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AI电脑
icon
搜索文档
国投证券:联想业绩超预期 从容应对供应链价格上涨
格隆汇· 2025-11-25 17:11
具体业务来看: 智能设备业务集团:龙头地位稳固。IDG 业务 2Q26 收入同比增长 11.8%至 151.1亿美元,经营溢利率 同比持平为 7.3%,受益于 AI 电脑出货占比上升及高端产品 国投证券发布点评联想集团业绩研报,称营收与盈利双双创历史新高并超出市场预期,2Q26财季的表 现亮眼,AI业务成为核心增长引擎,三大业务集团与全球区域市场均实现双位数增长,看好AI战略深 化下的长期增长潜力。 在个人智能领域推进一体多端战略,计划于明年 1 月联想创新科技大会全球推出个人超级智能体,可协 同各类设备、学习用户习惯,成为"个人智能双胞胎";在企业智能领域公司将 AI 计算重心从公有云训 练转向本地数据中心和边缘侧推理,致力于将企业数据转化为洞察与价值,打造"企业智能双胞胎"。 存储供应与价格上涨应对措施。当下存储供应短缺及价格上涨问题可能持续至明年,联想已做好充分准 备应对:在供应层面公司通过与关键零部件供应商签署长期合作协议,确保未来一两个季度及明年的需 求供应;成本控制方面,公司作为行业最大的零部件买家之一,具备成本优势,若成本压力超出预期, 将通过新品发布、to B 客户或政府部门客户调价等多样化方 ...
国常会部署:加速供需适配 AI与新场景联手促消费
新浪财经· 2025-11-18 10:26
政策核心转向 - 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消费政策,核心从传统的“拉动需求”转向“优化供给结构”,强调通过提升供给质量释放消费潜力 [1] - 政策重点为“增强供需适配性”,意味着从强调“刺激买”转向强调“提供更适合消费者想买的产品”,推动消费从总量扩张逻辑迈向结构优化逻辑 [1] - 具体路径是以消费升级引领产业升级,通过标准提升、柔性制造、特色供给实现更高水平的供需动态平衡,推动消费从“有没有”迈向“好不好” [1] 消费市场现状 - 今年1—10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2169亿元,增长4.3% [1] - 10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6291亿元,同比增长2.9%,增速放缓反映出传统大宗消费动力不足,而特色、品质、个性消费尚未充分释放 [1] - 消费不足主要体现在供给端高品质、小批量、专业化的产品相对有限,柔性制造和快速响应能力不足,年轻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与供给能力存在错位 [2] 消费新场景新业态发展 - 政策明确要积极培育消费新场景、新业态,丰富消费金融产品和服务,营造良好消费环境 [2] - 推动发展需践行差异化路径,鼓励各地依托资源禀赋打造标志性场景,避免同质化竞争,并推广虚拟现实、区块链等技术深度应用 [3] - 商务部支持业态创新、模式创新,推动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数字技术在文娱、旅游、健康、体育等领域深化应用,打造商旅文体健融合的消费新场景 [3] - 全国示范步行街(商圈)2024年实现客流量超4000亿人次、营业额超5000亿元,创造就业岗位超80万个 [4] - 2025年中秋国庆假期,全国示范步行街(商圈)客流量、营业额同比分别增长8.8%、6.0% [4] 人工智能融合赋能 - 国常会提出加快新技术新模式创新应用,强化人工智能融合赋能,聚焦重点行业开发新产品和增值服务,持续拓展新的消费增量 [6] - 人工智能核心作用是把“粗放供给”变成“精准供给”,把“统一生产”变成“个性化制造”,通过用户行为洞察、智能推荐等提升消费品“命中率” [6] - 人工智能促消费价值体现为通过大数据挖掘潜在需求、提供定制化产品与个性化服务、借助智能终端升级消费体验 [7] - 我国培育开源的人工智能大模型在电子、原材料、消费品等行业应用,形成新模式新业态,AI手机、AI电脑、AI眼镜等人工智能终端已超百款 [7] - AI与消费融合已覆盖家居、物流、文旅等多个场景,未来趋势包括情感经济崛起、全场景智能互联深化、跨界融合加速孵化沉浸式消费新业态 [7]
国常会部署:加速供需适配,AI与新场景联手促消费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17 19:53
