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快时尚服装
icon
搜索文档
都想去香港IPO
搜狐财经· 2025-11-16 15:08
中概股转向港股上市趋势 - 从2024年下半年开始,“转道港股”几乎成为中概公司心照不宣的备选方案 [2] - 美元基金需要退出、境外架构已搭好、A股门槛较高,使得港交所成为共同选择 [2] - 除茶颜悦色和Shein外,水面下还有更多公司已悄悄调头赴港 [2] 茶颜悦色IPO相关情况 - 2024年11月13日,有自媒体消息称茶颜悦色从美股转港股IPO,公司回应“不予置评” [4] - 茶颜悦色IPO传闻至少已有5次,仅2024年就有3次传言 [4][7] - 截至2024年11月,茶颜悦色全国在营门店732家,其中60%在湖南 [7] - 公司2023年净利润超过6亿元人民币,2024年利润略高于去年 [7] - 以不到800家店实现6亿元净利润,其资本效率高于古茗和蜜雪冰城 [7] Shein上市历程 - Shein的上市轨迹从美股、伦敦再到香港,过程曲折 [10][11] - 2022年秘密递表美股被搁置,2023年转战伦敦估值800亿英镑后暂停,2024年伦敦上市聆讯被叫停 [11] - 2025年5月,多家媒体报道Shein正努力赴香港上市,当时最新估值约500亿美元(约为3600亿元人民币) [11] - 市场观点认为香港可能是其最佳IPO目的地 [11] 其他被传转道港股的公司 - 2024年下半年以来,霸王茶姬、蜜雪冰城、沪上阿姨、荣耀、字节跳动(抖音)、小红书等公司被确认或传出放弃美股、改道港股 [13] - 霸王茶姬原计划纳斯达克募资3亿美元,后转赴香港,已与花旗、摩根士丹利签署保荐协议 [13] - 蜜雪冰城和沪上阿姨已向港交所递表,招股书失效后仍倾向重新递表港股,蜜雪冰城2023年净利25.5亿元,现金储备充足 [13] - 荣耀于2025年6月正式启动上市辅导,辅导期至2026年3月 [14] - 小红书2023年首次实现盈利,净利润约5亿美元,2025年6月设立香港办公室,市场猜测为港股上市做准备,目前最新估值约310亿美元(约2400亿港元) [14] - 字节跳动(抖音)多次被传IPO,但官方口径一直表明“无上市计划” [15]
知名西班牙快时尚巨头创始人坠崖案反转,儿子成头号嫌疑人
观察者网· 2025-10-22 12:02
公司事件 - 西班牙服装巨头Mango创始人Isak Andic于2024年12月14日在徒步时坠崖身亡,案件调查方向从意外事故转向疑似谋杀案 [1][5] - 创始人的长子、公司执行董事会成员Jonathan Andic作为事发时唯一目击者,因证词前后不一致且与现场调查结果不符,于2025年9月底被警方列为主要嫌疑人 [3][5] - 父子二人在公司管理和财务方面出现分歧,关系紧张,此证词成为调查关键参考之一 [5] 中国市场发展历程 - Mango于2002年进入中国市场,比主要竞争对手Zara早四年,初期采用以代理商为主的轻资产模式快速扩张 [6] - 公司在2013年于中国市场达到发展顶峰,门店数量近200家 [6] - 代理制导致渠道失控,品牌对终端控制力弱,货品流转和零售效率受限,库存积压与账期问题凸显 [7] - 公司定位模糊,产品设计时尚度不及Zara,品类丰富度与基础款实力不如优衣库,价格竞争力难以与H&M抗衡 [7] - 公司上新周期为两周,远落后于Zara的每周两次,数字化滞后错失中国电商发展黄金期 [8] - 截至2015年第一季度,Mango在中国门店数量锐减至61家,2023年关闭大陆仅剩门店,电商平台成为唯一销售渠道 [9][10] 全球市场业绩与战略转向 - 2025财年上半年,Mango营收同比增长12%至17.3亿元,其中国际业务贡献总收入的78% [10] - 公司表现最好的五大市场为西班牙、法国、土耳其、德国和美国,2023年明确将战略重点转向美国和印度,几乎宣告战略性放弃中国市场 [10]
研究 | 张强:你买的快时尚,正在悄悄暴露你的自控力?
