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期权
搜索文档
聚焦碳金融与绿色创新,多位大咖共探国际变局下全球治理新路径
新浪财经· 2025-10-24 12:36
全球经济治理格局重塑 - 全球经济治理处于历史性转折点,旧有体系与现实发展错位,重塑呈现三大趋势:发展中经济体占比从2000年25%提升至2024年45%[2]、南南合作深化[2]、AI与数字货币等新技术革命挑战传统治理范式[2] - 治理重塑为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新兴市场崛起推动《巴黎协定》第6.4条等碳市场建设法案通过[3],中国通过“一带一路”为120多个发展中国家提供上万人次气候培训[3] - AI等新兴领域治理框架可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和提升市场公平性赋能碳市场建设[3] 全球与中国碳市场进展 - 全球碳市场快速发展,ICAP 2025年报告显示38个碳市场投入运行,覆盖全球23%温室气体排放[4] - 中国碳市场自2021年启动后覆盖约3500家企业,配额总量80亿吨,占全球碳市场总配额量53.33%[4] - 2025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首份碳市场中央文件《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9月新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共同描绘发展蓝图[4] 碳金融发展方向与创新实践 - 建立差异化内生动力机制,对高排放企业通过配额交易提供直接激励,对中小微企业需将减排表现与融资成本挂钩[5] - 深圳“降碳贷”模式通过构建企业碳账户生态圈,将降碳得分与贷款利率优惠关联,证明市场主导模式有效性[5] - 利用AI、大数据等数字科技,盟浪实践通过能源发票数据智能核算碳排放,将银行单笔业务资源投入降低20倍以上[5] - 碳金融发展需第三方专业机构、数据科技企业和绿色金融认证机构支持,建立更多绿色低碳绩效标准与方法[6] 碳金融价值取向与绿色创新互动 - 碳金融需明确“零碳化”价值取向,光伏发电、风电等零碳技术成本超级低且无地缘政治风险[7] - 碳金融通过市场与金融筛选规则准确定位减排创新技术与高效项目,为碳排放定价并引导资源投向绿色创新领域[8] - 碳治理与可持续发展需依托政府、技术、金融三者协同的“GTF框架”[8] 碳资产激活与金融工具应用 - 碳资产需有序退出与理性投资并行,发达国家人均历史排放高,发展中国家碳资产积累少[9] - 碳金融工具包括碳债券、碳资产抵押融资等成熟工具,上海碳市场累计质押业务量达数百万吨,融资超1亿元,绿色债券市场规模居全球首位(累计发行超4万亿、存量超2万亿)[9] - 碳交易工具中碳期权、碳互换已落地,碳期货仍处筹备阶段,需借鉴欧洲经验对冲价格风险[9] - 市场生态支持工具包括中碳指数、碳保险及公募基金绿色主题产品[9] - 当前碳资产支持存在失衡问题:中国碳排放全球占比与绿色金融工具规模不匹配、区域差距显著、CCER方法学审批滞后(3000多个排队技术仅批准8个方向)[10] 碳金融未来十年发展重点 - 碳金融核心方向是国际化,发展中国家人均碳排放低(非洲1吨、印度2吨、中国8.7吨),2024年气候会议计划为发展中国家提供3000亿美元无偿援助与1.2万亿美元市场融资[11] - 中国零碳产品(光伏组件、动力电池、电动汽车)具备全球竞争力,2024年中国风光新增装机3.6亿千瓦,年发电量相当于5个三峡工程[11] - 未来十年发展重点包括构建统一核心碳市场、激活市场活力通过金融创新开发安全可控工具、强化数据支撑、加强国际合作制定标准、完善法律保障[11] - 关注新兴金融工具与碳资产结合,如RWA(真实世界资产)与碳市场联动,需优先建立中国碳资产认定模型[12]
刘锋:构建更具活力与效能的新型碳市场
搜狐财经· 2025-10-12 20:47