政策核心观点 - 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增强消费品供需适配性 消费政策从传统的“拉动需求”转向“优化供给结构” 强调通过提升供给质量释放消费潜力 [1] - 政策核心是从总量扩张逻辑迈向结构优化逻辑 以消费升级引领产业升级 推动消费从“有没有”迈向“好不好”“合不合适” [1] 当前消费市场状况 - 1-10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2169亿元 增长4.3% 10月份社零总额46291亿元 同比增长2.9% 增速放缓反映传统大宗消费动力不足 [3] - 消费不足主要体现在供给端高品质、小批量、专业化产品相对有限 柔性制造和快速响应能力不足 年轻消费者多元化需求与供给能力存在错位 [3] 消费新场景与新业态 - 培育消费新场景、新业态成为关键词 包括商圈升级、发展夜间经济、特色商业街优化升级 打造商旅文体健融合的消费新场景 [4] - 全国示范步行街(商圈)2024年客流量超4000亿人次、营业额超5000亿元 创造就业超80万个 2025年中秋国庆假期客流量和营业额同比分别增长8.8%和6.0% [5] 人工智能融合赋能 - 强化人工智能融合赋能 使企业通过用户行为洞察、智能推荐、柔性排产等能力 实现小批量、多品类、低成本快速供给 提升消费品“命中率” [6] - 人工智能促消费价值体现为大数据挖掘潜在需求、提供定制化产品与个性化服务、借助智能终端升级消费体验 [7] - AI与消费融合覆盖多个场景 包括家居领域人居智能联动、物流端AI视觉分拣与无人配送、文旅场景AI巡检机器人等 [7] 未来发展趋势 - “人工智能+消费”呈现情感经济崛起、全场景智能互联深化、跨界融合加速三大趋势 孵化沉浸式、体验式消费新业态 [8] - 下一步需通过标准提升、产品分级、细分化设计匹配不同人群需求 鼓励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 构建柔性制造工厂 [5]
事关促消费稳投资,国常会最新重磅部署
第一财经· 2025-11-16 00:01
文章核心观点 - 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通过放大“两重”建设效应和增强消费品供需适配性两项关键举措来应对经济增速波动,旨在以投资拉动即期增长并以消费升级引领产业升级,实现供需高水平动态平衡[3][5][9] “两重”建设部署 - “两重”指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2025年安排8000亿元资金支持1459个项目,覆盖长江生态修复、重大交通基础设施、西部陆海新通道等重点领域[6] - 项目推进强调创新要素投入和无形资产投资以促进新质生产力,并通过超长期贷款、政策性金融撬动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强化资金与项目匹配[6] - “两重”投资被定位为经济回升的“压舱石”,兼具即期拉动效应和长期发展潜能,可优化产业结构并提升全要素生产率[7] 消费品供需适配性政策 - 政策思路从单向刺激消费转向供需动态平衡,以消费升级引领产业升级,以优质供给满足多元化、个性化、品质化消费需求[9][10] - 具体措施包括加快人工智能终端等技术应用开发超百款AI产品,支持企业扩大特色高品质供给,发展柔性制造工厂精准匹配细分市场需求[10][11] - 通过培育新场景新业态和丰富消费金融产品,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良性互动,释放消费潜力[10]
事关促消费稳投资 国常会最新重磅部署
第一财经· 2025-11-15 13:06
宏观政策背景 - 三季度以来多项宏观经济指标增速出现波动,宏观政策适时加力的必要性上升 [1] “两重”建设部署 - “两重”是指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2025年共安排8000亿元支持1459个项目 [2] - 项目涉及长江流域生态修复、重大交通基础设施、西部陆海新通道、高标准农田、重大水利工程、城市地下管网等重点领域 [2] - 要合理安排项目建设与资金拨付节奏,强化项目和资金匹配,引导更多民间资本参与,放大“两重”建设效应 [1][2] - 优化项目审核,注重创新要素投入和无形资产投资,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 [2] - “两重”项目投资不仅产生即期拉动效应,更蕴含长期发展潜能,能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3] 消费品供需适配性政策 - 政策思路从单向“刺激消费”或“扩大生产”,转向追求供给与需求之间更高水平的动态平衡与良性互动 [5][6] - 要以消费升级引领产业升级,以优质供给更好满足多元需求 [1][5] - 加快新技术新模式创新应用,强化人工智能融合赋能,聚焦重点行业开发新产品和增值服务 [6] - 积极支持企业扩大特色、高品质消费品供给,加快安全、性能、绿色等标准更新升级 [6] - 围绕细分市场精准匹配需求,发展柔性制造工厂,推动生产高效响应个性化需要 [6] 行业应用与增长点 - 人工智能赋能作用持续加强,培育开源的大模型在电子、原材料、消费品等行业应用,形成新模式新业态 [7] - AI手机、AI电脑、AI眼镜等人工智能终端已超百款,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7]
事关促消费稳投资,国常会最新重磅部署
第一财经· 2025-11-15 11:10
增强消费品供需适配性政策 - 以消费升级引领产业升级 以优质供给满足多元需求 实现供需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1][4] - 加快新技术新模式创新应用 强化人工智能融合赋能 开发新产品和增值服务 拓展新消费增量 [5] - 支持企业扩大特色高品质消费品供给 加快安全性能绿色等标准更新升级 完善认证体系 [5] - 围绕细分市场精准匹配不同人群需求 发展柔性制造工厂 推动生产高效响应个性化需要 [5] - 培育消费新场景新业态 丰富消费金融产品和服务 营造良好消费环境 [5] - 政策思路从单向刺激消费或扩大生产转向追求供给与需求间更高水平动态平衡与良性互动 [5] “两重”建设投资规划 - 2025年“两重”建设安排8000亿元支持1459个项目 涉及长江流域生态修复 重大交通基础设施 西部陆海新通道 高标准农田 重大水利工程 城市地下管网等重点领域 [2] - 优化项目审核 注重创新要素投入和无形资产投资 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 [2] - 合理安排项目建设与资金拨付节奏 强化项目和资金匹配 引导更多民间资本参与 放大建设效应 [1][2] - 健全项目协调推进机制 严格工程质量和安全管理 同步做好资产管理和后续运维 [2] - “两重”项目聚焦国家战略与安全急需 投资产生即期拉动效应 蕴含长期发展潜能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补齐关键领域短板 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3]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与产业发展 - 强化人工智能融合赋能 加快人工智能终端 超高清视频 智能穿戴等技术开发和应用推广 [5][6] - 培育并开源的人工智能大模型加快在电子 原材料 消费品等行业应用 形成新模式新业态 [6] - AI手机 AI电脑 AI眼镜等人工智能终端已超百款 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6]
“双11”购物节折射消费市场新趋势
新华网· 2025-11-13 21:36
平台整体销售表现 - 京东平台下单用户数同比增长40%,订单量增长近60% [1] - 抖音电商平台上有6.7万个品牌销售额同比翻倍 [1] - 淘宝闪购带来的新用户在"双11"期间的电商订单数已超过1亿 [1] 科技消费市场趋势 - 智能眼镜、智能机器人、AI电脑位列天猫3C数码行业趋势热门品类前三 [3] - 天猫平台智能眼镜品类销售额同比暴涨25倍,部分品牌成交额增长超7倍 [3] - 京东平台AI平板成交额同比增长200%,大屏AI手机成交额同比增长150% [3] - 京东内部运行的智能体数量已突破3万个,应用于"双11"全链路工作流 [3] 文旅服务消费趋势 - 京东旅行酒店间夜量同比增长7.3倍,机票出票张数同比增长4.5倍 [4] - 飞猪平台"旅行囤货"类商品销量激增,如航空里程随心飞、高星酒店通兑套餐 [4] - 消费者消费习惯转向为品质和有趣买单,推动行业在货品形式和玩法上创新 [5] 兴趣与文化生活消费趋势 - 抖音电商平台非遗技艺铸铁锅销售亮眼,老字号"同盛永"成交额环比增长5500% [6] - 抖音平台成交额破千万的铸铁锅品牌有3家,破百万的有9家 [6] - 二次元联名黄金成为淘宝天猫黄金品牌新增长点,多款IP黄金新品集中上市 [6] - 文化与其他产业广泛深度融合,推动产业链细化及产品服务供给多元化 [7]
