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金管理类理财
搜索文档
理财登2025Q3季报解读:规模站上新台阶,存款仓位创历史新高
开源证券· 2025-10-24 15:43
投资评级 - 行业投资评级:看好(维持)[1] 核心观点 - 理财行业在“存款搬家”催化下规模恢复较高增速,截至2025年第三季度末规模达32.13万亿元,创历史新高,预计年末将增长至33.6万亿元 [4] - 资产配置策略转向防御,增配现金及银行存款以筑牢低波安全垫,其占比在2025年第三季度末升至27.5%的历史最高水平,同时理财支持实体经济的比例持续下降至65%的新低 [6][35] - 行业竞争格局重塑,非持牌银行机构理财市占率首次低于10%,中小银行持续退出理财市场并转向纯代销模式,未来通过客户分层和丰富产品线来应对资产欠配压力并把握多资产机遇 [7][8][57] 负债端分析 - 截至2025年第三季度末,理财市场规模为32.13万亿元,年内增长2.18万亿元,同比增长9.42%,增速略高于2025年第二季度,与第一季度持平 [14] - 基于历史规律及当前股市分流效应减弱、存款利率较低的环境,预计2025年第四季度理财规模增长可能高于历年同期,达到约1.5万亿元,推动年末总规模至33.6万亿元 [4][14] - 2025年第三季度理财为投资者创造收益1792亿元,环比微降,但新发产品平均单只募集规模环比上升至22.64亿元,显示“存款搬家”意愿强烈 [5][20] - 收益率方面,2025年9月固收类理财近1年收益率为2.42%,较3年期定存实际利率高出约72个基点,现金管理类理财7日年化收益率为1.33%,流动性优于定存 [5][20] 资产端分析 - 2025年第三季度末,现金及银行存款在理财资产配置中占比达27.5%,为有统计以来最高值,当期新增投资资产中超90%由该类资产贡献 [6][25] - 债市震荡环境下,理财减少了同业存单、债券、权益、公募基金的持仓比例,转而增配存款和回购类资产以追求稳定收益 [6][25] - 理财对同业存单和利率债的配置需求依然较大,截至2025年10月22日的数据显示,其净买入规模已接近或超过2024年同期水平 [6][34] - 受“赎回费新规”影响,理财对公募基金的需求发生结构性变化,可能更多转向ETF、摊余成本法债基和基金专户 [6][28] - 理财支持实体经济的比例持续走低,截至2025年9月末,通过债券、非标等资产支持实体的比例降至65%,占社融存量比例为4.80% [35] 行业竞争格局 - 非持牌银行机构的理财市占率在2025年第三季度末降至8.87%,规模为2.85万亿元,首次低于10% [7][37] - 理财子公司牌照发放持续收紧,自2023年底以来无新牌照获批,部分中小银行选择联合申设或提前退出市场,2025年第三季度末有存续产品的银行机构环比减少13家至181家 [7][41] - 中小银行理财业务规模效应不足,产品线单一,平均单家规模较小,促使更多银行转向纯代销模式,截至2025年第三季度末,已转向或正转向纯代销的银行数量显著增加 [45][48] - 银行代销理财业务成为中收增长点,2025年9月全市场有583家机构跨行代销理财公司产品,较2024年同期增加35家,招商银行2025年第二季度代销理财收入占财富管理中收的37% [51][54] 行业展望与策略 - 面对高息资产减少、监管整改及资产欠配压力,理财行业需坚守绝对收益目标,策略包括加大客户分层和丰富产品线 [8][57] - 低波产品(如配置存款、同业存单、短债)仍是吸收存款流出的基本盘,而基金投资偏好因新规转向ETF/摊余债基/专户,权益投资作为长期趋势仍处于探索阶段 [8][57] - 行业需应对保险通道协议存款集中到期、信托平滑工具整改等挑战,并通过灵活交易利率债、增配二级债基等方式增厚收益 [56][62]
近1月收益率高达12.01%,银行、理财公司国庆猛推存续产品|华夏双节观察
