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燃油车
icon
搜索文档
【乘联分会论坛】渝沪汽车工业上半年运行之我见
乘联分会· 2025-08-01 19:04
重庆汽车产业回暖 - 2025上半年重庆GDP达15929.58亿元,同比增长5.0%,增速较一季度提升0.7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增长5.3%,贡献率29.6% [1] - 汽车产业增加值增长8.4%,拉动力从一季度0.5个百分点升至1.7个百分点,新能源整车增加值增长19.6%,零部件增长11.5% [1] - 摩托车产量362.20万辆增长23.1%,产业增加值增长27.7%,拉动工业增长0.9个百分点 [1] - 工业投资增长12.6%,技改投资增长19.4%占工业投资比重33%,新兴产品中新能源汽车产量48.93万辆增长25.0% [2] - 新能源汽车零售额占比43.2%,同比提升6.0个百分点,新注册量增长21.2%,赛力斯等新势力带动配套增长 [2] - 中国长安汽车集团成立助推重庆打造全球竞争力汽车基地 [3] 上海汽车工业改善 - 上半年上海汽车工业营收4028.31亿元增长4.4%,利润90.43亿元下降10.2%(降幅较前5月收窄47个百分点),税金62.98亿元增长25.3% [4][5] - 汽车产量81.05万辆下降1.4%(降幅收窄1.7个百分点),新能源汽车47.78万辆下降12.8%(收窄3.6个百分点),6月单月汽车产量13.43万辆增长8.3% [6] - 汽车工业产值3319.10亿元增长10.2%,占规上工业17.3%,6月单月产值619.98亿元同比增长20.8% [6] - 6月汽车新车上牌量4.09万辆环比增7.4%同比增15.2%,新能源上牌2.53万辆环比增10.4%同比增22.3% [8] - 上半年上海海关出口全国汽车95.28万辆占全国27%,电动载人汽车出口49.51万辆增长30.0% [8] - 上汽集团上半年批售205.29万辆增长12.4%,终端零售超220万辆,乘用车自主品牌提升15.5个百分点 [8] - 特斯拉与丰田"雷克萨斯新能源项目"加速落地,强化产业集群优势 [9]
汽车出口与反内卷近况政策展望
2025-07-29 10:10
行业与公司概述 * 行业聚焦于中国汽车行业及出口市场 涉及反内卷政策、新能源汽车发展、国际市场竞争等关键议题[1] * 主要公司包括比亚迪、蔚来、小鹏、吉利、五菱、一汽、东风、上汽、广汽等传统车企及新势力[1][4][5] --- 反内卷政策核心内容 * **措施与对象** - 强化生产一致性检查、成本审查、账期跟踪(60天规范化制度)[2][3] - 窗口指导限制新车定价低于历史底价(如10万→9.8万需审批)[6][7] - 2024年7月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防止恶性竞争 2025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加码整治[2] * **影响** - 传统车企受益(合资企业利润稳定) 一汽/东风/上汽/广汽稳健发展 二线企业如吉利销量增41% 五菱增43%[5] - 比亚迪受监管影响销量增速放缓至6%(技术提升滞后)[5] - 审批流程延长至2-3个月 削弱价格战灵活性但稳定市场信心[6] --- 汽车出口数据与趋势 * **出口表现** - 2025上半年出口200万辆(同比+70%) 新能源占比40%[1][4] - 欧洲市场:比亚迪/蔚来/小鹏份额提升 中东及东南亚需求强劲[4] - 插电混动出口欧盟增551%(上半年11.7万辆) 纯电动出口降2%(29万辆)[14] * **国际竞争** - 欧盟加征关税(最高45%) 中欧谈判设定最低进口价3.5万-4万欧元[14][16] - 