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营销
搜索文档
三大官媒下场批小米汽车,雷军一个月掉粉55.4万
搜狐财经· 2025-10-24 18:27
媒体批评与舆论压力 - 三大官媒近期集中批评公司汽车业务,分别针对安全问题、商业模式和公关回应 [1] - 《第一财经》文章标题直指消费者最关心的安全问题,担忧“年轻人的第一台车变成最后一台” [1] - 《经济观察报》指公司存在三大问题:模式之祸(高级模仿与低价压制)、理念之祸(重颜值轻本质、过度营销)、生态之祸 [1] - 潮新闻批评公司在成都致死交通事故后未公开回应,反而在公开演讲中呼吁抵制“黑公关”,认为此举是污名化公众安全关切 [1] - 公司公关部总经理微博下出现用户要求处理《第一财经》的留言,引发广泛关注 [1] 营销方式与产品事故 - 公司长期采用“大字收割流量、小字甩锅”的营销方式,以大字号标注产品特性,极小字号标注限制条件,引发消费者期待落差和网友诟病 [2] - 2025年3月29日,一辆武汉牌照公司SU7在高速撞击护栏后发生爆燃,火势迅猛导致驾驶员在内的三位遇难 [2] 高管声誉与市场反应 - 近一个月公司负责人雷军社交媒体账号掉粉55.4万,显示遭遇口碑反噬 [3]
小米,别让年轻人的第一台车变成最后一台
第一财经资讯· 2025-10-16 10:54
小米汽车的营销理念与产品定位 - 公司创始人强调造车理念为“最好看、最好开、最智能”,将智能电动汽车形容为“大号的手机加四个轮子” [2] - 公司产品定义的首要原则是“颜值是王道”,将车辆外观设计置于首位 [2] - 公司对汽车安全方面的讨论较少,其宣传重点在于设计美学与用户体验,例如对半隐藏式门把手的描述是“开门更优雅” [3][4] 行业对汽车本质的认知 - 行业观点认为,汽车的核心本质是安全地将人从A点送至B点的交通工具,智能化与外观设计等仅为“锦上添花” [4] - 行业强调汽车产品逻辑与手机等3C产品完全不同,汽车问题关乎生命安全,而手机问题可通过重启或换新解决 [4] - 行业指出,企业进入汽车领域需常怀敬畏心,不能纯粹以市场和销量为导向,必须具有安全红线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4] 小米汽车面临的安全事故与信任危机 - 公司车辆发生多起严重事故,包括“3·29铜陵小米SU7爆燃事故”和“10·13成都小米SU7燃爆事故”,导致人员伤亡 [4][5] - 事故后,公司创始人承认公众对小米汽车的期待和要求远超想象,并开始强调安全是前提和基础 [5] - 公司于2025年9月19日被动召回部分SU7标准版电动汽车,共计116,887辆,原因为其L2高速领航辅助驾驶在极端场景下可能存在识别或处置不足的风险 [5] 行业对产品测试与上市规范的看法 - 行业人士指出,不应将市场当作实验场,让用户充当实验员,而应在将产品推向用户前自身将实验做透、做好 [6] - 行业认为中国汽车工业在此方面有待规范 [6]
小米,别让年轻人的第一台车变成最后一台
第一财经· 2025-10-16 10:48
小米汽车的营销理念与市场反馈 - 公司创始人强调造车理念为“最好看、最好开、最智能”,将智能电动汽车描述为“大号的手机加四个轮子”[3][4] - 市场对公司的营销方式出现信任危机,风评反噬,有舆论质疑其产品是“年轻人的第一台车还是最后一台车”[3] - 公司在产品定义中首要强调“颜值是王道”,创始人曾详细阐述轮毂设计过程,称看了5000种轮毂[3][4] 对汽车安全性的关注与争议 - 公司在宣传中经常忽视汽车安全,例如对半隐藏式门把手的描述是“开门更优雅”而非安全特性[4][5] - 行业观点认为汽车本质是安全交通工具,产品逻辑与3C产品完全不同,企业需有安全红线意识和社会责任感[5] - 在发生多起事故后,公司创始人公开表示意识到公众对其承担行业领导者责任的期待,并称“安全是前提、安全是基础、安全是一切”[6] 安全事故与产品召回 - 公司发生“3·29铜陵小米SU7爆燃事故”和“10·13成都小米SU7燃爆事故”等多起安全事故[3][5] - 公司被动召回2024年2月6日至2025年8月30日生产的部分SU7标准版电动汽车,共计116,887辆[7] - 召回原因为车辆L2高速领航辅助驾驶功能在极端场景下识别、预警或处置可能不足,存在安全隐患[7] 行业对比与反思 - 行业其他公司高管表示,不应将市场当作实验场,企业应自己将实验做透后才将产品推向用户[8] - 文章指出中国汽车工业应规范上述行为,强调汽车出问题是“生死攸关”的大事[5][8]