华夏时报· 2025-09-30 14:01
营销策略转变 - 银行与理财公司正紧抓国庆中秋双节假期理财窗口 以“14天收益连享”等口号力推闲钱理财产品 [2] - 与往年新发“国庆专属”理财产品不同 今年理财公司主推存续理财产品并以亮眼历史收益表现吸引投资者 [2] - 平安理财 招银理财 浦银理财等十余家理财公司及多家银行纷纷推出“假日理财”主题营销 推介产品涵盖现金管理类 固收 混合及权益类 [3] - 推荐产品多为风险等级较低 封闭期较短的现金管理类理财和固收类理财 持有期多为7天 14天 30天 部分达3个月至1年 风险等级以低风险和中低风险为主 [3][4] - 投资者若想在假期获取收益 需在假期前将资金转入完成购买 因为现金理财和短债理财底层资产在非交易日仍可能持续积累票息收益 [4] - 在中国理财网搜索“中秋”“国庆”字眼 仅发现中邮理财 农银理财的两只2021年及2020年发行的产品处于存续期 未见今年新发节日专享产品 [4] 产品收益率表现 - 被推介理财产品历史收益率表现突出 例如工银理财一款固收类产品近一个月年化收益率达12.01% 成立以来年化收益率达8.42% [6] - 徽银理财一款最低持有期7天产品成立以来年化收益达7.43% 近一个月年化收益为6.96% [6] - 交银理财推荐的8款日开型产品成立以来年化收益率均在4%以上 其中一款R2风险等级产品达5.73% 另一款99天持有期产品达5.64% [6] - 平安理财推介的两款产品成立以来年化收益率分别为5.79%和5.94% [6] - 上述推荐产品收益率显著高于市场平均水平 理财公司存续开放式固收类产品近1个月年化收益率平均为2.49% 现金管理类产品近7日年化收益率平均为1.28% [7] 行业趋势与背景 - 节日主题专属理财产品降温与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进程逐步成熟 客户选择趋于理性有关 [2][5] - 银行理财产品均不保本 向客户披露业绩比较基准等不代表实际收益的指标 使节日专属理财吸引力难以从收益层面体现 [5] - 在利率下行 底层资产收益率普遍承压背景下 理财产品收益率空间整体遭压缩 过去以较高业绩比较基准吸引客户的节假日理财产品失去比较优势 [5] - 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深化且受市场环境影响遭遇几轮净值回撤后 投资者更加关注收益稳健 中低风险的理财产品 [7] - 理财公司因此倾向于向投资者推荐存续期表现稳定的产品 [7]
《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半年报告(2025年上)》点评:2Q平稳收官 下半年还有哪些关注点?
新浪财经· 2025-07-27 20:29
规模变化 - 25Q2末理财余额30.67万亿,较年初增长2.4%,上半年增量0.72万亿 [1] - 2Q单季理财规模增量1.53万亿,低于上年同期1.89万亿但高于2021-23年0.64万亿的中枢 [1] - 现金管理类理财2Q末余额6.4万亿,较年初减少0.9万亿,在开放式产品中占比25.8% [6] 产品特征 - 开放式产品上半年规模增量0.62万亿,贡献总增量的86.1%,2Q末占比80.9% [5] - 最小持有期型和每日开放型产品贡献2Q开放式产品增量的71%和31.2% [5] - 封闭式产品平均期限拉长至377-489天,1年以上产品占比72.9% [5] - 固收类产品占比97.2%,规模29.81万亿,混合类和权益类分别增长400亿和100亿 [8] - 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产品余额200亿,较年初增加100亿 [9] 资产配置 - 