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现金管理类理财
icon
搜索文档
《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半年报告(2025年上)》点评:2Q平稳收官 下半年还有哪些关注点?
新浪财经· 2025-07-27 20:29
规模变化 - 25Q2末理财余额30.67万亿,较年初增长2.4%,上半年增量0.72万亿 [1] - 2Q单季理财规模增量1.53万亿,低于上年同期1.89万亿但高于2021-23年0.64万亿的中枢 [1] - 现金管理类理财2Q末余额6.4万亿,较年初减少0.9万亿,在开放式产品中占比25.8% [6] 产品特征 - 开放式产品上半年规模增量0.62万亿,贡献总增量的86.1%,2Q末占比80.9% [5] - 最小持有期型和每日开放型产品贡献2Q开放式产品增量的71%和31.2% [5] - 封闭式产品平均期限拉长至377-489天,1年以上产品占比72.9% [5] - 固收类产品占比97.2%,规模29.81万亿,混合类和权益类分别增长400亿和100亿 [8] - 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产品余额200亿,较年初增加100亿 [9] 资产配置 - 债券类资产18.33万亿,占比55.6%,信用债和同业存单分别下降4200亿和900亿 [11] - 现金及银行存款8.18万亿,占比24.8%,较年初增加5000亿 [11] - 公募基金配置1.38万亿,季内大增4500亿,占比4.2% [12] - 利率债持仓较年初增加2400亿至9900亿,年内或突破1万亿 [11] 理财公司动态 - 理财公司产品规模27.48万亿,占比89.6%,较年初提升1.8pct [4] - 已开业理财公司32家,母行代销占比65%-67%,全市场代销机构569家 [4] 收益率表现 - 上半年理财产品平均年化收益率2.12%,现金管理类理财6月近7日年化收益率1.45% [2][6] - 固定收益类理财近1个月年化收益率2.6%,显著高于现金管理类产品 [6] 市场趋势 - 存款"降息"推动资金流向理财,但5月增量2000亿低于去年同期3900亿 [3] - 估值整改接近尾声,"真净值"模式或加剧收益波动 [14] - 理财机构评级将侧重资管能力,含权产品占比和达基率成考核重点 [16]
理财档案|选现金类产品 不要迷信高收益
广州日报· 2025-07-11 00:03
现金类产品市场概况 - 在银行存款利率下行背景下,现金类产品因申赎灵活、风险较低、收益稳定受到投资者关注,主要包括现金管理类理财和货币基金,部分产品7日年化收益率高达近3%,跑赢银行活期和定期存款 [1] - 现金管理类理财由银行或银行理财子公司发行,货币基金由公募基金发行,两者均适合低风险、高流动性需求的投资者 [2] - 截至7月9日,全市场现金管理类理财7日年化收益率平均为1.38%,部分银行产品达近3%,货币基金平均收益率约为1.25% [2] 现金类产品收益与风险特征 - 现金管理类理财收益略高于货币基金,因投资范围更广,但两类产品在流动性、申赎机制等监管政策趋同下,收益与风险差距逐渐缩小 [2] - 现金类产品本质为理财产品非保本存款,极端市场环境下可能亏损,需关注流动性设计如申购赎回确认日及到账时间,部分产品确认或到账时间可能延迟 [4] - 产品收益普遍较低,资金量需达数万元以上才能体现明显收益差距,建议通过7日年化收益率和万份收益评估短期收益水平及稳定性 [4] 投资策略建议 - 优先选择大型机构发行的产品,因其风控更完善、稳定性更高,同时关注管理费、申购赎回费等费用以提升实际收益 [2][4] - 资金使用需求不确定时优先选择流动性强的产品,若需提高组合收益,需根据风险偏好在股票、债券、黄金等大类资产中均衡配置 [2][4]
5月央行信贷收支表要点解读:非银存款高增背后:同业扩表与存款搬家
