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二甲双胍
icon
搜索文档
二甲双胍为何能保护大脑?Nature子刊:二甲双胍改变线粒体相关代谢并增强人类少突胶质细胞功能
生物世界· 2025-09-08 08:00
二甲双胍的神经保护作用研究 - 二甲双胍是一种胍衍生物药物 自1957年起用于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 但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明确 目前仍是2型糖尿病最常用药物之一 且作为抗衰老药物在神经退行性疾病领域受到关注[2] - 爱丁堡大学研究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论文 揭示二甲双胍通过改变线粒体相关代谢增强人类少突胶质细胞功能 从而发挥神经保护作用[3][4] 多发性硬化症的病理机制 - 多发性硬化症患者大脑和脊髓出现局灶性脱髓鞘区域 导致神经元轴突失去髓鞘保护 引发神经传导速度减缓及神经元逐渐丢失[7] - 再髓鞘化过程可恢复传导速度和代谢支持能力 临床数据显示再髓鞘化程度提升与多发性硬化症致残率下降显著相关 但该过程效率有限 尤其在老龄患者中[7] - 髓鞘再生能力随年龄下降的核心原因是少突胶质前体细胞对促分化信号反应性降低[7] 二甲双胍的临床应用前景 - 二甲双胍能穿透血脑屏障 促进老年大鼠少突胶质前体细胞功能性再生 恢复其对促髓鞘再生分子的响应能力 目前正开展针对多发性硬化症、帕金森病和阿尔茨海默病的临床试验[8] - 研究采用人类干细胞来源少突胶质前体细胞 发现嵌合体模型最接近体内成年人少突胶质细胞状态 二甲双胍在所有模型中均增加髓磷脂蛋白和髓鞘生成[9] - 在嵌合体模型中 二甲双胍使移植人类细胞和小鼠轴突的线粒体面积增加 并伴随线粒体功能相关转录本提升 多发性硬化症患者捐赠大脑样本也显示类似转录本表达[9] - 二甲双胍对大脑的作用非细胞特异性 部分通过线粒体变化改变代谢 促进更多髓鞘生成 在人类、小鼠和大鼠多种细胞中均表现出与神经保护相关的积极补偿作用[9]
天津医科大学最新Cell子刊:这个基因可增强二甲双胍对肺癌的抗肿瘤作用
生物世界· 2025-08-31 12:06
研究背景与临床需求 - 肺癌是全球癌症相关死亡的首要原因 其中非小细胞肺癌占肺癌病例总数约85% [2] - 非小细胞肺癌5年总生存率仍处于21%-31%的低水平区间 当前治疗手段存在显著未满足需求 [2] C19orf12基因功能发现 - C19orf12基因在非小细胞肺癌中表达上调 且高表达水平与预后不良及转移潜能增强直接相关 [5] - 该基因编码的跨膜蛋白在线粒体膜蛋白相关神经退行性疾病中发生突变 会导致线粒体缺陷和铁死亡 [4] - 在人类乳腺癌和卵巢癌中已观察到C19orf12存在扩增现象 但其在癌症中的完整功能尚未明确 [4] 作用机制研究 - C19orf12通过抑制线粒体呼吸作用 减少三羧酸循环的葡萄通量 调控线粒体功能 [5] - 基因与LRPPRC蛋白发生相互作用 抑制其生物学功能 进而下调线粒体电子传递链基因表达 [5] - 具体表现为下调线粒体电子传递链复合物I和IV的表达 驱动葡萄糖代谢重编程 [7] 治疗应用价值 - C19orf12通过协同抑制线粒体呼吸作用 显著增强非小细胞肺癌细胞对二甲双胍抗肿瘤效应的敏感性 [6] - 高表达水平可作为预测二甲双胍治疗反应改善的生物标志物 具有重要临床转化潜力 [10] 研究意义总结 - 研究首次揭示C19orf12在非小细胞肺癌中作为线粒体代谢调控因子的关键作用 [10] - 发现为代谢重编程靶向治疗提供新方向 线粒体代谢成为癌症治疗吸引力靶点 [4]
我国学者研究发现:奶茶等高果糖饮食会加重炎症,而降糖药二甲双胍可逆转
生物世界· 2025-08-27 12:13
