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碳债券
icon
搜索文档
碳资产或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新资产锚”丨杨涛专栏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2 07:02
碳市场建设进展 - 全国碳市场于2021年7月16日上线 覆盖电力行业2200余家重点排放单位 截至2025年8月22日累计成交量6.8亿吨 总成交额达474.1亿元[2] - 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CCER)于2024年1月22日启动 截至2025年8月22日累计成交核证自愿减排量249万吨 成交额达2.1亿元[2] - 地方碳市场自2011年开始试点 涵盖北京 天津 上海 重庆 湖北 广东 深圳 福建 四川等9个地区[2] 碳金融市场结构 - 碳市场融资工具包括碳债券 碳资产抵质押融资 碳资产回购 碳资产托管等[2] - 碳市场交易工具包括碳期货 碳期权 碳远期 碳掉期(互换) 碳借贷等[2] - 碳金融支持工具包括碳指数 碳保险和碳基金[2] - 碳中和债券自2021年全国首发至2024年末累计发行8057.39亿元[2] 市场发展挑战 - 全国碳市场纳入行业仍不足 碳市场扩容已"箭在弦上"[3] - 市场交易量价稳步提升但流动性仍显不足[3] - 交易结构有待优化 需完善价格形成机制[3] - 碳市场数据治理存在诸多挑战[3] - 碳金融市场发展尚处起步阶段[3] 政策指导方向 - 推动全国碳市场 CCER和地方碳市场协调发展[3] - 以丰富交易产品 扩展交易主体 加强交易监管为抓手提升市场活力[3] - 完善管理体制和支撑体系 加强碳排放核算与报告管理[3] - 严格规范碳排放核查 加强数据质量全过程监管[3] - 加强技术服务机构监管 完善信息披露制度[3] - 在健康有序发展碳金融等方面先行先试 实现碳现货与碳金融产品协同发展[3] 国际发展机遇 - COP29达成的《巴黎协定》第六条第四款机制共识允许国家间减排成果转移和认定 为全球碳市场奠定基础[4] - 未来几年全球碳市场互联互通将加快推进[4] - 需推动技术 方法 标准 数据国际互认以提升中国碳市场全球影响力[4] - 碳市场国际化可支持人民币国际化与金融开放 碳资产可能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新资产锚"[4] 清算机制改革 - 现有全国碳市场清结算模式延续地方碳市场银行账户模式 难以适应市场快速发展需求[4] - 在人民银行和证监会发布《金融基础设施监督管理办法》背景下 需提升清算基础设施安全性与合规性[4] - 需探索构建相对独立的碳市场资金清算机构与制度安排[4]
碳资产或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新资产锚”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2 06:52
回顾历史,1992年6月,150多个国家在联合国大会上制定并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7 年12月通过的《京都议定书》,标志着全球碳排放权交易的兴起。自此与碳排放权相关的市场迅速发展 起来,通常涵盖了基于各类碳现货的交易市场,也包括了基于各类衍生品的碳金融市场。 对此,《意见》针对市场痛点提出了全新的发展思路,其中强调要实现全国碳市场、CCER和地方碳市 场的协调发展,并且以丰富交易产品、扩展交易主体、加强市场交易监管为抓手,着力提升碳市场活 力;以完善管理体制和支撑体系、加强碳排放核算与报告管理、严格规范碳排放核查、加强碳排放数据 质量全过程监管、加强技术服务机构监管、完善信息披露制度为重点,全面加强碳市场能力建设等。此 外,《意见》也提出要在"健康有序发展碳金融等方面先行先试",实现碳现货与碳金融产品的协同发 展。 值得关注的是,《意见》还提出了加强组织实施保障的一系列重点方向。其中完善全国碳市场资金清算 机制、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都是未来必不可少的改革重心。例如,现有全国碳市场的清结算模式,基本 上延续了地方碳市场的银行账户模式,难以适应碳现货市场快速发展与碳金融市场快速兴起的需求,同 时在 ...
