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通信
搜索文档
加速星地融合网络建设,信科移动发布“九万里计划2.0”
证券时报网· 2025-09-25 22:20
公司战略发布 - 信科移动正式发布"九万里计划2.0" 这是对2023年"九万里计划1.0"的重大升级[1] - 计划旨在政府指导下联合运营商、商业航天、通信产业链、高校与科研院所等合作伙伴共同推进全球全域无缝覆盖的星地融合网络建设[4] - 计划通过搭建产业协同平台 深化应用场景挖掘 推动技术升级与产学研用深度融合[4] 技术标准建设 - 公司在3GPP NTN标准框架下实现我国首次立项突破 并多次牵头立项推动NTN议题标准化研究[4] - 在ITU框架下牵头多项标准立项 在国内CCSA牵头推动多个标准[4] - 公司成为星地融合标准建设核心力量[4] 产品技术能力 - 公司打通卫星互联网全产业链 形成全栈自主可控能力与完备产品序列[5] - 产品涵盖星载基站、星载相控阵天线、地面信关站、专用终端、核心网、网管系统及测试仪表[5] - 提供从规划、建设到运维优化的端到端技术与工程服务 系统性支撑卫星网络建设与运营[5] 应用场景创新 - 将卫星互联网与地面5G/6G深度融合 探索"空—天—地"多网协同的全场景通信模式[5] - 模式满足城市热点区域高容量高可靠需求 同时弥补偏远、特殊和应急场景连接短板[5] - 形成广覆盖、强韧性、可持续演进的全方位服务能力 推动行业物联、海洋与航空等关键领域规模化应用[5] 低空经济布局 - 现场发布《低空智联网场景和关键技术白皮书》 系统梳理典型应用场景与关键技术需求[5] - 提出低空智联网系统架构与关键技术路线 明确向"空—天—地"多层次立体协同覆盖的智能网络演进[5] - 低空智联网将成为支撑多领域数字化转型、推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型基础设施[5]
吉利星座一期组网成功完成部署
北京晚报· 2025-09-25 17:13
发射任务与组网部署 - 公司在山东日照附近海域使用捷龙三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吉利星座06组卫星 [1] - 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 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1] - 2022年至2025年通过连续6次成功发射完成一期组网部署 [1] 在轨性能与覆盖能力 - 64颗卫星在轨可靠性达100% 网络可靠性达100% [1] - 实现除南北极外全球地表任一地点实时通信覆盖 [1] - 在南北纬60度区域内可实现一至两重卫星通信实时覆盖 [1] 服务能力与成本优势 - 具备为用户提供卫星物联网通信的全球服务能力 [1] - 支持全球2000万用户 具备每天3.4亿次通信能力 [1] - 用户资费仅为传统卫星通信的百分之一 [1]
民营低轨卫星星座一期组网完成 上海团队承担卫星设计研发
解放日报· 2025-09-25 09:53
公司技术进展 - 捷龙三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吉利星座第六轨12颗卫星 实现一期组网完成 具备除南北极外全球地表实时通信覆盖能力 [1] - 星座系统通信能力达每天3.4亿次 可为全球2000万用户提供卫星物联网服务 [1] - 单条通信能力为1900字节 支持文字消息 语音消息与图片传输 配备50dB超强抗干扰能力保障信息安全 [2] - 在轨卫星总数增至64颗 卫星设计研发由上海团队承担 量产制造在台州卫星超级工厂完成 [1][2] 产业链布局 - 上海研究院聚集200多人团队 覆盖星座系统设计验证 载荷平台自研 测运控和国际业务 并承担卫星通信芯片与多型模组终端研发 [2] - 形成长三角区域完整配套生态 涵盖材料 电子元器件 精密制造等环节 [2] - 依托上海信息通信 芯片设计和互联网产业基础 推动卫星通信与地面通信体系深度融合 [2] 行业应用价值 - 卫星物联网成为支撑新型工业化和数字化转型的重要信息基础设施 在海洋 山区 沙漠等地基网络难以覆盖区域具有独特优势 [1] - 国际低轨星座如铱星二代已广泛应用于海洋渔业 智慧农业 能源管理等领域 [1] - 民营低轨星座正构建全球通信网络 推动我国在卫星物联通信领域实现突破 [1]
