一季度增长6.7个百分点,显示消费品质显著回暖 [3] - 淘宝天猫月度活跃用户超9亿,覆盖中国网络购物用户上限,为研究提供海量数据支持 [6] 品牌竞争格局 - 全球品牌中国线上500强榜单中,中外品牌占比为"七三开",美国(57个)、日本(28个)、欧洲(53个)品牌分列海外品牌前三 [7] - 3C数码行业占据榜单前三:苹果(第1名,评分100)、华为(第2名,95.30)、小米(第3名,95.13) [11] - 本土品牌华为、小米成交金额增速显著超过苹果,并在搜索量、会员运营等指标上展现竞争力 [7] 区域与行业分布 - 省域品牌数量排名:广东(162个)、浙江(156个)、上海(92个)、北京(50个)居前四 [8] - 城市品牌数量排名:上海(92个)、杭州(89个)、广州(59个)、深圳(58个)领先 [8] - 3C数码(6个前10品牌)、家用电器(美的第4名、海尔第5名)、运动服饰(耐克第8名、李宁第9名)为榜单主力行业 [11][12] 研究方法创新 - 突破传统ISO 10668标准局限,利用电商实时数据(访问量、搜索词、成交金额等)实现高频质量监测 [6] - "新锐度"指标填补行业空白,解决低价内卷与创新不足问题,推动研发投入与消费升级 [2][6]
国际品牌怎么才能守住中国市场?
虎嗅APP· 2025-05-23 19:47
国际品牌在中国市场的现状 - 国际品牌在中国线上市场仍占据重要地位,TOP500中有156个国际品牌上榜,苹果登顶榜首[1] - 国际品牌在多个行业占据领先地位:3C数码行业的苹果,美妆行业的欧莱雅,运动户外与服饰行业的耐克,医疗健康营养的Swisse,宠物行业的皇家等[1] - 美妆行业前10中有8个国际品牌,运动户外行业上榜国际品牌数占比高达7成[1] 国际品牌的技术优势 - 国际品牌在技术研发方面具有深厚壁垒,尤其在美妆和运动户外行业[5] - 美妆行业国际品牌在原料和技术上具有明显优势,如欧莱雅集团的波色因原料[6] - 运动户外服饰行业国际品牌在面料技术上处于强势地位,如GORE-TEX面料[8] - 数码相机行业95%的CMOS传感器市场份额被索尼和佳能两家垄断[9] 电商平台对国际品牌的影响 - 电商平台成为国际品牌入华的重要落脚点,海外品牌入华的第一件事就是开设天猫旗舰店[10] - 2025年一季度有487个海外品牌在天猫国际开出中国首店[10] - 电商极大降低了新品牌进入门槛,如空刻从天猫开店到成交额破亿仅用10个月[11] - 优衣库电商渠道约占总销售额的25%,目标提升到30%[14] 国际品牌的本土化策略 - 国际品牌加速在中国市场的敏捷转型,如阿迪达斯将设计权100%下放中国团队[15] - 阿迪达斯2024年天猫GMV增长超70%,会员贡献成交占比高达90%以上[15] - 宝洁通过电商大数据快速创新,旗下多个品牌保持竞争优势[13] - 国际品牌日益重视中国市场的本土化,但尝试仍显零散[25] 国际品牌与国产品牌的互动 - 国际品牌带动了国产手机配件品牌的发展,如倍思、闪魔、绿联等[18] - Lululemon带动了一大批国产瑜伽品牌的诞生,如VFU、Particle Fever等[19] - 国产品牌从平价替代转向自主创新,如小米MIX首推全面屏概念影响行业[20] - 国际品牌与国货品牌形成相互依存、共生共创的关系[21] 未来竞争的关键点 - 未来增长空间来自出众的产品力、挖掘新细分场景、满足消费者情绪悦己需求[22] - 国产品牌更擅长捕捉消费者在细分场景中的真实需求,如小熊电器针对细分场景推出创新产品[23] - 国际品牌需要更加重视对本土需求的深度理解和响应[25]
“投资中国就是投资未来!”,多位国际品牌高管财报季密集发声
观察者网· 2025-05-23 17:20