中金 | 目标明确,蓄势以发:全国碳市场指导性文件发布
中金点睛· 2025-09-02 07:41
文章核心观点 - 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明确了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总体要求、具体目标与重点任务,强化碳市场作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政策工具的基本定位[2][6][7] - 文件设定了2027年和2030年两个关键时间节点的建设目标,旨在扩大行业覆盖范围、完善交易制度、加强碳排放核算和金融产品创新,以推动碳市场健康发展并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达成[2][7][13] - 通过借鉴欧盟碳市场发展经验,文件强调有偿分配机制、行业扩容和配额总量收紧的重要性,以提升碳价和交易活跃度[2][8] 全国碳市场建设目标 - 到2027年目标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基本覆盖工业领域主要排放行业,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实现重点领域全覆盖[2][13] - 到2030年目标为建成以配额总量控制为基础、免费和有偿分配相结合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形成减排效果明显、规则体系健全的碳定价机制,并与国际市场接轨[2][13] - 目标设定体现了与碳排放双控体系构建的协同性,2024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加快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工作方案》明确"十五五"时期实施以强度控制为主、总量控制为辅的制度[2][16][17] 强制与自愿碳市场发展 - 强制碳市场已覆盖发电、钢铁、水泥、电解铝四个行业,2096家重点排放单位2024年配额清缴完成率接近100%[7][18] - 生态环境部要求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民航等行业年度温室气体排放量达2.6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及以上的企业纳入排放报告与核查范围,这些领域可能成为未来扩容重点[3][19] - 自愿碳市场于2024年1月重启,截至2025年8月发布六项CCER方法学终稿和四项征求意见稿,涵盖电力、油气、煤炭、林业、交通等领域,并新增与绿证衔接的机制以避免重复获益[3][20][21] 碳金融产品创新与交易主体扩充 - 文件鼓励开发碳债券、碳抵押、碳期货、碳基金等金融产品,支持银行开展碳质押融资业务,并引入非履约主体和自然人参与交易[4][22][23] - 碳金融产品分为融资工具、交易工具和支持工具,目前以地方试点为主,北京、上海、深圳、广东在碳资产回购、碳期权等领域有布局,碳期货尚在筹备阶段[4][23][24] - 广东省2025年8月出台全国首个碳排放配额质押融资司法保障文件,上海市2025年7月发布改革方案,计划扩大参与主体和建立碳资产担保品机制[24] 碳排放核算与核查加强 - 文件要求加快修订重点行业企业温室气体核算与报告指南,完善排放因子体系和计量技术规范,实施关键参数月度存证[5][25][26] - 生态环境部已发布发电、钢铁、水泥、铝冶炼四个行业的核算指南,但以八大重点排放行业为基准,过半行业仍需修订指南[5][26] - 碳计量方面,市场监管总局2030年底目标建设一批国家碳计量中心和完善量值传递体系,2024年发布《碳排放计量能力建设指导目录》提供技术指导[26] - 碳核查方面,已发布通用技术规范和四个行业指南,地方如北京和湖北也出台了相关技术规程[5][27]
碳金融如何激活全国碳市场“一池春水”
金融时报· 2025-09-01 10:58
碳市场建设进展 - 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达6.8亿吨 总成交额达474.1亿元 [1] - 2024年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重点排放单位达2096家 配额清缴完成率接近100% [1] - 碳市场基础功能持续增强 价格指挥棒作用逐步显现 [1] 碳金融产品体系 - 碳金融产品体系涵盖融资类 交易类和支持类工具 包括碳资产抵质押贷款 碳债券 碳期货 碳期权 碳保险和碳基金等 [2] - 中国人民银行2021年11月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 三年多来取得显著成效 [2] - 金融机构积极创新实践 九江银行发放300万元CCER林业碳汇收益权质押贷款 北京银行南京分行落地海洋碳汇远期收益权质押贷款 [2] 碳市场发展路径 - 需推进碳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 开发碳信托 碳租赁 碳资产证券化等衍生品 [3] - 需扩大市场主体参与 引入金融机构 投资机构和碳资产管理公司等非履约主体 [3] - 需加强交易监督管理 规范政策信息发布 完善风险防控机制 打击市场操纵行为 [3] 基础设施与系统建设 - 需完善交易所平台功能 提升信息披露透明度 建设统一碳资产评估与信用评级体系 [4] - 需利用区块链 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提升碳资产核算 交易与监管效率 [4] - 碳金融体系建设需要政策支持 机构创新 企业参与和社会资本投入多方合力 [4]