吉利星座完成一期组网,实现全球实时通信覆盖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24 21:26
公司业务进展 - 吉利星座第六轨道面以"一箭12星"方式成功发射 在轨卫星数量增至64颗 顺利完成一期组网计划 [1] - 星座组网后对车载卫星通信赋能再度提升 已实现除南北极外全球地表任一地点实时通信覆盖 [1] - 通信系统具备每天3.4亿次通信能力 可支持全球2000万用户 单条通信能力达1900 Byte [1] - 支持文字消息 语音消息与图片等业务传输类型 拥有50dB超强抗干扰能力 [1] 商业合作拓展 - 已在国内外完成多领域商业验证测试 与中东 非洲 东南亚 中亚和拉美地区20多个国家电信运营商达成合作 [1]
中国卫通:9月22日召开董事会会议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23 17:36
公司治理调整 - 中国卫通第三届第二十五次董事会会议于2025年9月22日以通讯方式召开 [1] - 会议审议《中国卫通关于取消监事会并修订〈公司章程〉的议案》等文件 [1] 行业动态 - 国家组织大型采购中报价过低企业需解释原因并面临严格防范措施 [1] - 该采购事件引发全行业广泛关注 [1]
到2030年,发展卫星通信用户超千万——卫星直联,将带来哪些新变化?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9-23 16:52
行业政策与目标 - 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指导意见 明确有序推动卫星通信业务开放 提出到2030年发展卫星通信用户超千万目标 [1] - 支持低轨卫星互联网加快发展 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 实现全球宽带网络覆盖 [5] - 支持电信运营商开展终端设备直连卫星业务 加快推动卫星通信应用由专业领域向大众领域普及延伸 [5] - 组织开展卫星物联网商用试验 研究设立新型卫星通信业务 进一步扩大向民营企业开放 [5] 技术发展与应用场景 - 卫星通信通过手机上的卫星终端芯片或汽车上的卫星终端模组实现信号收发 与普通移动通信在传输方式、频谱范围、覆盖范围存在差异 [1] - 手机直连卫星业务已推出 华为、荣耀、小米等7家手机厂商已推出36款具备直连卫星功能手机 [4] - 汽车直连卫星服务支持车主一键拨打天通卫星电话 预计2024年底直连卫星车型销量将突破10万台 [4] - 卫星通信在电力配送线路监测等领域通过天地融合以更低成本解决现实需求 [6] - 卫星通信与工业互联网、车联网、航空机载通信等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交叉融合 推动汽车、船舶、飞机等直连卫星 [5] 市场现状与规模 - 中国卫通运营管理18颗商用通信广播卫星 建成覆盖国土全境及一带一路区域的高轨Ka高通量卫星互联网 [2] - 海星通全球网服务覆盖全球超过95%的海上航线 [2] - 手机直连卫星正常通话价格普遍在9元/分钟 [7] - 天地融合有望形成新的万亿级市场 在工业、农业、交通、能源等领域实现创新应用 [8] 企业动态与合作 - 中国电信在全球范围内率先推出手机直连卫星业务 [4] - 中国电信与多家车企达成汽车直连卫星合作 [4] - 中国联通获得卫星移动通信业务经营许可 [5] - 赛力斯集团在车辆上配备eCall卫星通信功能 实现首例卫星救援 [8] 用户需求与期待 - 消费者期待卫星通信功能更强大、价格更亲民 [7] - 用户认为卫星通信在极端场景下保障通信安全值得额外付费 [7] - 希望卫星通信缩小城市与偏远地区在教育、医疗资源上的差距 [7] - 用户购买产品时会多留意是否具备卫星通信功能 期待平价选配 [7]
迪洛斯智能与凯睿星通签署深度合作协议
证券时报网· 2025-09-23 13:04
合作核心内容 - 迪洛斯智能与凯睿星通正式签署深度合作协议,成为产业战略合作伙伴 [1] 合作领域 - 双方将在生态保护、应急消防、林草病虫害防控、国家公园监管等领域全面协作 [1] - 共同构建"感知—回传—分析—决策"一体化智能体系 [1] 技术研发与合作 - 双方将联合推进卫星通信芯片模组的联合研发 [1] - 旨在打造更具工程落地能力的软硬件融合生态 [1]
卫星直联,将带来哪些新变化?
