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生态旅游
icon
搜索文档
做足“林文章” 拓展“国际路”(记者札记)
人民日报· 2025-08-08 06:40
伊春南部林海中,全长约110公里的乌带公路,讲述着林区发展的故事。50年前,乌带公路为提升木材 外运效率而建。如今,这条公路贯穿乌马河紫貂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多个重点生态保护研究基地,以四 季美景吸引众多中外游客。 从砍树到保护,从卖好木材到卖好生态,从吸引国内游客到拓展全球"朋友圈",乌带公路见证了伊春林 区转型发展的生动实践:绿水青山和冰天雪地,不仅是金山银山,还是连接世界、促进交流的桥梁。 行走乌带公路,人们能真切看到,一条普通的公路串联起小兴安岭美景,延续着林业工人不怕险阻、埋 头苦干的创业精神,见证着伊春依托浩瀚林海赋予的生态底气,涵养出了独具特色的开放品质。 (责编:白宇、卫嘉) 《 人民日报 》( 2025年08月08日 17 版) 今年,为提升游客体验,运营多年已老化的乌带公路开启提质改造工程。伊春不断扩大开放水平,用 心"宠客"。做足"林文章",打好"生态牌",拓展"国际路"。这座中国东北边陲小城的国际化发展之路, 成就了柳暗花明又"伊春"。 ...
青海加快推进乡村产业振兴 致富花开遍高原
人民日报· 2025-08-07 13:52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 青海省聚焦高原特色种业振兴行动,发展绿色有机农牧业,打造高原土特产品牌 [1] - 截至2024年6月,青海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数量达1298个,有机草原监测面积3.35亿亩,48个农产品纳入全国名特优新名录 [3] - 2024年上半年青海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5.9%,乡村旅游带动70多户村民人均年收入超2万元 [4] 科技赋能农牧业升级 - 祁连县通过基因检测和"两年三羔"技术改良藏羊种群,良种覆盖率超98%,建成100多个选育核心群存栏6万余只 [2] - 2024年祁连藏羊产业发展研究院成立,20多位专家研发精细分割技术,使藏羊肉精深加工效益翻番,旺季日销量达1吨 [2] - 门源县油菜籽加工实现全程机械化,企业年产量从2-3吨提升至上千吨,2023年营收超2000万元并带动6500户农户增收 [7] 特色产业品牌化发展 - 祁连藏羊通过团体标准覆盖全产业链,仟户牧场实现按部位销售模式 [2] - 门源县油菜产业链延伸至饲料领域,种植面积28.95万亩,菜籽油年产量3万吨,综合产值突破2亿元 [7] - 青海香满金门源粮油公司推动菜籽油品牌外销,采用保护价订单模式联结农户 [7] 文旅融合新业态 - 边麻沟村通过花海景区项目整合生态旅游资源,引入高空滑索等设施,带动周边10个村发展 [4] - 门源油菜花海年吸引数万游客,配套发展观花台、旅游节等活动,形成"金色银行"效应 [5][6] - 青海湖畔、祁连山草原等地依托自然景观发展避暑旅居、高山滑雪等多元化旅游产品 [1][4]
【辉煌60载 魅力新西藏】雪山秘境走红:“生态颜值”变“经济价值” 百姓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
央视网· 2025-08-07 11:30
央视网消息:在西藏念青唐古拉山的深处,深藏着许多世界级的风景。近年来,随着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这些昔日的"小 众"秘境向更多的游客敞开怀抱。 桑登夫妻俩是附近普玉一村的村民。这个被冰川和湖泊拥抱的小村庄,曾经是附近最闭塞的地方,如今摇身一变,成为"雪山 的宠儿"。去年全村旅游收入600多万元,户均增长两万余元。目前,村里已经开起了七家民宿。 《辉煌60载 魅力新西藏》,我们一起走进雪山秘境,看如诗美景,感受百姓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的幸福生活。 俊秀的雪山,起伏的草甸,环抱着幽蓝的湖水。这里是藏在念青唐古拉山深处的秘境——萨普。这里的山峰很特别。正中间那 座山,山脊线条笔直,庞大的冰川搭起了一座高高的"舞台",群峰立于高台之上,一展绝美的容颜。 由于道路偏远,萨普雪山少有人至,直到2017年,才因为探险者的镜头走进了大众视野。在社交网络上,这幅"牦牛过桥"的景 象惊艳了许多人,人们不远千里,慕名而来,只为见它一面。 当地旅游部门抓住机会,积极打造生态旅游。远道而来的游客,可以策马驰骋,观景旅拍,也可以夜宿帐篷,看静夜星空的浩 瀚、日照金山的震撼,更可以在雪山脚下欣赏一场特别的实景演出《达布阿谐》。这种由劳动场 ...