中国应对策略:东南亚生产换标、与福特/韩国合作绕过原产地限制[17] --- 市场与消费动态 * **消费者能力与意愿** - 2025上半年人均收入21,800元 支出占比66% 储蓄增9万亿定期存款[8] - 购车意愿依赖政策(以旧换新/免税)及市场信心 小米等抢购效应刺激需求[9] * **政策支持** - 以旧换新补贴延续至2027年 2025上半年汽车行业补贴540亿(占34%)[11][12] - 新能源车购税从免税→5% 燃油车购置税下调传言被否(2025年1-5月车购税降25%)[13] --- 未来展望 * **政策窗口期** - 2025年反内卷加码(GDP增长5.4%/5.2%) 2026年或减速[10] * **出口前景** - 2026年出口预计增10%+ 俄罗斯/美国市场复苏 比亚迪9艘运输船提升运力[18] - 插电混动技术优势:成本1万人民币/辆 售价1万美元 替代燃油车潜力大[20][21] * **全球增长点** - 中南美、欧盟(西班牙/匈牙利建厂)及东南亚市场增量显著[19][22] --- 其他关键细节 * **行业规范** - 自动驾驶改称辅助驾驶 整治账期管理[2] * **企业案例** - 比亚迪插电混动皮卡海外热销(澳大利亚/墨西哥月均6,000台)[21] - 领跑B01车型定价<9万元 推动二线品牌竞争[5]
中国品牌汽车海外展览会在智利开幕
快讯· 2025-07-26 21:20
中国品牌汽车海外展览会 - 第二届中国品牌汽车海外(智利)展览会在智利首都圣地亚哥列斯科会议中心开幕 [1] - 参展中国品牌包括奇瑞、福田、徐工、赛力斯等十多个品牌 [1] - 展品涵盖燃油车和新能源汽车 [1] 中国与智利在绿色出行领域的合作 - 智利交通电信部副部长表示中国是智利在绿色出行领域的重要战略伙伴 [1] - 预计到2026年初将有约4400辆中国制造的电动公交车在智利首都大区运营 [1] - 2024年1月至2025年5月间智利新获认证的电动车型中四成以上来自中国 [1]
三千万辆中国车利润真不如丰田吗
经济日报· 2025-07-26 05:59
中国汽车产业利润与规模失衡问题 - 中国汽车销量3143.6万辆利润4622.6亿元,丰田1027万辆销量净利润2376.21亿元,中国汽车总利润高于丰田[1] - 18家主要上市车企净利润总和不到800亿元,仅为丰田三分之一[1] - 丰田单车利润2.3万元,自主品牌平均单车利润不足其一半[1] 利润失衡原因分析 - 中国200余家整车生产企业竞争激烈,部分企业通过低价策略挤压优质企业生存空间[2] - 燃油车利润压缩与电动化/智能化投入增加形成"一减一增"压力[2] - 丰田因传统混动技术处于市场回报期且新能源投入保守而维持高利润[2] 市场结构与产品定位问题 - 丰田海外销量占比超70%,中国车企全球化布局刚起步[3] - 中国汽车出口585.9万辆中超60%集中在东南亚、中东等中低端市场[3] - 欧美高端市场份额不足5%,显示品牌需向中高端价值链攀升[3] 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 - 除比亚迪、理想等少数企业外,多数车企在新能源赛道仍处投入期[3] - 新能源汽车早期亏损符合产业发展规律(如特斯拉18年后盈利)[3] - 新能源车规模扩大将加速利润拐点到来[3] 行业发展趋势 - 丰田、大众、奔驰等跨国车企利润出现大幅下滑[4] - 中国市场表现不佳是跨国车企业绩拖累主因[4] - 中国汽车产业正实现从燃油车主导到新能源引领的历史性跨越[4] - 利润结构将从"依赖外资/油车"向"自主创造/智电创造"转变[4]
税收经济剪刀差:几点产业观察
华创证券· 2025-07-24 23:33
