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航天

搜索文档
我国商业航天动力系统迈入规模化应用新阶段
人民日报· 2025-05-07 05:47
公司动态 - 蓝箭航天自主研发的第一百台液氧甲烷火箭发动机在浙江湖州动力制造基地下线 标志着我国商业航天动力系统实现从"单台突破"到"批量制造"的跨越 [1] - 蓝箭航天动力研发部总经理刘磊表示 液氧甲烷因燃烧充分 无残留焦炭且成本低于传统燃料(如煤油) 被选为公司火箭燃料 [1] - 公司已成功下线100台液氧甲烷发动机 涵盖"天鹊""天鹊A""天鹊B"三大系列 具有推力强劲 结构轻巧 调节范围广等优势 [1] 技术突破 - 2023年7月朱雀二号遥二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入轨 填补国内液氧甲烷液体火箭多项技术空白 其发动机成为全球首个实现入轨的液氧甲烷发动机 [1] - 朱雀三号试验箭于去年9月完成10公里级垂直起降返回飞行试验 使用"天鹊"系列发动机 标志着我国在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技术上取得突破 [2] - "天鹊"系列发动机是国内商业航天领域经过飞行验证的全自主开发发动机 [2] 产业影响 - 发动机批量下线标志着企业已具备支撑高密度 低成本 可复用商业发射的工程化能力 为我国商业航天进入常态化发射阶段奠定基础 [2] - 地方政府在科技创新 产业扶持 要素保障等方面给予全方位支持 体现民营航天企业与地方产业政策深度融合的创新路径 [2] - 浙江湖州空天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已超过40家 [2]
四川商业航天高质量发展5年行动计划发布 布局星、箭、场产业链和聚集区 建设西部商业航天港
四川日报· 2025-05-06 16:22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四川省商业航天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5—2030年)》的通知 产业目标 产业布局 ●成都都市圈 重点布局火箭、卫星、终端设备、地面系统和配套设备的研发制造以及卫星应用 ●凉山州 重点布局火箭卫星总装总测及商业发射 ●绵阳市 重点布局火箭、发动机制造及卫星应用等 ●南充市 ●力争2025年航天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 ●2030年航天产业规模达1000亿元 ●培育百亿级企业2—3家 ●50亿级企业3—5家 ●10亿级企业10家以上 ●打造商业航天创新发展新高地 重点布局航天防务装备生产制造 ●自贡市、泸州市 重点布局航天材料及火工品的商业航天产业集群 ●遂宁市、内江市 一个目的 按照产业链发展来规划,最终目的是要把四川打造成为航天强省 先看基础优势。四川是国家布局的航天战略基地,同时拥有国家发射基地、良好发射条件、全产业 链体系和战略腹地区位,综合优势全国少有。"总的来说,四川发展商业航天的基础较好、潜力较 大。"国家航天局对地观测与数据中心主任孟令杰说。 创新主体方面,四川在火箭批量生产、卫星载荷研制、卫星测运控等方面拥有实力雄厚的"国家 队",同时还吸引了多家头部商业航天公司 ...
