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PLA
icon
搜索文档
联泓新科收盘上涨1.26%,滚动市盈率84.57倍,总市值215.16亿元
搜狐财经· 2025-08-02 12:00
公司股价与估值 - 8月1日收盘价16.11元,上涨1.26%,总市值215.16亿元 [1] - 滚动市盈率PE(TTM)84.57倍,静态PE91.78倍,市净率2.94倍 [1][3] - 行业平均PE48.96倍,行业中值44.16倍,公司PE排名第139位 [1][3] 股东结构 - 截至2025年3月31日股东户数59101户,较上次减少2090户 [1] - 户均持股市值35.28万元,户均持股数量2.76万股 [1] 主营业务与产品 - 主营先进高分子材料和特种精细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2] - 主要产品包括EVA、VA、UHMWPE、PLA、电子特气、PP、EO、EOD、EC等 [2] 荣誉与资质 - 通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复审 [2] - 入选2024中国品牌价值评价信息榜、胡润中国新材料企业百强榜、中国精细化工百强等多项榜单 [2] - 获深交所2023-2024年度信息披露工作考评A级 [2] - 获中国上市公司协会多项实践案例奖项 [2] 财务表现 - 2025年一季度营业收入15.39亿元,同比增长3.48% [2] - 净利润7140.72万元,同比增长38.83% [2] - 销售毛利率18.77% [2] 行业对比 - 行业平均总市值83.62亿元,行业中值46.29亿元 [3] - 行业平均市净率3.72倍,行业中值2.53倍 [3] - 可比公司PE范围:正丹股份8.29倍至宇新股份18.52倍 [3]
联泓新科收盘下跌1.03%,滚动市盈率85.78倍,总市值218.23亿元
搜狐财经· 2025-07-23 17:38
公司股价表现 - 7月23日收盘价16.34元,下跌1.03% [1] - 滚动市盈率PE达85.78倍,总市值218.23亿元 [1] - 主力资金净流出1560.21万元,近5日共流出1743.34万元 [1] 行业估值对比 - 化学制品行业市盈率平均49.84倍,中值43.43倍 [1] - 公司PE在行业中排名第138位 [1] - 行业平均总市值84.72亿元,中值45.21亿元 [3] 公司主营业务 - 主营先进高分子材料和特种精细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2] - 主要产品包括EVA、VA、UHMWPE、PLA、电子特气等 [2] 公司荣誉资质 - 通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复审 [2] - 入选2024中国品牌价值评价信息榜、胡润中国新材料企业百强榜等多项榜单 [2] - 获得深交所2023-2024年度信息披露工作考评A级 [2] 财务业绩 - 2025年一季报营业收入15.39亿元,同比增长3.48% [2] - 净利润7140.72万元,同比增长38.83% [2] - 销售毛利率18.77% [2] 同业公司估值对比 - 正丹股份PE(TTM)8.06倍,总市值122.52亿元 [3] - 万华化学PE(TTM)16.19倍,总市值1935.57亿元 [3] - 梅花生物PE(TTM)10.56倍,总市值317.52亿元 [3]
“反内卷”搭台,有色金属机遇不断;关注PLA相关产业链企业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7-23 08:38