债券类资产18.33万亿,占比55.6%,信用债和同业存单分别下降4200亿和900亿 [11] - 现金及银行存款8.18万亿,占比24.8%,较年初增加5000亿 [11] - 公募基金配置1.38万亿,季内大增4500亿,占比4.2% [12] - 利率债持仓较年初增加2400亿至9900亿,年内或突破1万亿 [11] 理财公司动态 - 理财公司产品规模27.48万亿,占比89.6%,较年初提升1.8pct [4] - 已开业理财公司32家,母行代销占比65%-67%,全市场代销机构569家 [4] 收益率表现 - 上半年理财产品平均年化收益率2.12%,现金管理类理财6月近7日年化收益率1.45% [2][6] - 固定收益类理财近1个月年化收益率2.6%,显著高于现金管理类产品 [6] 市场趋势 - 存款"降息"推动资金流向理财,但5月增量2000亿低于去年同期3900亿 [3] - 估值整改接近尾声,"真净值"模式或加剧收益波动 [14] - 理财机构评级将侧重资管能力,含权产品占比和达基率成考核重点 [16]
理财档案|选现金类产品 不要迷信高收益
广州日报· 2025-07-11 00:03
现金类产品市场概况 - 在银行存款利率下行背景下,现金类产品因申赎灵活、风险较低、收益稳定受到投资者关注,主要包括现金管理类理财和货币基金,部分产品7日年化收益率高达近3%,跑赢银行活期和定期存款 [1] - 现金管理类理财由银行或银行理财子公司发行,货币基金由公募基金发行,两者均适合低风险、高流动性需求的投资者 [2] - 截至7月9日,全市场现金管理类理财7日年化收益率平均为1.38%,部分银行产品达近3%,货币基金平均收益率约为1.25% [2] 现金类产品收益与风险特征 - 现金管理类理财收益略高于货币基金,因投资范围更广,但两类产品在流动性、申赎机制等监管政策趋同下,收益与风险差距逐渐缩小 [2] - 现金类产品本质为理财产品非保本存款,极端市场环境下可能亏损,需关注流动性设计如申购赎回确认日及到账时间,部分产品确认或到账时间可能延迟 [4] - 产品收益普遍较低,资金量需达数万元以上才能体现明显收益差距,建议通过7日年化收益率和万份收益评估短期收益水平及稳定性 [4] 投资策略建议 - 优先选择大型机构发行的产品,因其风控更完善、稳定性更高,同时关注管理费、申购赎回费等费用以提升实际收益 [2][4] - 资金使用需求不确定时优先选择流动性强的产品,若需提高组合收益,需根据风险偏好在股票、债券、黄金等大类资产中均衡配置 [2][4]
5月央行信贷收支表要点解读:非银存款高增背后:同业扩表与存款搬家
开源证券· 2025-06-19 15:49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看好(维持)[1] 报告的核心观点 - 随着降准、降息落地及关税政策调整,看好稳增长政策驱动下信用环境修复,判断2025年全年贷款增量同比或基本持平,预计2025年银行经营业绩表现基本稳定,营收和净利润增速稳步回升,继续看好稳定股息的红利策略持续性 [8]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负债端 - 4 - 5月大行非银存款累计新增2.6万亿元,5月延续4月非银存款大幅增长态势,推动存贷增速差继续向上修复,反映银行阶段性向非银同业扩表以及存款降息后搬家效应初步显现 [4] - 5月“对其他金融机构债权”增加6226亿元,较4月增量明显修复,或反映银行向非银融出恢复,以及部分银行提前增加短期资产储备,脱媒现象或陆续反映 [4] - 居民存款或主要分流至风险偏好接近的现金管理类、短债理财,股市涨幅缓慢时分流存款效能较弱,5月“对其他金融性公司负债”和“计入M2的存款”增幅接近,居民存款暂时转向货基不多 [4] - 需关注银行在存款搬家过程中负债期限缩短、稳定性减弱的可能,银行不愿吸收长期定存,一般性存款大量转移向同业存款或给流动性管理带来压力 [5] 