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应性皮炎治疗

搜索文档
中国抗体-B(03681)两日涨超80%,市场“战略性押注”下一个重磅BD?
智通财经网· 2025-06-05 09:31
行业趋势 - 年初至今创新药行业迎来大行情,主要驱动力包括新药放量、Biotech企业减亏盈利以及重磅BD交易频出 [1] - 中国创新药全球竞争力提升,三生制药与辉瑞60亿美元BD交易成为标志性事件,市场积极寻找下一个潜在重磅BD标的 [1] - 创新药出海加速,2020至2024年BD交易总金额从92亿美元增长至523亿美元,首付款从6亿美元增至41亿美元,2025年有望创新高 [7] - 跨国药企面临"专利悬崖"压力,强生、罗氏、默沙东等公司2030年前需通过BD补充管线,推动中国创新药license-out需求 [7] 公司表现 - 中国抗体-B(03681)股价两日累计涨幅达86.27%,6月3日收盘涨30.72%,6月4日盘中触及2.99港元(2022年2月以来新高) [1] - 市场看好公司核心产品SM17的1b期临床数据超预期,预测其可能成为下一个重磅BD交易标的 [2] - 2025年5月公司完成1.24亿港元股权配售,资金明确用于SM17的研发及潜在国际合作 [8] 核心产品SM17 - SM17是全球首创抗IL-25受体单抗,针对中重度特应性皮炎(AD),通过双通道机制实现快速止痒和皮肤修复 [3] - 1b期临床数据显示:高剂量组(600mg)NRS-4应答率91.7%(安慰剂组0%),EASI75应答率75%,IGA0/1应答率41.7%,均显著优于现有IL-4R抑制剂 [4] - 安全性表现优异:16周治疗期无严重不良事件,常见副作用发生率与安慰剂组差异不超过5% [4] - 适应症扩展潜力大:除AD外还可拓展至哮喘、特发性肺纤维化、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等自身免疫疾病 [9] 产品管线布局 - 舒西利单抗(SM03):全球首创抗CD22单抗,覆盖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阿尔茨海默病等适应症 [11] - SN1011:第三代BTK抑制剂,针对慢性免疫紊乱患者设计,具备高靶向选择性和持久药效 [11] - SM06:第二代抗CD22抗体,体外研究显示比SM03可能具有更强免疫调节作用 [11] - 管线还包括抗CD20单抗、抗CGC抗体及双特异性抗体候选药,覆盖多个自免疾病领域 [10] 市场定位 - SM17凭借机制独创性和临床优效性,有望成为国际药企争夺标的,类比安进12.5亿美元收购的AD药物Rocatinlimab [8] - 公司被市场视为"战略性押注"对象,其技术价值和临床进展直接关联资本回报预期 [12]
中美本维莫德乳膏对比:中国产品疗效与价格双优
中国经济网· 2025-05-20 17:10
研发背景 - 本维莫德由陈庚辉博士团队在20世纪90年代发现 具有抗炎特性 后分属中加两地知识产权 [4] - 2000年陈庚辉博士回国创立天济药业 与加拿大Welichem公司同步推进开发 [4] - 2012年葛兰素史克获得海外开发权益 2018年转售美国Dermavant公司 [4] - 泽立美凭借本土化优势率先在中国上市 VTAMA成为美国市场高价产品 [4] 产品获批 - 2024年11月泽立美在中国获批上市 成为全球首个用于2岁及以上特应性皮炎患者的非激素外用创新药 [1] - 2024年12月美国VTAMA获FDA批准 两者核心成分相同但存在显著差异 [1] 临床试验 - III期临床试验显示泽立美与VTAMA疗效相近 EASI75应答率分别为54.4%和55.8% IGA应答率分别为46.2%和45.4% [6] - 泽立美在7-11岁儿童患者中优势显著 EASI75应答率达83.9% 远超VTAMA的52.1% [6] - 两者最常见不良反应均为毛囊炎 发生率分别为7.1%和9% 多为一过性轻中度 [6] 价格对比 - 中国泽立美每支售价980元人民币 美国VTAMA单支售价约1400美元(约合人民币9800元) [7] - 按单支总价计算 VTAMA价格约为泽立美的10倍 按克重换算为2.5倍 [7] 市场表现 - 泽立美在中国获患者积极评价 控制瘙痒 减轻红斑 减少复发效果显著 特别对儿童患者效果突出 [8] - VTAMA在美国Reddit平台获好评 有效缓解面部湿疹和瘙痒 2025年第一季度销售额达2000万美元 [8] 综合对比 - 两者核心活性成分相同 作用机制和临床疗效相似 均为特应性皮炎突破性治疗方案 [9] - 泽立美凭借原研优势 更优儿童疗效 广泛认可及亲民价格 相比VTAMA更具性价比 [9]
SM17概念验证临床数据超预期,中国抗体-B(03681)AD赛道全球化成长潜力凸显
智通财经网· 2025-04-08 08:28
药物研发进展 - 中国抗体自主研发的全球首创新药SM17治疗中重度特应性皮炎的1b期概念验证临床试验结果显示,高剂量组患者中超过90%达到NRS-4应答,超过70%达到EASI 75应答,超过40%达到IGA 0/1应答,且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1] - SM17作为全球首创靶向IL-25受体的单抗药物,通过抑制IL-25结合ILC2及Th2上的受体,有效减少炎症反应并促进皮肤修复,临床前研究显示其效果与JAK1抑制剂相当[2] - 在美国1期临床研究中SM17展示出良好安全性,优于JAK1抑制剂,中国1a期桥接临床试验已完成,1b期纳入32例患者并完成最后一例受试者访视[3] 临床数据表现 - SM17在16周治疗期内耐受良好,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最常见副作用鼻咽炎和尿路感染发生率与安慰剂组相近(差异不超过5%)[4] - 高剂量组91.7%患者达到NRS-4应答(安慰剂组0%),大幅超越IL-4受体抑制剂(35.9%-40.8%)和JAK抑制剂(42%-64%),75%患者实现EASI75应答,优于IL-4抑制剂(44.2%-52.5%)[5] - SM17在皮损改善指标(EASI50、EASI90、BSA和SCORAD)及患者生活品质评价量表(DLQI)上均展示良好治疗前景,低剂量组也呈现剂量反应趋势[5] 市场潜力与竞争格局 - 全球AD患者数至少2.3亿人,中国超过7000万人(中重度占28%),2023年全球AD药物市场规模136.2亿美元,预计2034年达314.4亿美元[7][8] - 现有疗法如度普利尤单抗(2024年销售额140亿美元)存在起效慢、止痒效果不足等局限,JAK抑制剂乌帕替尼有安全性问题,SM17有望填补市场空白[10] - 全球AD临床靶点分布较均衡,中国以Fast-Follow为主(3期及以上占比14% vs 全球23%),TOP3靶点(IL-4Rα、JAK1、PDE4)占比达46%[10] 商业化策略与拓展潜力 - SM17可能通过对外授权(License-out)实现商业化,参考安进对抗OX40抗体Rocatinlimab的12.5亿美元交易案例[11] - 除AD外,SM17对哮喘、特发性肺纤维化等免疫疾病具有拓展潜力,其上游靶点阻断策略在源头上具备差异化优势[12] - SM17的快速起效特性及早期安全性数据使其成为国际药企潜在争夺标的,中国抗体可通过授权合作提前锁定收益并分摊研发成本[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