开源证券· 2025-06-19 15:49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看好(维持)[1] 报告的核心观点 - 随着降准、降息落地及关税政策调整,看好稳增长政策驱动下信用环境修复,判断2025年全年贷款增量同比或基本持平,预计2025年银行经营业绩表现基本稳定,营收和净利润增速稳步回升,继续看好稳定股息的红利策略持续性 [8]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负债端 - 4 - 5月大行非银存款累计新增2.6万亿元,5月延续4月非银存款大幅增长态势,推动存贷增速差继续向上修复,反映银行阶段性向非银同业扩表以及存款降息后搬家效应初步显现 [4] - 5月“对其他金融机构债权”增加6226亿元,较4月增量明显修复,或反映银行向非银融出恢复,以及部分银行提前增加短期资产储备,脱媒现象或陆续反映 [4] - 居民存款或主要分流至风险偏好接近的现金管理类、短债理财,股市涨幅缓慢时分流存款效能较弱,5月“对其他金融性公司负债”和“计入M2的存款”增幅接近,居民存款暂时转向货基不多 [4] - 需关注银行在存款搬家过程中负债期限缩短、稳定性减弱的可能,银行不愿吸收长期定存,一般性存款大量转移向同业存款或给流动性管理带来压力 [5] 资产端 - 5月大行票据融资同比少增2018亿元,冲量贴现减少,部分银行依靠短贷冲量,5月中小行短贷同比多增1614亿元 [6] - 5月中小行债券投资同比大幅多增5900亿元,若下阶段银行负债成本能有效下移,看好负carry压力减轻下的银行配债需求恢复,2025年农商行配债力度显著低于上年 [6] 资产比价 - 按照监管思路,下一个面临定价监管的品种大概率是同业定存,有必要引导同业负债成本下降,理财新增资产配置有望转向信用债等偏好品种 [7] 投资建议 - 红利策略推荐中信银行、光大银行,受益标的农业银行、招商银行、北京银行;顺周期标的推荐苏州银行,受益标的江苏银行、成都银行、杭州银行等 [8]
低利率时代,货基的挑战与应对 | 宏观经济
清华金融评论· 2025-06-17 20:19
海外主要市场低利率背景及货币基金规模变化 - **美国**:利率下降周期中货币市场基金(MMF)规模呈现波动性变化 - 2003-2004年政策利率降至1%导致MMF收益率跌破1%,规模减少4667亿美元[5] - 2009-2011年因雷曼事件冲击和收益率接近0%,1.18万亿美元资金净流出[6] - 2020-2021年疫情期政府型MMF净流入1.11万亿美元,抵消优质型MMF流出[7] - 2023年联邦基金利率升至5%以上时MMF规模同比增速达24%[24] - **欧元区**:负利率政策下MMF规模逆势增长 - 2009-2014年正利率时期MMF规模随收益率跌破1%而萎缩[10] - 2014-2022年负利率时期MMF收益率转负但规模回升,因机构投资者偏好其高于EONIA/ESTR的收益率[12] - **日本**:负利率导致传统MMF消亡,MRF因政策豁免独大 - 1994年MMF收益率进入1%时代,2000年后因负利率清盘[14] - MRF通过三级利率体系豁免负利率,2024年规模占比达股票基金管理规模的65%[16][57] 货币基金规模变化的核心驱动因素 - **利率弹性差异**:MMF收益率对政策利率的贝塔值高于存款 - 美国MMF收益率与联邦基金利率相关系数达0.91,存款贝塔仅0.3[22][26] - 欧元区MMF在2011年加息周期中规模增长15%[28] - 2023年中国存款利率贝塔(2.25)首次超过MMF(0.91)[63] - **央行调控方式差异**: - 日本三级利率体系保护银行存款利率,导致MMF收益率丧失竞争力[43] - 欧洲统一负利率传导至银行存款,MMF通过信用下沉维持正利差[45] - **通胀影响实际利率**: - 美国2020年实际利率-1.5%时活期存款增长35%,2023年实际利率转正后资金转向定期存款和MMF[32][38] - 中国2024年实际利率2.1%推动居民储蓄率升至38%[72] 海外管理人的应对策略 - **降费**:2003年美国80%零售型MMF份额减免费用,B/C类份额费率降幅最大[51][56] - **资产端优化**: - 美国应税优先型MMF商业票据持仓占比从51.8%提升至61.2%(2004-2006年)[52] - 日本MMF通过资本账户开放将海外资产配置比例提升至30%[58][59] - **生态建设**: - 贝莱德Aladdin系统实现95%机构客户资金自动化配置[55] - 日本MRF与证券交易系统深度绑定,前三大管理人市占率达72%[55][57] 对中国的启示 - **利率传导机制**:2023年前货币市场利率贝塔值0.91高于存款,2023年后存款自律机制使3年期定存贝塔达2.25[63][64] - **未来规模走势**: - 货币市场利率补降可能使MMF规模增速从2023年的18%放缓[65][68] - 但MMF收益率预计不会低于活期存款0.05%的下限,行业将继续存续[70] - **管理人建议**:需提前构建客户生态圈(如证券账户联动)、准备费率下调空间、加强信用债投研能力[75]
新增1.19万亿元!资金为何涌向这一领域?