搜狐财经· 2025-10-15 17:54
行业市场规模与格局 - 2024年全球快时尚市场规模约为1510亿美元,预计到2032年将增长至2910亿美元 [1] - 行业代表性公司包括Zara、H&M和Shein等品牌,它们通过社交媒体实现了广泛的市场渗透 [1] - 现有行业研究多集中于供应链层面的快速响应模式,从消费者视角出发的探讨相对不足 [1] 学术研究核心发现 - 快时尚消费行为会向外界传递消费者自控力较低的负面信号 [4][5] - 该负面感知的内在机制源于他人推断消费者持有短视、追求即时满足的“短期焦点”心态 [5] - 与奢侈品、轻奢品乃至普通超市服装相比,快时尚消费均会引发更负面的自控力评价 [5] - 重度快时尚消费者比轻度消费者被认为自控力更低 [5] 研究对行业的影响 - 研究为快时尚品牌及其合作方在品牌形象管理与危机公关等方面提供了关键洞察与策略参考 [7] - 当有线索(如可持续性)暗示消费者具备长期导向时,快时尚消费的负面效应会消失 [5] - 快时尚消费者在需要自控力和长期投入的场景中会被认为契合度更低,这影响了外界对其性格与可靠性的评判 [5][6]
新冠疫情后,澳洲这些知名零售品牌都已倒闭…
搜狐财经· 2025-08-11 18:15
行业核心挑战 - 新冠疫情后澳洲零售商普遍面临严峻经济压力,叠加竞争加剧、租金高昂及消费者偏好变化等多重因素影响[1] - 消费者转向快时尚和线上购物,对实体店造成显著冲击,Temu和Shein等平台影响加剧[2] - 生活成本上升及消费者日益重视储蓄,推动实体零售店向门店小型化方向发展,并面临海外品牌和更便宜品牌的激烈竞争[20] 代表性企业案例 - **JEANSWEST(真维斯)**:2020年1月进入自愿破产管理,后被香港Harbour Guidance有限公司收购,计划关闭澳洲多达90家门店,其母公司Harbour Guidance欠债权人超过4800万澳元[2][3] - **MOSAIC BRANDS**:旗下拥有Katies、Rivers、Rockmans等标志性品牌,于2024年10月进入自愿破产管理,关闭全国650多家门店,总债务超过3.18亿澳元[3][4] - **DION LEE**:2024年年中进入破产管理并清算,欠债权人3500万澳元,2024年5月被美国Revolve集团以不足100万澳元收购品牌剩余资产[6] - **ALICE MCCALL**:2020年宣布破产,2023年2月实体店永久关闭,清算时欠债超过100万澳元,其中欠澳洲税务局677,922.93澳元[6][7] - **SEAFOLLY**:2020年进入破产管理并缩减门店,一个月后被投资集团L Catterton收购,2023年L Catterton以约7000万澳元将其转售给亚洲战略买家[7][9][10] - **TIGERLILY**:2020年3月进入自愿破产管理,疫情后短暂重组,2024年初再次进入破产管理,该品牌在澳洲和美国拥有10家门店及40个批发合作伙伴[10][11] - **BARDOT**:2019年11月进入自愿破产管理,2020年初关闭澳洲58家门店转向电子商务,目前通过Myer、David Jones百货及The Iconic平台销售[13][14] - **HARROLDS**:经营39年后于2024年10月进入清算,欠债1600万澳元涉及70名债权人,2024年7月被新业主团队收购后恢复运营并重新定位为高端男装品牌[14][15][16][17] - **ALLY FASHION**:2025年3月被下令清算,累积债务达5800万澳元,清算人关闭51家门店并裁减数百个工作岗位[18]
欧美罚单缠身,Shein赴港上市能绕开“合规雷区”吗?