人民日报· 2025-09-23 06:47
政策目标与产业规划 - 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指导意见 明确有序推动卫星通信业务开放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 提出到2030年实现手机直连卫星等新模式规模应用 发展卫星通信用户超千万目标 [1] - 支持低轨卫星互联网加快发展 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 实现全球宽带网络覆盖 支持电信运营商开展终端设备直连卫星业务 通过共建共享利用高低轨卫星资源 推动应用由专业领域向大众领域普及 [6] - 组织开展卫星物联网商用试验 研究设立新型卫星通信业务 进一步扩大向民营企业开放 9月初工信部向中国联通颁发卫星移动通信业务经营许可 [6] 技术应用与场景拓展 - 卫星通信通过手机卫星终端芯片或汽车卫星终端模组实现信号收发 应用场景从航海航空应急救援等特殊领域向大众市场拓展 目前已实现手机直连卫星通话质量稳定 [2] - 中国电信2023年9月全球率先推出手机直连卫星业务 已与7家手机厂商合作推出36款直连卫星功能手机 2024年4月推出汽车直连卫星服务 预计年底直连卫星车型销量突破10万台 [5] - 推进数字惠民服务 通过高通量卫星和低轨卫星互联网为偏远地区提供网络接入 强化与工业互联网车联网低空智联网等基础设施融合 推动汽车船舶飞机直连卫星 [6] 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数据 - 中国卫通运营管理18颗商用通信广播卫星 建成覆盖国土全境及一带一路区域的高轨Ka高通量卫星互联网 海星通服务覆盖全球超过95%海上航线 [3] - 推出消费级卫星互联网产品 高通量卫星通信导航增强及遥感与低空飞行器融合应用落地 低轨卫星星座全面建设带动空天信息产业加速发展 [3] - 天通一号卫星移动通信系统2021年组网完成并由中国电信运营 持续向大众领域和新兴产业服务延伸 [5] 产业发展与市场前景 - 手机汽车直连卫星促进通信与汽车船舶航空物联网多行业融合创新 为6G时代空天地融合网络打下基础 未来在手机汽车航空等领域渗透率将大幅提升 [4] - 天地融合有望形成万亿级市场 卫星通信将在工业农业交通能源城市治理实现创新应用 与算力网络等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交叉融合 [9][10] - 在极端场景下保持稳定通信保障 拓展大众化规模化应用满足日益增长需求 中国移动认为有利于打造天地一体数字信息基础设施战略新高地 [7][10] 成本现状与消费者期待 - 当前卫星通信价格较高 手机直连正常通话价格普遍在9元/分钟 消费者期待功能更强大价格更亲民 [8] - 车载卫星通信芯片模组处于小规模应用阶段 商业化运营模式及资费仍处于探索中 产业希望尽快实现大规模应用惠及更多用户 [9] - 消费者认可卫星通信在郊区高速路段保障通信安全的价值 期待缩小城市与偏远地区教育医疗资源差距 希望出现平价选配产品 [8]
北京亦庄打造“新质出海矩阵”
经济日报· 2025-09-22 06:09
