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新型消费
icon
搜索文档
更好挑大梁 强化先行先试集成探索 龚正介绍促进经济稳定增长、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情况
解放日报· 2025-08-01 09:49
经济稳定增长 - 上海将实施城乡居民增收、消费能力保障支持、服务消费提质升级、大宗消费更新、新型消费培育、消费环境提升六大行动以提振消费 [2] - 上海人均GDP超过3万美元 服务消费快速增长 将重点提升文化消费、体育赛事经济、健康消费等服务供给质量 [2] - 2023年上海接待入境旅客671万人次 同比增长84% 5-6月离境退税销售额同比增长91.3% 目标2027年离境退税商店超3000家 [3] - 2023年上海新增首店1269家居全国首位 今年发布"首发上海3.0"政策吸引更多品牌首店 [3] - 2024年上海新增债券额度1386亿元 其中专项债1155亿元 将聚焦基础设施、新兴产业等领域 [4] 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 - 目标2027年基础研究经费支出占研发经费比例从11%提升至15% 重点突破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技术堵点 [6] - 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企业-高成长企业-科技领军企业"梯度培育体系 目标2030年专精特新企业达2万家 [7] - 深化长三角产业强链补链行动 打造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大飞机等先进制造业集群 [7] 营商环境改革 - 营商环境改革8.0版推出"十大攻坚突破任务" 市、区两级378个惠企政策实现免申即享 累计服务企业超400万次 [4] - 推广"检查码"制度 91个行业实施跨部门综合监管 建立"无事不扰"和"无感监管"清单 [5] 开放平台建设 - 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实施功能转型、产业提质、管理改革、服务提升四大行动 重点发展国际分拨、保税研发等六大产业 [8] - 构建"1+(3+15)+X"企业走出去综合服务体系 线上平台提供三大功能 线下设浦东、临港、虹桥3个分平台和15个区服务点 [9][10] 民生建设 - 2024年高校应届毕业生24.6万人创新高 强化就业优先政策 [11] - 2024-2026年计划启动66个城中村改造 2024年专项债中约400亿元用于城市更新 [12] -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平均开展128种西医诊疗病种 配备763种药品 二三级医院半数专家号源优先向社区开放 [13]
中国贵赐宝新型消费数实融合数据资产交易试点筹备会举行
搜狐财经· 2025-07-02 22:24
新型消费数实融合数据资产交易试点筹备会 - 会议聚焦新型消费模式与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融合发展,旨在为数据资产交易试点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1] - 吸引了政府部门、企业界、学术界等众多领域代表参与,探讨如何通过创新消费模式推动数据资产有效利用和高质量发展 [1] 新型消费的作用与贵赐宝的定位 - 新型消费在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中发挥重要作用,线上线下融合模式成为经济发展新引擎 [3] - 贵赐宝作为行业重要企业,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致力于打造新型消费数实融合平台,提升消费体验并创造商业机会 [3] 数实融合的发展趋势与贵赐宝的举措 - 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是未来趋势,数字化手段可助力传统企业实现生产、管理、营销等环节转型升级 [5] - 贵赐宝计划在试点中引入先进数字技术,推动线上数字电商与线下实体商家深度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5] 数据资产交易的核心议题 - 数据成为重要生产要素,规范高效的数据资产交易是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 [7] - 贵赐宝将在试点中探索建立完善的数据资产交易机制,确保数据安全合规流通,挖掘数据资产价值 [7] 合作与平台扩展 - 贵赐宝控股集团与多家企业达成初步合作意向 [10] - 国发贵赐宝平台县级服务中心代表签约,扩大服务网络,支持新型消费数实融合推广 [10] 未来展望 - 会议为试点工作指明方向,贵赐宝将稳步推进试点,完善平台功能和服务质量 [12] - 期待更多企业和机构参与创新实践,共同探索经济发展新模式,为经济持续繁荣注入活力 [12]
提振消费再获“真金”支持:六部门明确金融促消费路线图,5000亿元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将落地
华夏时报· 2025-06-27 21:01