双11痛失“最低价”?当理性消费成主流,AI正重塑电商
贝壳财经· 2025-11-13 12:05
双11整体趋势转变 - 双11从“流量狂欢”转向“价值竞争”的新阶段 [1] - 平台竞争焦点从“流量争夺”转向“生态体系的比拼” [14] - 行业正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从“流量驱动”向“智能驱动”跃迁 [19][13] 平台表现与用户数据 - 京东双11下单用户数增长40%,订单量增长近60% [2] - 天猫淘宝闪购带来的新用户在双11期间电商订单数已超过1亿 [2] - 小红书“种草直达”实现成交额破千万单品超100个,成交额超100万商品近1000个 [2] 理性消费趋势 - 消费者消费心态转向“按需购买”、“理性凑单”,更看重商品实用性和性价比 [4][5] - 单个消费者平均在3.7个平台有过消费,日用快消(50.5%)与食品生鲜(46.7%)为消费主力品类 [4] - 奢侈品(11.0%)与服饰鞋帽(18.9%)等非刚需品类购买减少 [4] 直播电商演变 - 头部直播间竞争焦点从“价格战”转向“价值战”,不再专注“全网最低价” [6][8] - 李佳琦直播间双11首小时加购GMV同比保持增长,部分品类最高增长近80% [6] - 与辉同行直播间销售额已超过1亿元 [6] AI技术应用与智能硬件增长 - AI技术全面渗透购物全链路,完成从“概念演示”到“全场景实战”的跨越 [11] - 天猫智能眼镜品类成交量同比暴涨25倍,Rokid成交额增长超7倍 [9] - 京东双11期间3C数码AI产品成交额同比增长超100%,AI平板、AI大屏手机增速居前五名 [10] 即时零售爆发 - 即时零售成为平台新战场,淘宝闪购、京东秒送、美团均深度参与 [15] - 淘宝闪购首日3C个护服饰等垂类百货即时零售订单同比增长超290% [13] - 京东秒送体育用品成交额同比增长448%,女装增长226% [15] 国货崛起与跨境电商 - 李佳琦直播间国货品牌比例已接近一半,上海品牌双妹双11首日销量同比增长超100% [17] - 京东全球购超1500个进口品牌成交额同比增长超3倍,国家馆频道成交额环比增长12倍 [18] - 天猫商家可通过Lazada同步开卖“镜像店铺”,加速国货出海 [18]
打通AI落地“最后一公里” 赋能千行百业
上海证券报· 2025-11-10 01:28
新一代智能终端与智能体的战略定位 - 新一代智能终端与智能体是连接人工智能大模型能力与现实世界任务执行的关键载体,是实现"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的核心接口 [1] - 推动新一代智能终端和智能体等应用是打通人工智能从感知到行动的"最后一公里"关键所在,也是推动人工智能从"展示性应用"迈向"生产力工具"的核心载体 [3] - 这是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历史机遇,在国际竞争中抢占先机、催生新质生产力的重大战略部署 [6] 行业发展阶段与市场前景 - 行业发展正从"技术驱动"迈向"价值交付",人工智能步入大规模普及商用的黄金机遇期 [1][7] - 预计到2030年,中国AI终端市场销售收入将达1.48万亿元,2024年至2030年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37.33% [1][15] - 2025年智能体市场规模约为4509亿元,新一代人工智能终端占比将达到55% [7] 政策支持体系 - 我国初步形成"顶层设计领航+地方实践创新+行业标准规范"的"三位一体"推进格局 [8] - 2025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为人工智能规模化落地提供行动指南 [1][8] - 各地共建设国家级人工智能试验区、先导区和集聚区共计33个,其中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达11个 [9] 上游产业链基础 - AI芯片相关企业共计9.98万家,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1530亿元,国产AI芯片有望占据30%国内市场份额 [11] - 2025年中国智能算力规模预计将达到1037.3 EFLOPS,到2028年将达2781.9 EFLOPS,2023至2028年复合增长率达46.2% [11][16] - 2024年全国数据生产量达到41.06ZB,数据产业规模达5.86万亿元,相关数据企业超40万家 [12] 中游产业生态与应用 - 截至2025年6月底,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用户规模达5.15亿,普及率36.5%,已发布1509个大模型,数量全球首位 [12] - 2025年被视为"智能体元年",23%企业进行了智能体本地化部署,市场规模达到640亿元 [13] - 2024年具备生成式AI能力的智能手机出货量约1.84亿台,占全球总出货量16% [14] 下游应用场景与市场空间 - 智能家居行业2025年市场规模将突破1.2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18.7%,占据全球42%市场份额,家庭渗透率突破65% [14] - 到2028年智能体市场规模预计达3.3万亿元,具备AI能力的智能手机出货量将达6.75亿台,占比突破50% [15][19] - 到2035年制造业人工智能应用率将超85%,机器人密度突破每万人1000台,带动劳动生产率提升60%以上 [21] 未来发展趋势 - 到2030年全球AI芯片市场规模预计达4530亿美元,2029年我国AI芯片将形成1.3万亿元市场 [16] - 到2030年AI智能体市场规模将增至471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44.8% [18] - 到2035年全球可穿戴人工智能市场规模预计增至1385亿美元,5年复合年增长率约17.2% [19]
工信部:支持国内外机构挖掘“AI+制造”高价值场景
第一财经· 2025-11-05 20:17
人工智能产业政策与战略方向 - 工业和信息化部明确将制造业作为人工智能应用的主战场,支持挖掘高价值场景以实现模型、数据、场景联动 [1] - 政府支持国内外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组建创新体,并发挥开源社区作用以加速模型、项目和行业数据的合作 [2] - 上海将深化人工智能产业链布局,一体化推进技术创新、赋能应用和安全治理,旨在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高地 [3] 人工智能产业基础与生态现状 - 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基础坚实,核心企业数量超500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超400家,智算规模达788 EFLOPS位居全球第二 [2] - AI手机、AI电脑等智能终端加速普及,以Deepseek、通义千问为代表的开源大模型引领全球创新生态 [2] - 上海已累计培育12家国家卓越级智能工厂和254家上海市先进级智能工厂,高水平智能工厂数量国内领先 [3]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与落地案例 - 人工智能大模型已广泛应用于材料、钢铁、汽车等重点行业及研发设计等关键环节,全国已建成3.5万多家基础级和230多家卓越级智能工厂 [2] - 智元机器人的交互式具身智能技术正式落地汽车零部件制造场景,其真机强化学习技术也在消费电子精密制造领域成功应用 [4][5] - 高通公司启动"AI加速计划",旨在携手中国产业生态释放边缘智能能力,并预计6G预商用终端最早在2028年面世 [5] 企业人工智能投入与回报预期 - SAP报告显示,中国企业在AI领域的平均投入达4280万美元,规模位居全球首位,超过美国的3700万美元和德国的3400万美元 [6] - 中国企业今年AI投资回报率预计为18%(约730万美元),未来两年将接近翻倍至34%(约1880万美元),均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6] - 超过八成(84%)的中国企业预计其AI投入将在三年内实现正向回报,并认为到2029年AI将成为业务流程和决策的核心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