中国经营报· 2025-06-16 23:06
5月金融统计数据核心观点 - 5月人民币存款增加2.18万亿元 同比多增5000亿元 环比多增2.62万亿元 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非银存款)增加1.19万亿元 创近十年同期高点 [1] - 存款利率普遍进入"1"时代 货币基金 现金理财等高收益非银产品吸引力大增 直接推升非银存款规模 [1] - 今年以来非银存款累计增加3.07万亿元 同比多增6800亿元 [2] 存款利率下调影响 - 国有大行和股份行集中下调存款挂牌利率 活期利率下调5个基点至0.05% 定期整存整取3个月 6个月 1年期 2年期均下调15个基点 分别为0.65% 0.85% 0.95% 1.05% 3年期和5年期均下调25个基点 分别至1.25%和1.3% 7天期通知存款利率下调15个基点至0.3% [2] - 存款利率持续下行引发"搬家效应"加速 居民和企业通过非银机构配置资产的意愿增强 推动存款结构从银行表内向表外转移 [2] - 存款利率进入"1字头"时代 居民和企业加速将资金从传统银行存款转向货币基金 现金管理类理财等收益更高的非银金融产品 [2] 资金流向多元化趋势 - 部分定存到期 潜在新增定存或转向理财 低风险的理财产品或承接这部分超额流出 长期带动定期存款的财富化 [3] - 5月资本市场回暖 权益市场成交放量带动券商客户保证金存款增长 叠加信用债市场表现稳健增强理财产品吸引力 形成"收益提升—资金流入—规模扩张"的正向循环 加速存款搬家速度 [3] - 居民资产配置从"单一存款"向"理财+权益"的多元化切换 是利率市场化深化的必然结果 资金可能加速流入股票市场 债券型基金 私募资管产品以及保险储蓄类产品等渠道 [4] - 股市在稳市政策支撑下投资吸引力逐步增强 部分资金会通过公募基金 固收+理财等通道参与权益市场 债券市场的稳健收益特征与保险产品的长期保障属性 也将成为居民分散配置的重要选择 [4] - 存款利率持续下行背景下 银行存款搬家还会持续 存款可能流向货币基金 银行理财 债券市场和股市 [4] 存款脱媒与客户行为变化 - 随着"手工补息"叫停 同业活期存款利率调控影响释放完毕 存款脱媒进程明显放缓 对银行存款高黏性的客户可能通过拉长存款期限来寻求收益改善 [5]
5月非银存款创近十年同期新高
第一财经· 2025-06-15 20:39
存款利率下调与资金流动变化 - 5月末人民币存款余额达316.96万亿元,同比增长8.1%,当月新增存款2.2万亿元,同比多增5000亿元 [1] - 非银存款单月增加1.19万亿元,创近十年同期新高,年内累计增加3.07万亿元,同比多增6800亿元 [1][3] - 存款利率进入"1字头"时代,推动资金向货币基金、现金管理类理财等更高收益领域转移 [4][5] 银行理财规模增长 - 5月银行理财规模环比增长3400亿元至31.6万亿元,主要受存款降息和信用债市场表现驱动 [6] - 理财产品净值表现稳定,性价比优势吸引资金流入,形成"存款搬家"效应 [6] 存款结构分化 - 住户存款增加4700亿元,同比多增500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减少4176亿元,同比少减3824亿元;财政存款增加8800亿元,同比多增1167亿元 [8] - 4月存款减少4400亿元(住户存款减少1.39万亿元,企业存款减少1.33万亿元),5月多增与经济活力改善及"活钱"需求提升相关 [8] 货币供应量变化 - 5月M2同比增长7.9%(环比降0.1个百分点),M1同比增长2.3%(环比升0.8个百分点),剪刀差缩小 [9] - M1回升与金融政策推出、经济活力改善有关,但绝对量仍弱于历史同期(5月M1余额减少2307亿元) [9][10] 存贷款增长差异分析 - 5月人民币贷款增加6200亿元,同比少增3300亿元,信贷增速7.1%(环比降0.1个百分点) [12] - 存贷款差异反映金融资产多元化及直接融资占比提升,2021年以来存贷款平均增速分别为9%和9.6% [12][14] - 政府债券发行加快(前5月特殊再融资债净融资1.56万亿元)替代部分贷款,推动债券融资占比上升 [14]
5月非银存款创近十年同期新高