政策框架与核心内容 - 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提振和扩大消费的指导意见》,提出19项重点举措,涵盖增强消费能力、扩大消费领域金融供给等六个方面 [2] - 设立5000亿元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允许21家全国性金融机构及5家系统重要性城商行按贷款本金100%申请再贷款 [2] - 政策构建全方位、多层次金融支持消费框架,系统性优于以往局部性措施,形成从宏观到微观的闭环 [3] 重点支持领域 - 明确三大消费领域:商品消费、服务消费和新型消费,提供差异化金融支持 [5] - 商品消费领域:鼓励金融机构多渠道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加大报废机动车、家电回收及家装焕新信贷支持,减免汽车以旧换新贷款违约金 [5] - 服务消费领域:增加批发零售、餐饮住宿、养老托育等信贷投放,提供场景化金融产品 [5] - 新型消费领域:探索数字消费、绿色消费等金融支持渠道,发展体验消费、智能消费等新模式 [6] 结构性支持工具 - 通过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激励服务消费贷款发放,支持文化、旅游、教育等服务消费企业发行债券 [6] - 引导社会资本投资服务消费重点领域,强化股权融资支持 [6] 消费提振的双端策略 - 需求侧:通过提升就业、收入及社会保障增强消费能力,科学调整最低工资标准 [7] - 供给侧:创新消费场景,释放潜在需求,如发展服务业以创造更多劳动密集型就业 [7][8] - 服务业发展被强调为提升劳动收入占比的关键,可缓解经济增长与民众收入体感温差 [8] 政策落地与预期 - 纲领性文件对金融机构引导作用显著,未来需配套细则增强落地性 [8]
新华鲜报|19条新举措!金融促消费明确“路线图”
搜狐财经· 2025-06-24 21:45
金融促消费政策 - 中国人民银行等6部门联合发布《关于金融支持提振和扩大消费的指导意见》,推出19条重点举措,明确金融促消费的"路线图" [1] - 金融机构积极行动,通过消费贷款秒到账、信用卡优惠、分期免息等方式支持消费 [1] - 政策从支持增强消费能力、扩大消费领域金融供给、挖掘释放居民消费潜力等六个方面明确金融支持消费的方向和重点 [1] 信贷支持与金融供给 - 创新优化信贷产品,加大对符合条件的消费行业经营主体首贷、续贷、信用贷、中长期贷款支持力度 [1] - 增加对批发零售、餐饮住宿、家政服务、养老托育等领域信贷投放 [2] - 加大对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废旧家电回收及家电以旧换新、家装厨卫"焕新"、生活必需品保供相关企业信贷支持力度 [2] - 丰富居民购车消费信贷产品供给 [2] 重点消费领域支持 - 金融支持消费的重点领域包括商品消费、服务消费和新型消费 [2] - 鼓励金融机构做好消费品以旧换新金融服务 [2] - 围绕文化旅游、体育、娱乐、教育培训、居住服务等领域创新融资模式 [2] - 探索金融支持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等新型消费的有效渠道和方式 [2] 消费基础设施与供应链支持 - 支持文旅体育设施、赛事演艺场馆、医疗养老设施等消费基础设施建设 [3] - 加大对交通、物流、仓储、供应链等商贸流通项目信贷支持力度 [3] - 支持骨干市场设施、冷链物流基地、乡镇商贸中心、商场超市、集贸市场等改造升级 [3] 政策激励与金融工具 - 设立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用好用足支农支小再贷款额度 [3] - 支持符合条件的消费金融公司、汽车金融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发行金融债券 [3] - 强化金融与财政、产业等政策协同联动,支持增强居民消费能力 [3] 居民消费能力提升 - 深入实施创业担保贷款政策,鼓励创新适应家庭财富管理需求的金融产品 [3] - 支持居民就业增收,优化养老、健康等保险保障体系 [3] - 金融机构从消费供给和需求两端强化金融服务,推动金融"活水"持续流向消费领域 [4]
六部门推出19项举措提振消费 为三大重点领域注入金融动能
新华财经· 2025-06-24 20:21
政策背景与核心观点 - 中国人民银行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提振和扩大消费的指导意见》,旨在完善扩大消费长效机制,满足消费领域金融服务需求 [1] - 政策通过构建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统筹协调金融资源,从供给和需求两端强化服务,推动高质量消费供给释放潜能 [1] 重点支持领域与举措 商品消费 - 当前商品消费已较充分,2024年商品消费支出占GDP比重与美国相当,政策重点围绕以旧换新、重点场景/人群差异化信贷支持,强化外贸优品内销金融支持 [2] 服务消费 - 2024年居民服务消费占GDP比重仅18%,远低于发达国家40%水平,政策明确加大对批发零售、餐饮住宿、养老托育等基础性服务融资支持,并创新文旅、体育、教育等改善性服务融资模式 [3] 新型消费 - 针对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等新型需求,政策要求探索有效金融渠道,开发适配产品服务 [3] 金融供给渠道与方向 信贷与资本市场 - 银行、消费金融公司等已形成多层次服务体系,政策要求优化信贷产品(首贷、信用贷等),支持文旅、教育企业发债,鼓励科创企业债券融资及消费产业链企业股权融资 [4] - 允许金融机构发行金融债券及信贷资产支持证券以提升信贷供给能力 [5] 基础设施与收入支撑 - 政策强调通过创业担保贷款、财富管理产品等支持居民增收,优化养老健康保险体系 [5] - 针对消费基础设施短板(如县域物流、供应链效率),政策提出创新适老改造、充电装备、物流项目融资模式,加大贷款投放 [5] 消费环境优化 - 政策从支付服务、信用体系、金融权益保护三方面优化环境,以提升消费意愿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