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神之眼A

搜索文档
40款车平均通过率不足36%,争议测试背后的自动驾驶迷局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28 22:57
核心观点 - 懂车帝对20多个品牌近40款车型进行15个场景的辅助驾驶测试,平均通过率仅35.74%,特斯拉表现突出[2] - 测试引发车企对辅助驾驶安全性的讨论,部分车企质疑测试方法和结果的普遍性[5][6] - 行业面临L2向L3升级的技术瓶颈,需解决非标障碍物识别和极端场景感知问题[9][10] - 激光雷达与纯视觉方案的技术路线争议持续,提升感知能力是当前主要方向[11][12] 测试结果分析 - **整体表现**:15个场景平均通过率35.74%,高速夜间遇施工场景仅47%车辆避让,儿童突然冲出场景58%车辆刹停[2] - **特斯拉优势**:Model X和Model 3在高速6场景中通过5项,城市9场景中Model X通过8项[2] - **国产短板**:高速避险和非标障碍物识别能力不足,技术共性瓶颈显现[5][10] 车企反应 - **特斯拉态度**:强调安全无上限,认为测试排名是相对的,法律限制下仍取得中国区最佳成绩[5][6] - **其他车企质疑**:岚图指出测试反映行业技术瓶颈,理想工程师称单次测试变量不可控,智界/AITO/鸿蒙智行不予置评[5][6] - **懂车帝回应**:否认人为干预测试,解释AEB功能抑制NCA导致绕行失败,强调测试目的是科普安全边界[7] 行业技术动态 - **L3竞赛加速**:广汽计划2024年量产L3车型,2026年推L3+,2027年布局L4[10] - **硬件升级**:小米SU7全系标配激光雷达和700TOPS算力芯片,提升暗光环境识别[10] - **感知方案争议**: - 激光雷达派:禾赛科技认为其能覆盖极端场景且成本更低[11] - 纯视觉派:小鹏通过提高算力增强安全性,但需大量数据训练[11] - 融合方案:需补充超视距动态信息,如提前4小时上传道路拓扑数据[13] 技术挑战 - **动态场景复杂性**:Waymo仿真显示人类驾驶意图预测错误率15%,城市道路需每秒处理数十移动目标[11] - **传感器局限**:激光雷达雨雪天散射,毫米波雷达静态物体分辨率低,摄像头受光照影响[12] - **系统延迟风险**:计算延迟超100毫秒可能导致决策失效[11]
比亚迪为泊车“兜底”,L4一小步?丨智驾雷达 Vol.1
虎嗅· 2025-07-10 19:27
比亚迪智能泊车兜底政策 - 公司承诺对中国市场所有天神之眼车辆用户在智能泊车场景下的安全及损失全面兜底,无赔付上限且终身有效 [1][2] - 覆盖旗下所有搭载天神之眼A/B/C系统的车型,无论是否首任车主均可享受 [5] - 由公司直接面向用户赔付,区别于行业普遍通过保险公司合作的模式 [2][7] 政策实施细则 - 不适用情况包括私自改装、操作失误、零部件损伤等人为原因 [5] - 涉及第三方责任的事故需由交管部门判定责任主体 [5] - 用户需在事故后24小时内联系公司,并提供事故证据材料 [5] - 技术部门将分析事故并最终确定处理方案 [5] 行业对比分析 - 长安/鸿蒙智行/广汽等车企均通过保险公司提供有限赔付,最高40-400万元不等 [7] - 其他车企服务多有期限限制且要求车险优先理赔 [7][9] - 公司是行业内首个由车企直接承担无上限赔付责任 [7][9] 技术等级定义 - 自主代客泊车(AVP)是当前唯一严格符合L4级别的功能 [6][8] - 智能泊车功能(APA/RPA)属于L2级别辅助驾驶 [6] - 公司此次兜底针对的是L4级别的技术责任认定 [4][8] 行业影响 - 标志着车企开始直接承担智能驾驶技术的第一责任人角色 [10][11] - 推动行业从模块化功能入手逐步完善技术可靠性 [11] - 可能引发其他车企跟进类似责任承担模式 [12] 实施背景 - 公司智驾车型上半年销量超71万辆,全年或破百万辆 [13] - 高销量基数下偶发事故可能影响技术评价 [13] - 直接服务模式将考验售后体系应对能力 [13]
