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丰田普锐斯
icon
搜索文档
自主品牌销量破局,全球车型之问待解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8-25 19:51
自主品牌市场表现 - 自主品牌汽车国内市场占有率突破70% 创历史新高 [2] - 中国制造汽车占全球销量30% 比亚迪和吉利首次进入全球车企前十名 [2] 全球车型定义与挑战 - 全球车型需具备高可靠性、机械素质和维修便利性 而非高配置堆砌 [2] - 全球车型需适应100多个国家不同环境和路况 普适性优先于配置丰富度 [3] - 自主品牌产品开发周期仅2-3年 主要针对中国市场 而大众高尔夫等全球车型研发周期达5年 含3年全球适应性验证 [7] - 2024年全球最畅销十款车型中无自主品牌 比亚迪海外销量分散于多车型 未形成拳头产品 [8] 配置策略与市场错位 - 欧洲消费者更关注机械素质和长期使用成本 对价格敏感 导致自主品牌顶配车型需减配降价 [3] - 自主品牌信息娱乐系统故障率达合资品牌2.3倍 因配置堆砌压缩验证周期 [3] - 问界M9单月销量突破3.5万辆 依赖华为鸿蒙座舱和投影巨幕等智能化配置 [3] 维修体系与设计理念 - 全国仅12%汽修工人接受过新能源车维修培训 60%传统技工无法独立完成维修 [5] - 丰田全球车型坚持维修友好型设计 常用易损件易更换 关键系统有跛行回家模式 [5] - 新能源汽车高度集成化 类似智能手机 而传统燃油车可拆解如机械手表 [5] 全球化路径与战略 - 全球化需先打造全球车型再推动运营 而非相反 [7] - 自主品牌出海分两种路径:主攻新兴市场或进入欧洲高端市场 但均缺乏全球车型支撑 [7] - 领克01针对中东高温沙尘环境重新设计空调滤清器和密封系统 而非增加配置 [10] - 上汽通用五菱Air ev在印尼成功因续驶里程200公里 充电兼容家用插座 维修仅需52个零件 [11] 技术优势与产业生态 - 中国贡献全球70%电池材料和60%动力电池供应 在电动化和智能化领域具显著优势 [10] - 华为DriveONE电驱系统在-30℃~60℃环境下稳定工作 通过模块化设计实现全球适配 [10] - 宁德时代在德国和匈牙利建电池工厂 比亚迪在泰国和巴西布局生产基地 形成本地化服务能力 [11] - 长城汽车在慕尼黑设研发中心 雇用当地工程师针对欧洲市场改进产品 [11] 发展目标与方向 - 自主品牌需从卖得多转向走得远 实现从理念到行动的全方位变革 [10] - 规模优势为全球车型奠定基础 但销量规模不等于品牌高度 市场份额不等于技术深度 [11] - 全球车型需企业耐心与远见 以及整个产业生态协同进化 [11]
2025年中国油电混合动力汽车行业政策、产业链、产销量、市场规模、主要车型产量及行业发展趋势研判:市场渗透率有望逐步提高,行业规模进一步扩大 [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8-20 09:40
行业定义与分类 - 油电混合动力汽车(HEV)是一种融合燃料与电能两种动力形式的交通工具 通过电动马达辅助发动机驱动车辆 实现优势互补[4] - 主要分为并联式混动(发动机和电动机均可独立或协同驱动车轮 代表车型本田雅阁混动)和混联式混动(发动机可驱动车轮或发电 代表车型丰田普锐斯)[4] - 混动车主要分为插电式混合动力车(PHEV)、油电混合动力车(HEV)和增程式电动车(REEV)三类[2] 行业发展现状 - 中国混合动力技术已具备国际竞争力 部分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正快速完成电动化转型[6] - 2024年油电混合动力汽车产量88.01万辆 其中乘用车产量87.97万辆 预计2025年总产量达95.14万辆 乘用车95.09万辆[1][7] - 2024年销量89.6万辆 其中乘用车销量89.57万辆 预计2025年总销量93.1万辆 乘用车93.06万辆[1][7] - 2024年市场规模1809.02亿元(商用车0.61亿元 乘用车1808.41亿元) 预计2025年达1825.2亿元(商用车0.71亿元 乘用车1824.49亿元)[1][9] 产业链结构 - 上游包括动力电池、内燃机、底盘、汽车电子、电机等零配件 涉及钢铁、橡胶、塑料、玻璃、有色金属等原材料[11] - 中游为油电混合动力汽车研发生产[11] - 下游为汽车销售及后市场服务(汽车金融、保险、租赁、二手车交易、维修养护及拆解回收) 还涉及交通运输业包括客货运输、城市公交、汽车租赁等[11] 政策环境 - 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推动产业发展 包括新能源汽车优惠政策、产业政策规划、产业体系建设等[13] - 