中国碳市场发展历程与现状 - 碳市场发展呈现“试点探索—全国统一—全面深化”三阶段特征,2011年启动“两省五市”地方试点[2] -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于2021年7月16日正式启动,首批纳入2162家发电企业,覆盖约45亿吨二氧化碳排放量,成为全球最大碳市场[2] - 截至2025年8月22日,全国碳市场配额累计成交量达6.8亿吨,总成交额突破474.1亿元,2024年纳入重点排放单位2096家,配额清缴完成率接近100%[3] - 2025年完成首次扩围,纳入钢铁、水泥、铝冶炼三个行业,年碳排放量约25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市场可管控全国60%以上碳排放量[3] 碳市场政策与制度框架 -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提出到2027年基本覆盖工业领域主要排放行业,到2030年基本建成以配额总量控制为基础的全国碳市场[6] - 政策提出从排放强度配额分配向总量控制的渐进式转型路径,设计2027-2030-2060三级目标体系,2025年钢铁行业试点拍卖比例提升至30%[7] - 加快构建“强制+自愿”双轨市场体系,推动CCER项目方法学标准化,自愿减排市场与强制减排市场相互补充[8] 碳市场效能与影响 - 碳价对电力价格弹性系数达0.32,2024年市场均价较2021年上涨78%,价格波动率下降43%,价格发现功能逐步增强[4] - 纳入碳市场的企业平均减排强度下降18.7%,单位GDP碳排放下降22.3%,显著高于非试点企业[4] - 碳金融产品交易规模2024年突破120亿元,占市场总交易额25%,碳质押、碳回购等工具初步形成“现货+衍生品+碳金融”产品矩阵[4] 碳市场面临的挑战 - 配额分配以免费为主,拍卖比例不足15%,存在跨区域协调机制缺失和“政策套利”风险[10] - 金融工具单一缺乏碳期货产品,机构投资者占比不足30%,市场抗风险能力较弱[10] - 碳核算标准不统一,第三方核查机构资质认证体系不健全,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应用深度不足[10] 碳市场未来发展举措 - 构建全国统一碳排放核算标准体系,运用大数据、区块链技术建立数据质量追溯机制[14] - 完善制度框架加快制定“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条例”,建立碳金融产品登记、交易、结算配套制度[14] - 建立做市商制度,发展碳期货、碳期权等衍生品,探索碳资产证券化、碳信托业务提升流动性[15] - 深化国际合作启动中欧碳市场互认可行性研究,参与国际碳市场联结机制设计和监管规则制定[15]
把握我国碳金融发展的未来方向与政策路径
中国银行· 2025-10-11 09:15
我国碳金融发展现状 - 碳金融整体处于起步阶段,融资规模严重不足,例如上海碳市场累计碳配额质押融资仅16笔,金额4100多万元;广东碳市场累计31笔,金额9300多万元,相比我国超40万亿元的绿色贷款体量微不足道[8] - 全国碳市场目前覆盖发电、钢铁、水泥、铝冶炼四大行业,年碳排放量约80亿吨,是全球覆盖碳排量最大的市场,但交易主体受限,金融机构难以参与[10][8] - 碳衍生品发展迟缓,碳期货尚属空白,地方碳市场的远期、期权等产品因成交量小而已有暂停[9] 未来发展方向与原则 - 未来碳金融发展应优先聚焦融资工具,如碳质押融资、碳回购等,以撬动绿色投资;预计全国碳市场碳资产规模在当前碳价下可达近万亿元,每年可能撬动数万亿绿色融资[10][12] - 碳金融发展需坚持服务实体经济,避免过度金融化;《意见》未提及衍生品,强调不急于推出碳期货,防止碳价对标欧盟(欧盟碳价超中国8倍)而快速上涨[17][23] - 金融机构参与碳交易应以服务实体企业为首要目的,而非投机套利,避免重蹈欧盟碳期货交易火爆(衍生品占比超95%)但绿色融资增长迟缓的覆辙[17][20] 具体政策路径与创新 - 重点发展碳质押融资,需明确采用质押模式并配套实时冻结碳资产机制,同时突破履约周期对贷款期限(目前不超过1年)的限制,支持配额清缴后新配额接续质押[26] - 构建多元化融资产品体系,包括碳回购(提供短期资金)、碳债券(如固定利率+浮动利率模式)和碳基金(为CCER项目提供10-40年长期股权资本)[27][28] - 适时推出碳期货等衍生品,但需严格控制杠杆率,执行保证金和持仓限额制度,确保服务于实体企业套期保值需求,避免市场大幅波动(如欧盟碳价16个月激增近400%)[29][24] - 建立配额储备和市场调节机制(如借鉴欧盟MSR机制),并动态调整CCER抵消比例(当前上限5%),可在市场过热时提高至20%以上,利用林业碳汇等对冲碳价上涨[30][31]
碳资产或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新资产锚”丨杨涛专栏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2 07:02