第一财经· 2025-06-15 20:38
存款利率下调与资金流动变化 - 5月末人民币存款余额达31696万亿元 同比增长81% 当月新增存款22万亿元 较去年同期多增5000亿元 [1] - 非银存款单月增加119万亿元 创近十年同期新高 同比多增300亿元 今年以来累计增加307万亿元 同比多增6800亿元 [3][6] - 存款利率进入"1字头"时代 促使资金向货币基金、现金管理类理财转移 银行理财规模环比增长3400亿元至316万亿元 [1][6] 非银存款增长驱动因素 - 存款利率下调直接推动居民和企业活期存款转向货币基金、现金管理类理财等广义基金 [4][6] - 资本市场回暖及信用债市场良好表现提升理财产品吸引力 净值表现稳定吸引资金流入 [6] - 理财规模增长3400亿元至316万亿元 体现"存款搬家"效应 [6] 存款结构分化特征 - 住户存款增加4700亿元 同比多增500亿元 非金融企业存款减少4176亿元 同比少减3824亿元 财政存款增加8800亿元 同比多增1167亿元 [8] - 4月住户存款减少13900亿元 非金融企业存款减少13297亿元 5月逆转季节性特征 [8] - M2同比增长79% M1同比增长23% 剪刀差缩小 反映经济活力改善 [9][10] 存贷款增长差异分析 - 5月人民币贷款增加6200亿元 同比少增3300亿元 信贷增速71% 环比回落01个百分点 [12] - 金融资产多元化及直接融资占比提升导致存贷款增长不再一一对应 银行资产端可通过债券、非银融出等渠道扩张 [14] - 政府债券发行加速支撑社融规模 隐性债务置换对贷款形成替代 债券融资占比上升 [14] 经济政策与市场预期影响 - 一揽子金融支持措施提振市场信心 投资消费活动回暖 财政资金拨付支撑企业活期存款 [9][10] - 1-5月地方特殊再融资债净融资156万亿元 修复城投企业资金状况 [10] - 中美关税缓和及金融政策推出改善经济活力 提升企业居民活期资金需求 [9][10]
降息推动“存款搬家”效应,5月非银存款创近十年同期新高
第一财经· 2025-06-15 18:16
存款利率下调与资金流动变化 - 5月末人民币存款余额达316.96万亿元,同比增长8.1%,当月新增存款2.2万亿元,同比多增5000亿元 [2] - 非银存款单月增加1.19万亿元,创近十年同期新高,今年以来累计增加14.73万亿元,同比多增12.34万亿元 [2][3] - 存款利率进入"1字头"时代,居民和企业加速将资金转向货币基金、现金管理类理财等更高收益领域 [1][2] 银行理财规模增长 - 5月银行理财规模环比增长3400亿元至31.6万亿元,主要受存款降息背景下"存款搬家"效应推动 [2][4] - 信用债市场良好表现提升理财产品吸引力,底层资产收益稳健使得净值表现稳定,性价比优势显现 [4] 存款结构分化 - 住户存款增加4700亿元,同比多增500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减少4176亿元,同比少减3824亿元;财政存款增加8800亿元,同比多增1167亿元 [6] - 4月人民币存款减少4400亿元,住户存款减少13900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减少13297亿元,5月数据逆转与季节性因素及经济活力改善相关 [6] 货币供应量变化 - 5月末M2余额同比增长7.9%,较上月回落0.1个百分点;M1余额同比增长2.3%,较上月回升0.8个百分点,剪刀差缩小 [6][7] - M1增速回升与经济政策提振、企业活期存款需求提升相关,但绝对量仍偏弱,可能受化债、活期存款转向理财及房地产波动影响 [7][8] 存贷款增长差异分析 - 5月人民币贷款增加6200亿元,同比少增3300亿元,信贷增速7.1%,环比回落0.1个百分点 [9] - 存贷款差异反映金融资产多元化及直接融资占比提升,2021年以来存款、贷款平均增速分别为9%、9.6%,长期看仍匹配 [10] - 银行负债端资产渠道多元化(如债券、同业存单)及隐性债务置换导致贷款占比下降,债券融资占比上升 [11]
理财规模跟踪月报(2025年5月):5月理财规模小幅增长-20250608