小米汽车直播间遭网暴,仅剩一家门店直播,雷军抖音账号半个月掉粉30万
搜狐财经· 2025-10-14 19:18
事件概述 - 10月13日凌晨发生致命交通事故,引发公众对小米汽车安全性的广泛质疑 [1] - 事故焦点在于事故车辆没有明显变形但车门打不开 [7] - 截至目前,小米汽车与创始人雷军均未就此次事故做出回应或发布声明 [5] 舆论与品牌影响 - 小米汽车多个直播间遭遇负面言论刷屏,内容涉及“门把手打不开、垃圾车、绿化带战神”等 [2] - 直播间出现对主播的人身攻击,有主播回应称“我们只是打工人,请停止攻击” [2] - 10月14日,抖音上仅剩小米汽车广州番禺店一家在直播,其他门店账号均暂停直播 [2] - 雷军的社交媒体评论区出现大量负面评论,要求其对安全事故作出解释 [7] - 雷军的抖音账号粉丝数大幅下滑,近30日掉粉36.1万,最近15天减少30.1万,事故后两日内掉粉超6万,截至10月14日粉丝数为4472.9万 [9] 市场表现 - 事故发生后,小米集团(01810.HK)港股股价受挫,10月13日盘中一度跌超7%,收跌5.71%,10月14日收跌0.94% [9] 公司动态 - 事故发生后,雷军个人微博仍持续发布产品宣传内容,包括新车颜色、手机摄影、新疆路测进展等 [5] - 有网友对公司在事故后的持续营销行为表示不满,要求暂停宣传 [7]
雷军风评逆转!背后是什么信号?
新浪财经· 2025-09-29 09:31
核心观点 - 小米公司面临严重的品牌信任危机 产品夸大宣传和过度营销策略引发消费者强烈不满 导致创始人雷军的个人形象和公司口碑急剧下滑 [2][3][5][7][9][10][11][13][14][15][16][18][19][20][22][23][24] 产品问题 - 小米SU7 Ultra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涉嫌虚假宣传 实际结构与普通铝制机盖几乎无差异 未能实现宣传的"高效导流"和"辅助散热"功能 车主维权群一夜涌入300多人 要求退车或重新定配 [5] - 小米冰箱在广东佛山办公室发生爆炸事件 引发消费者对产品安全性的严重担忧 [7] - 小米AI眼镜存在佩戴不适、拍摄效果差、连接不稳定等问题 抖音平台退货率高达40% 反映消费者极度不满 [7] 营销策略争议 - 小米采用固定营销模板 包括神秘爆料、吊胃口式预热和高管频繁发声等方式 长期使用引发消费者反感 [9] - 公司将普通产品特性包装成"黑科技" 如快充技术称为"行业颠覆性创新" 碳纤维机盖宣传为"赛道级散热神器" 实际效果与宣传严重不符 [10] - 雷军利用SU7爆燃事故进行危机公关营销 频繁发声回应质疑 被指责转移对产品问题的注意力 缺乏真诚 [10] 品牌信任危机 - 小米SU7爆燃事故导致三人遇难 公司回应未能获得家属和公众认可 被质疑隐瞒真相 [11] - 官网宣传"端到端全场景智能驾驶" 但标准版SU7仅搭载1个毫米波雷达 算力水平与10万级车型相当 与宣传存在巨大落差 [11] - 消费者态度从盲目追捧转向理性看待 更注重产品实际性能和质量 而非品牌人设和营销话术 [13][14][15][16] 企业家形象变化 - 雷军曾成功塑造"亲民""技术男""创业励志代表"等人设 通过食堂排队、为员工开门等细节建立接地气形象 [18] - 人设逐渐崩塌 面对产品问题和事故回应无力 被质疑缺乏诚信和对消费者生命的尊重 [19][20] - 个人人设不能替代产品本质 企业需要回归技术研发和品质提升来重建信任 [22][23] 行业启示 - 信息透明化时代消费者更加理性 单纯依赖营销技巧和人设的策略已失效 [16][24] - 产品质量和用户体验成为企业立足市场的根本 必须通过技术创新和严格质量管控赢得信任 [22][23][24] - 营销过程中需坚守诚信原则 避免过度营销和虚假宣传 建立长期稳定的客户关系 [24]