果糖摄入的健康影响 - 果糖具有甜度高、升糖指数低等优点,一度被认为是健康糖,被广泛添加到饮料和食品中[2] - 过去50年里果糖消费量大幅增加,主要由于高果糖玉米糖浆被广泛用作饮料和超加工食品的甜味剂[2] - 过量摄入果糖与高血糖、肥胖、2型糖尿病、脂肪肝以及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2] - 过量摄入果糖可能增加结直肠癌、胰腺癌、卵巢癌、肝癌等癌症发病风险,并与乳腺癌患者不良预后相关[2] - 过量摄入果糖还与焦虑症有关,尤其是在青少年中[2] 果糖对免疫系统的影响机制 - 高果糖摄入通过诱导代谢重编程促进辅助T细胞Th1和Th17的生成,从而加重炎症[3][4] - 果糖通过谷氨酰胺代谢依赖通路增强mTORC1激活,直接促进Th1和Th17细胞分化[7] - 活性氧诱导的TGF-β激活也参与果糖驱动的Th17细胞生成[7] - 常用降糖药二甲双胍可通过抑制mTORC1活化、减少ROS介导的TGF-β激活,逆转果糖诱导的Th1和Th17细胞生成[7] - 二甲双胍可作为一种体内治疗药物缓解高果糖摄入引发的T细胞炎症及结肠炎加重[7][9] 果糖与神经系统发育 - 生命早期摄入过多果糖会损害小胶质细胞的吞噬作用和神经发育[10][11] - 小时候摄入太多果糖可能直接影响大脑发育,增加将来患焦虑症风险[11] 果糖与肿瘤生长关系 - 果糖有助于体内肿瘤生长,但癌细胞通常缺乏代谢果糖所需的酶[13] - 肝脏将膳食果糖转化为脂质并进入血液,癌细胞利用这些脂质制造细胞增殖所需的膜[13] - 肝脏通过将膳食果糖转化为脂质,为癌细胞快速增殖供能,从而间接促进肿瘤生长[13] - 果糖抑制M1型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的极化,进而促进结直肠癌的发生和发展[15] - 果糖通过直接促进HK2和ITPR3的相互作用发挥功能,其抑制作用不依赖于下游代谢物[15] - 果糖本身可作为调控巨噬细胞极化的信号分子[15]
九州通: 九州通2025年半年度报告摘要
证券之星· 2025-08-26 20:17
核心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811.06亿元,同比增长5.10% [1]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增长19.70% [2] - 扣除非经常性净利润9.52亿元,同比下降19.34%,主要因防疫物资应收账款及医院客户账期延长导致减值准备增加 [2] - 剔除减值因素影响后,归母净利润15.87亿元(同比增长31.44%),扣非归母净利润10.94亿元(同比下降7.33%) [2][7] -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改善3.8亿元,因应收账款清收力度加大 [2][7] 业务板块表现 - 医药分销核心业务销售收入676.34亿元,同比增长6.04% [8] - 医药工业自产及OEM业务收入15.93亿元,同比增长10.77% [8][12] - 数字物流与供应链解决方案收入5.87亿元,同比增长24.66% [8][52] - 总代品牌推广业务(CSO)规模95.91亿元 [8][10] - 药九九B2B电商平台及零售电商服务平台收入106.36亿元,同比增长21.08% [8][24] 战略实施进展 - "三新两化"战略投入增加,药九九B2B、好药师零售、京丰制药等主体人工成本投入2.45亿元(同比增长21.62%) [3] - "三花"人才引进成本投入5520万元(同比增长110%),引进关键岗位人才553人 [9] - 公募REITs发行募集资金11.58亿元,公众认购倍数达1192倍,新增净利润4.38亿元 [2][37] - Pre-REITs首期募集16.45亿元,覆盖上海、杭州、重庆三处仓储资产(总建筑面积24万㎡) [39] 零售与数字化业务 - 好药师"万店加盟"门店数达31,535家,覆盖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 [18] - 加盟店销售额34.18亿元,同比增长41.30% [18] - B2C电商总代总销业务收入5.65亿元(同比增长13.96%),抖音/快手渠道增长95% [22][23] - 研发投入1.46亿元,推进AI技术在辅诊、客服、采购等场景应用 [9][33] 行业地位与ESG建设 - 公司位列《财富》"中国企业500强"第165位 [4] - 主体信用评级升至AAA(医药流通领域唯一民营AAA企业) [7] - ESG评级获万得AA、中诚信绿金A+等,捐赠善款及物资1137.81万元 [6] - 2024年度现金分红9.97亿元,上市累计分红及回购超60亿元 [5] 新兴业务拓展 - 医美业务收入5.83亿元(含税),同比增长48.64%,合作服务机构11,072家 [51] - 中药业务收入28.30亿元(含工业),同比增长19.05%,构建全产业链闭环 [46] - 医疗器械收入195.29亿元,同比增长18.34%,医疗设备销售36.4亿元(增41%) [42][44] - 九医诊所会员店超2,400家,AI辅诊平台月均使用5.1万次 [29][30]
