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日产聆风
icon
搜索文档
昔日电动汽车先驱,时隔七年改头换面
观察者网· 2025-06-19 18:37
日产第三代聆风发布 - 公司时隔7年推出全新第三代聆风 车型从两厢车改为跨界SUV [1] - 全新聆风基于CMF-EV平台打造 实现近乎全平地板布局提升空间利用率 [3] - 提供双12.3英寸或双14.3英寸集成屏幕可选 配备无线互联功能和NissanConnect智联服务 [3] - 采用NASA启发的零重力座椅结构 后排支持60/40比例放倒 [3] - 续航里程因地区而异 美国303英里(490公里) 日本欧洲600公里以上 比原来增加30% [3] - 最快35分钟完成日常充电 北美首次采用特斯拉NACS充电标准 [3] - 将引进软件定义车辆技术 支持OTA升级 [3] 销售计划与定价 - 2023年秋季从美国开始销售 2025年在日本销售 2026年在欧洲销售 [4] - 售价将有所提高但力争保持竞争力 [4] 历史表现与市场定位 - 初代聆风2010年推出 全球首款量产纯电动车 累计销售70万台 累计行驶280亿公里 [1] - 目前产品在价格和性能方面落后于比亚迪、特斯拉及欧洲车企 [6] 中国市场战略 - 上海车展推出N7和Frontier Pro PHEV两款车型 [8] - N7为东风日产首款本地开发纯电车型 上市50天订单突破2万台 [8] - 授权本地研发团队主导开发 计划2026年底前追加超100亿元研发投资 [11] - 中国首发全球车型N7和Frontier Pro PHEV将在一年内出口海外 [11] - 未来更多中国设计研发制造的车型将出口海外市场 [11]
为何日产与三菱在美国“抱团”不意外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6-11 09:39
日产汽车经营重建计划 - 公司通过大幅举债和出售资产筹集超过1万亿日元资金以维持运营 [2] - 全球裁员2万人并关闭7家工厂 包括日本本土工厂但保留美国工厂 [2] - 原计划削减北美产能但因美国关税政策转向增产 [2][4] 日产美国市场表现 - 2024年美国工厂产能利用率57.7% 低于行业盈亏平衡点80% [3] - 2024年在美销量92.4万辆 同比增长2.8% 其中近一半依赖进口 [3] - 从日本出口15万辆 墨西哥出口33万辆至美国 本土化比例52% [3] 美国工厂产能调整 - 美国3家工厂总产能100万辆 2024年实际产量52.5万辆 [4] - 考虑将Sentra车型生产从墨西哥转移至美国以规避关税 [4] - 计划削减Rogue SUV日本产量 根据关税政策重新评估生产安排 [4] 三菱汽车北美战略 - 2025年推出基于日产聆风的纯电动车型 [7] - 探讨利用日产美国闲置产能生产 实现双赢 [7][8] - 2024年从日本出口10.9万辆至美国 销量同比增长26% [7] 日系车企合作动态 - 日产探讨与本田、三菱共享美国工厂产能 [6][7] - 丰田与马自达2018年合资建厂 2021年投产 产能30万辆 [9] - 本田将从丰田美国电池工厂采购40万辆混动车电池 [9] 行业合作驱动因素 - 联合开发分摊研发费用 共同采购提高议价能力 [10] - 应对贸易壁垒和政策变化 增强海外市场风险抵御能力 [10] - 整合技术资源加速电动化、智能化领域创新 [10]
生死攸关 日产“断臂”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5-22 09:18
经营重建计划 - 公司宣布"Re:Nissan"经营重建计划,调整力度空前,包括全球裁员2万人(占员工总数15%)并关闭7家汽车工厂[2][3] - 2024财年净亏损达6709亿日元(约合人民币327亿元),创1999年以来最严重亏损[2] - 计划到2026财年削减5000亿日元成本(较原定4000亿日元目标进一步压缩),其中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各削减2500亿日元[4] 产能与成本优化 - 全球产能从350万辆削减至250万辆(降幅近30%),工厂数量从17家整合至10家[4] - 中止日本北九州市1533亿日元的下一代电动汽车电池工厂建设计划[4] - 缩短研发周期至37个月(主力车型)和30个月(后续车型),削减70%部件种类,整合平台数量从13个减至7个[5][6] 市场战略调整 - 聚焦六大核心市场:美国、日本、中国、欧洲、中东、墨西哥[8][9] - 美国市场将加强混动车型布局并振兴英菲尼迪品牌[8] - 中国市场计划将新能源车型从8款增至10款,并作为出口基地[8] 财务与运营挑战 - 2024财年上半年净利润同比暴跌93.5%,现金流仅能支撑12-14个月[7] - 亏损主因包括5000亿日元工厂资产减值损失及美国市场销售费用增加[7] - 2025财年预计因美国关税政策面临4500亿日元负面影响,4-6月或出现2000亿日元营业亏损[11] 合作与研发 - 与雷诺及三菱合作开发纯电动车型(如新一代聆风)和厢式货车[10] - 虽与本田合并谈判破裂,但维持电动化及智能化领域合作[10] - 中国研发团队主导本地化开发,研发周期缩短至24个月以保持"中国速度"[6]