舆情冲击!安踏市值单日蒸发58亿港元,亚玛芬体育美股盘前一度跌超11%
新华财经· 2025-09-23 09:52
资本市场反应 - 安踏体育股价于9月22日开盘大跌4.6%,盘中一度跌超7%,收盘下跌2.22%,市值单日蒸发58亿港元 [1] - 亚玛芬体育在美股盘前交易时段一度下跌超过11% [1] - 股价波动被市场人士解读为受短期舆情事件波及,亚玛芬体育可能面临短期业绩冲击 [1] 事件与舆论影响 - 始祖鸟“烟花秀”事件引发持续舆情,被指以“敬畏自然”之名行可能损害生态之实 [1] - 中国广告协会发文批评该事件让品牌多年信任一朝受损 [1] - 中国探险协会发出倡议,呼吁尊重自然、保护生态 [1] - 分析师认为品牌形象与人气受损,需实质性举措消除影响,一般舆情公关已无法解决问题 [2] 公司经营与战略反思 - 分析师指出公司存在过度营销问题,应转向低调经营并回归初心 [2] - 对安踏体育依靠外延式并购膨胀规模的经营策略的可持续性提出质疑 [3] - 始祖鸟品牌被包装成中产“身份符号”,从专业户外场景渗透至城市通勤 [2] 财务业绩与行业趋势 - 亚玛芬体育技术服装部门第二季度收入约5.09亿美元,同比增长24.94% [2] - 该部门收入增速较前两个季度的30.08%和35.45%出现明显下滑 [2] - 高端运动品消费呈现增长乏力态势,户外市场竞争加剧,行业高增速阶段或将结束 [2]
为什么网红文旅项目大多数都很短命?
36氪· 2025-09-08 08:23
文章核心观点 - 网红文旅项目普遍存在生命周期短暂现象 主要归因于内容同质化 盈利模式单一 过度营销 运营管理缺陷及盲目投资五大核心问题 行业需从流量驱动转向内容与体验驱动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1][19] 内容同质化 - 全国文旅项目普遍套用"夜市+仿古街+非遗摊+大型实景演出"的网红四件套模式 导致产品高度雷同 [2] - 大型实景演出的剧情主题 表演手法及技术呈现高度重复 人造古镇内部业态充斥全国统一的义乌小商品和小吃摊 缺乏本地文化特色 [4] - 同质化直接削弱项目核心吸引力与辨识度 引发价格战和客流分流 导致项目热度快速消退 [4] 盈利模式单一 - 过度依赖门票经济 湖南张家界大庸古城投资25亿元 开业后日均购票游客不足20人 因门票和夜间表演收入无法覆盖成本 [5] - 陕西蓝田白鹿原民俗文化村日接待游客量曾达15万人次 但因业态仅限小吃和民俗工艺 缺乏深度体验 开业四年后关停 [6] - 部分项目依赖政府补贴或地产反哺 自身造血能力不足 高固定成本与低边际收益导致长期亏损 [8] 过度营销问题 - 社交媒体过度包装营造虚假预期 游客实地体验落差巨大 引发"照骗式营销"吐槽 如小红书平台多次曝光名不副实案例 [9] - 武汉杨泗港长江大桥因增设灯光秀和美食街等改造 被批评破坏原有美感 导致口碑崩塌 [11] - 负面评价通过社交平台迅速传播 对项目口碑造成毁灭性打击 [11] 运营管理缺陷 - 基础设施与接待能力不足 高峰期出现交通拥堵 排队过长 卫生恶化等问题 影响游客体验 [12] - 运营团队缺乏长期经验 重建设轻运营 存在招商管理粗放 业态更新缓慢 服务质量下滑等问题 [12] - 长沙超级文和友因菜品质量下降 卫生问题及模式被复制 导致吸引力衰退 广州文和友于2025年初关店撤场 [14] 投资与规划问题 - 盲目跟风投资导致项目缺乏精准定位 如各地特色小镇因模仿热门模式而沦为空城 [15] - 非理性投资决策忽视可行性 贵州独山县数亿元文旅项目因资金链断裂烂尾 万达长白山度假区230亿元投资因选址不当最终亏损转让 [16] - 创新不足导致简单拼凑流行元素 项目缺乏原创性 模仿者跟进造成供给过剩 形成恶性循环 [18]
网红餐厅:是时候回归吃的本质了!