税收经济剪刀差 - 2024年税收经济剪刀差达7.6%,2025年1 - 5月税收收入增速 - 1.6%,上半年名义GDP增速4.3%[2][7] - 我国80%税收为价格相关税,PPI下行期税收收入减收更明显,如钢铁生产价格跌50%,增值税或跌95%[2][7] - 中观产业层面四条传导路径一年减收约1.06万亿,相当于2024年全国税收收入17.5万亿的6%[2][7] 能源结构转换 - 新能源汽车阶段性减免车辆购置税,2024 - 2027年免税5200亿,年均约1300亿[13] - 新能源渗透率提升使燃油车消费税年减收约711亿,成品油消费下降使消费税年减收约637亿[21][22] 稳住楼市 - 2024年11月发布房地产相关税收政策,土地增值税一年减收约1623亿,契税一年减收约687亿[25][26][27] - 海南、湖南、四川等地房产交易环节税受影响较大[32] 金融降成本 - 银行息差收窄致盈利能力承压,应税利润减少,企业所得税一年减收约270亿[34][39] - 北京、深圳、福建等地银行服务企业所得税受影响较大[40][42] 鼓励科技创新 - 2023年将符合条件行业企业加计扣除比例由75%提至100%并长期实施[3] - 2025年全国减免企业税额约5400亿[45]
J.D. Power研究:行业销售服务满意度8年来首次下滑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7-24 16:14
7月24日,J .D. Power | 君迪 发布2025中国销售服务满意度研究℠(SSI),这是J.D. Power连续第26年发布这一研究,该研究重点评测了拥车 期为2至6个月的燃油车新车车主对购车体验的整体满意度。销售服务满意度由购车客户满意度和战败客户满意度共同构成,战败客户指认真考虑了 某品牌却最终购买了其他品牌的消费者。 研究显示,2025年燃油车消费者购车体验的整体满意度近8年来首次下滑,行业销售服务满意度得分为758分(1,000分制),较去年下降3分。细分市场 方面,豪华品牌和主流品牌的销售服务满意度分别为762分和757分,分别较去年下降5分和2分,豪华品牌与主流品牌的差距进一步缩小,由去年的8分缩小 至5分。 l 门干四 奇瑞 广汽传祺 长安汽车 哈弗 北京现代 捷达 东风日产 主流品牌平均 言利 汽红旗 长安福特 别克 捷途 汽-大众 五菱 汽车圆 荣威 上汽大众 坦克 长安马自达 北京 领导 MG 动态体验影响力增强,销售人员专业度成为转化关键。消费者的决策越来越依赖亲身体验。研究显示,试乘试驾环节决定购买的比例较2024年上升4.6 个百分点。经销商员工在试驾过程中的讲解能力和专业 ...
【周度分析】车市扫描(2025年7月14日-7月20日)
乘联分会· 2025-07-23 19:52
1 本周车市概述 - 7月1-20日全国乘用车零售97.8万辆,同比增长11%,环比下降12%,累计零售1,188万辆同比增长11% [1] - 同期厂商批发96.0万辆,同比增长22%,环比下降12%,累计批发1,424万辆同比增长13% [1] - 新能源零售53.7万辆同比增长23%,渗透率54.9%,累计零售600.6万辆同比增长32% [1] - 新能源批发51.4万辆同比增长25%,渗透率53.6%,累计批发696.2万辆同比增长36% [1] 2 2025年7月乘用车零售市场 - 7月前三周日均零售同比增速分别为1%/11%/17%,1-20日累计零售同比增11% [3][4] - 2020-2024年7月零售占全年比例升至8.4%(2024年为7.5%),高于2014-2019年平均6.9% [4] - 行业置换率自2025年2月起稳定在60%以上,成为市场主要驱动力 [4] - 建议地方政府优化补贴资金规划,中央加强政策协调以减少地区差异 [4][5] 3 2025年7月乘用车厂商批发 - 7月前三周日均批发同比增速分别为39%/31%/8%,1-20日累计批发同比增22% [6] - 汽车行业出口形势良好,内需外需共同推动增长,反内卷行动改善行业秩序 [6] - 6月去库存力度较大(燃油车和新能源车),7月产销开局强劲 [6] 4 2025年6月商用车市场 - 