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远期

搜索文档
碳资产或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新资产锚”丨杨涛专栏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2 07:02
碳市场建设进展 - 全国碳市场于2021年7月16日上线 覆盖电力行业2200余家重点排放单位 截至2025年8月22日累计成交量6.8亿吨 总成交额达474.1亿元[2] - 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CCER)于2024年1月22日启动 截至2025年8月22日累计成交核证自愿减排量249万吨 成交额达2.1亿元[2] - 地方碳市场自2011年开始试点 涵盖北京 天津 上海 重庆 湖北 广东 深圳 福建 四川等9个地区[2] 碳金融市场结构 - 碳市场融资工具包括碳债券 碳资产抵质押融资 碳资产回购 碳资产托管等[2] - 碳市场交易工具包括碳期货 碳期权 碳远期 碳掉期(互换) 碳借贷等[2] - 碳金融支持工具包括碳指数 碳保险和碳基金[2] - 碳中和债券自2021年全国首发至2024年末累计发行8057.39亿元[2] 市场发展挑战 - 全国碳市场纳入行业仍不足 碳市场扩容已"箭在弦上"[3] - 市场交易量价稳步提升但流动性仍显不足[3] - 交易结构有待优化 需完善价格形成机制[3] - 碳市场数据治理存在诸多挑战[3] - 碳金融市场发展尚处起步阶段[3] 政策指导方向 - 推动全国碳市场 CCER和地方碳市场协调发展[3] - 以丰富交易产品 扩展交易主体 加强交易监管为抓手提升市场活力[3] - 完善管理体制和支撑体系 加强碳排放核算与报告管理[3] - 严格规范碳排放核查 加强数据质量全过程监管[3] - 加强技术服务机构监管 完善信息披露制度[3] - 在健康有序发展碳金融等方面先行先试 实现碳现货与碳金融产品协同发展[3] 国际发展机遇 - COP29达成的《巴黎协定》第六条第四款机制共识允许国家间减排成果转移和认定 为全球碳市场奠定基础[4] - 未来几年全球碳市场互联互通将加快推进[4] - 需推动技术 方法 标准 数据国际互认以提升中国碳市场全球影响力[4] - 碳市场国际化可支持人民币国际化与金融开放 碳资产可能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新资产锚"[4] 清算机制改革 - 现有全国碳市场清结算模式延续地方碳市场银行账户模式 难以适应市场快速发展需求[4] - 在人民银行和证监会发布《金融基础设施监督管理办法》背景下 需提升清算基础设施安全性与合规性[4] - 需探索构建相对独立的碳市场资金清算机构与制度安排[4]
碳金融如何激活全国碳市场“一池春水”
金融时报· 2025-09-01 10:58
碳市场建设进展 - 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达6.8亿吨 总成交额达474.1亿元 [1] - 2024年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重点排放单位达2096家 配额清缴完成率接近100% [1] - 碳市场基础功能持续增强 价格指挥棒作用逐步显现 [1] 碳金融产品体系 - 碳金融产品体系涵盖融资类 交易类和支持类工具 包括碳资产抵质押贷款 碳债券 碳期货 碳期权 碳保险和碳基金等 [2] - 中国人民银行2021年11月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 三年多来取得显著成效 [2] - 金融机构积极创新实践 九江银行发放300万元CCER林业碳汇收益权质押贷款 北京银行南京分行落地海洋碳汇远期收益权质押贷款 [2] 碳市场发展路径 - 需推进碳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 开发碳信托 碳租赁 碳资产证券化等衍生品 [3] - 需扩大市场主体参与 引入金融机构 投资机构和碳资产管理公司等非履约主体 [3] - 需加强交易监督管理 规范政策信息发布 完善风险防控机制 打击市场操纵行为 [3] 基础设施与系统建设 - 需完善交易所平台功能 提升信息披露透明度 建设统一碳资产评估与信用评级体系 [4] - 需利用区块链 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提升碳资产核算 交易与监管效率 [4] - 碳金融体系建设需要政策支持 机构创新 企业参与和社会资本投入多方合力 [4]
上海证券董事长李海超:以碳金融为钥 启绿色金融新局
中国证券报· 2025-08-22 08:14