搜狐财经· 2025-08-08 01:26
网红餐厅营销现象分析 一、核心问题:营销与产品脱节 - 网红餐厅过度依赖视觉营销和流量裂变,导致食物品质与服务体验被忽视[3][4] - 营销成本(如KOC软文、雇人排队)转嫁至菜品定价,30元成本的菜品标价128元,溢价达327%[6] - 消费者决策依据被扭曲,信息不对称现象严重,差评被淹没在营销内容中[5][6] 二、行业影响与消费者行为变化 - "网红"标签污名化,与"贵"、"难吃"等负面印象关联,波及优质餐厅[11] - 消费者产生"信息恐惧症",对营销内容信任度下降,决策成本增加[9][10] - 专注产品的老店因缺乏营销曝光被劣币驱逐,市场环境恶化[12] 三、消费者避雷策略 - **信息筛选**:重点分析差评中"口味普通"、"性价比低"等具体描述,优先参考熟人推荐[16][17] - **营销解码**:警惕"天花板"、"封神"等绝对化词汇,观察非饭点排队真实性[18][19] - **成本控制**:通过小份试吃、同品类平替店建立基准线,降低试错成本[22][23] 四、对行业的建议 - **产品回归**:需将预算向食材采购、厨师技艺倾斜,而非仅追求"拍照价值"[25] - **体验优化**:提升服务响应速度与就餐舒适度,实现"流量"到"留量"的转化[26] - **定价策略**:溢价应基于真实品质提升,避免过度转嫁营销成本[27] - **评价管理**:正视差评并改进,建立长期口碑而非短期流量[30]
经济日报:别让过度营销撞飞常识
财经网· 2025-08-06 15:13
新能源汽车行业营销现象 - 某品牌发布新车测试视频显示家用汽车与8吨重卡对撞时重卡车头翻覆且四轮离地 测试结果在特定条件下呈现[1] - 新能源汽车行业存在技术"弯道超车"与广告"营销超速"并存现象[1] - 广告法明确规定禁止虚假宣传及贬低竞品行为 市场最终只认可真实产品力[1] 汽车安全测试真实性 - 碰撞测试视频引发热议 但需注意实验条件可能经过特殊设计[1] - 行业需警惕将实验室理想化数据等同于实际道路安全性能的营销手法[1]
理想i8把“重卡”撞飞?乘龙再回击:安全不是空口无凭的理想!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8-04 16:55
事件背景 - 理想汽车在7月29日i8上市发布会上播放与卡车碰撞测试视频 显示卡车车轮弹起、驾驶室分离 引发公众对乘龙卡车安全性质疑[2] - 测试中以100公里/小时相对速度正面碰撞 卡车四轮离地整车弹飞 驾驶舱向前翻侧砸在理想i8车头 理想i8除车头损毁外A柱未变形[7] - 网友根据未打码方向盘识别出卡车为乘龙品牌 质疑2.6吨新能源车为何能撞飞8吨卡车[7] 车辆规格争议 - 理想称测试卡车为"总质量8T"的重卡 但根据GA802-2019标准 重卡总质量需达12吨及以上 8吨属中型货车[6] - 视频中车型经外观判断为乘龙M3载货车型 同样属于中卡类别[6] 双方回应 - 东风柳汽于7月31日发布侵权声明 指控理想未经授权使用并扭曲传播测试视频 与实际场景存在严重差异 涉嫌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9] - 理想汽车回应称测试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 卡车为随机购买未指定品牌 并表示可接受复测直播[11] - 测试方中国汽研证券部称"测试符合所有规定和标准" 但特别强调这是"非公告测试"[11] - 东风柳汽于8月1日发布海报二次回击 强调"安全不是空口无凭的理想" 并宣传乘龙M3的30%高强钢应用和铠甲式防护[5][13] 行业影响 - 事件引发车圈过度营销和恶意营销讨论 跨界势力使汽车营销越来越"互联网化"[13] - 暴露车企营销的法律边界问题[13] - 根据2024年《乘用车追尾卡车事故分析报告》 高速公路上乘用车追尾卡车事故致死率是其他车型的4倍[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