致富花开遍高原(活力中国调研行)
人民日报· 2025-08-07 06:49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 青海省聚焦高原特色种业振兴行动,发展绿色有机农牧业,打响高原土特产品牌 [1] - 青海省多措并举壮大乡村旅游、特色种植养殖、农畜产品加工等产业,培育新业态、增加新动能 [1] - 青海省制定农牧业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围绕"提质、扩量、补链、增效"重点发力 [3] 科技赋能农牧业 - 祁连县优化藏羊种群质量,联合高校院所检测多胎基因,推广"两年三羔"技术 [2] - 祁连县建立良种繁育基地、标准化养殖基地,100多个选育核心群存栏6万余只藏羊,良种覆盖率超98% [2] - 祁连藏羊产业发展研究院揭牌,20多位专家聚力攻关,研发推广发酵饲料,协助制定多项团体标准 [2] 农产品品牌化发展 - 祁连县藏羊肉精深加工让效益翻番,旺季每天能卖1吨,产品发往各地 [2] - 青海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数量达到1298个 [3] - 青海省有机草原监测面积达到3.35亿亩,累计48个农产品纳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3] 乡村旅游产业 - 边麻沟村发展生态旅游,育花海、建民宿、开农家乐,引进高空滑索和玻璃悬廊等游乐项目 [4] - 边麻沟花海景区带动70多户村民进入生态旅游行业,人均年收入突破2万元 [4] - 青海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9% [4] 油菜产业链延伸 - 门源县油菜种植面积达28.95万亩,菜籽油产量超3万吨,年产值突破2亿元 [7] - 门源县推动油菜籽加工从小作坊向规模化、精深化、品牌化迈进 [7] - 门源县青海香满金门源粮油食品有限公司年产量达上千吨,去年营收超过2000万元,带动6500户农户增收 [7]
杭州高水平打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实践鲜活样本
中国环境报· 2025-08-06 09:35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从古至今,杭州素有"人间天堂"的美誉。近年来,浙江省杭州市委、市政府时刻牢记"生态文明之都"城市定位,坚定不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 念,努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城市范例。 在城市发展进程中,杭州精心做好前瞻谋划,持续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布局,实施一系列重大保护工程。如西湖综合保护工程,让"三面云山一 面城"的城湖空间得以妥善保护,"一湖两塔三岛三堤"的西湖全景重现人间;开展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形成湿地为"玉"、周边为"金"的"金镶玉"模式。 通过一系列有力举措,杭州实现了"生态"与"生产"的完美统一,"颜值"与"产值"并驾齐驱,成功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一幅"三 生"和谐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正在江南大地之上以细腻笔触和绚丽色彩徐徐铺展,尽显生态之美、发展之盛。 钱塘江 西湖荷韵 坚定决心高位谋划,厚植生态和谐之美 要写好生态治理这篇文章,需要的是笃定前行的决心和久久为功的定力。多年来,杭州从高位谋划、铁腕治污、全域共保三点着力,不断厚植生态优势,实 现生态美。 2013年起,先后制定两轮美丽杭州建设实施纲要,市委、市政府每年召开新时代美丽杭 ...
故乡山水丨山水留住好生活
央广网· 2025-08-06 08:52
央广网北京8月6日消息(记者张国亮 浙江台记者白植清 安吉台记者汤迪)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 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20年来,在"两 山"理念的指引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在"两山"理念发源地浙江安 吉,20年,人们矿山旁告别、清水畔安家;20年,以生态为墨、以山水为卷,人人都是执笔者,村民们 在好山好水间过上了好生活。 青山起伏,绿水如带;山水如画,画里有潘春林的家。这里是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 日头一点点升高,一辆辆满载着游客的大巴车驶入"画"中。 家乡成了4A级景区,潘春林在余村经营的民宿是余村第一家农家乐。 潘春林:一直到8月上旬,每天中午基本上都有100多个人用餐,我们周末的房间预订量已经达到了 95%以上,全国各地的游客都有。 潘春林的人生和余村的发展变化紧紧相连。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余村靠山吃山,以开采山石为支柱 产业,"潘总"那会儿是矿山的拖拉机手"小潘"。 潘春林:我是从1989年开始进矿山,在矿山上面搞矿工,当拖拉机手。 潘春林坦言,二十多年前,余村矿山的粉尘和水泥灰,让他的生活"灰头土脸"。 潘春林 ...