金属板块投资机会 - 国内反内卷政策加码叠加海外财政货币双宽松氛围推动金属板块整体表现较佳 [1] - 多晶硅价格持续修复外溢至碳酸锂和氧化铝 锂、钴、稀土价格底部已现 锂价受矿权审核趋严推动 钴价受刚果金出口禁令影响 稀土因战略性提升与短缺预期共振上涨 [1] - 基本金属中铝的关注点是红利 铜的关注点是成长性 加工板块也值得关注 钢铁行业景气度改善逻辑转向供给收缩与炉料下跌共同作用 [1] 3D打印材料产业链 - 消费级桌面3D打印设备快速兴起带动材料变革 PLA/PETG等常用挤出耗材需求增长 TPU/ABS/PA/PPS/碳玻纤复材等柔性及工程材料迎来机遇 光固化工艺中树脂、光引发剂等材料需求提升 [2] - PLA相关产业链企业值得重点关注 PETG、TPU、尼龙、PPS等品类将持续发展 综合性龙头企业更具优势 [2] 可控电源建设需求 - 新能源大发展需要火电、水电、核电和储能等可控电源支撑 当前安全冗余容量持续降低 建设迫在眉睫 [3] - "十五五"期间年均煤电装机容量需求达60-80GW 远超当前市场预期的30-40GW 相关设备公司将显著受益 [3]
2025可降解包装行业简析报告
嘉世咨询· 2025-07-22 20:46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 全球环保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可降解包装行业发展,国内多层次环保政策推动该行业迈向规模化、可持续化新阶段,未来将向“高性能+低成本+全链条闭环”方向演进 [17][22][33] - 可降解包装行业市场规模增长迅速,占比有望持续提升,包装袋与餐具是刚需主导市场,产业链上中游降本增效,下游应用与回收形成闭环 [40][42][44] - 行业面临成本与价格壁垒、下游需求分化与推广难度、技术性能与标准不统一、政策执行与监管落差等挑战,但也存在“双碳”目标与碳足迹管理红利、技术突破带来的成本与性能优势、政策驱动下的延伸责任(EPR)体系完善、消费升级与品牌差异化诉求等机遇 [86][92]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可降解包装的定义及分类 - 可降解包装能在自然环境或特定条件下被微生物分解,最终转化为水、二氧化碳等无害物质,对减轻固体废弃物压力和塑料污染有重要意义 [7][16] - 按材料来源及化学结构可分为天然高分子、生物基合成聚合物、石化衍生可降解聚合物、纸浆模塑与木质纤维;按产品形态与应用场景可分为购物袋、垃圾袋、生鲜袋、农膜、硬质容器、无纺布与纸、模塑件等 [6][7][9] 行业正处于全球环保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的关键窗口期 - 全球多个经济体出台严格包装法规,《全球消除污染条约》若达成将推动可降解材料研发与应用,超130个国家或地区承诺碳中和,可降解包装碳排放低,易获绿色认证与碳信用 [18][19][21] 国内各种环保政策形成对可降解包装行业的多层次驱动 - 2006年旧版“限塑令”开始禁止生产、销售超薄塑料袋,2020年“禁塑令”明确降低一次性塑料制品消费,推广可降解替代品,多部委发布快递包装绿色转型意见,修订《快递暂行条例》 [29][25] 中国可降解包装行业的发展历程 - 从“限塑令”起步,历经技术积累、推广与市场爆发、快速成长与升级阶段,预计到2025年需求量达238万吨,市场规模477亿元,2030年需求量428万吨,规模855亿元 [31][33][34] 政策驱动下行业高速增长 - 过去十年,中国可降解包装行业实现跨越式发展,2015 - 2024年规模扩大近五倍,占比从不足1%提升至2.5%,未来占比有望持续增长 [40][42] 包装袋与餐具是刚需主导市场 - 2024年中国可降解包装应用细分市场中,一次性购物袋占比70.3%,领跑市场,一次性餐具占比22.6%,位列第二,快递/电商包装、其他应用占比较小 [44] 产业链上中游持续降本增效,下游应用与回收形成闭环 - 产业链上游包括生物基原料、石化衍生原料等,中游包括聚合与造粒、加工成型等,下游包括快消与餐饮、电商物流等应用场景,可降解材料回收与处置逐步形成闭环 [48][50][52] 上游产业链沿海地区优势明显 - 上游产业链成本受国际原油价格、农产品价格等因素影响波动明显,生物基单体生产成本高,技术壁垒待突破,沿海地区在石化衍生单体原料生产方面优势明显,中西部省份形成生物基单体生产集群 [56][58] 中游集中度逐步上升,区域集群明显 - 中游行业集中度上升,金发科技等龙头企业产能远超行业平均,带动成本下行,广东、浙江、山东是中游企业聚集高地 [60][61] 下游应用市场消费占主导,农业工业端应用难度大 - 下游以消费品和餐饮快递领域为主导,农业与工业领域应用难度大,可降解包装材料价格是传统材料的2 - 4倍,农户与企业主动替换意愿低 [66][70] 企业案例:金发科技 - PBAT产能逐年增加 - 金发科技是全球改性塑料品类最齐全、PBAT产能最大的企业之一,2021 - 2024年PBAT产能逐年增加 [76][77] 企业案例:金发科技 - 改性塑料业务稳增,研发投入加大 - 金发科技在高性能产品与技术上有突破,推出系列产品并获国际认证,研发投入持续加大,未来将巩固行业龙头地位 [83][84][85] 可降解包装行业未来发展的主要挑战 - 面临成本与价格壁垒、下游需求分化与推广难度、技术性能与标准不统一、政策执行与监管落差等挑战 [86][87][88] 可降解包装行业未来发展的机遇 - 存在“双碳”目标与碳足迹管理红利、技术突破带来的成本与性能优势、政策驱动下的延伸责任(EPR)体系完善、消费升级与品牌差异化诉求等机遇 [92][93][94]
联泓新科收盘下跌1.12%,滚动市盈率83.05倍,总市值211.29亿元
搜狐财经· 2025-07-15 17:29
市场表现 - 7月15日收盘价15.82元,下跌1.12%,总市值211.29亿元 [1] - 滚动市盈率PE达83.05倍,显著高于行业平均47.96倍和中值40.93倍 [1][3] - 市净率2.89倍,低于行业平均3.75倍但高于中值2.47倍 [3] - 主力资金7月15日净流出815.19万元,近5日累计净流出169.48万元 [1] 财务数据 - 2025年一季度营业收入15.39亿元,同比增长3.48% [2] - 一季度净利润7140.72万元,同比大幅增长38.83% [2] - 销售毛利率18.77%,保持稳定水平 [2] 行业地位 - 化学制品行业PE排名第140位,高于正丹股份(8.02倍)、万华化学(14.40倍)等同行 [3] - 总市值211.29亿元,在列举的12家同行中位列第4,仅次于万华化学(1722.39亿)、梅花生物(309.81亿)和浙江龙盛(336.72亿) [3] 业务与荣誉 - 主营先进高分子材料和特种精细材料,核心产品包括EVA、UHMWPE、电子特气等 [2] - 2024年获"中国品牌价值评价信息榜"、"胡润中国新材料企业百强"等11项行业荣誉 [2] - 获深交所信息披露考评A级及中国上市公司协会3项管理实践奖项 [2]
众鑫股份20250708
2025-07-09 10:40
纪要涉及的公司 众鑫股份、裕同、昌亚、佳联、福建吉特力、厦门捷特力、绿洲、东莞达丰、玉桐、金光集团、浙江金盛、星巴克、富力、东莞达丰、玉桐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1. **业绩与订单情况** - 公司预计 2025 年业绩良好,三季度订单充足,但美国对泰国产品征收 36%关税构成不确定性,不过公司判断最终关税可能低于 36%,即便维持 36%,因产能稀缺对公司影响有限[2][3] - 2025 年上半年开发 170 多套新样品模具,表明美国市场未受关税影响,新产品开发按计划进行[2][11] - 