6月商用车国内销量26万辆,同比增长17%,1-6月累计152万辆同比增长6% [6] - 6月新能源商用车销量7.5万辆同比增长64%,渗透率29%(卡车23%/客车60%) [6][7] - 1-6月新能源商用车累计销量36万辆同比增长57%,渗透率24%创历史新高 [7] 5 公安部车辆与驾驶员数据 - 截至2025年6月新能源汽车保有量3,689万辆(占比10.27%),纯电动占比69.23% [7] - 上半年新注册新能源车562.2万辆同比增长27.86%,二手车交易量达新车147% [7] - 建议400万以下保有量城市放开限购,平衡燃油车与新能源车政策 [7][8] 6 俄罗斯车市分析 - 2025年6月中国自主品牌在俄份额回升至57%,1-6月累计份额55% [8][9] - 2025年1-6月中国出口俄罗斯18万辆,自主品牌当地销量34万辆(为出口量的187%) [9] - 2024年自主品牌在俄销量107万辆,占中国出口量的84% [9]
日系“黄昏”?继铃木后,又一家在华运营超半个世纪的品牌退出
第一财经· 2025-07-23 18:19
三菱汽车退出中国市场 - 三菱汽车宣布退出在华合资公司沈阳航天三菱汽车发动机制造有限公司,并终止发动机业务运营,目前该公司已更名为沈阳国擎动力科技有限公司,北京赛苜科技持有其49%股权 [2] - 三菱汽车已退出在华所有合资企业,包括发动机合资公司和整车合资企业,标志着其在华50余年的经营暂告一段落 [2][4] - 三菱汽车退出中国市场的主要原因是评估中国汽车产业迅速转向电动化,市场环境发生重大变化 [2] 三菱汽车在华业务发展历程 - 三菱汽车于上世纪70年代启动中国业务,通过发动机等汽车零部件业务打开中国市场,主要通过沈阳航天三菱、东安三菱两家合资发动机制造公司向国内车企供应发动机 [2] - 东安三菱曾在2007年、2008年连续两年实现发动机年产量突破30万台,2009年产销量突破50万台,行业排名提升至全国第6位,合作客户包括比亚迪、哈飞赛马、众泰汽车、北汽福田等 [2] - 在整车生产领域,三菱汽车通过合资入股方式进入长丰汽车、东南(福建)汽车、广汽三菱等合资车企,并与哈飞汽车、北京吉普等签署技术许可协议 [3] 日系车企在华面临的挑战 - 中国自主品牌汽车自主研发技术突破,新能源汽车技术弯道超车,燃油车优势被追上,包括奇瑞汽车、一汽集团、东风汽车等已自主研发发动机技术 [3] - 中国新能源汽车年度渗透率已逼近50%,挤压以燃油车为代表的日系车企生存空间 [3] - 2024年丰田、本田、日产、马自达等日系车企在华销量均有不同程度下降,斯巴鲁销量"腰斩",仅约3600辆 [4] - 6月日系主流合资品牌零售份额为12%,同比下降2.3个百分点 [5] 日系车企的转型策略 - 日系车企加速向电动化、智能化转型,广汽丰田铂智3X、东风日产N7、广汽本田N7、东风本田S7等纯电动车型陆续进入中国市场 [5] - 日系车企加速与中国本土科技企业如华为、小米等合作,并喊出"在中国 为中国"等口号 [5] - 产能节奏成为日系车企普遍面临的新问题 [5]
中国汽车欧洲造 选址是门大学问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7-23 09:24
中国车企欧洲本土化生产布局 - 长安汽车计划在欧洲建厂以支撑未来销售 目前正在评估潜在选址 其欧洲负责人表示公司决心深耕欧洲市场并推进本土化生产方案 [2] - 比亚迪在匈牙利工厂建设中 奇瑞与西班牙EV MOTORS合资工厂已在巴塞罗那投产 零跑汽车也在评估欧洲生产方案 上汽集团已启动欧洲整车制造基地选址 [2] - 中国车企欧洲建厂选址需综合考量市场贴近度 供应链配套能力 政策环境 技术人才储备等多重因素 [2] 欧盟关税政策与中国车企应对 - 欧盟对华生产纯电动汽车加征最高35.3%反补贴税 为期5年 成员国中10国支持 5国反对 12国弃权 [4] - 中国电动汽车产业快速崛起是欧盟加税直接原因 中国品牌在性价比和智能化技术方面领先欧洲同类车型 [4] - 加税促使中国车企加快在欧洲布局更全面产品组合 从纯电向插混 混动及燃油车市场渗透 [5] 中国车企欧洲市场表现 - 今年5月中国车企在欧洲销量同比增长110%至6.6万辆 市占率从去年同期2.9%升至5.9% [5] - 上汽名爵在欧洲销量居中国车企首位 计划今年夏季公布欧洲工厂选址 初期产能规划10万辆 [7] - 长安汽车已在德国 荷兰及英国建立三大区域运营中心 并加入欧盟中国商会汽车工作组 [8] 欧洲建厂选址分析 - 匈牙利和西班牙是目前最受中国车企青睐的建厂地点 东欧国家因劳动力成本较低也成为考察热点 [8] - 匈牙利作为欧洲交通枢纽 对华友好 提供税收优惠 已吸引宁德时代等电池厂商投资 形成完整电动汽车产业链 [9][10] - 西班牙市场容量大 地理位置优越 政府推动电动化转型 奇瑞通过接手日产工厂实现快速投产 [15] 本土化生产模式比较 - 比亚迪采用绿地投资方式在匈牙利新建工厂 奇瑞选择棕地投资接手日产西班牙工厂 [6][9] - 独资模式可实现完全掌控但投入大周期长 合资模式可分担风险但存在管理权冲突 [16][17] - 欧洲政策制定者更欢迎棕地投资以提升现有产能利用率 避免裁员等问题 [18] 代表性企业具体布局 - 比亚迪匈牙利乘用车工厂规划产能15万辆 年内将投产4款车型 并设立欧洲总部和研发中心 [11][12] - 奇瑞与EV MOTORS合资工厂计划到2029年将产能扩大至15万辆 [13] - 零跑与Stellantis计划2026年在欧洲新地点投产 西班牙萨拉戈萨是潜在选址之一 [14] 行业长期趋势 - 目前在欧洲销售的中国汽车品牌约30多个 更多品牌准备进入 尽管短期受政策影响 长期不会放弃欧洲市场 [19] - 本土化生产是中国汽车产业从"产品出海"迈向"产业链出海"的关键一步 将重塑全球汽车产业格局 [3]
欧盟密谋:2030年租赁公司被逼上“电车断头路”?
36氪· 2025-07-21 16:54
欧盟电动车加速计划 - 欧盟正秘密筹划新规,要求租车公司和企业车队在2030年前将所有新车替换为电动车,比原定2035年全面禁售燃油车计划提前五年 [1] - 该政策针对租车公司(如赫兹、Sixt)和拥有大批公用车/员工用车的企业,因其购车决策集中且易受政策影响 [1][8][9] - 若实施将直接影响欧盟约60%的新车销量,人为创造庞大且稳定的电动车需求池 [3][10] 行业支持与反对意见 - 车企受益于政策提供的"保底市场",可加速规模化生产、降低成本并推动电动化转型 [11][12] - 租车行业强烈反对,指出充电桩不足、维修成本高、二手车残值低等问题将推高运营成本 [4][16][17] - 汽车制造商警告欧洲车企可能在中美竞争下丧失市场份额,呼吁更多政府补贴和实际支持 [6][31] 市场结构与成本影响 - 政策将导致2030年后大量二手电动车涌入市场,可能降低消费者门槛但冲击残值体系 [12][14] - 租赁公司面临"全生命周期成本"风险,包括新车投入高、二手车贬值快及维修网络不成熟 [15][16][19] - 电动车结构简化可能导致零部件供应链萎缩,传统燃油车岗位减少60万个 [24][25][27] 地缘政治与产业竞争 - 欧洲电池供应链依赖中国,政策可能变相利好中国电池巨头而非本土企业 [30][32][33] - 美国《通胀削减法案》吸引欧洲车企将投资转向北美,加剧欧洲制造业空心化风险 [34][35][29] - 欧盟本土电池厂(如Northvolt)在规模、成本上难以匹敌中美竞争对手 [32][34] 政策执行风险 - 秘密立法方式引发行业质疑,租赁公司可能联合游说导致政策大幅修改或搁置 [38][40][41] - 政策缺乏对充电基础设施、残值保障等关键问题的配套解决方案 [19][21][42] - 快速转型可能导致技能断层,传统工人难以适应电动车技术要求 [25][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