3c型糖尿病治疗迎来新转机!英国研究锁定5类降糖药,PEI疗法成制胜关键
GLP1减重宝典· 2025-08-20 11:07
3c型糖尿病概述 - 胰腺源性糖尿病(3c型糖尿病)是由胰腺器质性病变引发的特殊糖尿病类型,包括急性/慢性胰腺炎、胰腺肿瘤、囊性纤维化等疾病及胰腺切除手术 [4] - 在欧美人群中占比高达5%-10%,成人发病率超过1型糖尿病 [4] 临床治疗现状与挑战 - 当前缺乏针对性治疗规范,多参照1型或2型糖尿病标准,仅建议早期启用胰岛素治疗并禁用可能诱发胰腺炎的肠促胰素药物 [5] - 多数患者难以获得精准有效的血糖管理方案 [5] 英国埃克塞特大学里程碑研究 - 基于英国全民健康数据库,首次系统评估口服降糖药对7084名3c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并与9.7万名2型糖尿病患者对照 [9] - 研究填补领域知识空白,为临床实践提供关键决策依据 [5] 核心研究发现 降糖效果与PEI关联性 - 无PEI患者HbA1c平均降低12.2 mmol/mol,效果与2型糖尿病相当 [10] - 合并PEI患者HbA1c仅降低9.4 mmol/mol,疗效显著下降 [10] - 无论胰腺疾病类型,只要存在PEI,降糖效果均会打折 [11] 五类口服降糖药表现 - 二甲双胍&磺脲类对PEI患者效果最差(比2型糖尿病疗效低4.2 mmol/mol) [12] - SGLT2抑制剂在PEI患者中减重效果更明显(比2型糖尿病多减1.4 kg) [12] - 磺脲类使PEI患者体重增长较少(比2型糖尿病少增1.1 kg) [12] 停药风险差异 - 无PEI患者停药风险与2型糖尿病相近(OR=1.08) [13] - 合并PEI患者停药风险翻倍(OR=2.03) [13] 临床启示与个体化治疗 - 无PEI的3c型糖尿病可优先考虑口服降糖药 [14] - 合并PEI患者需警惕疗效下降和停药风险,必要时调整方案或联合治疗 [14] - SGLT2抑制剂或更适合需减重的PEI患者,磺脲类可能减少体重增加风险 [14] 研究意义 - 为3c型糖尿病精准治疗提供重要依据,未来指南或需根据PEI状态制定差异化策略 [15]
逆转糖尿病两大黄金期,最全指南在此
GLP1减重宝典· 2025-08-16 11:04
糖尿病逆转的科学依据与关键机制 - 胰岛β细胞并非完全不可再生,存在"储备细胞",部分功能受损细胞处于"休眠"状态而非彻底死亡 [3] - 即使糖尿病病程长达10年,患者体内仍可能保留约50%的胰岛β细胞,仅需30%细胞维持正常功能即可稳定血糖 [3] - 持续高血糖引发"糖毒性"抑制胰岛β细胞功能,但长期血糖稳定可逆转毒性作用并激活休眠细胞 [3] 糖尿病逆转的黄金窗口期 - 糖尿病前期和确诊初期是逆转病情的两大关键窗口期,此时高血糖毒性未造成不可逆损伤 [5] - 病程5年内患者满足特定条件仍有望逆转:排除自身免疫性糖尿病、超重(BMI≥25)、空腹C肽>1.1ng/ml、餐后C肽>2.5ng/ml [5] - 腹型肥胖者通过减重10%可打破"脂肪异位沉积"恶性循环,显著改善胰岛功能 [5] 糖尿病前期逆转策略 - 早期识别6个预警信号:餐后异常疲倦、皮肤瘙痒、口渴多饮、食欲亢进体重波动、视力模糊 [6] - 确诊标准包括空腹血糖6.1-7.0mmol/L、糖耐量试验2小时血糖7.8-11.1mmol/L或糖化血红蛋白5.7%-6.4% [6] - "211餐盘法"可使糖尿病前期进展风险降低58%:2份非淀粉蔬菜+1份优质碳水+1份优质蛋白 [7] 运动与代谢调节 - 碎片化运动(每日3-5次,每次10-15分钟)效果优于单次长时间运动,采用"有氧+抗阻+柔韧"组合模式 [9] - 运动强度应保持"谈话测试"标准(微喘但能完整说话),避免黎明现象和胰岛素作用高峰时段 [10] - 三位一体干预方案(饮食+运动+监测)在临床研究中显示76%的糖尿病前期逆转率 [10] 科学用药策略 - 新确诊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未达标时,短期(8-12周)联合药物治疗可提升逆转成功率,包括GLP-1受体激动剂、二甲双胍、SGLT2抑制剂三联疗法 [11] - 血糖严重升高者(空腹≥11.1mmol/L或HbA1c≥10%)可采用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肥胖患者(BMI≥32.5)可考虑代谢手术(60%术后长期缓解) [12] - 现代降糖药物多靶点干预:GLP-1调节食欲保护β细胞,SGLT2抑制剂减轻氧化应激,胰岛素强化治疗提供β细胞修复机会 [13]
银诺医药-B招股 预计8月15日挂牌
证券时报网· 2025-08-07 08:11
银诺医药-B计划全球发售3655.64万股H股,其中香港发售365.58万股,国际发售3290.06万股。招股期为 2025年8月7日至8月12日,发售价为每股18.68港元,中信证券和中金公司(601995)担任联席保荐人, 预计股份将于2025年8月15日在联交所开始买卖。 GLP-1疗法市场前景广阔,预计全球市场规模将从2024年的147亿美元增长至2028年的338亿美元,中国 市场增速更快,预计将从2024年的4亿元人民币增长至2028年的207亿元人民币。 银诺医药专注于糖尿病和其他代谢性疾病的候选药物研发,核心产品依苏帕格鲁肽α已于2025年1月在 中国获批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并于2月开始商业化。该药物是中国首款获批的国产人源长效GLP-1受体 激动剂,可作为单药治疗或与二甲双胍联合使用。 ...
爆火全球的司美格鲁肽,至高降低阿尔茨海默病患病风险67%!
GLP1减重宝典· 2025-08-01 16:32
GLP-1药物在预防痴呆方面的研究 - GLP-1受体激动剂在预防痴呆方面效果优于二甲双胍,整体痴呆发病率降低10%,阿尔茨海默病风险降低12%,非血管性痴呆风险降低25% [2][4][6] - 研究规模为两组各87,229名2型糖尿病患者,平均年龄58岁,连续服药至少6个月 [4] - GLP-1组的痴呆发病率为2.5%(2,130人),二甲双胍组为5%(4,215人) [4] - 保护作用在60岁以上人群、女性和白人患者中最为显著 [6] - GLP-1组的死亡率为5%,显著低于二甲双胍组的9% [6] 司美格鲁肽预防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 - 司美格鲁肽可降低阿尔茨海默病风险达40-70% [9][12] - 研究纳入1,094,761名患者,其中17,104名使用司美格鲁肽 [11] - 与胰岛素相比,司美格鲁肽组AD风险降低67%(HR 0.33) [12] - 与其他GLP-1RA相比,司美格鲁肽组AD风险降低41%(HR 0.59) [12] - 保护效果在30天内显现并持续3年 [17] 作用机制 - GLP-1药物可穿越血脑屏障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 [6] - 可能通过增加自噬和脑葡萄糖摄取保护认知功能 [18] - 临床前研究表明可阻止Aβ斑块和tau缠结增殖 [18] - 可能通过降低神经炎症、增强胰岛素敏感性和改善脑血管功能发挥作用 [6] 研究局限性 - 观察性研究设计可能存在未控制的混杂因素 [22] - 随访期仅3年,可能不足以反映长期认知变化 [8][22] - 缺乏药物依从性和认知障碍跟踪数据 [22]
研判2025!中国口服降糖药行业市场规模、采集情况及企业格局分析:口服降糖药市场在集采与创新的拉锯中迎来分水岭[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7-04 09:15