政策背景与战略意义 - 2025年6月中央金融委员会及国家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发布文件 支持上海参与国际碳金融定价权竞争并打造国际绿色金融枢纽 [1] - 碳金融被视为金融服务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抓手 也是券商践行金融报国使命的重要路径 [1] - 2025年2月证监会发布实施意见 明确推进碳期货市场建设和碳排放权期货研发上市 形成"顶层设计-产品规范-市场准入"全链条政策框架 [2] 公司实践与业务布局 - 公司2015年联合发起碳排放交易投资信托计划 2022年设立绿色金融研究中心 参与行业标准制定及ESG报告编制 [2] - 2021年8月为临沂城发集团非公开发行绿色公司债券 实现年减排二氧化碳53.41万吨 节约标准煤36.82万吨 [6] - 2025年6月作为主承销商助力徐州地铁集团首次发行绿色债券 引导金融市场资源参与绿色项目建设 [6] - 公司通过投行考核机制创新、绿色融资业务开拓等多措并举 推进绿色低碳科技创新金融服务 [6] 碳市场现状与发展空间 - 全国碳市场2024年换手率仅3.5% 远低于欧美碳市场60%现货换手率和600%期货换手率 [4] - 目前至少18家券商自营业务获准参与碳排放权交易 但业务集中于试点城市和CCER市场 全国市场准入待生态环境部放宽 [3] - 碳金融市场处于发展萌芽期 需要监管部门、市场机构及实体企业多方协同推进 [3] 券商功能与业务方向 - 资源配置方面 可通过碳债券等融资工具引导资金流向绿色领域 探索碳资产抵质押融资、回购、托管及证券化等模式 [3] - 风险管理方面 运用碳远期、期货、期权、掉期等工具帮助企业对冲碳价波动风险 实现套期保值 [4] - 价格发现方面 通过做市商机制和积极参与交易 提升市场流动性及定价效率 [4] - 碳金融作为绿色金融核心载体 可通过承销绿色债券、参与碳交易市场等方式直接服务低碳经济 [5][6]
以碳金融为钥 启绿色金融新局
中国证券报· 2025-08-22 04:11
政策支持与战略定位 - 中央金融委员会2025年6月印发《关于支持加快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意见》 明确支持上海参与国际碳金融定价权竞争并打造国际绿色金融枢纽 [1] -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与上海市人民政府2025年6月联合发布行动方案 强化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的碳金融战略定位 [1] - 碳金融被定位为金融服务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抓手 以及券商践行金融报国使命和助力金融强国建设的重要路径 [1] 碳金融政策框架与行业参与 - 碳金融政策体系已形成顶层设计-产品规范-市场准入的全链条框架 [2] - 证监会2025年2月发布实施意见 明确稳妥有序推进碳期货市场建设和碳排放权期货研发上市 [2] - 证券业目前已有不少于18家券商自营业务获准参与碳排放权交易 但业务主要集中在碳交易试点城市和CCER市场 [3] - 券商参与全国碳交易市场需待生态环境部扩大参与主体范围并放宽市场准入 [3] 公司实践与业务创新 - 公司2015年联合发起设立碳排放交易投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 2022年设立绿色金融研究中心 [2] - 通过参与行业标准制定 参编ESG市场报告和输出深度研究报告等方式提供行业前瞻性洞察 [2] - 2021年8月为临沂城市发展集团非公开发行绿色公司债券 提出绿色+碳中和+股权融资方案 债券投产后可实现年节约标准煤36.82万吨 折合年减排二氧化碳53.41万吨 [6] - 2025年6月作为主承销商助力徐州地铁集团首次发行绿色债券 吸引绿色投资者参与城市生态建设 [6] - 对内建立投行考核机制 对外赋能企业绿色转型并开拓绿色融资业务 [6] 碳市场现状与发展潜力 - 2024年全国碳市场换手率约为3.5% 远低于欧美碳市场60%的现货换手率和600%的期货换手率 [4] - 碳金融市场处于发展萌芽期 资本市场在资源配置 风险管理和价格发现方面大有可为 [3] - 碳金融需与科技创新 绿色金融深度融合 是连接双碳目标与实体经济的重要纽带 [2] 券商功能发挥方向 - 强化资源配置效能:通过发行碳债券等融资工具引导资金流向绿色低碳领域 探索碳资产抵质押融资 回购 托管和证券化等业务模式 [3] - 发挥风险管理专长:利用碳远期 碳期货 碳期权 碳掉期 碳借贷等工具帮助企业对冲碳价波动风险并提供中长期价格预期 [4] - 提升价格发现功能:通过积极参与碳交易 做市商机制和碳配额信用交易为市场注入流动性 [4] 战略意义与未来规划 - 碳金融将绿色金融作为金融强国五篇大文章之一有机串联 形成服务新质生产力的合力 [5] - 公司从信息和服务中介 交易中介 产品开发 普惠投教等多维度完善绿色金融战略布局 [7] - 通过协同市场发挥专业优势与资源禀赋 为参与碳市场的企业和投资者提供全面金融服务 [7]
