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驾方案

搜索文档
某新势力智驾组织架构即将迎来重大调整...
自动驾驶之心· 2025-09-14 00:04
公司组织架构调整 - 智驾组织架构将迎来重大调整 新部门正在敲定人员[2] - 多位元老级部门负责人相继离职 包括选择科研院校 筹备具身方向创业 继续在业内拼搏的核心人物[2] - 组织架构由原先四个二级部门划分为十个二级部门 结构更扁平 提供更多晋升机会[2] 技术路线分歧 - 业内对下一代量产方案技术路线出现明显分歧 VLA和世界行为模型(WA)两个流派争论激烈[2] - 公司声称中国真正做出VLA的只有自家企业 质疑其他公司仅做出"变形VLA"或"嫁接VLA"[2] - 世界行为模型(World-Action)被视为实现自动驾驶的终极方案 认为VLA路径取巧但非最终解决方案[4] 行业地位与影响 - 公司智驾方案去年取得巨大成功 跃升为业界标杆 多家企业跟随其方案[2] - 内部核心人物身价暴涨 遭遇其他公司高价挖角[2] - 组织架构调整旨在应对VLA量产优化 新车销量提升和外部环境变化等挑战[4] 人员变动与晋升 - 高管职位空缺成为竞争焦点 有限职位无法满足下属晋升需求[2] - 架构调整后形成更扁平化组织 为更多人员提供上升机会[2]
余凯的狗屎运
是说芯语· 2025-08-07 08:49
地平线公司发展历程 - 公司创始人余凯2015年离开百度深度学习研究院创立地平线,专注于自主开发人工智能芯片 [5] - 2019年推出首款国产车规级AI芯片实现中国零突破,后续每年迭代产品,2024年推出算力达560TOPS的征程6系列芯片 [5] - 10年累计交付超770万套智驾方案(2024年单年交付290万套),在中国OEM ADAS市场占有率超40% [5] 关键合作与战略转折 - 2018年与长安汽车的合作及2019年与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的相遇被视作公司重要发展契机 [5] - 李想建议公司all in智能驾驶领域,该战略在数年后显著影响公司发展轨迹 [11] - 汽车行业合作伙伴覆盖大多数主流厂商,形成广泛产业联盟 [5] 创始人特质与管理哲学 - 创始人具备跨学术界、产业界和资本界的资源整合能力,被评价为"有社会智慧的学者" [5][7] - 强调"在离悬崖50米的地方跳舞"的差异化竞争策略,主张"在没有人的地方竞争" [14] - 推崇商业第一性原理,注重理解客户真实需求和痛点 [15] 技术产品发展 - 芯片产品实现从零到行业领先的突破,单片算力提升至560TOPS [5] - 智能驾驶解决方案已渗透至中国40%的国产ADAS系统,平均每10辆配备ADAS的智能车中4辆采用地平线方案 [5] 行业地位与影响 - 地平线成为中国汽车智能驾驶芯片领域市场份额第一的企业 [5] - 通过持续产品迭代和技术创新,确立在AI芯片领域的领先地位 [5][14]
智驾平权,博世抛出基建“阳谋”
华尔街见闻· 2025-08-06 14:16
PM N STORE 6:30 g 型 中 中 中 中 中 新 新 7月26日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上,当博世智能驾控中国区总裁吴永桥走上演讲台时,整个行业都在关注这家百年Tier1巨头,将如何为极度内卷的 中国车市开出新药方。 他的演讲描绘了一条清晰而宏大的路径:在当下,以领先的智驾能力帮助车企迅速补齐短板、摆脱焦虑,穿越狂卷的周期跟上行业竞赛步伐;在远方,则致 力于成为智能汽车时代的"基础设施"供应商,为行业的未来奠定基石。 博世的"阳谋"逐渐浮出水面,它要成为汽车智能时代的英伟达、高通,扮演不可或缺的底层核心角色。这是其未来战略的起点,也是打破车圈价格战内卷困 局的关键一役。 化身智驾"新基建" "未来随着技术的收敛,智驾一定会成为像今天的安全带、安全气囊一样的标准件"。 当车圈"智驾平权"竞赛如火如荼之时,吴永桥却在7月26日WAIC论坛上抛出激进论调——智驾迟早标配,"后进生"车企与其狂卷自研,不如将精力和资源投 入更能为用户提供情绪价值的智舱赛道。 在吴永桥看来,车企没必要因为自家智驾没有跟上形势而焦虑。吴永桥的思路很明确,他认为眼下国家已经对智驾行业出台了诸多严格的标准化措施,而主 机厂 ...
