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 Pro

搜索文档
小米YU7门店情报:日均2000客流展车被薅秃,订车失败急哭女客户
车fans· 2025-06-30 08:29
门店客流与销售情况 - 绿色展车到店后日均客流从1000+飙升至2000+ 周末展厅人流量过大导致车漆被刮花 [2] - 店内陈列10台全配置全颜色YU7家族车型 试驾资源充足 [2] - 上市当晚营业至凌晨3点 日均客流超2000人 周末数据无法统计 试驾车持续处于充电状态 [5] - 后台系统因订单激增频繁崩溃 客户因无法下单情绪激动 [9] 产品定价与配置 - YU7标准版/Pro版/Max版售价分别为25.35万/27.99万/32.99万 [3] - 首发福利包括零重力座椅/电动前备箱/Nappa真皮 Max版额外赠送碳纤套件 [4] - 80%客户选装轮毂 50%客户加装6000元音响 女客户80%选择粉色或紫色外观 [4] 客户画像与竞品对比 - 70%原SU7 Pro用户转单YU7 部分门店转单率差异显著 [4] - 70%客户认为价格符合预期 10%客户不考虑定价直接下单 [9] - 主要竞品为Model Y/鸿蒙R7/极氪7X Model Y潜客转化率最高 蔚来客户存在流失案例 [9] - 3分钟大定数据达200000台 创行业记录 [21] 产品优势与用户反馈 - 提供9种外观颜色+4种内饰颜色 轮毂选项丰富引发选择困难 [11] - 车机扩展性强 自带社交属性 用户满意度高 [13] - 客户高频询问提车时间 静态体验聚焦前备箱/车机/冰箱等功能 [7] - 典型客户评价包括"颜值惊艳"但"空间不足" 三天内流失3个理想L7客户 [13][15] 销售团队状态 - 销售团队超负荷工作 女性员工承担高强度任务 [5] - 销售人员自发产生购买意愿 但面临订车难/交付周期长的问题 [21] - 客户投诉集中在系统稳定性 催促提车是最高频诉求 [15][21] 市场策略建议 - 首发福利具有时效性 建议潜在客户立即下单以锁定权益 [19] - 需优先解决系统承载能力不足问题 优化订单处理流程 [5][9] - 空间设计成为家庭用户主要顾虑点 需针对性改进或推出衍生车型 [13]
电池企业聚焦“末端快充”,意义几何?
高工锂电· 2025-06-01 19:38
行业会议预告 - 2025高工钠电产业峰会将于6月9日在苏州香格里拉大酒店举行,主办单位为高工钠电和高工产业研究院(GGII),总冠名为众钠能源 [1] - 2025高工固态电池技术与应用峰会将于6月10日在同一地点举办,主办单位为高工锂电、高工储能和高工产业研究院(GGII),总冠名为利元亨 [1] 末端快充技术趋势 - 电池行业研发重点转向"末端快充"技术,即缩短电量从80%充至100%所需时间,以解决用户实际痛点并争取市场份额 [2] - 传统充电方式在恒压阶段充电功率大幅衰减,例如小米SU7 Pro在电量达到80%后充电功率从240kW降至71kW,衰减幅度达70% [5] - 行业此前普遍关注10%-80% SOC(EV)或30%-80% SOC(PHEV)的充电时间,但数据显示超过60%车主有完全充满电池的习惯 [5] 企业技术进展 - 吉曜通行发布金砖电芯超级混动系列,末端充电时间(80%-100%)缩短至11.5分钟,较一般电池提升75%,亏电工况下5秒加速功率达2100W,比同类提高23.5% [2] - 蜂巢能源4C快充项目将全窗口充电时间优化至15分钟,其中80%-100% SOC充电时间缩短至5分钟提升30%,其"二代龙鳞甲"电池65度电量从20%充至80%仅需12.1分钟 [3] - 比亚迪发布搭载末端快充技术的e平台3.0 Evo平台 [4] 技术实现路径 - 比亚迪采用脉冲充电技术,通过间歇性充电降低电池极化,可能包含负脉冲电流缓解负极锂离子堆积,研究表明可减轻石墨负极结构性损伤 [6] - 蜂巢能源通过叠片工艺提升电芯充电能力边界,配合双温控监控系统和双项五维快充策略实现高效末端补能 [6] - 目前提出末端快充解决方案的企业多为刀片电池生产商,可能与叠片工艺优化散热性能有关 [7] 固态电池发展 - 半固态电池技术预计将在2025年实现突破 [14] - 利元亨作为固态电池峰会总冠名方,聚焦打通固态电池产业化最后环节 [15]