全球品牌中国线上500强榜单分析 -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发布全球首个基于真实消费者行为的品牌榜单CBI500,涵盖156个国际品牌[1] - 国际品牌在多个行业占据榜首位置:苹果(3C数码)、欧莱雅(美妆)、耐克(运动户外与服饰)[1] - 榜单前1000品牌中国际品牌占比29.8%,前500名升至31.2%,前100名达36%[3] - 上榜中外品牌呈现"七三开"格局,美国57个品牌上榜居首,日本28个,欧洲合计53个[12] 头部品牌表现 - 苹果以100分综合评分位居榜首,品牌词搜索量19.85,客单价3.62[2] - 华为(95.3分)和小米(95.13分)紧随苹果之后,在3C数码行业形成三强格局[2] - 茅台以92.62分位列第7,客单价达3.92,在食品行业表现突出[2] - 运动品牌中耐克(91.25分)领先李宁(88.52分)和阿迪达斯(87.46分)[2] 国际品牌中国市场战略 - 欧莱雅北亚总裁表示"投资中国就是投资未来",2025Q1中国区业绩优于市场平均水平[5] - 阿迪达斯大中华区连续七个季度增长,2024年营收重回双位数[5] - Crocs中国市场2024年收入同比增长64%,成为全球第二大市场[5] - 优衣库电商渠道占比25%,目标提升至30%,2024年双11直播销售额增长50%[8] 行业格局与趋势 - 美妆行业国际品牌优势明显,TOP100中14个美妆品牌有11个为国际品牌[12] - 3C数码行业本土品牌崛起,华为、小米等与苹果形成竞争[2] - 新兴行业如AI智能机器人领域,宇树科技超越佳明、三星等国际品牌[13] - 2023Q1至2025Q1中国线上消费品牌指数(CBI)从59.42升至63.38[10] 资本市场动向 - 桥水基金一季度增持阿里540万股,新买入京东278万股,加仓拼多多50万股[15] - 景林资产同期增持阿里、百度、拼多多等中概股[15] - 贝莱德认为中国出口韧性超预期,政策支持将提振投资者信心[15] - 中国上市公司回购力度加大,股东回报预期提升[15]
今年的“618”有哪些不同
北京晚报· 2025-05-23 14:56
作为每年二季度重要的消费活动,今年"618"来得格外早——2024年的"618"活动启动于5月20日,今年提前到5月13 日。在业内看来,今年的"618"有些特殊,因为它放在了"提振消费年"的大背景下。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2025年重点任务时,把扩大国内需求摆在首位,强调"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 扩大国内需求"。在"两新"政策加码发力中,以商品销售为主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呈现了回升势头。有关数据显示, 今年1-4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7%。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5.8%,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 为24.3%,继续快于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市场销售延续回升态势,但消费内生动力还需要进一步增强。于是可以看 到,各大电商平台纷纷从不同角度加码加力,让今年的"618"呈现出了与往年不同的亮点。 图片来源:新华社 "开卖首小时,天猫平台超13000个品牌成交翻倍,43个品牌快速破亿元,'亿元俱乐部'品牌数量较2024年'618'同期增 长超50%。""3C数码、美妆、家电家装、服饰、运动户外、宠物、国际等各大行业天猫平台成交额全面超预期。"随着 电商平台的销售数据相继发出,今年的" ...