智驾安全准入标准该咋定?建言专家遭网暴
中国经济网· 2025-07-19 15:32
社交媒体对行业专家的影响 - 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教授朱西产因提议将智驾准入标准降低到"60分"被断章取义剪辑成短视频 引发网络暴力[1] - 加工后的视频刻意忽视"最低标准"的核心建议 导致朱西产遭受广泛批评[1] - 极端网暴已升级至对朱西产教授的人身攻击和恶毒诅咒[3] 智能驾驶行业标准争议 - 朱西产教授主张放宽智驾强制标准以促进行业参与度 让消费者获得基础智驾体验[5] - 参与标准起草单位倾向于"高标准"以减少竞争 维护自身智驾方案优势[5] - 智驾安全强标制定将直接影响行业技术路径选择及企业存亡格局[6] 行业标准制定的外部因素 - 小米汽车"3·29铜陵高速SU7事故"直接催化智驾安全强标出台 草案包含事故复刻测试场景[6] - 汽车产业跨界科技互联网领域 成为黑公关和水军重灾区 标准争议背后存在利益博弈[5] 政策监管动态 - 2025年"净网""护网"专项工作部署会强调打击网络暴力等违法犯罪 对重大案件挂牌督办[6]
机器人公司涌向港股,谁才是“稀缺标的”?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24 12:43
港股机器人板块概况 - 极智嘉通过港交所聆讯,即将成为"全球仓储AMR第一股" [1][2] - 近期仙工智能、乐动机器人、卧安机器人等多家国内机器人公司密集递交港交所招股书 [2] - 优必选、地平线机器人、越疆科技等已成功在港股上市,形成"机器人企业上市热潮" [2] - 优必选、地平线和越疆科技2024年股价分别上涨约40%、80%和135% [3] 行业市场规模与增长 - 2024年中国占全球机器人市场份额约40% [3] - 中国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从2024年470亿美元增至2028年1080亿美元,CAGR达23% [3] - 中国机器人企业正在重塑全球制造业格局 [3] 主要企业竞争力分析 - 地平线:国内智驾方案量产规模最大,2024年营收23.84亿元(同比+53.6%),毛利18.41亿元(同比+68.3%) [5][7] - 优必选:全球人形机器人专利最多,2024年营收13.05亿元(同比+23.7%),毛利3.74亿元(同比+12.4%) [5][7] - 越疆科技:全球协作机器人产品组合最丰富,2024年营收3.74亿元(同比+30.3%),毛利率46.6%(同比+3.1pct) [5][8] - 极智嘉:全球AMR市场份额连续6年第一,2024年营收24.1亿元(2021-2024年CAGR 45%),毛利8.4亿元(CAGR 118.5%) [5][8] 商业化进展与盈利能力 - 港股机器人企业普遍呈现商业化提速、盈利能力改善趋势 [7] - 极智嘉2024年毛利率达34.8%,大陆以外市场毛利率达46.5% [8][11] - 极智嘉有望成为港股To B机器人领域首个盈利企业 [8] 全球化布局与市场表现 - 越疆科技2023年全球协作机器人出货量排名前二 [10] - 卧安机器人在AI具身家庭机器人系统领域全球第一,海外市场贡献95%营收 [10] - 极智嘉70%收入来自中国大陆以外市场,在亚太、欧洲和美洲市场均居领导地位 [10] - 影石创新境外收入占比稳定在76%-81%,毛利率保持在50%以上 [11] 市场影响与未来展望 - 极智嘉上市将强化港股机器人板块,吸引更多产业链公司赴港 [12] - 优质机器人企业上市将提升板块估值中枢,增强资本关注度 [12] - 中国机器人企业已实现全球"领跑"而非"跟随" [11]
旷视印奇入主力帆始末:第一代 AI 天才做出选择
晚点LatePost· 2024-11-29 20:04
核心观点 - 旷视科技创始人印奇终止3年IPO进程,转向汽车智能化领域,出任力帆科技董事长,开启二次创业 [4][5][8][12] - 印奇选择汽车智能化而非AI大模型方向,基于其技术背景与软硬一体理念,旷视智驾业务已独立为迈驰智行并获吉利定点 [9][26][27][29] - 力帆具备造车资质和供应链基础,但面临激烈市场竞争,2023年前10月新能源车销量不足1.8万辆同比下滑11% [14][15][19] - 印奇的创业历程反映中国技术型公司商业化困境,经历安防赛道竞争、美国制裁、IPO受阻等多重挑战 [40][45][56][58] 商业决策 - 江河顺遂以24.3亿元收购吉利持有的力帆19.91%股份,力帆市值从160亿一度涨至400亿 [11][12] - 旷视撤回科创板申请后将开放融资,两位联创主持运营,消费物联网业务占比20%-30%且已盈利 [62] - 力帆实控人为重庆两江基金与吉利合资的满江红企业管理,持股比例51%和49% [16][17] 技术布局 - 旷视2021年启动L2+辅助驾驶研发,采用纯视觉方案对标特斯拉,2023年获吉利量产订单 [28][29] - 印奇提出AI演进两大方向:AI in Digital(如ChatGPT)与AI in Physical(如特斯拉自动驾驶) [27] - 力帆可能探索无人出租车业务,整合整车制造、换电站网络与曹操出行平台资源 [66] 行业背景 - 中国新能源车市场格局固化,比亚迪年销近400万,问界反弹,小米SU7关闭造车窗口期 [14] - AI公司普遍面临技术扩散导致议价权下降问题,蚂蚁自研系统致旷视相关收入3年降56% [42][43] - 智能驾驶领域地平线成对比案例,2019年聚焦汽车赛道把握产业转型时机 [60] 公司财务 - 力帆2023年前三季度营收48亿元同比增11%,但扣非净利润骤降47%至2400万元 [15] - 旷视2018-2021上半年累计收入41.45亿元,同期调整后亏损达41.37亿元 [62] 战略合作 - 重庆两江新区与吉利、旷视签署战略协议,三方协同发展汽车智能化 [19] - 吉利计划5年投入1500亿元推进智能化,力帆变革或成其战略组成部分 [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