碳市场建设迎来政策利好 金融创新与价格机制双轮联动
中国经营报· 2025-08-26 15:15
政策推动碳市场发展 - 8月25日发布《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 明确支持金融机构规范开展碳质押融资业务和完善碳定价机制 标志着碳资产金融化进程加速 [1] -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已完成三个履约周期的配额交易与清缴工作 市场流动性持续提升 [1] 碳质押融资实践进展 - 截至2025年7月末 广东省通过广州碳排放权交易中心累计开展碳排放权抵押融资业务34笔 抵押碳排放权849.97万吨 融资金额达1.14亿元 主要集中在造纸和发电行业 [2] - 九江银行以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林业碳汇收益权为质押 向武宁县林业投资有限公司发放300万元绿色贷款 [3] - 北京银行南京分行落地海洋碳汇质押贷款 以企业拥有的海洋碳汇远期收益权作为补充增信质押手段 参考CCER交易近一月平均价格评估五年计入期经济价值 [3] 碳定价机制完善 - 全国碳市场综合价格行情显示 8月25日收盘价70.34元/吨 较前一日上涨0.06% [6] - 2025年1月1日至8月25日 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成交量59665129吨 成交额4404659467.75元 [6] - 政策要求规范重大政策信息发布和完善市场交易风险预防预警程序 开展价格跟踪评估 推动形成合理交易价格 [4] 碳价对产业转型影响 - 碳价格作为资本配置核心要素 在优化企业绿色投资决策和改善信用风险状况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4] - 需要推动碳价有序升高至新合理水平 以引导高排放企业转型并调动金融资源支持绿色转型 [5] - 有序提升碳价格将推动高排放企业对光伏 风电 储能等绿色低碳技术的巨大需求 [7] 新能源产业支撑能力 - 2024年中国企业在全球新能源企业500强榜单中达255家 营收占比53% 明显超过包括美国在内的其他国家企业 具备为高排放产业转型提供绿色低碳技术的能力 [5]
上海证券董事长李海超:以碳金融为钥 启绿色金融新局
中国证券报· 2025-08-22 08:14
政策背景与战略意义 - 2025年6月中央金融委员会及国家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发布文件 支持上海参与国际碳金融定价权竞争并打造国际绿色金融枢纽 [1] - 碳金融被视为金融服务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抓手 也是券商践行金融报国使命的重要路径 [1] - 2025年2月证监会发布实施意见 明确推进碳期货市场建设和碳排放权期货研发上市 形成"顶层设计-产品规范-市场准入"全链条政策框架 [2] 公司实践与业务布局 - 公司2015年联合发起碳排放交易投资信托计划 2022年设立绿色金融研究中心 参与行业标准制定及ESG报告编制 [2] - 2021年8月为临沂城发集团非公开发行绿色公司债券 实现年减排二氧化碳53.41万吨 节约标准煤36.82万吨 [6] - 2025年6月作为主承销商助力徐州地铁集团首次发行绿色债券 引导金融市场资源参与绿色项目建设 [6] - 公司通过投行考核机制创新、绿色融资业务开拓等多措并举 推进绿色低碳科技创新金融服务 [6] 碳市场现状与发展空间 - 全国碳市场2024年换手率仅3.5% 远低于欧美碳市场60%现货换手率和600%期货换手率 [4] - 目前至少18家券商自营业务获准参与碳排放权交易 但业务集中于试点城市和CCER市场 全国市场准入待生态环境部放宽 [3] - 碳金融市场处于发展萌芽期 需要监管部门、市场机构及实体企业多方协同推进 [3] 券商功能与业务方向 - 资源配置方面 可通过碳债券等融资工具引导资金流向绿色领域 探索碳资产抵质押融资、回购、托管及证券化等模式 [3] - 风险管理方面 运用碳远期、期货、期权、掉期等工具帮助企业对冲碳价波动风险 实现套期保值 [4] - 价格发现方面 通过做市商机制和积极参与交易 提升市场流动性及定价效率 [4] - 碳金融作为绿色金融核心载体 可通过承销绿色债券、参与碳交易市场等方式直接服务低碳经济 [5][6]
以碳金融为钥 启绿色金融新局
