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维莫德乳膏

搜索文档
73%价差引爆信任危机 冠昊生物定增计划突遭“腰斩”
新浪证券· 2025-07-02 09:43
资本运作终止 - 公司宣布终止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并撤回申请文件,涉及实控人关联方、总额近5亿元的融资计划突然中止 [1] 定增折价争议 - 定增方案定价基准日前20个交易日股价均值的80%锁定在8.96元/股,而6月25日收盘价达15.52元/股,定增价不足市价六成,折价空间高达73% [2] - 高折价定增尤其当对象是实控人关联方时,易引发监管对利益输送的质疑及中小股东强烈反弹 [2] - 深交所此前就销售费用畸高等问题发出问询函,为此次终止埋下伏笔 [2] 经营状况恶化 - 2021至2023年销售费用率持续高企,分别达37.88%、41.45%、41.20%,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3] - 支柱产品本维莫德乳膏2024年营收仅3700万元,同比骤降25.15%,销量锐减27.71%至32.6万支 [3] - 医疗器械业务2024年仅微增0.72%,传统主力产品生物型硬脑膜补片营收下滑14.70% [3] 信息披露问题 - 2022年8月公司涉诉金额超1亿元(占2021年净资产14.17%),同年12月反诉后金额升至1.9亿元,迟至2023年7月才披露 [4] - 子公司珠海祥乐核心产品美国爱锐人工晶体2022年5月代理权终止,消息拖延至8月底才随减值公告曝光 [4] 资产减值风险 - 近三年资产减值计提高达3.39亿元,其中收购珠海祥乐产生的商誉减值达2.14亿元 [5] - 存货跌价计提超6900万元,联营企业投资减值超4100万元 [5]
波折不断,冠昊生物终止高折价5亿定增计划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25 19:28
定增终止事件 - 冠昊生物决定终止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并撤回申请文件,历时两年多的定增计划终止 [2] - 定增方案自2023年3月披露,拟向实控人关联方发行股票募集不超过5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5] - 终止原因是市场环境变化及公司整体发展规划考虑 [3] - 定增价格8.96元/股较6月25日收盘价15.52元/股低73.21%,价差引发市场质疑 [3][4] 财务与经营状况 - 2021-2023年销售费用分别为1.85亿元、1.56亿元、1.67亿元,占营收比例高达37.88%、41.45%、41.20%,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5] - 2024年药品业务营收3700万元同比下降25.15%,销售量从45.2万支降至32.6万支 [8] - 医疗器械板块2024年营收2.87亿元同比微增0.72%,其中B型硬脑膜补片增长21.52%至7214万元,传统主力产品下降14.70% [8] - 近三年累计计提资产减值损失3.39亿元,包括商誉减值2.14亿元和存货跌价准备6904.95万元 [9][10] 公司治理与合规问题 - 深交所曾就销售费用高企等问题发出问询函,公司解释为业务布局广泛导致费用较高 [2][5] - 公司曾因信披违规收到警示函,涉及1.051亿元重大诉讼披露滞后和核心代理权终止未及时公告 [7] - 子公司珠海祥乐代理的美国爱锐人工晶体2021年贡献22.54%营收,但代理权2022年5月终止未及时披露 [7] 研发与产品布局 - 主要药品本维莫德乳膏2020年进入医保但市场表现不佳,正推进针对特应性皮炎的III期临床试验 [8] - 业务布局分散,涉及生物材料、药业、细胞及医疗器械代理销售 [5]
“10秒,我症状还没说,处方药就开好了”
中国新闻网· 2025-06-15 23:31
互联网医疗行业处方药销售乱象 核心观点 - 电商平台处方药销售存在严重违规行为 包括处方审核形同虚设 违规展示药品信息 超适应症宣传 销售未获批药品等 威胁消费者用药安全 [1][5][6][8][10][12] 处方审核流程问题 - 多家平台存在"秒开"处方现象 记者实测从问诊到开方仅需10秒 全程无实质性医疗评估 [1][2] - 外卖平台购药流程更便捷 付款后自动生成电子处方 系统自动填充病症描述和病例信息 无医生确认线下首诊环节 [3] - 夜间开方无限制 凌晨1点/4点下单仍可"秒接单" 开方速度与白天无异 [5] - 现行法规明确要求药师审核处方 但部分平台采用"AI开处方 客户直接取药"模式 跳过传统审核环节 [5] 违规展示药品信息 - 直播电商平台直接展示司美格鲁肽等处方药包装/标签信息 未与非处方药区分标注 页面可见适应症/用法用量等违规内容 [6] - 国家规定处方审核前不得展示说明书等信息 但多家平台仍违规提供 [8] 超适应症宣传与非法药品销售 - 复方利多卡因乳膏获批适应症为皮肤麻醉 但被商家宣传为"房事延时"男科用药 公开标注用法 [8] - 本唯抑菌乳膏涉嫌假冒本维莫德乳膏 替换原药品商标 更改主要成分为中药 未获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 [10][12] - 仿冒行为涉及反不正当竞争法/商标法/药品管理法 最高可处货值金额30倍罚款或刑事责任 [12] - 第三方平台未履行审核监测义务 需对入驻药房违规行为承担连带责任 [12]