新业态活力迸发 “非禁即入”改革红利持续释放
中国证券报· 2025-05-06 04:41
市场准入放宽与商业航天发展 - 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一号发射工位首次发射成功 标志着该发射场已具备"双工位"发射能力 [1] - 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从无到有 得益于放宽市场准入特别措施的有力保障 总投资约40亿元 占地2500多亩 仅用878天建设完成并成功首发 [2] - 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二期项目已启动 总投资约45亿元 将再建两个发射工位 预计2026年建设完成 [2] - 海南星际荣耀航天发射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火箭总装总测复用工厂项目预计7月底满足使用条件 计划年底完成首次火箭发射任务 预计投入达10亿元 [6] - 海南九丰能源有限公司一期特燃特气配套项目已产出合格液氢 为发射任务提供燃料保障 并与文昌国际航天城管理局签订二期投资合作协议 [6] 文旅新业态与市场活力释放 - 西双版纳告庄西双景星光夜市旅拍业态蓬勃发展 旅拍经营户达290户 比2021年底增长90.79% [3][4] - 西双版纳简化旅拍行业登记审批流程 推行"证照分离"改革 实现"即申即办" 经营者办理营业执照获批速度不到半小时 [4] - 西双版纳建立"准入-监管-退出"全链条闭环管理 2024年新增旅行社26家 同时对48家违规旅行社启动强制整改程序 [5] 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改革成效 - 《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25年版)》事项数量由2018年版的151项缩减至106项 [1] - "非禁即入"管理模式推动民营企业参与重点行业竞争 如首条民营控股高铁杭绍台铁路开通运营 民间资本参股核电项目落地开工 [5] - 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自2018年实施以来 养老、医疗、交通、能源等多个领域准入限制放宽 激发民营企业市场活力 [7]
与我国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一起成长(经济新方位·新产业里的年轻人)
人民日报· 2025-05-04 05:40
文章核心观点 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有限公司工程师王舒皓见证公司发展,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投入使用标志我国商业航天实现全产业链闭环 [1][3] 公司发展 - 2022年底招聘,2023年4月王舒皓入职时公司仅80人左右,发射场是大工地 [1] - 2024年11月30日发射场首发,公司壮大为近400人队伍 [3] - 2025年3月12日发射场一号工位成功首发 [3] - 发射场二期项目加紧建设,三号、四号工位建成后发射能力将提升 [4] 行业环境 - 2024年商业航天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多地出台支持政策,加速布局产业 [3] 个人成长 - 王舒皓工作两年成为业务“多面手”,从青涩“菜鸟”成长为加注供气系统工程师 [1][3] - 参与建设加注供气系统,牢记阀门和管路,深入了解发射场 [2] - 参与二号工位建设,学习和沟通能力得到提升 [2][3] - 负责编写一号工位加注供气方案 [3]
我国商业航天将迎来高密度发射期
人民日报· 2025-05-04 05:31
文章核心观点 - 我国商业航天发展迅速,未来将迎来高密度发射期,需多要素协同支撑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有望在全球航天业万亿蓝海中占据重要地位 [1][2] 行业发展现状 -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商业航天发展驶入快车道,在政策引导下社会资本涌入、各地布局加速 [1] - 我国商业航天方兴未艾,企业数量快速增长、核心技术不断突破、产业生态加速形成 [1] - 产业链各环节共同发力,包括火箭与卫星制造、发射服务与卫星运营、终端应用与服务 [1] 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情况 - 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建设是我国商业航天发展缩影,一期项目奠基到首次发射圆满成功仅用时878天,填补我国商业航天发射场空白 [1] - 计划一年半完成发射场二期工程建设,预计2026年底实现发射,届时4个发射工位年发射能力有望突破60次 [1] 行业未来趋势 - 未来3到5年我国商业航天将迎来高密度发射期,对发射场支撑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1] - 到2035年全球航天业总体规模预计达1.8万亿美元 [2] 行业发展建议 - 营造宽松政策环境、优化土地供应,创造更好融资环境、实现商业航天投资主体多元化 [1] - 传统航天与商业航天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布局国际市场、拓展国际业务 [1] - 探索商业航天发射新模式、新机制,推动我国商业航天可持续发展 [1]