中国证券报· 2025-08-22 04:11
政策支持与战略定位 - 中央金融委员会2025年6月印发《关于支持加快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意见》 明确支持上海参与国际碳金融定价权竞争并打造国际绿色金融枢纽 [1] -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与上海市人民政府2025年6月联合发布行动方案 强化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的碳金融战略定位 [1] - 碳金融被定位为金融服务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抓手 以及券商践行金融报国使命和助力金融强国建设的重要路径 [1] 碳金融政策框架与行业参与 - 碳金融政策体系已形成顶层设计-产品规范-市场准入的全链条框架 [2] - 证监会2025年2月发布实施意见 明确稳妥有序推进碳期货市场建设和碳排放权期货研发上市 [2] - 证券业目前已有不少于18家券商自营业务获准参与碳排放权交易 但业务主要集中在碳交易试点城市和CCER市场 [3] - 券商参与全国碳交易市场需待生态环境部扩大参与主体范围并放宽市场准入 [3] 公司实践与业务创新 - 公司2015年联合发起设立碳排放交易投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 2022年设立绿色金融研究中心 [2] - 通过参与行业标准制定 参编ESG市场报告和输出深度研究报告等方式提供行业前瞻性洞察 [2] - 2021年8月为临沂城市发展集团非公开发行绿色公司债券 提出绿色+碳中和+股权融资方案 债券投产后可实现年节约标准煤36.82万吨 折合年减排二氧化碳53.41万吨 [6] - 2025年6月作为主承销商助力徐州地铁集团首次发行绿色债券 吸引绿色投资者参与城市生态建设 [6] - 对内建立投行考核机制 对外赋能企业绿色转型并开拓绿色融资业务 [6] 碳市场现状与发展潜力 - 2024年全国碳市场换手率约为3.5% 远低于欧美碳市场60%的现货换手率和600%的期货换手率 [4] - 碳金融市场处于发展萌芽期 资本市场在资源配置 风险管理和价格发现方面大有可为 [3] - 碳金融需与科技创新 绿色金融深度融合 是连接双碳目标与实体经济的重要纽带 [2] 券商功能发挥方向 - 强化资源配置效能:通过发行碳债券等融资工具引导资金流向绿色低碳领域 探索碳资产抵质押融资 回购 托管和证券化等业务模式 [3] - 发挥风险管理专长:利用碳远期 碳期货 碳期权 碳掉期 碳借贷等工具帮助企业对冲碳价波动风险并提供中长期价格预期 [4] - 提升价格发现功能:通过积极参与碳交易 做市商机制和碳配额信用交易为市场注入流动性 [4] 战略意义与未来规划 - 碳金融将绿色金融作为金融强国五篇大文章之一有机串联 形成服务新质生产力的合力 [5] - 公司从信息和服务中介 交易中介 产品开发 普惠投教等多维度完善绿色金融战略布局 [7] - 通过协同市场发挥专业优势与资源禀赋 为参与碳市场的企业和投资者提供全面金融服务 [7]
以碳金融为钥启绿色金融新局
中国证券报· 2025-08-22 04:11
政策背景与战略意义 - 2025年6月中央金融委员会发布《关于支持加快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意见》,明确支持上海参与国际碳金融定价权竞争并打造国际绿色金融枢纽 [1] - 碳金融被视为金融服务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抓手和助力金融强国建设的重要路径 [1] - 碳金融连接"双碳"目标与实体经济,需与科技创新、绿色金融深度融合 [1] 碳金融政策体系发展 - 碳金融政策已形成"顶层设计-产品规范-市场准入"全链条框架 [1] - 2025年2月证监会发布实施意见,明确推进碳期货市场建设和碳排放权期货研发上市 [1] - 目前证券业已有不少于18家券商自营业务获准参与碳排放权交易 [2] 券商功能定位与发展潜力 - 券商可从资源配置、风险管理及价格发现三方面挖掘碳金融市场潜力 [2] - 现阶段券商业务主要集中在碳交易试点城市和CCER交易市场 [2] - 参与全国碳交易市场需待生态环境部扩大参与主体范围和放宽准入 [2] 具体业务实施路径 - 通过发行碳债券等融资工具引导资金流向绿色低碳领域 [3] - 探索碳资产抵质押融资、回购、托管及证券化等业务模式帮助企业盘活碳资产 [3] - 利用碳远期、期货、期权、掉期等工具帮助企业实现套期保值 [3] 市场现状与国际对比 - 2024年全国碳市场换手率约为3.5%,远低于欧美碳市场60%现货换手率和600%期货换手率 [3] - 券商可通过做市商机制和参与碳配额、碳信用交易提升市场流动性 [3] 公司实践案例 - 2015年联合发起碳排放交易投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 [2] - 2022年设立绿色金融研究中心 [2] - 2021年8月为临沂城发集团非公开发行绿色公司债券,实现年减排二氧化碳53.41万吨 [4] - 2025年6月作为主承销商助力徐州地铁集团首次发行绿色债券 [4] 战略布局与未来方向 - 建立投行考核机制并加速推进绿色低碳科技创新金融服务 [5] - 从信息中介、交易中介、产品开发等多维度提供碳市场金融服务 [5] - 通过承销绿色债券、参与碳交易市场等方式直接服务低碳经济 [3]