目前已基本瓜分完 2026 年订单[3] 2. **生产情况** - 泰国工厂满负荷生产,拖欠客户几千吨订单,一期 3.5 万吨产能已完全达产达标,运行正常,还有 20%潜力,实际产量可能超预期;国内工厂开机率 50% - 60%,因美国订单转移至泰国,预计 2025 年底恢复至 60% - 70%,2026 年提升至 70% - 80%[3][5][26] - 加快泰国 10 万吨 2 系产能建设,预计 2026 年四季度海外总产能可基本满足美国市场需求[4][15][16] 3. **客户与市场需求** - 除原有客户外,新增 Packtive 和 ECO product 等重要客户,表明美国市场需求稳定,且建设新工厂需时长,公司对未来几年市场乐观[2][5] - 美国客户定制模具依赖中国工厂,因其产能高且能承接柔性定制化订单;双反政策下,客户应急方案首选淋膜纸而非 PLA,主流供货渠道畅通后将恢复使用甘蔗渣产品[2][9][10] - 大客户库存充足,优先保障大客户供应,小客户可能通过其他途径获取货物[7][8] 4. **供应链问题** - 二季度因包装和海运集装箱短缺,实际出货量低于预期,但情况逐步改善,预计两三个月内恢复正常[2][6] - 泰国供应链每月好转,预计第三季度问题可完全解决[19] 5. **成本与定价** - 采用 FOB 定价,关税由客户承担,成本压力可向下游传递;若分担成本,预计不超过 5%[2][12] - 泰国工厂总体生产成本低于国内,虽原材料和包材成本高,但人工费显著降低,且设备先进使能耗成本降低[25] 6. **同行海外建厂情况** - 越南裕同和昌亚在建厂,未完全运营,年产能预计仅 1 万吨;泰国总体产能不足 3 万吨,2025 年规划产能 5 万吨,实际可能仅 5000 吨,部分工厂建设缓慢[13] 7. **子公司相关情况** - 收购东莞达丰进入精品公包赛道,其技术团队可靠、技术成熟,有一定客户资源,但过去接二手、三手单,无接一手单能力[21] - 生产场地面积小、房租水电费高,未来计划在珠三角购地建厂房或买闲置厂房扩建,需至少两三万平方米场地[22] - 销售计划与下游设计公司合作成立合资企业,预计 2026 年产生效益[23]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1. **产品价格波动因素**:产品价格受产品结构、形状、外观要求、性能要求及客户质量标准影响,原材料价格变化对售价影响小[24] 2. **开机率计算方式**:基于机器数量计算,而非吨位,因同一台机器生产不同产品产量不同[26] 3. **产品结构对产量影响**:不同订单模具更换频率和产品重量影响总产量,公司统计开机机器数量[27] 4. **泰国原材料采购**:优先用泰国产甘蔗渣,占比 30%,其余用金光集团阔叶浆,与本土纸浆厂合作确保供应[20] 5. **2025 年泰国交货与国内产能目标**:泰国交货预计超 3 万吨,国内需完成六七万吨生产任务,实现 6 万吨相当于利用 12 万吨总产能的 50%[28]
联泓新科收盘上涨2.89%,滚动市盈率83.99倍,总市值213.69亿元
搜狐财经· 2025-07-08 17:12
公司股价表现 - 7月8日收盘价为16.0元,上涨2.89%,总市值213.69亿元 [1] - 滚动市盈率PE为83.99倍,创145天以来新低 [1] - 主力资金净流入887.55万元,但近5日总体净流出1478.64万元 [1] 行业对比 - 化学制品行业平均市盈率47.12倍,行业中值40.97倍 [1] - 公司PE在行业中排名第140位 [1] - 公司PE(TTM)83.99倍高于行业平均47.12倍和行业中值40.97倍 [3] - 公司市净率2.92倍低于行业平均3.85倍 [3] 公司业务与荣誉 - 主营业务为先进高分子材料和特种精细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2] - 