安静而独特:逾百年来电动汽车的跌宕起伏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4-28 22:58
电动汽车发展历史 19世纪至20世纪初 - 早期电动汽车采用可充电铅酸电池 取代马车 主要面向富人市场 [10] - 1896年Riker Electric Roadster成为最早电动汽车之一 时速达15英里(24公里) [10] - 1897年纽约电动汽车公司整合多家制造商 采用可更换电池技术维持出租车运营 [12] - 1900年电动汽车占美国道路车辆三分之一 但价格普遍昂贵 [14] - 1901年保时捷推出世界首款混合动力车Lohner-Porsche Mixte 结合汽油发动机与电池 [14] 1908-1970年衰退期 - 福特T型车凭借低价(1912年售价降至300美元)和便利性颠覆市场 1915年销量已导致部分电动车企倒闭 [16] - 1916年Woods混合动力车因价格过高失败 1918年公司破产 [16] - 1920-1970年电动汽车进入50年蛰伏期 仅因石油危机短暂复苏 如1959年Henney Kilowatt仅生产50辆 续航40-60英里(64-96公里) [19][21] - 1960年代通用福特实验性开发Electrovair II/Comuta等车型 但未商业化 [21] 1970-2000年技术探索 - 1970年代石油危机推动政府投资 雪佛兰Electrovette等改装车型因续航不足失败 [24] - 1996年通用EV1成为首款商业化尝试 最终仅生产1117辆后停产 [24][26] - 1997年丰田普锐斯开创混合动力先河 2000年全球上市 [26] 现代电动汽车革命 2000-2020年突破阶段 - 特斯拉2003年成立 2008年Roadster采用锂离子电池技术 2012年后推出Model S/X/3/Y系列 [29][31] - 2010年日产聆风奠定现代电动车基础 续航73英里(117公里) 2014年累计销量破10万辆 [31] - 雪佛兰2011年推出Volt插混 2016年Bolt纯电续航达238英里(383公里) [33] 2020年后市场格局 - 2024年美国电动车渗透率8%(128万辆) 特斯拉份额降至50%以下 福特/雪佛兰/Rivian分别占7.5%/5.2%/3.5% [36] - 全球市场分化明显 欧洲渗透率22.7% 中国达47.6% [8] - 混合动力技术短期复苏 但车企仍长期押注纯电平台 [38] 关键技术演进 - 电池技术从铅酸(1859年)到锂离子(2003年)的跨越 续航从40英里提升至380+英里 [10][29][33] - 充电网络扩展缓解里程焦虑 Lucid等品牌接入特斯拉超充体系 [6][31] - 自动驾驶与软件定义汽车优先采用电动平台 [38]
最难CEO上岗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4-02 12:20
日产新任CEO面临的挑战 - 新任首席执行官伊万·埃斯皮诺萨需同时应对资金短缺、合作伙伴寻找、员工士气提振、内部机制重塑、产品线更新、北美与中国市场颓势扭转、扭亏为盈及美国25%汽车关税等多重危机 [6][8] - 公司全球销量目标从490万辆大幅下调至340万辆 [10] - 计划在2027年3月31日前削减数十亿美元成本,裁员9000人并削减20%全球产能 [10] 日产内部改革措施 - 将研发到投产周期从52个月缩短至30个月,此前18个月内曾投放12款新产品 [11] - 强调需改变销量预测随意性,高管目标与实际成果差距显著 [10] - 承认过去未能更积极推动车型开发计划 [11] 北美市场战略 - 计划投资2亿美元用于"集成客户体验"项目,2028财年起扩展客户忠诚度计划 [12] - 2025财年投放新一代聆风纯电车及奇骏插电混动版,2026财年推出第四代奇骏并提供三种动力选择 [14] - 2027财年末在密西西比工厂投产电动SUV,到2027年3月31日更新78%产品线 [14] - 与三菱联合开发1吨皮卡以丰富产品阵容 [14] 中国市场自救策略 - 东风日产发布"尽兴由NI"品牌主张,推出4款新能源概念车并启动"GLOCAL"模式整合全球与本土资源 [15] - 计划投入超100亿元研发新能源技术,扩大研发团队至4000人 [15] - 首款中高级纯电轿车N7将于2025年4月预售,搭载14合1智能电驱等核心技术 [15][17] - 目标2026年底前推出5款新能源车并重回年销100万辆阵营 [17] 资金与合作调整 - 雷诺将双方交叉持股比例从15%降至10%,终止日产对雷诺Ampere的6亿欧元投资 [19] - 雷诺收购日产在印度合资公司多数股权,确保Ampere为日产开发电动车型 [19] - 公司对与本田等合作持开放态度,但认为传统车企在智能汽车领域能力有限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