搜狐财经· 2025-07-27 22:47
合规现状 - 法国监管机构调查显示公司虚假折扣问题严重,57%促销商品未降价,19%折扣缩水,11%先涨后折,被罚4000万欧元创欧盟纪录 [1] - 欧盟调查发现公司使用虚假库存提示(如"仅剩2件")和倒计时弹窗诱导消费,潜在罚款可达全球年营收4%(2024年380亿美元营收对应15.2亿美元)[2] - 法国拟以违法使用Cookie追踪用户数据为由罚款1.5亿欧元,用户点击"拒绝所有"后后台仍持续追踪 [2] 算法与数据风险 - 公司AI驱动供应链系统涉及欧盟《人工智能法案》定义的"社会影响类AI",面临严格审查,包括流行趋势预测、定价、库存管理等环节 [6] - 算法推荐机制依赖海量用户数据,在欧美数据保护法规下易引发连锁调查,美国已因短信营销侵犯隐私遭遇集体诉讼 [2] 关税与税务问题 - 英国海关代理商起诉公司2021-2024年系统性虚报包裹信息逃增值税,索赔580万英镑 [2] - 美国加征54%关税后,欧盟跟进对跨境小包裹加征12%增值税及2欧元处理费,法国、德国、意大利计划加征快时尚环保税 [2] 环保与劳工问题 - 被《连线》杂志称为"全球快时尚最大污染者",意大利调查发现环保宣传无数据支撑("漂绿"),法国监管部门确认违规 [3] - 供应链工厂工人日均工作时长普遍超14小时,在欧美劳工法规下存在重大合规风险 [3] 商业模式挑战 - "小单快反"模式依赖中国供应链集中(广州占70%产能),贸易摩擦下风险集中,分散产能将导致成本攀升和效率下降 [7] - 用户覆盖150多国需应对差异法规,成本转嫁消费者将流失客户,自行承担则导致利润暴跌 [7] - 2022年估值千亿美元,当前最低降至300亿美元,合规问题持续压制估值 [10] 行业特性溯源 - 快时尚行业普遍将供应链设在劳工环保标准宽松地区,公司低价策略加剧合规风险 [5] - 跨境直邮模式受欧美贸易保护冲击,关税和合规要求削弱"中国供应链+互联网"优势 [6] 成本传导效应 - 供应商需承担欧美合规成本(工人保险、检测等),中小供应商可能退出或将成本转嫁给公司 [9] - 美国54%关税和欧盟环保税最终将反映在商品价格,削弱公司"便宜+时髦"的核心竞争力 [9]
Shein上市再起波澜,借道港交所“科企专线”靠谱吗?
搜狐财经· 2025-07-12 22:30
Shein赴港上市争议分析 - 核心观点:Shein试图通过港交所"科企专线"秘密递表上市存在多重障碍,包括行业属性不符、合规风险高企、估值泡沫明显等问题 [1][4][15] 行业属性与科企专线匹配度 - 港交所"科企专线"明确限定五大科技领域,Shein的快时尚与跨境电商属性均不符合标准 [2] - Shein研发投入占比低(未披露具体数据但指出营销采购物流占成本大头),不符合"研发为核心价值来源"的特质 [4] - 2024年营收增速降至19%,净利润下滑40%,高增长潜力已不复存在 [4] 全球合规风险 - 法国开出4000万欧元(3.37亿人民币)历史性罚单,涉及虚假折扣和环保数据造假 [6] - 法国数据监管机构拟追加1.5亿欧元(12.56亿人民币)罚款,因Cookie违规侵犯用户隐私 [8] - 欧盟调查涉及供应链环保、知识产权侵权及劳工权益问题,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6][9] - 美国设计师集体诉讼指控算法抄袭设计,已知知识产权诉讼超百起 [9] 企业战略与立场争议 - 运营主体迁至新加坡,创始人获绿卡,高管公开宣称"非中国企业" [11] - 公开支持欧美对跨境包裹加征54%关税政策,与行业立场相悖 [12] - 被曝要求供应商向越南印度转移产能,存在供应链外迁迹象 [13] 估值与上市动机 - 2024年营收380亿美元净利润10亿美元,按行业30倍PE计算合理估值应为300亿美元,低于500亿美元目标估值 [15] - 账面现金达120亿美元,上市主要目的为老股东退出而非业务发展 [18] - C轮投资人持有7年,A轮投资人持有12年,套现压力显著 [15]