资产端 - 5月大行票据融资同比少增2018亿元,冲量贴现减少,部分银行依靠短贷冲量,5月中小行短贷同比多增1614亿元 [6] - 5月中小行债券投资同比大幅多增5900亿元,若下阶段银行负债成本能有效下移,看好负carry压力减轻下的银行配债需求恢复,2025年农商行配债力度显著低于上年 [6] 资产比价 - 按照监管思路,下一个面临定价监管的品种大概率是同业定存,有必要引导同业负债成本下降,理财新增资产配置有望转向信用债等偏好品种 [7] 投资建议 - 红利策略推荐中信银行、光大银行,受益标的农业银行、招商银行、北京银行;顺周期标的推荐苏州银行,受益标的江苏银行、成都银行、杭州银行等 [8]
低利率时代,货基的挑战与应对 | 宏观经济
清华金融评论· 2025-06-17 20:19
海外主要市场低利率背景及货币基金规模变化 - **美国**:利率下降周期中货币市场基金(MMF)规模呈现波动性变化 - 2003-2004年政策利率降至1%导致MMF收益率跌破1%,规模减少4667亿美元[5] - 2009-2011年因雷曼事件冲击和收益率接近0%,1.18万亿美元资金净流出[6] - 2020-2021年疫情期政府型MMF净流入1.11万亿美元,抵消优质型MMF流出[7] - 2023年联邦基金利率升至5%以上时MMF规模同比增速达24%[24] - **欧元区**:负利率政策下MMF规模逆势增长 - 2009-2014年正利率时期MMF规模随收益率跌破1%而萎缩[10] - 2014-2022年负利率时期MMF收益率转负但规模回升,因机构投资者偏好其高于EONIA/ESTR的收益率[12] - **日本**:负利率导致传统MMF消亡,MRF因政策豁免独大 - 1994年MMF收益率进入1%时代,2000年后因负利率清盘[14] - MRF通过三级利率体系豁免负利率,2024年规模占比达股票基金管理规模的65%[16][57] 货币基金规模变化的核心驱动因素 - **利率弹性差异**:MMF收益率对政策利率的贝塔值高于存款 - 美国MMF收益率与联邦基金利率相关系数达0.91,存款贝塔仅0.3[22][26] - 欧元区MMF在2011年加息周期中规模增长15%[28] - 2023年中国存款利率贝塔(2.25)首次超过MMF(0.91)[63] - **央行调控方式差异**: - 日本三级利率体系保护银行存款利率,导致MMF收益率丧失竞争力[43] - 欧洲统一负利率传导至银行存款,MMF通过信用下沉维持正利差[45] - **通胀影响实际利率**: - 美国2020年实际利率-1.5%时活期存款增长35%,2023年实际利率转正后资金转向定期存款和MMF[32][38] - 中国2024年实际利率2.1%推动居民储蓄率升至38%[72] 海外管理人的应对策略 - **降费**:2003年美国80%零售型MMF份额减免费用,B/C类份额费率降幅最大[51][56] - **资产端优化**: - 美国应税优先型MMF商业票据持仓占比从51.8%提升至61.2%(2004-2006年)[52] - 日本MMF通过资本账户开放将海外资产配置比例提升至30%[58][59] - **生态建设**: - 贝莱德Aladdin系统实现95%机构客户资金自动化配置[55] - 日本MRF与证券交易系统深度绑定,前三大管理人市占率达72%[55][57] 对中国的启示 - **利率传导机制**:2023年前货币市场利率贝塔值0.91高于存款,2023年后存款自律机制使3年期定存贝塔达2.25[63][64] - **未来规模走势**: - 货币市场利率补降可能使MMF规模增速从2023年的18%放缓[65][68] - 但MMF收益率预计不会低于活期存款0.05%的下限,行业将继续存续[70] - **管理人建议**:需提前构建客户生态圈(如证券账户联动)、准备费率下调空间、加强信用债投研能力[75]
新增1.19万亿元!资金为何涌向这一领域?
