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收类理财
搜索文档
理财登2025Q3季报解读:规模站上新台阶,存款仓位创历史新高
开源证券· 2025-10-24 15:43
投资评级 - 行业投资评级:看好(维持)[1] 核心观点 - 理财行业在“存款搬家”催化下规模恢复较高增速,截至2025年第三季度末规模达32.13万亿元,创历史新高,预计年末将增长至33.6万亿元 [4] - 资产配置策略转向防御,增配现金及银行存款以筑牢低波安全垫,其占比在2025年第三季度末升至27.5%的历史最高水平,同时理财支持实体经济的比例持续下降至65%的新低 [6][35] - 行业竞争格局重塑,非持牌银行机构理财市占率首次低于10%,中小银行持续退出理财市场并转向纯代销模式,未来通过客户分层和丰富产品线来应对资产欠配压力并把握多资产机遇 [7][8][57] 负债端分析 - 截至2025年第三季度末,理财市场规模为32.13万亿元,年内增长2.18万亿元,同比增长9.42%,增速略高于2025年第二季度,与第一季度持平 [14] - 基于历史规律及当前股市分流效应减弱、存款利率较低的环境,预计2025年第四季度理财规模增长可能高于历年同期,达到约1.5万亿元,推动年末总规模至33.6万亿元 [4][14] - 2025年第三季度理财为投资者创造收益1792亿元,环比微降,但新发产品平均单只募集规模环比上升至22.64亿元,显示“存款搬家”意愿强烈 [5][20] - 收益率方面,2025年9月固收类理财近1年收益率为2.42%,较3年期定存实际利率高出约72个基点,现金管理类理财7日年化收益率为1.33%,流动性优于定存 [5][20] 资产端分析 - 2025年第三季度末,现金及银行存款在理财资产配置中占比达27.5%,为有统计以来最高值,当期新增投资资产中超90%由该类资产贡献 [6][25] - 债市震荡环境下,理财减少了同业存单、债券、权益、公募基金的持仓比例,转而增配存款和回购类资产以追求稳定收益 [6][25] - 理财对同业存单和利率债的配置需求依然较大,截至2025年10月22日的数据显示,其净买入规模已接近或超过2024年同期水平 [6][34] - 受“赎回费新规”影响,理财对公募基金的需求发生结构性变化,可能更多转向ETF、摊余成本法债基和基金专户 [6][28] - 理财支持实体经济的比例持续走低,截至2025年9月末,通过债券、非标等资产支持实体的比例降至65%,占社融存量比例为4.80% [35] 行业竞争格局 - 非持牌银行机构的理财市占率在2025年第三季度末降至8.87%,规模为2.85万亿元,首次低于10% [7][37] - 理财子公司牌照发放持续收紧,自2023年底以来无新牌照获批,部分中小银行选择联合申设或提前退出市场,2025年第三季度末有存续产品的银行机构环比减少13家至181家 [7][41] - 中小银行理财业务规模效应不足,产品线单一,平均单家规模较小,促使更多银行转向纯代销模式,截至2025年第三季度末,已转向或正转向纯代销的银行数量显著增加 [45][48] - 银行代销理财业务成为中收增长点,2025年9月全市场有583家机构跨行代销理财公司产品,较2024年同期增加35家,招商银行2025年第二季度代销理财收入占财富管理中收的37% [51][54] 行业展望与策略 - 面对高息资产减少、监管整改及资产欠配压力,理财行业需坚守绝对收益目标,策略包括加大客户分层和丰富产品线 [8][57] - 低波产品(如配置存款、同业存单、短债)仍是吸收存款流出的基本盘,而基金投资偏好因新规转向ETF/摊余债基/专户,权益投资作为长期趋势仍处于探索阶段 [8][57] - 行业需应对保险通道协议存款集中到期、信托平滑工具整改等挑战,并通过灵活交易利率债、增配二级债基等方式增厚收益 [56][62]
近1月收益率高达12.01%,银行、理财公司国庆猛推存续产品|华夏双节观察
华夏时报· 2025-09-30 14:01
营销策略转变 - 银行与理财公司正紧抓国庆中秋双节假期理财窗口 以“14天收益连享”等口号力推闲钱理财产品 [2] - 与往年新发“国庆专属”理财产品不同 今年理财公司主推存续理财产品并以亮眼历史收益表现吸引投资者 [2] - 平安理财 招银理财 浦银理财等十余家理财公司及多家银行纷纷推出“假日理财”主题营销 推介产品涵盖现金管理类 固收 混合及权益类 [3] - 推荐产品多为风险等级较低 封闭期较短的现金管理类理财和固收类理财 持有期多为7天 14天 30天 部分达3个月至1年 风险等级以低风险和中低风险为主 [3][4] - 投资者若想在假期获取收益 需在假期前将资金转入完成购买 因为现金理财和短债理财底层资产在非交易日仍可能持续积累票息收益 [4] - 在中国理财网搜索“中秋”“国庆”字眼 仅发现中邮理财 农银理财的两只2021年及2020年发行的产品处于存续期 未见今年新发节日专享产品 [4] 产品收益率表现 - 被推介理财产品历史收益率表现突出 例如工银理财一款固收类产品近一个月年化收益率达12.01% 成立以来年化收益率达8.42% [6] - 徽银理财一款最低持有期7天产品成立以来年化收益达7.43% 近一个月年化收益为6.96% [6] - 