具体政策包括:深圳市支持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燃料电池、动力电池等领域[14] 国务院鼓励汽车企业与航运企业直采对接[14] 工信部推动绿色设计示范企业建设[14] 发改委鼓励燃油车与新能源车分区停放[14] 五部门提升新能源汽车可靠性水平[14] 国务院促进汽车更新消费和以旧换新[14] 各地打造汽车产业中心[14] 教育部鼓励新能源汽车专业课程申报[13][14] 河南省推广工业装备再制造[13][14] 竞争格局 - 市场呈现"多元主体博弈、分层竞争细化"格局 合资品牌与国产品牌形成两大核心阵营[15] - 合资品牌依托长期技术积累 产品覆盖中高端及入门级市场 以技术稳定性和品牌认知度覆盖不同消费群体[15] - 国产品牌凭借快速技术跟进和成本控制 通过"性能接近+价格更低"策略抢占份额 并向中高端市场突破[15] - 丰田系通过广汽丰田和一汽丰田实现全品类覆盖 2024年广汽丰田凯美瑞HEV产量10.7万辆 赛那HEV 8.4万辆 汉兰达HEV 5.8万辆 一汽丰田卡罗拉HEV 6.8万辆 格瑞维亚HEV 7.1万辆 丰田全系HEV车型总产量超60万辆[16] 发展趋势 - 油电混合动力汽车是传统汽车向新能源汽车过渡的重要车型 具有产业化和市场化前景[18] - 发展方向是零排放、无污染 随着技术成熟和成本降低 市场渗透率有望逐步提高[18] - 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提升将增加汽车消费需求 油电混合动力汽车凭借环保与性能兼顾的特点将获得更多市场份额[18]
“电混家轿颠覆者”吉利银河A7上市
每日商报· 2025-08-12 06:48
产品发布 - 吉利银河A7上市限时指导价8.18万-11.78万元,共推出七个版型[1] - 基于GEA全球智能新能源架构打造,定位"电混家轿颠覆者"[1] - 搭载雷神AI电混2.0、千里浩瀚辅助驾驶H3方案、银河Flyme Auto智能座舱等核心技术[1] 节能性能 - CLTC工况百公里馈电油耗2.67L,实测最低达2.47L打破丰田普锐斯吉尼斯纪录[2] - 综合续航超2100km,新疆实测续航达成率104.78%[2] - 搭载47.26%热效率发动机和星睿AI云动力2.0系统[2] 安全技术 - GEA架构采用油电路分离设计,通过8针同刺/24h水泡/2m跌落/700℃火烧等极端测试[3] - 配备动力冗余技术,P1/P3电机与发动机互为备份[3] - 采用笼式星甲车身和加强型麦弗逊悬挂结构[3] 智能系统 - Flyme Auto智能座舱算力达23.5 EFLOPS,支持语音盲操和Hicar互联[4] - 千里浩瀚H3方案含11摄像头+3毫米波雷达+12超声波雷达[4] - 支持高速NOA领航辅助和APA自动泊车功能[4] 市场定位 - 以2845mm轴距和五大颠覆价值确立同级产品力第一[1][5] - 作为百万银河系列里程碑后的战略车型[5] - 目标成为现象级爆款并开启电混家轿新时代[5]
欧洲车企转身警示:中国别丢了燃油车底子
搜狐财经· 2025-06-25 23:06
国际车企电动化战略调整 - 奥迪宣布撤回2033年停售内燃机汽车计划,奔驰、沃尔沃等传统车企也纷纷调整停售燃油车时间表 [1][2] - 欧洲市场纯电动车接受度低于预期:2024年欧盟纯电动乘用车市占率仅13.6%,全欧洲市占率15.4% [2] - 电动车转型面临高成本、盈利难和充电设施不足等现实问题,奥迪布鲁塞尔工厂因Q8 e-tron销量低迷停产 [2] - 丰田章男指出在日本火力发电结构下,纯电动车碳排放高于混动车,2700万辆混动车减排效果等同900万辆纯电车 [2] 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现状 - 2024年7月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首次达50%,2025年5月市场份额达51.7% [5] - 政策补贴推动产业初期发展,但过度扶持可能导致市场扭曲和技术研发依赖 [8] - 需推动"油电同权",让燃油车与电动车在同等市场规则下竞争,减少政策干预 [8] 中国车企技术路线建议 - 纯电动车快速发展可能加剧电力负荷压力,西班牙大停电警示电力供应风险 [9] - 欧洲车企转向燃油车技术,中国车企需保持燃油车技术研发避免国际竞争力下滑 [9] - 吉利、奇瑞等自主品牌持续投入内燃机和变速箱技术,坚持多技术路线并行 [9][10] - 保留燃油车技术可增强市场适应能力,在新能源技术未成熟阶段提供战略灵活性 [10] 中国汽车产业转型方向 - 需平衡新能源优势与燃油车技术升级,避免成为"电动汽车孤岛" [11] - 政策体系应优化政策引导与市场驱动的平衡,支持产业全球竞争 [11]
汽车价格战还要打多久?