36氪精选:辅助驾驶人才争夺战:一把手下场挖人VS法务连续起诉
日经中文网· 2025-06-06 15:55
车企AI辅助驾驶人才争夺战 - 中国车企如华为、理想、Momenta等对AI辅助驾驶人才需求激增,行业竞争激烈导致高端人才被哄抢,理想汽车CEO透露核心人员平均接到20+猎头电话[6][9][16] - 人才流动伴随竞业纠纷,理想汽车曾起诉跳槽员工并达成千万元级别和解,行业普遍采用竞业协议延缓技术外溢[7][8][14] - 比亚迪、小米等车企积极补足辅助驾驶能力,比亚迪自研城市NOA方案并挖角新势力背景人才,小米招募Wayve科学家加入团队[12][13] 技术路线演进与行业格局 - 辅助驾驶技术从传统规则方案转向"端到端"模型,并探索VLM/VLA多模态大模型,头部公司如理想、华为、Momenta装机量分别突破50万/30万辆[9][11][24] - 理想汽车技术路线快速迭代,从依赖地图方案升级至VLA模型,联合清华团队开发双系统方案并积累AI大模型量产经验[11][24] - 特斯拉停止公开FSD技术路径后,中国车企自主探索,华为乾崑智驾和小鹏"世界基座模型"成为代表性方案[10][11] 行业竞争策略与乱象 - 比亚迪发起辅助驾驶平权运动,将高速NOA功能下放至7万元级车型并通过补贴降至5.58万元,倒逼行业技术普及[12][17] - 部分车企通过"白盒"代码泄露获取技术捷径,供应商核心算法被非授权扩散至其他车企,导致人才携带代码跳槽牟利[18][19][20] - 头部企业采取项目保密措施,理想要求VLA项目员工签署协议且离职需脱敏6个月,华为亦有类似保密机制[14][16] 技术挑战与未来方向 - "端到端"模型存在场景泛化局限,理想提出VLA模型增强物理世界交互能力,但面临人才稀缺与工程化挑战[23][24] - 行业下一阶段技术重心聚焦生成式AI世界模型仿真器和强化学习应用,Momenta已率先在规控环节应用AI模型[24][25] - 跟随型企业依赖技术外溢难持续,原创性思考与工程能力成为竞争分水岭[25]
「智驾」人才争夺战:帮新员工支付前司百万竞业赔偿
36氪· 2025-05-23 21:58
车企AI辅助驾驶人才争夺战 - 行业核心人才遭哄抢,理想、华为、Momenta成为被挖角最严重的公司,理想核心人员每人接到20+猎头电话[3][4][6] - 竞业协议诉讼频发,理想起诉跳槽员工案例涉及千万元赔偿,南方车企员工赔付超百万元[4][5] - 技术保密手段升级,理想要求VLA项目员工签署保密协议,离职需脱敏6个月;华为采取类似措施[12][14] 技术路线演进与竞争格局 - 技术路径从规则方案转向端到端模型,VLM/VLA多模态大模型成为新方向[6][9][24] - 头部企业技术布局: - 理想尝试4种技术路线(城市NOA/轻地图/端到端+VLM/VLA),与清华合作开发双系统方案[9][25] - 小鹏采用"世界基座模型"训练方式[10] - 华为乾崑智驾装机量突破50万,Momenta方案搭载量近30万辆[10] - 特斯拉停止公开FSD技术细节后,国内企业进入自主探索阶段[8][23] 车企人才战略与市场动态 - 传统车企加速布局: - 比亚迪推出5.58万元级辅助驾驶车型,下半年计划推出自研城市NOA[11] - 比亚迪技术院高层亲自招揽新势力背景人才,团队已吸纳多名竞品员工[11] - 小米引进Wayve科学家陈龙,强化辅助驾驶团队[11] - 人才流动双向性: - 理想曾为关键人才支付数百万竞业赔偿[12] - 端到端技术导致理想精简团队,部分人才外溢[12] 行业技术挑战与发展趋势 - 当前技术局限性: - 端到端方案存在场景泛化难题[23] - VLA模型面临人才稀缺、数据获取、问题定义等量产挑战[25] - 未来技术重点: - 生成式AI世界模型仿真器[25] - 强化学习在规控/仿真领域应用[25] - Momenta已率先在预测/规控环节应用AI模型和强化学习[26] 行业生态与潜在问题 - 技术泄露现象严重,存在代码被员工携带跳槽或出售的情况[18] - 部分企业通过"白盒"获取供应商代码进行拼凑开发,与头部"好用"方案存在差距[19][20] - 行业面临工程化能力与AI不确定性的双重挑战,需原创性思考突破技术迷雾[23][26]