绿色金融推动降碳增绿
经济日报· 2025-03-26 05:58
绿色金融政策推动 -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指导意见 要求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和美丽中国建设提供高质量金融供给 [1] - 中国人民银行提出"三大功能""五大支柱"绿色金融发展政策思路 以适应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投资结构等全方位深刻变化 [2] - 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和基础制度 [1] 绿色贷款规模与结构 - 2024年四季度末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达36.6万亿元 同比增长21.7% [3] - 绿色贷款增速比各项贷款高14.5个百分点 全年增加6.52万亿元 [3] - 投向直接和间接碳减排效益项目的贷款分别为12.25万亿元和12.44万亿元 合计占绿色贷款的67.5% [3] 金融机构实践案例 - 银行机构强化对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化工等领域工艺革新和设备更新改造的中长期贷款支持 [3] - 南京银行泰州分行发放1000万元转型金融贷款 系江苏省首笔航运企业转型金融贷款 [5] - 浙江嘉善农商银行创新开发以碳普惠交易权作为抵押担保的专项绿色信贷产品 [5] - 广西银行机构与税务部门合作推动纳税信用转化成融资信用 为高碳企业提供设备升级资金保障 [4] 金融产品创新方向 - 转型金融成为绿色金融有效补充 重点支持高碳行业或无最优绿色解决方案领域 [4] - 碳金融产品创新潜力巨大 包括碳资产抵质押融资、碳债券、碳期货和碳期权等交易工具 [6] - 探索排污权、用水权、合同能源管理未来收益权等抵质押融资业务及绿色知识产权质押贷款 [6] - 南京银行创新引入转型效果评价机制 贷款付息利率根据评价结果动态调整 [5] 行业发展挑战 - 绿色金融项目面临技术迭代快、政策变动频繁和市场波动大三重风险 [7] - 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 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缺乏规范统一标准 [7] - 银行内部配套能力不足 专门制度和流程不够健全 [7] - 传统行业设备更新面临期限错配、风险集中和技术评估难等痛点 [6] 风险防控措施 - 银行机构需加强授信和投资尽职调查 全面识别环境、社会和治理风险 [7] - 推动建立统一环境信息披露平台 获取更准确企业环境信息 [8] - 培养引进环境科学、工程、金融等多学科复合型人才 [8] - 建立健全环境、社会和治理风险管理机制 满足绿色金融业务发展需求 [8]
专访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湖北省分行行长林建华:充分发挥全国碳市场注册登记结算平台作用
证券时报· 2025-03-10 12:03
湖北碳金融发展现状与机遇 - 湖北作为生态大省,绿色低碳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2021年全国碳市场注册登记结算平台("中碳登")落户武汉,为碳金融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1] - 中碳登建成运营后成为全国碳市场核心基础设施,推动碳债券、碳基金、碳指数、碳回购等创新业务落地,并涌现碳排放权质押贷款、碳汇林业贷等全国首创模式 [2] 碳金融发展面临的瓶颈 - 碳排放权法律属性不明确,《民法典》未界定其作为动产或权利的性质,导致质押存在"先天不足" [2] - 金融机构无法直接参与全国碳市场交易,违约时需依赖第三方处置押品,可能引发金融资产受损及碳价负面冲击 [4] 政策建议与解决方案 - 建议出台国家层面碳配额登记、质押、处置管理办法,启用中碳登质押冻结功能以防范重复质押等风险 [3] - 建议允许金融机构参与全国碳市场交易,通过中碳登注册登记确保交易合法性,并利用其结算系统保障交易安全 [4] - 推动筹建武汉碳清算所,吸引碳金融专营机构集聚,打造"中碳指数"品牌以稳定碳价预期并提供定价信号 [5] 碳金融基础设施作用 - 中碳登作为全国碳市场"大脑和后台",为金融产品创新奠定基础,已实现"电—碳—金融"三市场协同交易等突破 [2] - 未来需依托中碳登结算系统实现配额交割与资金划转,强化其在碳资产确权、交易中的核心枢纽功能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