口服降糖药行业概述 - 口服降糖药分为促进胰岛素分泌类(磺脲类、格列奈类、DPP-4i、GLP-1RA)和其他机制类(双胍类、TZD、α-糖苷酶抑制剂、SGLT2i、GKA、PPAR泛激动剂)[1][2] - 全球20~79岁糖尿病患者2024年达5.89亿人,预计2050年增至8.53亿,其中中国患者1.48亿(占全球25%),印度8980万、美国3850万分列二三位[1][4] - 中国糖尿病患病率30年内翻倍,主因不健康生活方式、肥胖率上升及老龄化加剧[4] 市场规模与竞争格局 - 中国口服降糖药2024年市场规模361亿元,外资主导(阿斯利康、中美华东、默沙东、拜耳合计占超50%),阿斯利康份额约20%[1][18] - 国家集采持续推进,第十批(2024年)纳入利格列汀等3品种,平均降幅达88.5%,累计涉及86家企业[15][16] - 糖尿病医疗支出2024年中国达1.20万亿元(全球占比16.6%),仅次于美国[8] 产品与技术发展 - 主流口服降糖药包括二甲双胍(改善胰岛素抵抗)、DPP-4i(提升GLP-1水平)、SGLT2i(促尿糖排泄)等,适应症差异显著[12][14] - 创新方向聚焦GKA(激活葡萄糖激酶)、PPAR泛激动剂(调节血糖血脂)及复方制剂(如西格列汀二甲双胍)[20] - DPP-4抑制剂因疗效安全性优势渗透率提升,国产仿制药加速替代进口垄断[20] 相关企业 - 上市企业:华东医药、海思科、九典制药、宏源药业、信立泰[2] - 本土企业通过研发创新逐步提升市场份额,但当前竞争力仍集中于外资龙头[18][20]
掌握这12项关键指标,糖友管理病情科学控糖不再难!
GLP1减重宝典· 2025-07-02 16:37
糖尿病管理核心指标 - 空腹血糖应控制在4.4-7.0mmol/L,超过7.0mmol/L需调整夜间控糖策略 [5] - 餐后血糖理想范围为7.8-10.0mmol/L,持续偏高需优化碳水化合物摄入 [5] - 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血糖控制金标准,目标值<7.0% [5] 血压与血脂管理 - 血压需严格控制在130/80mmHg以下,合并肾病者建议更低目标 [6] - LDL-C需低于2.6mmol/L(合并心血管疾病者<1.8mmol/L) [6] - 甘油三酯应<1.7mmol/L,HDL-C男性>1.0mmol/L、女性>1.3mmol/L [6] 代谢综合管理 - BMI建议维持在18.5-24.0,腰围男性<90cm、女性<85cm [7] - 尿微量白蛋白(UACR)正常值<30mg/24h,30-300mg提示早期肾损伤 [14] - 每年需进行眼底检查、足部神经评估和牙周检查以预警并发症 [7] 内脏脂肪与肾功能 - 男性腰围≥90cm、女性≥85cm提示内脏脂肪超标,需通过有氧运动结合抗阻训练改善 [8] - eGFR<60ml/min/1.73㎡提示肾功能中度受损,需启动肾脏保护方案 [14] - 血肌酐参考范围:男性53-106μmol/L、女性44-97μmol/L [14] 肝功能与尿酸管理 - 糖尿病患者合并脂肪肝比例达70%,ALT和AST理想值均应<40U/L [10] - 男性尿酸应<420μmol/L,女性<360μmol/L,需限制高嘌呤食物和果糖摄入 [11] - 建议每日饮水2000ml以上以降低尿酸水平 [11] 心血管与神经病变 - 糖尿病患者冠心病风险是普通人的2-4倍,需每年至少一次心电图检查 [12] - 神经传导速度检测:运动神经50-60m/s,感觉神经40-50m/s [13] - 血糖波动是神经病变主因,强化血糖控制可延缓病情进展 [13] 诊断标准与监测体系 - 糖尿病诊断标准包括空腹血糖≥7.0mmol/L或糖耐量试验2小时血糖≥11.1mmol/L [20] - 糖化血红蛋白≥6.5%可作为诊断依据,但需静脉血检测确认 [20] - 建议建立三级监测体系:每日自测血糖、每月监测血压体重、每季度全面检查 [19] 生活方式管理策略 - 饮食采用"三低一高"原则:低GI(<55)、低饱和脂肪、低钠、高膳食纤维 [18] - 运动推荐"1357"原则:每天1次30分钟运动,每周5天,心率维持在(220-年龄)×70% [19] - 药物治疗需个体化,二甲双胍仍是一线首选,SGLT-2抑制剂具心肾保护作用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