智驾下半场:有人掉队 有人渐入佳境
和讯· 2025-04-23 18:07
行业趋势变化 - 上海车展前智驾营销热度明显下降,安全功能展示成为主流且高度同质化[4] - 新规导致智驾落地节奏延缓,但技术军备竞赛仍在持续[6][7] - 行业洗牌加速,2024年主机厂自研赛道普遍出现裁员潮与业务收缩,部分供应商如纵目科技已倒在IPO门前[8] 车企战略调整 - 多数车企放弃全栈自研路线,重启与头部智驾供应商合作,仅特斯拉、鸿蒙智行等少数企业坚持自研[11] - 比亚迪采用混合方案:天神之眼A/B版本由Momenta提供,C版本采用自研算法+外部芯片[13] - 主机厂对"嫡系"供应商投资全面放缓,禾多科技、毫末智行等面临裁员,需参与公平竞争[15] 智驾行业挑战 - L2+中阶智驾需1-2年数千人级投入,高阶智驾年算力成本达10亿级,初期回报率低[17] - 消费者购车决策中智驾功能权重较低,付费意愿不明确,车企优先关注整车销量[18] - 产业共识转向专业化分工,智驾被视为标准化技术产品,类似消费电子发展轨迹[18][19] 头部供应商案例 - Momenta通过智己合作实现突围,其方案搭载超140款车型,CEO曹旭东频繁出席车企发布会[22][27][28] - 形成"数据-技术-商业"闭环:量产车型数据反哺算法迭代,技术优势吸引更多合作[32] - 多数供应商因研发体系薄弱或错失窗口期难以突破,与车企合作门槛高且周期长[32] 竞争格局演变 - 奇瑞、长城、蔚小理等车企与轻舟智航、元戎启行等外部供应商加强合作[14] - 行业分化加剧,技术实力与抓机会能力成为关键,如"地大华魔"拉开差距[9] - 新规提高测试验证与OTA成本,资金链薄弱企业加速退场[8]
“百万级豪华”拉到6字头:仰望U7如何攻破超豪华市场的虚幻泡沫?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3-31 13:49
产品发布与定位 - 仰望U7纯电及插混版本双旗舰上市,定位百万级豪华,五座版起售价62.8万元,四座版70.8万元起 [2] - 公司通过革命性技术而非堆料打造高端汽车,挑战欧洲传统燃油车垄断的超豪华市场价格体系和产品标准 [3] - 仰望U7是公司打磨一年之久的产品,体现了对新能源市场的"不妥协"和对传统豪华车市场的"不服输" [3] 核心技术突破 - 仰望U7搭载易四方技术,提供超过1300匹马力和2.9秒零百加速能力,具备全地形原地掉头、高速爆胎稳行等创新功能 [6] - 全球首次在汽车领域应用电磁原理技术,推出智能悬浮车身控制系统云辇-Z,实现悬架系统完全电动化 [7] - 云辇-Z电悬架采用悬浮电机直驱技术,直接将电能转化为动能,完成从"油"到"电"的革命性创新 [7] - 云辇-Z实现行业多个最优参数:悬架系统峰值功率50kW,探测响应速度50微秒,探测精度10微米 [9] 智能化配置 - 配备双向20°智能后轮转向,使D级尺寸车辆展现A0级小车的灵活性 [10] - 搭载天神之眼A三激光雷达方案,全车32个智驾传感器,双Orin X芯片算力508TOPS,实现L2+高阶智驾辅助 [10] - 智能座舱+车规级5G技术,AR-HUD+全车投影功能,整车OTA能力持续进化 [10] 市场定位与竞争策略 - 瞄准D级轿车市场,挑战迈巴赫S级、奔驰S级、奥迪A8、宝马7系等传统燃油车型 [13] - 通过双倍性能(四电机1300+马力)、三倍豪华配置实现越级对标 [14] - 全系标配丹拿铂金证据音响、碳陶刹车盘、五屏智能联动等科技配置 [14] - 打破外资豪华品牌"溢价逻辑",以实打实的技术与用料重塑国产品牌在超豪华市场的主动权 [14] 行业影响 - 宣告新能源汽车正式进入"四电时代"(电池、电机、电控、电悬架) [7] - 代表中国品牌首次对全球豪华车定义权的抢夺,将豪华车定价标准从"品牌效应"演变为"技术含量" [14] - 通过技术颠覆为未来五年的下一代智能电动车树立新标杆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