创新药概念爆炒下的隐忧:冠昊生物研发费用三年缩水28%,在研项目卡关|创新药观察
华夏时报· 2025-06-13 21:47
创新药行业表现 - 创新药概念股在A股和港股市场表现强劲,创新药ETF国泰(517110)年内涨超25%,港股创新药ETF(513120)年初至今涨幅超过60% [2] - 冠昊生物作为创新药概念公司,2025年5月13日至6月12日累计上涨28.56%,股价最高达18.38元,6月3日单日涨幅19.97% [2] - 冠昊生物股价随后回落,6月4日下跌8.87%,6月12日报收16.97元,较6月3日高点下跌约2.3% [3] 冠昊生物研发投入 - 2024年研发费用同比减少18.74%,在创新药公司中排名第60位,而行业头部公司如诺泰生物、圣诺生物研发费用同比增长分别达82.12%、69.26% [6][7] - 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例仅9.58%,排名第50位,远低于海创药业-U(47441.25%)、首药控股-U(5395.23%)等公司 [7][8] - 研发费用连续三年缩水,2022-2024年分别为5051.77万元、4450.39万元、3616.50万元,累计降幅28.4% [8] - 研发人员规模减少,2022年70人(占比12%),2024年66人(占比12.45%),团队薪酬总额降幅达33.1% [9] 冠昊生物在研项目与产品表现 - 在研项目进展缓慢:人工肝处于临床前研究阶段,本维莫德新适应症特应性皮炎推进Ⅲ期临床但2024年收入同比下滑25.1%,干细胞外泌体技术无商业化产品 [9] - 高价值发明专利增速放缓,2023年新增7项,2024年仅新增2项 [9] - 核心产品本维莫德乳膏2024年收入3701万元,同比下滑25.1%,生物型硬脑(脊)膜补片收入同比减少14.7%,B型硬脑(脊)膜补片收入增长21.5% [13] 行业竞争与公司经营 - 竞争对手正海生物的"海昱"活性生物骨已进入销售阶段,迈普医疗推出可吸收止血纱等新产品形成全流程解决方案 [10] - 公司营业收入波动较大,2022年3.77亿元,2023年4.04亿元,2024年回落至3.77亿元(同比减少6.6%),主要受集采政策影响 [12] - 净利润波动显著,2022年亏损3亿元,2023年盈利3100万元,2024年降至2742万元(同比减少11.57%) [13]
市场简报:国内首个卡泊三醇倍他米松软膏仿制药获批上市,能否改变市场格局?
头豹研究院· 2025-05-17 08:55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 华邦制药卡泊三醇倍他米松软膏首仿获批打破技术壁垒,预计未来3年仿制药占超50%市场份额 [6] - 华邦制药突破技术壁垒体现从“仿制跟随”到“技术引领”转型,其仿制药有高质量、稳定、高性价比优势 [14][16] - 华邦制药聚焦专科赛道,构建产品矩阵,从疾病治疗拓展到皮肤健康管理 [18][20] - 银屑病治疗过度依赖生物制剂有未满足需求,小分子靶向药等成突破方向 [26][28] - 未来银屑病药物治疗市场多维度变革,受技术、政策等因素影响 [33]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卡泊三醇倍他米松软膏首仿获批意义 - 银屑病是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影响全球2 - 3%人口,75%患者至少有一种合并症 [5] - 卡泊三醇倍他米松软膏原研药垄断市场16年,华邦制药首仿获批填补国产空白 [6] - 华邦仿制药定价低30% - 40%,预计未来3年占超50%市场份额 [6] 华邦制药突破技术壁垒及核心竞争力 - 卡泊三醇倍他米松软膏国产化有制剂工艺、质量控制等技术瓶颈 [13][15] - 华邦制药经十年研究突破壁垒,2025年3月获批上市 [13] - 华邦仿制药有高质量、稳定、高性价比优势,推动治疗领域战略转型 [16] 华邦制药在皮肤科领域产品布局 - 华邦制药形成3大领域、21个品类、67个产品家族,皮肤类药品丰富 [18] - 公司掌握核心技术,有多项奖项和专利,赋能护肤品开发 [18] - 公司构建高质量创新药物矩阵,覆盖银屑病、皮炎湿疹等治疗领域 [19] - 抗过敏领域首仿药拓展适用人群,公司向皮肤健康管理领域拓展 [20] 银屑病治疗“生物制剂依赖症”及未满足需求 - 生物制剂在中重度治疗表现突出,但约30%患者无响应或疗效减弱,有副作用 [26] - 特定患者群体和治疗场景有未满足需求,经济可及性和冷链运输有问题 [27] - 小分子靶向药、新型生物制剂及联合疗法成突破方向 [28] 未来银屑病药物治疗市场发展趋势 - 小分子靶向药物崛起,TYK2抑制剂和阿普米司特受关注 [32][33] - 生物制剂面临仿制药冲击和适应症拓展压力 [32][33] - 国产创新药加速崛起,本维莫德成标杆,新靶点药物研发增加 [32][34] - 政策与医保推动市场扩容,联合疗法和慢病管理模式普及 [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