透视「硬核」品牌榜:品牌消费归来,但增长逻辑已变
36氪· 2025-05-22 21:14
品牌下半场趋势 - 中国消费市场进入品牌下半场,产品创新与品牌价值开始融合[1] - 2025年初申万二级行业涨幅前十中,5个以C端消费为主(个护用品、休闲食品等)[2][3] - 传统流量驱动模式失效,高创新附加值品牌在各赛道崛起[8][9] CBI500榜单洞察 - 北京大学《全球品牌中国线上500强》采用量化模型,纳入新品创新、用户粘性等维度,华为以100分居首,苹果91.25分[4][5] - 黑马案例:图拉斯凭借200元创新手机壳(无感支架+磁吸)年销超百万件,排名166位超越部分手机品牌[5][6] - 个护品牌卡诗(欧莱雅旗下)因垂直领域研发能力位列细分第一[7] 流量驱动模式的兴衰 - 康师傅1992年以红烧牛肉面+8-10倍广告投入成为早期流量驱动代表,2015年净利润下滑35%[11][12] - 2014年后电商流量红利催生新消费品牌,某化妆品品牌依赖KOL营销但2025年跌出CBI500[16][17] - 淘天集团近期闭门会显示流量白牌(如海尼集团)生命周期仅数月,停投流即销售额暴跌[20][21] 产品创新驱动案例 - 康师傅通过产品矩阵升级重返榜单287位,超越统一(490位)[24][26] - 珀莱雅2024年成百亿品牌,通过"源力系列+防晒新品"完善二梯队产品矩阵[32] - 扫地机行业创新案例:石头机械手机型、追觅机械足设计、科沃斯滚筒方案推动四品牌集体上榜(追觅61位,科沃斯154位)[38][41][42][43] 行业创新生态 - 天猫2024年日均新品5300万个,新品GMV占比18%,扶持周期延长至90天[45] - 扫地机器人国货品牌已占全球市场50%份额,技术迭代依赖持续新品发布[44] - 戴森5127次试验发明G-Force吸尘器,验证产品创新是长期竞争壁垒[34][36]
北大报告:线上消费品牌指数稳定上升,品牌消费持续增长
观察者网· 2025-05-22 12:14
中国线上消费品牌指数趋势 - 中国线上消费品牌指数从2023年一季度的59.42增长至2025年一季度的63.38,增幅近4分,反映消费品质稳定提升 [1] - 指数编制基于淘宝天猫平台的销售、价格、搜索、好评等真实消费数据,是全球首个以实际购买行为为基础的品牌评价体系 [2] 全球品牌中国线上500强榜单 - 苹果以100分居首,华为(95.30)、小米(95.13)、美的(94.08)、海尔(93.87)位列前五 [4] - 新兴珠宝品牌老铺黄金进入前20名,2024年销售额同比暴涨166.4% [4] - 玩具潮玩品牌泡泡玛特(82.83分)、布鲁可等新锐品牌上榜,显示年轻消费群体推动全年龄段情绪消费场景扩展 [5] 行业增长亮点 - 珠宝饰品品牌指数两年内增长近8分,老铺黄金通过古法工艺创新和营销模式革新建立品牌壁垒 [4] - 家装类商品品牌指数增速领先,家电和手机数码品牌指数涨幅约5分 [7] - 玩具潮玩行业涌现布鲁可、光与夜之恋等新品牌,天猫通过创建"积木人"品类助力差异化竞争 [5] 政策与市场影响 - 2025年国补政策带动淘宝平台日均1.5亿人次领用补贴,家电/家居/家装品牌月成交同比双位数增长 [7] - 西部地区消费品牌指数增速较快,与电商平台"新疆包邮"活动相关,区域消费差距缩小 [7] - 天猫618首小时13000个品牌成交翻倍,"亿元俱乐部"品牌数量同比增长超50%,显示品牌消费复苏 [7]
"全球品牌中国线上500强":156个国际品牌上榜,中国成为全球品牌发展必争之地
格隆汇· 2025-05-22 11:40