港股今年最大IPO要来了!传SHEIN下周一将秘密递表
搜狐财经· 2025-06-28 12:55
香港新股市场动态 - 内地在线快时尚零售龙头SHEIN最快6月30日向港交所提交保密上市申请 [1] - 紫金矿业分拆旗下紫金黄金国际最快未来几周内递交港股IPO申请 [1] - SHEIN若获批保密申请有望成为2024年香港最大IPO [3] SHEIN上市特殊机制 - SHEIN采用港股市场罕见的保密形式递交上市申请 [3] - 港交所"科企专线"允许特专科技及生物科技公司保密提交申请 [3] - 保密机制旨在保护早期企业商业机密和上市计划 [3] SHEIN商业模式分析 - 公司采用"小单快返"模式:每日新上架7,000款 vs ZARA的68款 [4] - 供应链响应速度:设计到上架仅需7天(ZARA需14-21天) [4] - 订单灵活性:起订量100件(ZARA需500件) [4] - 被业界称为"实时时尚"(Real-time fashion) [4] SHEIN全球化布局 - 2021年收入区域分布:美国33%、欧洲30%、中东17%、东南亚8% [4] - 公司注册地已从南京转移至新加坡 [4] - 通过社交媒体直播带货实现爆款快速追加生产 [4]
伦敦上市暂缓:传快时尚巨头希音转战港股IPO
搜狐财经· 2025-05-28 18:06
上市计划变更 - 公司计划在未来几周内向香港交易所提交招股说明书 [1][6][7] - 由于未获得中国证监会批准伦敦IPO 公司决定将上市地点改为香港 [1][5][7] - 目标是在今年内在香港完成上市 [6][7] 估值变化 - 2020年E轮融资和2022年F轮融资后 公司估值曾达到1000亿美元 [9] - 2023年私募融资时估值回落至660亿美元 [9] - 2024年6月伦敦IPO计划中估值为500亿英镑 [11] - 目前伦敦IPO估值已削减至约500亿美元 [11] 历史上市尝试 - 2020年曾计划在美国IPO [9] - 美国IPO受挫后转向伦敦交易所 [10] - 2024年6月提交伦敦IPO文件 可能成为伦交所史上第二大IPO [11] - 英国FCA于2025年3月批准伦敦IPO 但中国证监会尚未批准 [11] 市场竞争与挑战 - 拼多多旗下Temu冲击公司市场份额 [9] - 疫情后线上快时尚市场增长放缓 [9] - 美国取消800美元以下商品免税政策 推高运营成本 [13] - 欧盟计划取消150欧元以下包裹免税政策 [14] - 欧盟调查公司涉嫌违反产品安全法规 可能面临销售额4%的罚款 [15] 供应链情况 - 主要依靠中国7000余家第三方供应商 [12] - 部分产品采购自巴西 土耳其等国家的工厂 [12]
专访吴晓波:大变局中的外贸四十年
吴晓波频道· 2025-05-25 03:06
中国外贸发展历程 - 1978年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产业基础薄弱,通过"市场换技术,时间换空间"策略引进外资和技术,如上海宝山钢铁厂从日本引进生产线 [3] - 1980年代消费品领域开始小规模出口尝试,如天津飞鸽自行车、上海蝴蝶缝纫机,但缺乏国际市场意识 [3] - 1998年关键转折点,中国首次出现产能过剩,国产品牌市场占有率超50%,亚洲金融危机倒逼寻找全球市场 [6] - 2001年加入WTO后外贸总额从5096.5亿美元增长至2013年突破4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 [7] - 2013年后跨境电商兴起,如安克创新通过亚马逊平台推广自有品牌,机电产品出口占比达58.6% [7] - 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爆发,加征关税倒逼产业升级 [7] 一甲子理论三阶段划分 - 第一阶段(1978-1998):从短缺经济到过剩经济,主要满足国内基本需求 [8] - 