以碳金融为钥启绿色金融新局
中国证券报· 2025-08-22 04:11
政策背景与战略意义 - 2025年6月中央金融委员会发布《关于支持加快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意见》,明确支持上海参与国际碳金融定价权竞争并打造国际绿色金融枢纽 [1] - 碳金融被视为金融服务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抓手和助力金融强国建设的重要路径 [1] - 碳金融连接"双碳"目标与实体经济,需与科技创新、绿色金融深度融合 [1] 碳金融政策体系发展 - 碳金融政策已形成"顶层设计-产品规范-市场准入"全链条框架 [1] - 2025年2月证监会发布实施意见,明确推进碳期货市场建设和碳排放权期货研发上市 [1] - 目前证券业已有不少于18家券商自营业务获准参与碳排放权交易 [2] 券商功能定位与发展潜力 - 券商可从资源配置、风险管理及价格发现三方面挖掘碳金融市场潜力 [2] - 现阶段券商业务主要集中在碳交易试点城市和CCER交易市场 [2] - 参与全国碳交易市场需待生态环境部扩大参与主体范围和放宽准入 [2] 具体业务实施路径 - 通过发行碳债券等融资工具引导资金流向绿色低碳领域 [3] - 探索碳资产抵质押融资、回购、托管及证券化等业务模式帮助企业盘活碳资产 [3] - 利用碳远期、期货、期权、掉期等工具帮助企业实现套期保值 [3] 市场现状与国际对比 - 2024年全国碳市场换手率约为3.5%,远低于欧美碳市场60%现货换手率和600%期货换手率 [3] - 券商可通过做市商机制和参与碳配额、碳信用交易提升市场流动性 [3] 公司实践案例 - 2015年联合发起碳排放交易投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 [2] - 2022年设立绿色金融研究中心 [2] - 2021年8月为临沂城发集团非公开发行绿色公司债券,实现年减排二氧化碳53.41万吨 [4] - 2025年6月作为主承销商助力徐州地铁集团首次发行绿色债券 [4] 战略布局与未来方向 - 建立投行考核机制并加速推进绿色低碳科技创新金融服务 [5] - 从信息中介、交易中介、产品开发等多维度提供碳市场金融服务 [5] - 通过承销绿色债券、参与碳交易市场等方式直接服务低碳经济 [3]
专访赖晓明:持续推动全国碳市场各项机制发展与完善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23 16:44
全国碳市场运行情况 - 全国碳市场累计成交量突破6.7亿吨,累计成交额超459亿元,交易规模持续扩大,交易价格稳中有升 [1][2] - 2024年《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出台,2025年首次扩围纳入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新增单向竞价交易方式 [1][2] - 2024年综合价格收盘价首次突破100元/吨,近期价格在70-80元/吨,年度成交额181.14亿元创历史新高 [3] 上海碳市场发展 - 上海碳市场覆盖全市碳排放总量约2/3,工业领域纳管单位排放量下降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6个百分点 [4] - 2024履约年度碳普惠减排量使用量达15690吨(同比+72%),绿电消费量增长24%,8家企业获38710吨配额激励 [5] - 现货累计成交2.65亿吨/55.21亿元,连续12年100%履约,推出碳质押等创新产品盘活800万吨碳资产 [5][6] 碳金融创新 - 上海环交所推出碳质押、回购、保险等产品,碳回购业务累计成交18万吨/600万元 [6] - 发布碳中和指数(100家上市公司)及碳价格指数,推出规模最大的低碳主题ETF [6][7] - 计划推出转型金融指数,强化碳市场与绿色投融资联动 [7] CBAM应对策略 - CBAM将影响我国高碳行业出口竞争力,绿电/氢能等技术或迎发展机遇 [8] - 全国碳市场扩容覆盖钢铁/电解铝/水泥行业(均为CBAM重点领域),需加速绿电应用和碳足迹摸底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