广东发布12条措施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突出培育发展前沿赛道产业 单个企业年度贴息最高2000万元
南方日报网络版· 2025-05-01 08:46
政策支持措施 - 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年度新增银行贷款贴息,省财政按不超过贷款利率的35%进行贴息,每年贴息贷款总规模最高2000亿元,单个企业年度贴息金额最高2000万元 [1][2] - 全省统筹组建超万亿元总规模的产业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其中省级基金规模超过1000亿元 [1][3] - 跨国公司全球研发中心落户一次性给予最高600万元奖励 [1][4] 重点产业领域 - 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机器人、自动驾驶、低空经济、生物医药、量子科技、商业航天、新型储能、新能源汽车、数字经济、现代化海洋牧场等重点领域 [2] - 编制产业链招商图谱,建立头部企业和领军人才数据库,实施针对性招商引资政策 [2] - 对特别重大产业招引项目制定更加精准的支持政策 [2] 融资支持体系 - 推动每年政府性担保融资规模超过1000亿元 [2] - 鼓励各地市制定相应的贷款贴息和融资担保政策 [2] - 形成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企业并购投资、S基金等有效投资体系 [3] 外资企业支持 - 外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支持政策新增设立能级奖励,最高800万元一次性奖励 [4] - 外资研发中心符合条件的一次性给予最高100万元资助,跨国公司全球研发中心再叠加最高500万元奖励 [4] - 各市可制定对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的配套支持政策 [4] 人才引进计划 - 实施"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计划,每年吸纳超过100万高校毕业生和各类人才 [4] - 有条件地市对来粤求职高校应届毕业生提供交通补贴和住宿便利 [4] - 对高精尖缺和前沿赛道领域重点人才实行"一人申请,全家落户"政策 [4] 项目服务机制 - 对5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建立首谈首报机制 [5] - 对在粤企业实行"有呼必应、无事不扰、有事必到"服务原则 [5] - 投资促进成效显著的地市、县(市、区)每季度给予500万元奖励 [5] 政策执行期限 - 政策执行年限为2025-2027年 [6] - 深圳市参照本政策自行制定相关配套政策 [6]
广东发布12条干货措施,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单个企业年度贴息最高2000万元
证券时报· 2025-04-30 22:04
广东省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措施 核心观点 - 广东省出台12条措施聚焦前沿产业培育、融资成本降低、产业基金建设、应用场景开发等方向,旨在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1] 前沿赛道产业培育 - 重点发展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机器人、自动驾驶、低空经济、生物医药、量子科技、商业航天、新型储能、新能源汽车、数字经济、现代化海洋牧场等领域 [1] - 编制产业链招商图谱,建立头部企业和领军人才数据库,实施针对性招商政策 [1] - 对特别重大项目制定精准支持政策 [1] 降低融资成本 - 对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新增银行贷款(用于厂房建设、设备购买、技术改造、科技研发)提供不超过35%的财政贴息,单笔贷款贴息期限不超过1年 [2] - 年度贴息贷款总规模最高2000亿元,单个企业年度贴息金额上限2000万元 [2] - 扩大政府性融资担保规模,目标每年超过1000亿元 [2] 产业基金体系 - 整合组建超万亿元总规模的产业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其中省级基金规模超1000亿元 [3] - 覆盖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并购投资、S基金等,重点投向早期、小型、硬科技项目 [3] - 每年促成100个以上海外主权基金和国际机构投资合作项目,导入1000个高成长项目 [3] 应用场景与要素保障 - 定期发布前沿产业应用场景机会清单,实施场景招商 [4] - 重大先进制造业项目用地应保尽保,允许预支建设用地指标,竞买保证金可低至底价10%并可分期缴纳 [4] - 优化环评管理,加强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联动 [4] 人才与招商机制 - 实施"百万英才汇南粤"计划,每年吸纳超100万高校毕业生及各类人才 [4] - 建立5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首谈首报机制,防止招商"内卷" [4] 投资促进激励 - 对投资促进成效显著的地市/县区每季度给予500万元奖励,用于投资促进、企业服务等 [5]