第二阶段(1998-2008):出口驱动阶段,产品科技含量提升,从服装鞋帽扩展到电子产品 [8] - 第三阶段(2018年后):全要素出海阶段,预计持续20年,供应链、设备、研发等全方位海外布局 [8] 全要素出海实践与挑战 - 越南家电企业迁移研发中心和供应链体系,中东光伏企业输出新能源整体解决方案 [9] - 面临五大挑战:合规、供应链、品牌、企业组织和国别选择,其中合规是最大挑战 [10] - 巴西税收系统复杂被称为"税种地狱",小米在巴西市场遭遇税务难题 [10] - 新能源汽车面临欧美区域性供应链限制,传统"中国制造,全球销售"模式需重构 [11] - 越南独立工会导致劳资纠纷频发,宗教文化差异考验管理智慧 [11] - 海外公司贷款担保问题:日本企业禁止总部担保,中国企业面临类似抉择 [11] - 品牌策略选择难题:全球统一还是本地化,定位差异可能导致消费者质疑 [11] 外贸转内销困境 - 外贸转内销是伪命题,两者能力体系完全不同 [13] - 常州箱包企业转型案例:缺乏电商运营人才、品牌IP打造能力和线下渠道 [13] - 成功案例极少,奥佳华稍有知名度但未成气候 [14] - 根本原因在于外贸企业长期依赖OEM简单模式,缺乏全链路能力 [14] 制造业两极分化趋势 - 头部企业通过智能化数字化提升效率,如黑灯工厂20秒生产手机 [14] - 家电行业美的、海尔持续投入研发拓展全球市场 [14] - 中小企业因创新力匮乏、资金不足面临淘汰 [15] - 新兴产业如新能源汽车、光伏、高端装备制造发展迅猛 [15] - 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纺织服装、钢铁陷入困境 [15] AI领域发展 - 中国拥有全球最大应用场景,但中小企业主动性不足,依赖巨头推动 [15] - 应用层和协议制定层已有突破,如华为鸿蒙系统可能打破安卓与iOS垄断 [15] - 中国企业在机器人领域参与制定全球协同协议 [15] 东南亚供应链地位 - 东南亚国家是全球供应链重要环节 [17] - 中国制造业从学徒成长为竞争者,展现韧性与创造力 [18] - 未来将经历大浪淘沙,留下真正有竞争力的企业 [18]
关税松绑与供应链暗礁:跨界电商企业的危与机
搜狐财经· 2025-05-15 19:19
中美关税和解 - 中美同意大幅降低双边关税 取消91%加征关税并暂停24%对等关税 被视为全球经济复苏关键信号 [1] - 美国将国际邮件从价税率由120%下调至54% 撤销原定2025年从量税调增计划(每件100→200美元) [4] - 分析师认为关税下调为跨境电商提供喘息空间 但小额包裹关税仍存风险 [5] 跨境电商行业影响 - 中国跨境电商成为关税谈判最大受益者 政策支持涵盖制定到执行全环节 [4] - 行业仍面临地缘政治压力 如Shein遭遇伦敦IPO停滞及供应链迁移争议 [1][13] - 欧洲市场成为新战略方向 Shein在法英广告支出环比增35% 巴西同比激增140% [10][11] Shein战略调整 - 供应链策略受争议 被曝以最高30%溢价转移部分产能至越南 但美国对越南加征46%关税导致PMI骤降至45.6 [5][7] - 欧洲扩张遇阻 法国拟对低价包裹收费 需应对多元文化及复杂法规环境 [13] - 广告投放策略转变 削减美国市场投入 转向欧洲和新兴市场 [10][11] 中国供应链优势 - 完备服装产业链形成集群效应 涵盖原材料到物流全环节 是Shein发展基石 [8] - 建议Shein深化与本土产业带合作 通过技术创新提升效率 而非短期成本转移 [2][8] - 越南等替代产地缺乏关税议价能力 中国是应对地缘风险的坚实后盾 [7] 企业长期发展建议 - 需将政策红利转化为动能 如利用中美关税缓冲期重新布局全球市场 [16] - 应聚焦产品附加值提升 与供应商协同研发设计增强竞争力 [8][17] - 在欧洲市场需本土化运营 针对各国文化偏好定制产品及营销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