交银理财推荐的8款日开型产品成立以来年化收益率均在4%以上 其中一款R2风险等级产品达5.73% 另一款99天持有期产品达5.64% [6] - 平安理财推介的两款产品成立以来年化收益率分别为5.79%和5.94% [6] - 上述推荐产品收益率显著高于市场平均水平 理财公司存续开放式固收类产品近1个月年化收益率平均为2.49% 现金管理类产品近7日年化收益率平均为1.28% [7] 行业趋势与背景 - 节日主题专属理财产品降温与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进程逐步成熟 客户选择趋于理性有关 [2][5] - 银行理财产品均不保本 向客户披露业绩比较基准等不代表实际收益的指标 使节日专属理财吸引力难以从收益层面体现 [5] - 在利率下行 底层资产收益率普遍承压背景下 理财产品收益率空间整体遭压缩 过去以较高业绩比较基准吸引客户的节假日理财产品失去比较优势 [5] - 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深化且受市场环境影响遭遇几轮净值回撤后 投资者更加关注收益稳健 中低风险的理财产品 [7] - 理财公司因此倾向于向投资者推荐存续期表现稳定的产品 [7]
存款搬家继续!8月非银存款再增万亿,哪些产品受欢迎?
搜狐财经· 2025-09-12 19:49
货币供应量 - 8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331.98万亿元,同比增长8.8% [2][6] - 8月末狭义货币M1余额111.23万亿元,同比增长6%,增速环比提升0.4个百分点,连续4个月提速 [2][6] - M1与M2增速“剪刀差”持续收窄,表明市场流动性充裕且企业活期资金活跃度提升 [6] 人民币贷款 - 8月新增人民币贷款5900亿元,同比少增3100亿元 [6] - 居民部门当月新增人民币贷款303亿元,其中短期贷款新增105亿元(同比少增611亿元),中长期贷款新增200亿元(同比少增1000亿元) [6] - 企(事)业单位当月新增人民币贷款5900亿元,其中短期贷款新增700亿元(同比多增2600亿元),中长期贷款4700亿元(同比少增200亿元) [6] 存款变动 - 8月末人民币存款余额322.73万亿元,同比增长8.6% [7] - 居民存款当月增加1100亿元,同比少增6000亿元 [2][7] - 非银金融机构存款当月增加1.18万亿元,同比多增5500亿元 [2][7] - 7月居民单月存款减少1.11万亿元,非银金融机构存款单月增加2.14万亿元 [6] 存款搬家现象分析 - 存款搬家由存款利率调降、监管禁止手工补息、股市上涨等因素驱动 [8] - 股市大幅上涨期间存款搬家显著,且股市回落后该现象通常仍会持续一段时间 [8] - 货币基金与债券基金净值增速在2025年显著下降,固收类理财因收益率优势规模仍增长 [9] - 保险产品在预定利率调降前因“炒停售”保费收入增速高,调降后吸引力边际降低 [9] - 股票等权益类、混合类基金资产净值保持高速上涨,理财、固收+、权益等产品对资金吸引较大 [9][10]
7月份非银存款大幅多增原因几何?
证券日报· 2025-08-18 00:25
A股市场行情 - 8月11日至8月15日A股呈强势上涨趋势,上证指数一度站上3700点 [1] - 7月份A股新增开户数196.36万户,同比增长超70%,今年以来累计新开户1456.13万户 [2] 存款变动情况 - 前7个月人民币存款增加18.44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9.66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增加3109亿元,财政性存款增加2.02万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增加4.69万亿元 [1] - 7月份人民币存款增加5000亿元,住户存款减少1.11万亿元,非银存款增加2.14万亿元,去年同期分别为减少3300亿元和增加7500亿元 [1] - 今年7月份住户存款同比多减7800亿元,非银存款同比多增1.39万亿元 [1] 资金流向分析 - 7月份居民存款大规模向理财回流,叠加股市上行,是非银存款和居民存款"一增一减"的主要原因 [1] - 居民存款向理财、基金、股票等资产转移趋势显著,资金通过理财产品、券商保证金等渠道流向资本市场 [2] - 在A股赚钱效应较强的情况下,存款流入A股是大势所趋,部分资金通过广义基金产品入市推动资本市场发展 [2] 市场参与度与风险偏好 - 7月份A股开户数同比增长超70%反映市场活跃度提升,但多数资金仍主要投资债券型基金、固收类理财,直接入市比例有限 [2] - 降息推动部分资金转向非银产品,风险偏好较高的资金直接或间接增配权益市场,可能持续扩大股市资金池 [2]
债牛预期生变,存款或加速搬家