芯世相· 2025-05-16 18:31
汽车行业价格战分析 - 2024年国内降价车型达227款,是2023年1.5倍、2022年2.3倍,价格战在汽车行业愈演愈烈[2] - 价格战是市场从分散走向集中的必然过程,与"内卷"的社会情绪不同,属于正常的市场行为[3][4] - 内存芯片行业曾经历类似过程,2008年价格战后只剩三星、SK海力士、美光三家,形成稳定三角格局[5][6] 市场集中度演变规律 - 制造业价格战通常始于市场集中度变化,参与者从众多走向寡头过程中必然出现[4] - 智能手机市场2012年有3905款新机型,经历多年整合后形成苹果、小米、OV等品牌分割市场的格局[7][8] - 新能源车市场正在经历类似过程,2018年中国有487家电动车公司,预计5年后存活率仅1%[10] 技术颠覆与市场重组 - 颠覆性技术出现会打破原有壁垒,导致市场重新分散并通过价格战再次集中[15] - 智能手机使通信功能降级为附属,导致诺基亚等通信公司被苹果等软件生态公司取代[16][18] - 电动车三电系统取代发动机,使宝马等传统车企与比亚迪站在同一起跑线[20] 行业整合现状 - 2024年比亚迪以26万辆优势超越上汽成为中国市场第一,前五大车企份额从74%降至55%[23][25] - 2023年汽车行业利润率仅4.3%,单车平均利润1.5万元,合资品牌成为价格战最大受害者[27][28] - 新能源汽车前十公司份额达78%,比亚迪份额接近2-7名总和,展现垂直整合优势[31][32] 行业未来展望 - 动力电池已呈现寡头化特征,宁德时代等通过价格战挤压二线厂商[29] - 以2012年为起点,电动车行业可能在未来2-3年迎来拐点,预计过半车企将被淘汰[39] - 当前行业处于整合关键阶段,上汽飞凡回归荣威、吉利内部合并等动作都是信号[40]
安静而独特:逾百年来电动汽车的跌宕起伏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4-28 22:58
电动汽车发展历史 19世纪至20世纪初 - 早期电动汽车采用可充电铅酸电池 取代马车 主要面向富人市场 [10] - 1896年Riker Electric Roadster成为最早电动汽车之一 时速达15英里(24公里) [10] - 1897年纽约电动汽车公司整合多家制造商 采用可更换电池技术维持出租车运营 [12] - 1900年电动汽车占美国道路车辆三分之一 但价格普遍昂贵 [14] - 1901年保时捷推出世界首款混合动力车Lohner-Porsche Mixte 结合汽油发动机与电池 [14] 1908-1970年衰退期 - 福特T型车凭借低价(1912年售价降至300美元)和便利性颠覆市场 1915年销量已导致部分电动车企倒闭 [16] - 1916年Woods混合动力车因价格过高失败 1918年公司破产 [16] - 1920-1970年电动汽车进入50年蛰伏期 仅因石油危机短暂复苏 如1959年Henney Kilowatt仅生产50辆 续航40-60英里(64-96公里) [19][21] - 1960年代通用福特实验性开发Electrovair II/Comuta等车型 但未商业化 [21] 1970-2000年技术探索 - 1970年代石油危机推动政府投资 雪佛兰Electrovette等改装车型因续航不足失败 [24] - 1996年通用EV1成为首款商业化尝试 最终仅生产1117辆后停产 [24][26] - 1997年丰田普锐斯开创混合动力先河 2000年全球上市 [26] 现代电动汽车革命 2000-2020年突破阶段 - 特斯拉2003年成立 2008年Roadster采用锂离子电池技术 2012年后推出Model S/X/3/Y系列 [29][31] - 2010年日产聆风奠定现代电动车基础 续航73英里(117公里) 2014年累计销量破10万辆 [31] - 雪佛兰2011年推出Volt插混 2016年Bolt纯电续航达238英里(383公里) [33] 2020年后市场格局 - 2024年美国电动车渗透率8%(128万辆) 特斯拉份额降至50%以下 福特/雪佛兰/Rivian分别占7.5%/5.2%/3.5% [36] - 全球市场分化明显 欧洲渗透率22.7% 中国达47.6% [8] - 混合动力技术短期复苏 但车企仍长期押注纯电平台 [38] 关键技术演进 - 电池技术从铅酸(1859年)到锂离子(2003年)的跨越 续航从40英里提升至380+英里 [10][29][33] - 充电网络扩展缓解里程焦虑 Lucid等品牌接入特斯拉超充体系 [6][31] - 自动驾驶与软件定义汽车优先采用电动平台 [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