“未来乡村”在生长(家乡的山水能生金)
人民日报· 2025-08-06 06:21
生态修复与绿色发展 - 龙坞水库通过成立"善水基金"进行土地流转和集中管理,停止使用化肥后水质得到改善 [7][8] - 水源地保护项目实施后,村民王康云的年收入从3000元增至4000元,并新增每月800元务工收入 [9] - "善水基金"模式撬动近3亿元社会资本投入乡村发展,形成"绿水青山-生态产业-强村富民-反哺生态"的可持续机制 [11] 产业转型与人才引进 - 青山村吸引了110多名从事艺术、设计等领域的"新村民",落地近60家机构,年访客数近10万人次 [9] - 融设计图书馆将传统竹编技艺升级为金属编织技艺并免费教授村民,通过市场推广大幅增加村民收益 [10] - 村民夏丽萍从务工人员转型为手工艺团队负责人,其作品曾在上海和米兰展出 [10] 乡村旅游与生态经济 - "自然好邻居"计划已有60多户村民参与,每年反哺生态保护资金5-10万元 [10] - 废弃小学改建的青山自然学校开发十余种体验产品,带动年均访客4万人次,输送保护资金超30万元 [11] - 村民郑晓芬返乡开办民宿年收入超10万元,并将收益10%捐给生态保护项目 [10] 区域协同与模式推广 - 五村联合组建强村公司采用现代化治理模式,2024年营收达780万元,集体分红80万元 [12] - "善水基金"模式被列为全国生态补偿典型案例,已在浙江建德、淳安等地推广 [12] - "善水基金2.0"将吸纳更多机构参与,扩大生态保护范围至耕地、溪流等全域空间 [14]
广州生态经济发展成效明显
中国发展网· 2025-08-05 17:05
生态环境保护与产业经济发展融合互促 - 白云湖通过持续生态修复治理发展成为集水资源、水生态、水经济、水文化为一体的综合性公园和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带动周边绿色、低碳、高科技新兴产业蓬勃发展 [1] - 海珠湿地获评"世界最佳自然保护地"称号,成为绿色发展创新示范基地,周边地区生产总值至少提高4倍 [1] 优质生态产品催生新经济业态 - 增城区森林海旅游度假区对废弃矿坑进行14项生态系统修复,形成144公顷"河湖岸林田园"景观,导入高端温泉酒店、七星级房车营地、嬉水乐园等业态,年吸引游客超60万人次,经济收益突破2亿元 [2] - 花都区马岭村以"花卉+文旅"为发展方向,打造集农业、文旅、科普、培训、住宿于一体的乡村生态旅游片区,带动村集体和村民收入稳步增长 [2] 良好生态资源向资本资产转化 - 白云区大源村创新"储备土地+资产包"模式,开展山体生态景观修复、黑臭水体治理等项目,节约财政生态修复成本超亿元,带动周边居住、产业、生态品质全面升级 [2] - 黄埔区迳下片区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基底,创新"乡村振兴+科创田园+生态农旅"路径,近3年村集体资产、集体经济收入增长近10倍 [2]
在“活力中国调研行”中感受乡村振兴新活力
新华社· 2025-08-05 10:37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聚焦巩固脱贫成果、拓宽共富路径、提升农业效益及农村活力 [1] - 调研显示江西、吉林、青海等地通过生态农业、科技赋能和特色产业形成"有绿、有技、有特色"的发展模式 [1] 生态农业与绿色发展 - 江西于都县潭头村依托富硒土壤发展产业链,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18年约8万元增至2023年355万元(44倍增长),产品通过中欧班列出口 [2] - 江西全省推进"生态鄱阳湖·绿色农产品"品牌建设,发展林下经济及生态旅游新业态 [2] - 青海边麻沟村打造高原花海景区实现农民本地就业,吉林光东村通过"厕所革命"完成210户旱厕改造,全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75% [3] 农业科技创新 - 长春国家农高区采用激光补光技术实现年育苗能力1亿株以上,三年来实施20个超5000万元项目,助力吉林2024年粮食产量达853.2亿斤 [5] - 吉林推行"四良一智"(良田、良种、良机、良法、智慧农业)战略,强化科技农业和品牌农业 [5] - 江西高安市数字辣椒共享平台实现种植数据远程调控,青海河湟农林牧交易平台累计交易额破13亿元,覆盖2600家企业 [6][7] 特色产业与文旅融合 - 青海圣源地毯公司融合非遗技艺与现代设计,产品出口美、德等国,带动近千名少数民族就业 [9] - 吉林博大农林公司开发人参衍生品(如红参香皂、饮品),推动特色农产品集群发展 [10][11] - 江西钓源古村通过文旅集团运营实现"空心村"转型,建立"吃住行游购娱"一体化体系 [12]
湿地修复为浙南村落带来新生机
中国新闻网· 2025-08-05 08:12
生态修复成效 - 九龙湿地通过搬迁厂房、关停非法采砂场等措施改善瓯江水质,修复前近四分之一河道水质恶化[1] - 采用松木桩护坡等技术修复自然驳岸,保持滨水植物多样化种群生境[1] - 萤火虫栖息地恢复近1000平方米,种群数量超100万只,新增14种鸟类和4种全球新发现昆虫物种[2] 旅游经济带动 - 九龙湿地旺季民宿单日最多接待100余人,月营收近2万元[1] - 2024年新增湿地巡护、绿化养护等113个就业岗位,带动村民增收约370万元[2] - 九龙村现有7家民宿,每季度收入约10万元,2024年赏萤季期间民宿总收入同比增长约五成,农家乐及农产品销售总收入同比增长约六成[2] 保护与开发模式 - 丽水市以"最大化保护、最小化干预"原则实施瓯江源头区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修复工程[1] - 2023年临时关闭赏萤区进行小流域综合整治,改善萤火虫栖息环境[2] - 村民生态保护意识提升,参与湿地安保等工作并形成"守护家园"共识[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