中国经营报· 2025-06-16 23:06
5月金融统计数据核心观点 - 5月人民币存款增加2.18万亿元 同比多增5000亿元 环比多增2.62万亿元 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非银存款)增加1.19万亿元 创近十年同期高点 [1] - 存款利率普遍进入"1"时代 货币基金 现金理财等高收益非银产品吸引力大增 直接推升非银存款规模 [1] - 今年以来非银存款累计增加3.07万亿元 同比多增6800亿元 [2] 存款利率下调影响 - 国有大行和股份行集中下调存款挂牌利率 活期利率下调5个基点至0.05% 定期整存整取3个月 6个月 1年期 2年期均下调15个基点 分别为0.65% 0.85% 0.95% 1.05% 3年期和5年期均下调25个基点 分别至1.25%和1.3% 7天期通知存款利率下调15个基点至0.3% [2] - 存款利率持续下行引发"搬家效应"加速 居民和企业通过非银机构配置资产的意愿增强 推动存款结构从银行表内向表外转移 [2] - 存款利率进入"1字头"时代 居民和企业加速将资金从传统银行存款转向货币基金 现金管理类理财等收益更高的非银金融产品 [2] 资金流向多元化趋势 - 部分定存到期 潜在新增定存或转向理财 低风险的理财产品或承接这部分超额流出 长期带动定期存款的财富化 [3] - 5月资本市场回暖 权益市场成交放量带动券商客户保证金存款增长 叠加信用债市场表现稳健增强理财产品吸引力 形成"收益提升—资金流入—规模扩张"的正向循环 加速存款搬家速度 [3] - 居民资产配置从"单一存款"向"理财+权益"的多元化切换 是利率市场化深化的必然结果 资金可能加速流入股票市场 债券型基金 私募资管产品以及保险储蓄类产品等渠道 [4] - 股市在稳市政策支撑下投资吸引力逐步增强 部分资金会通过公募基金 固收+理财等通道参与权益市场 债券市场的稳健收益特征与保险产品的长期保障属性 也将成为居民分散配置的重要选择 [4] - 存款利率持续下行背景下 银行存款搬家还会持续 存款可能流向货币基金 银行理财 债券市场和股市 [4] 存款脱媒与客户行为变化 - 随着"手工补息"叫停 同业活期存款利率调控影响释放完毕 存款脱媒进程明显放缓 对银行存款高黏性的客户可能通过拉长存款期限来寻求收益改善 [5]
5月非银存款创近十年同期新高
第一财经· 2025-06-15 20:39
存款利率下调与资金流动变化 - 5月末人民币存款余额达316.96万亿元,同比增长8.1%,当月新增存款2.2万亿元,同比多增5000亿元 [1] - 非银存款单月增加1.19万亿元,创近十年同期新高,年内累计增加3.07万亿元,同比多增6800亿元 [1][3] - 存款利率进入"1字头"时代,推动资金向货币基金、现金管理类理财等更高收益领域转移 [4][5] 银行理财规模增长 - 5月银行理财规模环比增长3400亿元至31.6万亿元,主要受存款降息和信用债市场表现驱动 [6] - 理财产品净值表现稳定,性价比优势吸引资金流入,形成"存款搬家"效应 [6] 存款结构分化 - 住户存款增加4700亿元,同比多增500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减少4176亿元,同比少减3824亿元;财政存款增加8800亿元,同比多增1167亿元 [8] - 4月存款减少4400亿元(住户存款减少1.39万亿元,企业存款减少1.33万亿元),5月多增与经济活力改善及"活钱"需求提升相关 [8] 货币供应量变化 - 5月M2同比增长7.9%(环比降0.1个百分点),M1同比增长2.3%(环比升0.8个百分点),剪刀差缩小 [9] - M1回升与金融政策推出、经济活力改善有关,但绝对量仍弱于历史同期(5月M1余额减少2307亿元) [9][10] 存贷款增长差异分析 - 5月人民币贷款增加6200亿元,同比少增3300亿元,信贷增速7.1%(环比降0.1个百分点) [12] - 存贷款差异反映金融资产多元化及直接融资占比提升,2021年以来存贷款平均增速分别为9%和9.6% [12][14] - 政府债券发行加快(前5月特殊再融资债净融资1.56万亿元)替代部分贷款,推动债券融资占比上升 [14]
5月非银存款创近十年同期新高