主要产品包括EVA、VA、UHMWPE、PLA、电子特气等 [2] - 获得"2024中国品牌价值评价信息榜"、"2024胡润中国新材料企业百强榜"等多项荣誉 [2] - 深交所信息披露工作考评A级,获"投资者关系金奖-杰出IR团队"等称号 [2] 财务表现 - 2025年一季度营业收入15.39亿元,同比增长3.48% [2] - 净利润7140.72万元,同比增长38.83% [2] - 销售毛利率18.77% [2] 行业个股对比 - 行业PE最低为正丹股份8.14倍,最高为光华股份18.26倍 [3] - 万华化学总市值1736.28亿元为行业最高 [3] - 梅花生物总市值312.10亿元位列行业前列 [3]
联泓新科收盘下跌2.57%,滚动市盈率81.47倍,总市值207.28亿元
搜狐财经· 2025-07-04 17:18
公司股价与估值 - 7月4日收盘价为15.52元,下跌2.57%,总市值207.28亿元 [1] - 滚动市盈率PE为81.47倍,显著高于行业平均45.80倍和行业中值40.33倍 [1][3] - 市净率2.83倍,低于行业平均3.78倍但高于行业中值2.42倍 [3] 机构持仓情况 - 2025年一季报显示10家机构持仓,包括6家其他机构、3家基金和1家QFII [1] - 机构合计持股10.76亿股,持股市值161.93亿元 [1] 公司主营业务与产品 - 主营先进高分子材料和特种精细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2] - 主要产品包括EVA、VA、UHMWPE、PLA、电子特气、PP、EO、EOD、EC等 [2] 公司荣誉与资质 - 通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复审,入选多个行业榜单 [2] - 获得2024中国品牌价值评价、新材料企业百强、精细化工百强等荣誉 [2] - 获深交所信息披露工作考评A级和中国上市公司协会多项奖项 [2] 财务表现 - 2025年一季度营业收入15.39亿元,同比增长3.48% [2] - 净利润7140.72万元,同比增长38.83% [2] - 销售毛利率18.77% [2] 行业对比 - 化学制品行业市盈率平均45.80倍,中值40.33倍 [1][3] - 同行业可比公司PE(TTM)从8.13倍(正丹股份)到17.50倍(建业股份)不等 [3] - 万华化学以1698.29亿元总市值位居行业前列 [3]
独家专访 | 二十年磨一剑!他打破PHA成本困局,携万吨级技术回国圆梦!
DT新材料· 2025-06-24 23:32
文章核心观点 - 宜可生物创始人林理坪博士通过使用水黄皮油作为原料和专利菌种,大幅降低PHA生产成本,目标是使其能与石油基材料竞争 [3][6][27][36] - PHA相比PLA/PBAT具有显著性能优势,包括耐高温、海洋降解等特性,但高成本是制约其大规模应用的主要障碍 [6][7] - 行业面临产能过剩和原料价格波动挑战,美国Danimer公司因原料涨价和订单取消导致破产,显示传统路径的脆弱性 [7] - 宜可生物采用"换道超车"策略,避开传统糖基路线,选择非食用油水黄皮油,转化率可达80%,成本比糖基PHA低30-50% [9][27][36] 创业背景 - 林理坪博士2005年起专注PHA研发,2008年在马来西亚创立Ecopha公司,曾获国家级创新奖项并与世界500强企业合作 [10][11][12] - 2015年Ecopha计划在中国建设15万吨PHA产线,但因不可抗力搁浅,使中国PHA产业化延迟10年 [20][21] - 林理坪在澳大利亚主导成立生物塑料创新中心,获政府1600万澳元资助,但认为中国更适合产业化 [23][24] - 2025年林理坪回国创立宜可生物,将全职投入公司运营,放弃澳大利亚学术职位 [26] 原料降本 - PHA生产成本中原料占比超50%,传统糖基路线转化率仅30%,而油基路线可达80%以上 [27] - 水黄皮油满足五大标准:价格仅为棕榈油一半、非食用油、产量充足、转化率高、具碳汇潜力 [35][36] - 水黄皮树可在贫瘠土地生长,避免"与粮争地",澳大利亚年产量已达15万吨,中国广西广东适合种植 [30][35] 技术储备 - 宜可生物已完成水黄皮油PHA的实验室和中试验证,设计万吨级产线工艺包,拥有全球首个PCT专利 [37] - 初期聚焦高利润医疗市场,澳洲医疗废塑料年产量125万吨,产品认证周期仅9-12个月 [38] - 计划2026年建成中试线,2028年实现万吨量产,年替代1.5-2万吨石油基塑料 [38] - 改性PHA可与PP/PE实现"无缝切换",已与医疗耗材领军企业合作完成产品验证 [38] 行业现状 - PLA/PBAT因性能缺陷(耐热性差、依赖工业堆肥)难以替代PP/PE等传统塑料 [6] - 全球PHA市场预计2030年达3.67亿美元,产能5年内将翻10倍,但成本是主要制约因素 [6] - 2024年PBAT行业开工率不足20%,显示可降解材料领域存在严重产能过剩 [6] - 美国Danimer公司因菜籽油价格上涨30%及订单取消,于2025年破产并被收购 [7]
独家专访 | 二十年磨一剑!他打破PHA成本困局,携万吨级技术回国圆梦!
文章核心观点 - 宜可生物创始人林理坪博士通过使用非食用油水黄皮油作为原料,搭配专利菌种,有望将PHA的生产成本大幅降低30-50%,突破传统糖基路线的成本瓶颈 [9][22][31] - PHA相比PLA/PBAT具有显著性能优势:耐热100℃、海洋降解、优良阻隔性,但当前4万+/吨的成本远高于石油基PP/PE(万元以下),制约其大规模应用 [6][7] - 行业面临产能过剩(2024年PBAT开工率不足20%)和原料价格波动(菜籽油涨幅30%)的挑战,美国Danimer公司因此破产,显示传统路径的脆弱性 [6][7][9] - 宜可生物计划分两期建设全球首条水黄皮油基PHA万吨产线(2026年中试/2028年量产),年替代1.5万-2万吨石油基塑料 [33] 创业背景 - 林理坪博士2005年起专注PHA研发,2008年在马来西亚创立Ecopha公司,曾获国家级创新奖并与世界500强常青集团合作 [10][11][12] - 2015年Ecopha与中马企业合作计划投资12亿元建设15万吨PHA产线,因不可抗力搁浅,导致中国PHA产业化延迟10年 [16][17] - 2015年后林理坪转战学术,主导成立澳大利亚生物塑料创新中心,获政府资助1600万澳元(约7500万元人民币) [17] - 2025年林理坪回国创立宜可生物,因中国具备产业化速度、成本优势和志同道合的团队,是实现PHA大规模量产的最佳选择 [19][21] 原料降本技术 - 传统糖基路线转化率≤30%,原料成本占比超50%,总成本超2万元/吨;植物油转化率可达80%以上,因碳原子占比高(75% vs 40%) [22] - 水黄皮油具备五大优势:1)成本仅为棕榈油一半 2)非食用油避免"与粮争地" 3)转化率80% 4)澳大利亚年产量15万吨且中国可种植 5)具碳汇潜力 [30][31] - 水黄皮树耐旱贫瘠,种植无需大量灌溉/化肥,可改善土壤健康,符合中国"边际土地利用"政策 [25][30] 技术储备与市场规划 - 已完成水黄皮油实验室和中试验证及万吨级工艺包设计,拥有全球首个PHA生产PCT专利 [32] - 优先开发医疗用品市场(澳洲年医疗废塑料125万吨),因产品售价高、认证周期短(9-12个月),已与行业领军企业合作完成验证 [33] - 改性PHA可实现与PP/PE"无缝切换"无需重新开模,应用包括注射器针筒、尿袋等医疗耗材 [33] - 目标替代数亿吨石油基塑料,当PHA用量达百万吨级将显著缓解塑料污染问题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