广东:突出培育发展前沿赛道产业,降低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企业融资成本
快讯· 2025-04-30 20:38
广东省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措施 - 广东省政府出台《广东省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若干措施》[1] - 重点培育前沿赛道产业包括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机器人、自动驾驶、低空经济、生物医药、量子科技、商业航天、新型储能、新能源汽车、数字经济、现代化海洋牧场[1] - 将编制产业链招商图谱并建立头部企业和领军人才数据库[1] - 对特别重大产业招引项目制定精准支持政策[1] 产业支持政策 - 实施针对性招商引资政策吸引重点领域企业[1] - 结合产业特点依法依规制定专项支持措施[1]
武汉推动新兴产业保持年均20%以上增速
长江日报· 2025-04-30 15:04
武汉产业倍增战略解读 - 武汉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 加快构建具有武汉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对标"51020"产业集群 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 不断开辟新赛道 塑造新动能 打造具有武汉特色 领跑全国的产业标杆 [1] 产业转型升级策略 - 改造升级传统产业 聚焦钢铁 传统燃油汽车两大产业去产能 石化产业"减油 增化 提质" 实施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和大规模设备更新 大力发展高端 短缺产品 [4] - 突破性发展优势产业 深耕芯片 智能网联汽车 生物医药 工业母机等高附加值细分赛道 加快五大优势产业强链 延链 补链 扩大规模效应 增强技术优势 提升全产业链竞争力 推动优势产业规模保持年均两位数以上增速 [4] - 发展壮大新兴产业 抢抓软件 人工智能 商业航天 机器人等风口产业 统筹推进技术创新 规模化发展和应用场景建设 推动新兴产业保持年均20%以上增速 努力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4] 企业培育计划 - 深入实施"种苗工程" 聚焦光电子信息 智能网联汽车等7个新赛道企业 开展"选种—育苗—培优"全周期培育 分层分类培育"幼苗层""青苗层""壮苗层"企业 形成一批代表中国参与全球产业竞争的领军企业 [4] - 梯度培育优质企业 当好企业"陪跑者" 主动当好服务企业的"店小二"和贴心人 持续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让助企帮扶更加可感 可及 [4] 产业发展生态构建 - 强化资本赋能 聚焦重点产业链 积极争取"两重""两新" 制造业中长期贷款重点项目在汉布局 吸引集成电路 制造业转型升级 中小企业专项等国家级产业基金在汉落地 建立与武汉基金 江城基金等政府投融资平台长效对接机制 每年提供300个优质科创项目 支持"链主"企业实施并购 做大做强 [5] - 强化场景赋能 统筹建设场景创新实验室 在"汉企通"服务平台上线场景对接专区 强化制度 政策 人才 资本等要素保障 推动已有场景更新迭代 加快人工智能大模型在场景中的应用和创新 [5] - 强化人才支撑 探索以用为导向的企业选才 用才 育才机制 [5]
钧天航宇荣登“2025中国未来独角兽企业TOP100榜单” 展现商业航天新锐力量
财经网· 2025-04-30 12:50
公司概况 - 北京钧天航宇技术有限公司入选"2025中国未来独角兽企业TOP100榜单",凭借卫星研制能力、全球化布局及高速增长潜力从数千家参评企业中脱颖而出 [1] - 公司成立于2021年12月31日,总部位于北京,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主营业务为商业卫星研发制造,对标SpaceX [1] - 已完成数亿元人民币B轮融资,核心团队来自中国航天卫星研制支柱企业,包括天宫空间实验室总设计师等资深专家 [2] 技术实力与产品布局 - 具备大规模卫星星座设计、仿真与建设能力,在卫星结构、热控、姿轨控、数据管理等领域拥有一流研制经验 [2] - 通过一体化、标准化、模块化设计大幅降低卫星制造成本,加速高性价比商业卫星量产 [2] - 产品体系覆盖高分光学成像、合成孔径雷达成像(SAR)和低轨通信领域,正扩充产能向行业级卫星装备ODM/OEM供应商转型 [2] 商业模式与市场拓展 - 形成从卫星制造到数据应用的全链条布局,面向农业、林业、电力、气象、金融等领域提供卫星数据服务 [2] - 入选榜单印证了公司在全球商业航天领域的技术实力、创新能力和商业前景 [3] 行业背景 - 万物生长大会由民建浙江省委会、浙江省工商联、中国投资发展促进会主办,吸引全球独角兽企业创始人、投资人、科学家及政府代表千余人参会 [1] - 榜单聚焦人工智能、具身智能、医疗健康、商业航天与低空经济等前沿领域,评选标准为成立10年内、估值5-10亿美元的未上市企业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