西部证券· 2025-08-17 16:27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 本轮存款搬家仍在持续 7月力度强于去年同期 居民和企业存款合计减少2.56万亿 创4年新高 资金流向固收+和权益市场 [2][12] - 债牛预期转变 曲线陡峭化上行 或引发第二轮赎回潮 建议控制久期 [3][24] 各部分总结 复盘综述与债市展望 - 本周市场风险偏好推升 权益大涨 债市情绪承压、曲线熊陡 10Y、30Y国债利率分别上行6bp、9bp [11] - 存款搬家持续 7月加速 资金流向固收+和权益资产 成为权益走牛推手 [2][16] - 债市展望方面 基本面利好钝化 资金面充裕 机构资金与存款搬家 债牛预期转变 建议控制久期 配置中短久期信用债 [3][24] 债市行情复盘 资金面 - 央行公开市场净回笼4149亿元 资金利率上行 下周到期量小于前一周 [25] 二级走势 - 本周收益率上行 除3m、3y外国债利率均上行 除3y - 1y、7y - 5y、30 - 20y外期限利差均走阔 10Y国债、10Y国开债新老券利差走窄 30Y国债次活跃券与活跃券利差走阔 [34][37] 债市情绪 - 全样本债基、利率债基久期中位数下降 分歧度小幅上升 超长债换手率回升 50Y - 30Y、20Y - 30Y国债利差走阔 银行间杠杆率降至107.5% 10年国开债隐含税率走阔 [44] 债券供给 - 本周利率债净融资下降 下周10Y国债、30Y特别国债新券首发 地方政府债发行规模增加 同业存单净融资额转负 发行利率小幅升至1.61% [59][64] 经济数据 - 7月贷款负增长 社融增速有韧性 内需走弱 社零增长放缓、地产投资跌幅走阔 8月以来港口吞吐量重返强势 工业生产边际修复 [69][70] 海外债市 - 美国7月核心CPI创半年来新高 零售销售平稳增长 美联储戴利暗示可能降息 中日债市下跌 新兴市场涨多跌少 [81][82] 大类资产 - 沪深300指数走强 本周大类资产表现为中证1000>沪深300>沪铜>可转债>中资美元债>原油>美元>中债>螺纹钢>沪金>生猪 [85] 政策梳理 - 央行发布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阐述上半年政策效果 提及新增贷款结构转变和金融支持促消费 [88] - 九部门印发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 三部门印发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 [90][91] - 中美发布经贸会谈联合声明 双方再次暂停实施24%关税90天 [92]
理财规模跟踪月报(2025年5月):5月理财规模小幅增长-20250608
华源证券· 2025-06-08 14:36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 2025年5月理财规模小幅增长,6月或季节性下降,7月有望因存款利率下调而大幅增长 [2][10] - 前5个月多数理财公司规模增长,部分股份行和城农商行增幅亮眼 [2][11] - 5月固收理财收益率环比回落,后续或降至2%左右 [2][25] - 债市震荡,建议关注收益率2%以上的5Y信用债,同时关注港股金融股机会 [2][33]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5月理财规模小幅增长 - 测算截至2025年5月末理财规模31.5万亿元,较上年末增1.58万亿,较上月末增0.19万亿 [2][5] - 2025年1 - 5月各月理财规模增量有波动,3月降1.11万亿,4月增2.2万亿,5月增0.19万亿超2021 - 2024年5月平均增量 [2][10] - 2024年理财规模增量3.15万亿,各季度增量不同,24Q2增量较大 [9] 前5个月理财公司理财规模普遍增长 - 截至2025年5月末,理财规模前三为招银、兴银和信银理财,部分大行理财公司规模增长,工、农、中银理财有望进2万亿阵营 [11] - 股份行中恒丰、渤银、民生理财和光大理财前5个月规模增幅亮眼,恒丰理财增幅25.5%居首 [14] - 城农商行中苏银理财规模领跑,宁银理财增幅25%居首,宁银、杭银等理财规模较年初增幅超10% [15] 2025年5月固收理财收益率情况 - 2025年5月理财公司新发人民币固收类理财平均业绩比较基准下限2.28%,后续或进一步下行 [18] - 截至6月1日,理财公司现金管理类理财平均近7日年化收益率1.38%,货币基金1.27%,5月现金管理类理财收益率小幅下行 [21] - 5月债市震荡,纯固收理财平均年化收益率降至3.01%,未来固收类理财产品收益率预计降至2%左右 [25] 投资建议:债市震荡,利差或压缩 - 2024年银行计息负债率下行快,2025年5月政策利率下调,主要银行存款利率进一步下调 [26] - 债券收益率下降使银行面临收益倒挂问题,预判下半年10Y国债收益率区间1.6% - 1.8%,债市窄幅震荡 [27] - 全国性银行三五年定期存款平均利率是5年期AAA信用债收益率中枢,存款利率下调利好信用债 [30] - 建议关注收益率2%以上的5Y信用债,同时关注港股金融股机会,2026年商业银行净息差可能企稳 [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