华源证券· 2025-06-08 14:36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 2025年5月理财规模小幅增长,6月或季节性下降,7月有望因存款利率下调而大幅增长 [2][10] - 前5个月多数理财公司规模增长,部分股份行和城农商行增幅亮眼 [2][11] - 5月固收理财收益率环比回落,后续或降至2%左右 [2][25] - 债市震荡,建议关注收益率2%以上的5Y信用债,同时关注港股金融股机会 [2][33]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5月理财规模小幅增长 - 测算截至2025年5月末理财规模31.5万亿元,较上年末增1.58万亿,较上月末增0.19万亿 [2][5] - 2025年1 - 5月各月理财规模增量有波动,3月降1.11万亿,4月增2.2万亿,5月增0.19万亿超2021 - 2024年5月平均增量 [2][10] - 2024年理财规模增量3.15万亿,各季度增量不同,24Q2增量较大 [9] 前5个月理财公司理财规模普遍增长 - 截至2025年5月末,理财规模前三为招银、兴银和信银理财,部分大行理财公司规模增长,工、农、中银理财有望进2万亿阵营 [11] - 股份行中恒丰、渤银、民生理财和光大理财前5个月规模增幅亮眼,恒丰理财增幅25.5%居首 [14] - 城农商行中苏银理财规模领跑,宁银理财增幅25%居首,宁银、杭银等理财规模较年初增幅超10% [15] 2025年5月固收理财收益率情况 - 2025年5月理财公司新发人民币固收类理财平均业绩比较基准下限2.28%,后续或进一步下行 [18] - 截至6月1日,理财公司现金管理类理财平均近7日年化收益率1.38%,货币基金1.27%,5月现金管理类理财收益率小幅下行 [21] - 5月债市震荡,纯固收理财平均年化收益率降至3.01%,未来固收类理财产品收益率预计降至2%左右 [25] 投资建议:债市震荡,利差或压缩 - 2024年银行计息负债率下行快,2025年5月政策利率下调,主要银行存款利率进一步下调 [26] - 债券收益率下降使银行面临收益倒挂问题,预判下半年10Y国债收益率区间1.6% - 1.8%,债市窄幅震荡 [27] - 全国性银行三五年定期存款平均利率是5年期AAA信用债收益率中枢,存款利率下调利好信用债 [30] - 建议关注收益率2%以上的5Y信用债,同时关注港股金融股机会,2026年商业银行净息差可能企稳 [33][35]
存款利率跌至1%时代!温彬揭秘低利率背后的经济逻辑
搜狐财经· 2025-05-22 17:44
存款利率下调趋势 - 9家股份制银行集体宣布下调存款利率,活期存款利率跌至0.05%,1年期定存全面跌破1%大关 [1] - 中国存款利率呈现断崖式下跌,3年期定存利率从2014年的4.25%降至目前的1.35% [1] - 2022年至今商业银行已完成七轮利率下调,累计降幅超过300个基点,2024年1年期LPR下降35基点,5年期LPR下降60基点 [1] 低利率时代的全球背景 - 低利率是成熟经济体的标配,日本实行零利率政策超20年,欧洲央行基准利率长期为负 [1] - 中国资本回报率从2007年的15%降至2023年的5.8%,推动利率下行 [1] 银行息差压力与调整策略 - 银行净息差跌破1.8%警戒线至1.43%,国有大行息差仅1.33% [4] - 银行选择降低存款利率而非提高贷款利率,本次存款利率降幅(最高25bp)远超LPR降幅(10bp) [4] - 利率调整可为银行体系年减负超2000亿元,资金将转向制造业、小微企业信贷支持 [4] 储户应对低利率的策略 - 中小银行如药都农商行提供2.15%的5年期利率,但高利率难以持续 [5] - 替代方案包括配置国债、现金管理类理财、长期锁定利率的保险产品 [5] - 风险厌恶型投资者可分配40%资金至大额存单,30%至货币基金,20%至债券基金,保留10%流动性 [5] - 能承受波动的人群可适度增加指数基金配置 [5] 经济转型与长期趋势 - 低利率是经济转型的必经之路,存银行吃利息的时代已终结 [7] - 机会存在于科技创新、消费升级等领域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