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仙草
搜索文档
超1.7万家实体店,倒在2025上半年
搜狐财经· 2025-10-11 11:27
整体零售环境 - 2025年1-6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55万亿元,同比增长5.0%,增速较去年同期的3.7%略有提升 [2] - 全国网上零售额7.43万亿元,同比增长8.5%,线下零售额17.12万亿元,同比增长3.75%,线上增速显著高于线下 [2] - 2025年上半年国内至少有1.71万家门店宣布闭店,涵盖超过100家企业,涉及商超、百货、餐饮、服饰等多个行业 [2] 商超行业 - 2025年上半年全国至少有720家超市关门,涉及卜蜂莲花、华润万家、永辉超市、大润发等全国性及区域性品牌 [3] - 即时零售非餐市场规模从2017年的366亿元攀升至2023年的6500亿元,预计2024年将占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的6.0%,增速达20.0%,冲击商超地理位置和一站式购齐优势 [6] - 2024年我国零食量贩市场规模达1045.9亿元,成为增速最快的零食渠道,挤占传统超市空间 [6] - 传统商超面临硬件老化与租约到期压力,许多企业选择关闭低效门店并改造留存门店,例如永辉超市调改开业124家门店,其中99家开通线上业务 [6] - 行业向业态创新转型,布局硬折扣店和社区店,如中百集团开设小百惠折扣店,联华超市在浙江孵化折扣业态已开13家门店 [7] 百货行业 - 2024年1-6月百货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2%,虽较去年同期下滑3%有所好转,但仍不及大盘增速 [8] - 2025年上半年全国至少有23家百货、购物中心关闭,运营最久的长沙阿波罗商业广场已运营27年 [8] - 传统百货模式采用品牌联营形式,不掌控商品和定价,导致商品竞争力不足,业态单一缺乏有效引流手段 [11][12] - 购物中心通过体验式业态成功引流,南京德基广场通过引进稀缺品牌、打造艺术空间等升级为体验式生活空间 [12] 茶饮与咖啡行业 - 2025年上半年全国至少有6673家茶饮、咖啡门店关闭,茶饮行业35个品牌关闭5788家门店,咖啡行业关闭885家门店 [13][16] - 茶饮闭店潮集中在单品类和中腰部品牌,书亦烧仙草净减少1049家门店,规模下降18.32%,柠季关店404家,下降19.2% [14][15] - 咖啡行业收缩品牌包括早期入华国际品牌和新兴精品品牌,COSTA COFFEE净减28家,星巴克关闭11家,MODA COFFEE关闭至少74家 [17][19] - 果咖品牌“本来不该有”净减少37家门店,规模下滑25.69%,受巨头切入赛道冲击 [20] 服饰行业 - 2025年上半年服饰类零售额同比增长3.1%,弱于社零大盘,全国至少有4563家服饰门店关闭 [21] - 森马关闭629家门店数量最多,海澜之家关闭504家,太平鸟关闭311家 [21][23] - 闭店主因包括库存高企倒逼渠道优化、品牌老化导致客群流失、以及“大店模式”运营成本高企但坪效下降 [24][25][26] - 美特斯邦威直营店年化坪效为3793.85元/平方米/年,下降58.13%,行业正从追求门店数量转向提升单店质量 [26][27] 影院行业 - 2025年上半年全国至少有38家电影院关闭,全国影院空场率长期维持在30%-40% [28][31] - 影院面临重资产运营与高固定成本压力,营收高度依赖影片内容导致不稳定,2025年上半年总票房292亿元,其中2月票房160亿元占比超50%,但6月票房仅19.1亿元跌至近十年低点 [30] - 消费者娱乐习惯改变,网民每天刷短视频时间接近160分钟,影院平均每场观众仅2~4人,空场率高达40% [30][31] 其他行业 - 宠物、家居建材、教培、潮玩等行业均有闭店,如红星美凯龙关闭23家门店,童程童美关闭12家门店,潮玩星球关闭13家门店 [34]
一大批奶茶店,正陷入倒闭风波
虎嗅· 2025-09-19 15:29
行业整体趋势 - 2025年上半年新茶饮行业总门店数为116,978间,较2024年底仅增长858间,整体增长率仅为0.74%,近乎停滞 [16] - 过去一年有15.7万家奶茶店从市场消失,行业闭店率刷新纪录 [17] - 行业从增量竞争转向存量竞争,2024年市场增速已放缓至15%-20%,远低于此前30%以上的高增速 [23] - 2025年上半年新茶饮行业开店速度整体放缓,市场经历大规模洗牌 [15][18] 品牌闭店与收缩案例 - 深圳初代网红品牌813芭依珊门店数量从巅峰期26家缩减至19家,其十亩地店于今年8月31日永久闭店 [4] - 厦门网红品牌Seven bus全国门店从高峰期超400家缩减至2025年5月不足20家,厦门本地仅剩3家 [9] - 书亦烧仙草在2025年上半年净减少门店1,049家,门店规模增速同比下降18.32% [12] - 悸动烧仙草2025年上半年净减少389家门店 [12] - 奈雪的茶2025年上半年关闭160家门店,包括132家直营店和28家加盟店,营收同比减少14.4%至21.78亿元 [13][14] - 上海新网红品牌PinkShake品可鲜奶在开业一年后关闭全国所有门店,此前单店月入达60万元 [2][3] - 浙江品牌OONE CCUP的宁波万象城店于8月底闭店,该店开业刚满一年 [10] 头部品牌逆势扩张 - 蜜雪集团2025年上半年全球门店新增9,796家,总数超过53,000家 [25] - 古茗2025年上半年突破万店规模,新开门店近1,000家 [25] - 霸王茶姬2025年上半年新增门店数量接近800家 [25] 市场竞争格局变化 - 2025年上半年26个主流新茶饮品牌中,仅11个品牌实现城市数量正增长,14个品牌在部分城市全线退出 [22] - 行业同质化问题严重,价格战加剧,消费者品牌忠诚度难以建立 [26][27] - 头部效应愈发明显,市场向“拼质量”转变,极致性价比成为关键竞争要素 [18][29][30] - 行业竞争重点从门店扩张转向后端供应链、品质稳定性和品牌风控力 [31][32]
《中国独角兽排行榜2025》出炉 书亦烧仙草实力上榜
财富在线· 2025-06-06 13:07
中国独角兽企业概况 - 中国独角兽企业总估值达8.46万亿元 [1] - 6家川企上榜,全部来自成都,包括书亦烧仙草、医联、准时达、威斯克生物、驹马物流、Fiture [1] - 独角兽企业以突破性技术或新颖商业模式被视为经济发展风向标 [1] 新茶饮行业现状 - 2025年中国现制茶饮市场规模预计突破3689亿元 [1] - 行业在消费升级与数字化赋能下加速迈向品质化、规模化扩张 [1] - 书亦烧仙草上榜反映市场对新茶饮行业的持续看好 [1] 书亦烧仙草发展路径 - 从2007年首家门店扩张至5200多家门店 [2] - 发展策略包括:锚定大单品、优化产品结构、构建供应链体系、完善运营管理 [2] - 供应链覆盖30+种植基地、29个仓储体系、200条冷链专线,实现闭环管理 [3] 书亦烧仙草产品与市场表现 - 主打健康茶饮,推出白月光果茶系列、金桔柠檬水等热门产品 [3] - 创新养生饮品如双皮奶、桃胶莲子、阿胶系列受年轻人青睐 [3] - "橙漫山茶花"40小时热销100万杯,单店单日最高出杯超465杯 [3] - "杨梅"和"不老莓"系列上市2周销量均超100万杯 [3] 独角兽企业代表案例 - 中科宇航(估值160亿元)、星河动力(150亿元)为航天领域代表 [2] - 比亚迪半导体、沐曦集成、瀚博半导体估值均达100亿元 [2] - 医疗健康领域数坤、德晋医疗估值均为92亿元 [2] 书亦烧仙草核心竞争力 - 产品力、供应链与品牌搭建形成多维共振 [5] - 入选独角兽榜单体现18年行业深耕与未来潜力 [5]
传统甜品遭新茶饮夹击,30岁满记甜品再出发
36氪· 2025-04-29 10:11
公司发展现状 - 2024年传统门店业务总净收入4.78亿元,同比增长5%,GMV达6.35亿元,同比增长14% [1] - 线下门店从2023年底193家增至2024年底243家,同比增幅27% [1] - 新零售业务GMV2.4亿元,净收入0.99亿元,同比增长395%,占总收入17% [3] - 2022-2024财年GMV分别为4.74亿元、6.03亿元、8.77亿元,近两年增速27%、45% [26] 战略规划 - 未来3-5年聚焦消费者满意度,以直营为基石,加盟和零售为两翼 [3] - 目标实现直营门店500家、加盟门店2000家,三大业务(直营/加盟/零售)各创10亿元净营收 [3] - 2024年初获数千万元战略融资,用于新零售、加盟及门店升级 [18] - 推出便携杯装产品进入电商及商超渠道,并扩展自助业务(早鸟场、午夜场、冰室) [22][24][25] 历史沿革与挑战 - 1995年创立于香港,2005年进入内地,巅峰期门店超500家,2018年营收达10亿元 [4][6] - 曾因固守堂食模式(95%收入依赖堂食)错失外卖机遇,被7分甜等茶饮品牌弯道超车 [12][13] - 2024年门店缩减至232家(较峰值减少54%),面临茶饮赛道挤压(茶饮甜品占市场34.6%) [16][28] 行业竞争格局 - 初代甜品品牌(许留山、鲜芋仙)多数衰落,仅剩满记与鲜芋仙应对茶饮冲击 [9] - 茶饮品牌通过产品创新(杯装杨枝甘露、奶茶"粥化")抢占市场份额 [13][15] - 2024年中国甜品市场规模1715亿元(同比增13.2%),但甜品企业注册量跌至3.2万家 [27][28] 产品与渠道变革 - 改良产品形态(杯装杨枝甘露、碗装双皮奶),加入潮流饮品、烘焙点心及儿童套餐 [22][23] - 新零售业务尝试打造常温长保产品(如双皮奶),强调工艺壁垒与渠道合作 [32] - 人均消费37.85元,价格高于茶饮竞品(杨枝甘露26元/杯),面临性价比质疑 [31] 管理调整 - 2021年安达富资本完成全球门店整合,引入CEO金国超及茶饮行业高管 [18][20] - 2022年合并小满茶田,强化茶饮基因,开放加盟并优化外卖店型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