二手小米SU7,“高保值”难再续
虎嗅· 2025-05-16 19:18
小米SU7二手车市场现象 - 小米SU7创始版二手车成交价28.88万元,仅比新车29.98万元低3.7%,随后被二手车商以31.28万元挂牌,出现价格倒挂现象[1] - 部分车主认为小米SU7一年保值率高达96%,社交媒体称其为"电车时代保值一哥",雷军亲自参与二手车交易中介[2] - 二手车商承认高保值率结论过早,高价收车导致低利润、高库存周期风险[3] 高保值率背后的市场机制 - 小米SU7成为现象级产品源于高知名度营销和长达37-45周的新车交付周期[5][7] - 2023年小米汽车实际交付量超目标37%,2024年连续7个月交付超2万辆,3月接近3万辆[6] - 二手车商高价收车主因新车交付周期过长,但实际库存周期达60天,远超行业平均41-44天[7][13][14] 二手车市场整体状况 - 2024年二手车市场交易量1961.42万辆,同比增长6.52%,新能源车平均成交车龄3.9年[15] - 92%二手车经销商亏损,41.7%汽车经销商集团亏损,仅4家百强企业单车毛利率超10%[17] - 二手车商转型新能源领域,借助小米SU7流量属性布局未来市场[16] 交付周期与市场趋势 - 小米SU7官方交付周期37-45周,但实际提车周期普遍为12-16周,存在预估偏差[19][24] - 受负面舆情影响,小米汽车销量连续4周下滑,第19周SU7销量降至0.47万辆[24] - 新车交付周期可能因下半年YU7上市进一步延长,影响二手车价格支撑[20] 二手车交易案例 - 武汉门店SU7 Pro挂牌价20万(新车80%),65天才成交;SU7 Max挂牌28万,20天未成交[11] - 北京SU7 Max创始版收车价仅比新车低2万,但40天才完成过户[12] - 首批高配车型利润较高,后期中低配车型逐步成为主流交易对象[12]
小米SU7夺命2秒:全民智驾背后被美化的智能、被弱化的“辅助”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4-03 17:32
核心观点 - 智能驾驶技术过度宣传"高阶智驾"概念,弱化"辅助"属性,导致消费者误解和安全风险[4][24] - 小米SU7事故暴露NOA系统识别道路维修和限速标识能力不足,AEB功能未激活[15][11] - 车辆被动安全设计存在缺陷,碰撞后车门未自动解锁,影响乘员逃生[21][22] - 行业需反思智能驾驶技术标准与法规滞后问题,建议加强基础场景安全性[26][27] 事故过程分析 - 事故车辆在NOA状态下未识别维修路段锥桶和限速40标识,导致116km/h高速撞击[6][8][11] - NOA系统从风险提示到碰撞仅2秒,识别距离约65米,制动已无法避免事故[15] - 车辆采用纯视觉方案(毫米波雷达+摄像头),无激光雷达,识别能力受限[15] - AEB功能未响应锥桶等非标准障碍物,行业普遍存在此局限性[15] 技术缺陷 - 主动安全:NOA系统对非标准道路标识识别率低,响应机制不完善[15][11] - 被动安全:车门解锁逻辑依赖气囊触发,侧撞时可能失效[21][22] - 电池安全:侧撞导致电芯短路,无论宁德时代或比亚迪电池均会燃烧[19] - 系统设计:风险预警时间仅2秒,远低于欧盟L3级10秒标准[26] 行业问题 - 车企营销存在误导性话术,将L2+辅助驾驶包装为"高阶智驾"[4][24] - 现行法规对L2+级预警时间要求宽松(2.5秒),未强制MRF缓停功能[26] - 测评体系过度关注极限场景展示,忽视基础场景安全性[27] - 技术发展快于标准制定,需建立更严格的安全冗余机制[24][26] 数据细节 - 事故车速116km/h,制动踏板开度31%时每秒仅减速5米[15] - 小米SU7标准版AEB工作速度范围8-135km/h[15] - 碰撞后28分钟起火,符合国标5分钟内不起火要求[19] - 车门解锁指令传输需0.5-0.6秒,12V电断电可能阻断该过程[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