第一财经· 2025-06-15 20:38
存款利率下调与资金流动变化 - 5月末人民币存款余额达31696万亿元 同比增长81% 当月新增存款22万亿元 较去年同期多增5000亿元 [1] - 非银存款单月增加119万亿元 创近十年同期新高 同比多增300亿元 今年以来累计增加307万亿元 同比多增6800亿元 [3][6] - 存款利率进入"1字头"时代 促使资金向货币基金、现金管理类理财转移 银行理财规模环比增长3400亿元至316万亿元 [1][6] 非银存款增长驱动因素 - 存款利率下调直接推动居民和企业活期存款转向货币基金、现金管理类理财等广义基金 [4][6] - 资本市场回暖及信用债市场良好表现提升理财产品吸引力 净值表现稳定吸引资金流入 [6] - 理财规模增长3400亿元至316万亿元 体现"存款搬家"效应 [6] 存款结构分化特征 - 住户存款增加4700亿元 同比多增500亿元 非金融企业存款减少4176亿元 同比少减3824亿元 财政存款增加8800亿元 同比多增1167亿元 [8] - 4月住户存款减少13900亿元 非金融企业存款减少13297亿元 5月逆转季节性特征 [8] - M2同比增长79% M1同比增长23% 剪刀差缩小 反映经济活力改善 [9][10] 存贷款增长差异分析 - 5月人民币贷款增加6200亿元 同比少增3300亿元 信贷增速71% 环比回落01个百分点 [12] - 金融资产多元化及直接融资占比提升导致存贷款增长不再一一对应 银行资产端可通过债券、非银融出等渠道扩张 [14] - 政府债券发行加速支撑社融规模 隐性债务置换对贷款形成替代 债券融资占比上升 [14] 经济政策与市场预期影响 - 一揽子金融支持措施提振市场信心 投资消费活动回暖 财政资金拨付支撑企业活期存款 [9][10] - 1-5月地方特殊再融资债净融资156万亿元 修复城投企业资金状况 [10] - 中美关税缓和及金融政策推出改善经济活力 提升企业居民活期资金需求 [9][10]
降息推动“存款搬家”效应,5月非银存款创近十年同期新高
第一财经· 2025-06-15 18:16
存款利率下调与资金流动变化 - 5月末人民币存款余额达316.96万亿元,同比增长8.1%,当月新增存款2.2万亿元,同比多增5000亿元 [2] - 非银存款单月增加1.19万亿元,创近十年同期新高,今年以来累计增加14.73万亿元,同比多增12.34万亿元 [2][3] - 存款利率进入"1字头"时代,居民和企业加速将资金转向货币基金、现金管理类理财等更高收益领域 [1][2] 银行理财规模增长 - 5月银行理财规模环比增长3400亿元至31.6万亿元,主要受存款降息背景下"存款搬家"效应推动 [2][4] - 信用债市场良好表现提升理财产品吸引力,底层资产收益稳健使得净值表现稳定,性价比优势显现 [4] 存款结构分化 - 住户存款增加4700亿元,同比多增500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减少4176亿元,同比少减3824亿元;财政存款增加8800亿元,同比多增1167亿元 [6] - 4月人民币存款减少4400亿元,住户存款减少13900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减少13297亿元,5月数据逆转与季节性因素及经济活力改善相关 [6] 货币供应量变化 - 5月末M2余额同比增长7.9%,较上月回落0.1个百分点;M1余额同比增长2.3%,较上月回升0.8个百分点,剪刀差缩小 [6][7] - M1增速回升与经济政策提振、企业活期存款需求提升相关,但绝对量仍偏弱,可能受化债、活期存款转向理财及房地产波动影响 [7][8] 存贷款增长差异分析 - 5月人民币贷款增加6200亿元,同比少增3300亿元,信贷增速7.1%,环比回落0.1个百分点 [9] - 存贷款差异反映金融资产多元化及直接融资占比提升,2021年以来存款、贷款平均增速分别为9%、9.6%,长期看仍匹配 [10] - 银行负债端资产渠道多元化(如债券、同业存单)及隐性债务置换导致贷款占比下降,债券融资占比上升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