中国线上消费市场国际品牌表现 - 全球品牌中国线上500强榜单(CBI500)显示国际品牌在前1000品牌中占比29.8%,前500品牌中占比31.2%,前100品牌中占比36%,反映中国线上市场对国际头部品牌的吸引力[1] - 国际品牌在运动户外、美妆个护领域优势显著:运动户外行业国际品牌占比达70%,美妆个护行业TOP10中国际品牌占8席[3] - 美妆个护、运动健康、时尚穿搭是国际品牌三大核心需求领域,分别有52个、23个、21个品牌上榜,合计占比超60%[3] 头部品牌竞争格局 - TOP10品牌中国际品牌占3席(苹果、耐克、阿迪达斯),TOP50占18席,TOP100占36席[3] - 苹果以100分居榜首,华为(95.3)、小米(95.13)、美的(94.08)、海尔(93.87)紧随其后[2] - 欧莱雅在美妆个护行业排名第一,运动户外行业国际品牌形成集群优势[3] 国际品牌本土化策略 - 阿迪达斯通过全链路本土化实现中国市场双位数增长,包括中国团队决策权下放、设计供应链本土化、天猫平台精准营销[4] - 487个海外品牌选择天猫作为入华首站,近半数国际品牌通过线上旗舰店进入中国市场[5] - MaxMara通过借鉴中国品牌之禾的"松弛感美学"推出宽松廓形产品,双11成交增长70%[4] 平台赋能与行业趋势 - 淘宝天猫成为中外品牌双向互动平台:国际品牌学习中国线上运营效率,中国品牌吸收国际研发经验[4] - 榜单首次引入"新锐度"指标,基于千万级消费大数据(访问量、搜索词、成交金额等12项指标)反映品牌创新力[2] - 中国14亿人口消费升级为全球品牌创造机遇,线上渠道成为观察消费趋势的核心窗口[5]
指数显示中国消费品质呈现稳定增长趋势
新华财经· 2025-05-21 21:38
中国线上消费品牌指数发布 - 中国线上消费品牌指数(CBI)由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中山大学商学院合作开发 淘天集团提供数据支持 该指数用于刻画中国消费品质变化 助力宏观监测实现量价质全面覆盖 [1] - 2023年一季度至2025年一季度 CBI从59.42升至63.38 消费者所购品牌平均评分两年增加4分 2024年四季度相较基期指数增长11.5个百分点 2025年一季度增长6.7个百分点 显示消费品质显著回暖 [1] - 指数呈现与线上市场相符的季度波动规律 受"618""双11"购物节影响 二季度和四季度指数显著上升 且四季度上升幅度高于二季度 [1] 行业表现分析 - 3C数码行业CBI评分最高 处于75-85分区间 表明该行业几乎不存在"无品牌"商品 且消费者倾向购买头部品牌产品 [2] - 宠物用品行业CBI增长显著 反映消费者在该领域的品牌意识持续增强 [2] - 玩具潮玩行业CBI低于50分 尽管有乐高 泡泡玛特等主导品牌 但新品牌快速崛起并获得消费者认可 [2] 研究方法与配套发布 - 研究团队选择淘宝 天猫平台作为数据来源 因其用户稳定且分布广泛 整合了访问量 搜索词 成交金额 会员成交 店铺好评等全方位指标 [2] - 同日还发布了"全球品牌中国线上500强榜单"(CBI500)和"线上品牌购买力指数"(BPI) [2]
中国消费者选出了这些品牌
第一财经· 2025-05-21 20:17
中国线上消费品牌指数(CBI)发布 - 首个基于消费者实际购买行为的品牌榜单"CBI500"发布 同时推出"中国线上消费品牌指数"(CBI)和"线上品牌购买力指数"(BPI) [1] - 指数由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等机构联合推出 阿里巴巴淘天集团提供技术支持 每季度更新 [3] - 2023年一季度至2025年一季度 CBI从59.42升至63.38 两年间增加近4分 [3] 行业消费品质表现 - 3C与家电行业消费品质最高 品牌指数均高于75分 [5] - 宠物用品 家装家具 女装行业品牌指数增幅均超过5分 [5] - 电商大促显著拉动指数 "6·18"和"双11"季度指数均显著上升 [7] 指数编制方法论 - 基于淘宝天猫9亿月活用户的真实消费大数据 [8] - 首次引入"新锐度"指标 考察销售增速 年轻消费者增速及产品创新表现 [10] - 指数聚焦品质和创新导向 反对低价内卷 [10] 国际品牌中国市场表现 - 500强榜单中美国57个 日本28个 欧洲53个品牌上榜 [11] - 迪桑特2016年在华销售额0.2亿元 2023年突破50亿元 2024年逼近百亿 [11] - 国际品牌在专业性技术研发方面保持优势 如相机行业索尼佳能富士进入100强 [12] 本土品牌崛起态势 - 品牌总榜前三为苹果 华为 小米 均属3C数码行业 [14] - 2024年"天猫双11"4000元以上国产安卓手机成交额同比增长57% [14] - 李宁 安踏等运动品牌打破耐克阿迪技术垄断 均拥有独家科技 [15] 高端本土品牌发展 - 老铺黄金收入涨幅达167.5% 改变黄金"论克卖"行业惯例 [17] - 山下有松箱包品牌主打1000-5000元价格带 融合东方美学 [18] - 海尔卡萨帝 海信Vidda等成功打造全球化高端品牌 [18] 品牌增长核心动力 - 产品创新 细分场景 悦己消费是三大增长动力 [20] - 运动户外33个品牌上榜 亚瑟士 迪桑特等深耕垂直场景 [20] - 汾酒在18-24岁年轻消费者中高增长 白酒悦己消费兴起 [20] 区域品牌分布特征 - 广东(162) 浙江(156) 上海(92)品牌数量居前三 [22] - 杭州89个品牌上榜 美妆品牌珀莱雅位居总榜第21位 [23] - 宁波 佛山 泉州 金华形成"品牌四小龙" 依托产业带优势 [25] 科技品牌电商化发展 - 宇树机器人在"品牌增速榜"排名第4 人形机器人通过电商普及 [28] - 大疆排名总榜第63位 通过Apple Vision Pro创新购物体验 [28] 政策对行业影响 - 2025年国家补贴政策带动家电家居 家具家装品牌月成交额双位数增长 [30] - 家具家装 3C数码类商品品牌指数涨幅均超5分 [30]
京东3C数码行业供需对接会宝安专场落幕 为商家带来猛玛、倍思等品牌资源
财富在线· 2025-05-20 15:56
活动概述 - 深圳市商务局和宝安区商务局指导京东举办"外贸优品中华行(宝安专场)暨京东零售3C数码行业供需对接交流会",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 [1] - 活动为深圳企业提供品牌授权交流、源头工厂产品上行、外贸转内销等合作机会 [1] - 吸引猛玛、盛色、未来视野、努比亚、倍思等10余家3C数码品牌参与 [1] 行业趋势分享 - 京东业务负责人分享电脑办公、手机通讯、数码、音频、配件等行业最新发展趋势 [3] - 深度剖析市场变化,为品牌及商家提供发展洞见与增长启示 [3] - 展示3C数码领域的深圳国补品类及最新补贴政策 [6] 企业扶持计划 - 京东推出出口转内销扶持计划,包括2000亿外贸拓内销专项扶持资金 [5] - 提供专属招商团队对接、出口转内销专区搭建、多维营销资源加持、京东物流服务保障等支持 [5] - 4月起走进外贸企业聚集产业带深入交流 [5] 商家支持政策 - 为3C数码企业开辟专属绿色通道入驻政策,在模式选择、资质审核等方面提供优惠 [6] - 升级"春晓计划"并发布"新商三步法",帮助商家简单开店快速爆单 [8] - 提供AI工具赋能、金融帮扶、物流服务免费试用等全方位支持 [8] 活动成果 - 推动源头工厂上行,为外贸转内销企业带来新增长机会 [10] - 加深3C数码商家与京东的交流合作,共同开拓市场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