核心观点 - 北京亦庄通过"三海行动"和"新质出海矩阵"推动高水平开放 外资外贸实现显著增长 上半年出口额达314.3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16.9% [1] - 亦庄综保区创造全国最快建设纪录 已与8家企业和4家机构达成合作 为企业提供保税加工、检测维修等国际化服务支持 [2] - 区域集聚1530家外资企业 外资研发中心达109家 占北京市总量40% 形成"总部+研发+制造"复合功能集聚态势 [2] 产业出海战略 - 推进"抱团出海、搭船出海、品牌出海"三海行动 组织亮亮视野、文远知行、小马智行等10家企业启动"新质出海"全球行动 [1] - 亮亮视野AR眼镜在韩国成为爆款 文远知行与小马智行在迪拜和卢森堡取得自动驾驶突破 银河航天在泰国完成低轨卫星宽带验证 [1] - 灵足时代机器人关节模组出口至30个国家和地区 形成"亦庄智造"出海新势力集群 [1] 外资企业生态 - 外资企业覆盖67个国家和地区 从"在中国"转向"为中国"和"为全球"战略 实现能级、信心、势能三条增长曲线同步跃升 [2] - 雷泰医疗依托亦庄综保区开展放疗设备保税加工出口与检测维修业务 强化全球供应链布局 [2] - 区域具备高精尖产业聚合空间资源 全球要素高效配置的产业集群 以及制度创新驱动的政策生态 [1] 平台建设与服务体系 - 亦庄综保区提供高效通关流程、创新政策支持和全链条服务体系 助力企业敏捷响应国际市场需求 [2] - 与国际医药创新公园等平台协同 拓宽"创新共振、产业共创、红利共享"发展路径 [3] - 与北京仲裁委员会、中国报关协会等4家机构建立生态伙伴关系 提供功能完备的开放平台 [2]
马斯克最新访谈:机器人、星链、星舰、AGI,AI时代的终极野心
老徐抓AI趋势· 2025-09-21 21:08
特斯拉机器人 - 机器人成功需解决三个核心挑战:灵活度接近人手的机器手、理解物理世界的能力以及实现量产 [5] - 特斯拉机器手采用仿生设计,将驱动关节的致动器置于小臂,通过肌腱式绳索控制手指,以复制人手27个自由度的灵活性 [6][7][9] - 机器人的“大脑”需能理解物理世界并进行复杂环境决策,特斯拉凭借FSD驾驶数据、X平台行为数据及全球最大AI算力集群在此领域暂时领先 [11] - 推出新一代AI5芯片,算力为AI4的8倍,结合算法效率提升5倍,总性能提升40倍,将优先用于FSD,再应用于机器人 [11] - 量产目标是达到100万台,届时成本可降至2-2.5万美元,其中AI芯片成本约6000美元,实现产业化 [13] 自动驾驶 - 坚持纯视觉技术路线,拒绝视觉与激光雷达融合方案,以避免信号冲突导致研发积累需推翻重来的风险 [14] - 技术路径选择被视为生死抉择,决策机制启示为跟随最聪明的技术决策者,并评估错误代价 [14] 星链 - SpaceX以170亿美元收购EchoStar,旨在获取两个能实现卫星与手机直连且信号可穿墙的特定频段 [14][16] - 计划与苹果、三星等手机厂商合作改造芯片以接收新频段,预计两年后可直接成为全球运营商,用户全球无需换SIM卡或开漫游 [16] - 截至2023年底,中国建设337.7万个5G基站花费7300亿元人民币仍覆盖不全,而星链计划发射42000颗卫星,按每颗60万美元计算总成本约252亿美元(约1800亿元人民币),即可实现全球覆盖 [18] - SpaceX在2024年完成134次发射,超过全球其他公司发射总和,形成对传统运营商的降维打击 [20] 星舰 - 轨道级完全可回收火箭被视为人类历史上最难的工程问题之一,其完全可回收性意味着革命性的成本降低 [20] - 技术难点集中于星舰本体的隔热瓦材料,需满足耐高温、轻质、不导热、防雨及可重复使用等要求,以实现“两小时内再次发射”的目标 [21] - 时间表规划为:2026年开始回收测试,2027-2028年实现完全可回收,2030年前后建成太空高速公路,25-30年内在火星建立自给自足基地 [24] 超级人工智能与商业战略 - 预测超级人工智能(AGI)可能在三年左右出现,表明AI红利在未来三年将持续释放 [26] - 商业逻辑核心为设定宏大目标,在实现过程中颠覆多个行业,并将收益再投入更大目标,形成正向循环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