碳市场建设进展 - 全国碳市场于2021年7月16日上线 覆盖电力行业2200余家重点排放单位 截至2025年8月22日累计成交量6.8亿吨 总成交额达474.1亿元[2] - 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CCER)于2024年1月22日启动 截至2025年8月22日累计成交核证自愿减排量249万吨 成交额达2.1亿元[2] - 地方碳市场自2011年开始试点 涵盖北京 天津 上海 重庆 湖北 广东 深圳 福建 四川等9个地区[2] 碳金融市场结构 - 碳市场融资工具包括碳债券 碳资产抵质押融资 碳资产回购 碳资产托管等[2] - 碳市场交易工具包括碳期货 碳期权 碳远期 碳掉期(互换) 碳借贷等[2] - 碳金融支持工具包括碳指数 碳保险和碳基金[2] - 碳中和债券自2021年全国首发至2024年末累计发行8057.39亿元[2] 市场发展挑战 - 全国碳市场纳入行业仍不足 碳市场扩容已"箭在弦上"[3] - 市场交易量价稳步提升但流动性仍显不足[3] - 交易结构有待优化 需完善价格形成机制[3] - 碳市场数据治理存在诸多挑战[3] - 碳金融市场发展尚处起步阶段[3] 政策指导方向 - 推动全国碳市场 CCER和地方碳市场协调发展[3] - 以丰富交易产品 扩展交易主体 加强交易监管为抓手提升市场活力[3] - 完善管理体制和支撑体系 加强碳排放核算与报告管理[3] - 严格规范碳排放核查 加强数据质量全过程监管[3] - 加强技术服务机构监管 完善信息披露制度[3] - 在健康有序发展碳金融等方面先行先试 实现碳现货与碳金融产品协同发展[3] 国际发展机遇 - COP29达成的《巴黎协定》第六条第四款机制共识允许国家间减排成果转移和认定 为全球碳市场奠定基础[4] - 未来几年全球碳市场互联互通将加快推进[4] - 需推动技术 方法 标准 数据国际互认以提升中国碳市场全球影响力[4] - 碳市场国际化可支持人民币国际化与金融开放 碳资产可能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新资产锚"[4] 清算机制改革 - 现有全国碳市场清结算模式延续地方碳市场银行账户模式 难以适应市场快速发展需求[4] - 在人民银行和证监会发布《金融基础设施监督管理办法》背景下 需提升清算基础设施安全性与合规性[4] - 需探索构建相对独立的碳市场资金清算机构与制度安排[4]
开启中国碳市场建设新征程,激发全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内生动力|碳市场建设解读①
中国环境报· 2025-08-29 07:19
碳市场定位与功能 - 碳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政策工具 [1] - 碳市场作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政策工具的基本定位和以碳市场为主体建立完善碳定价机制的功能要求 [1] - 全国碳市场建设部署的纲领性文件标志着中国碳市场建设进入新征程 [1] 市场机制作用 - 建立全球覆盖排放量最大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并启动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 [2] -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励全社会参与绿色低碳行动 [2] - 企业可自主选择履约路径通过技术改造减少排放或购买配额填补缺口 [2] 碳定价机制影响 - 碳价真实反映减排的边际成本与社会价值成为资本流动的风向标 [3] - 引导金融资源、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加速从传统高碳产业向清洁低碳领域流动 [3] - 资本资源更倾向于为低碳技术研发注资技术资源从末端治理转向源头防控 [3] 减排激励机制 -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加速电力、冶金、建材、石化、化工等重点行业清洁能源替代 [4] - 建立配额有偿分配机制并将拍卖收入反哺低碳领域有序发展碳配额质押融资等金融工具 [4] - 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加速生态系统碳汇、可再生能源等领域前沿技术产业化 [4] 市场体系构建 - 强制市场与自愿市场互为补充同向发力共同构成完整碳市场体系 [5] - 强制市场参与主体为具有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法律义务的高排放企业 [5] - 两个市场通过配额清缴抵销机制实现互通互联形成政策合力 [6] 政府与市场关系 - 实现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有机统一政府构建制度框架与风险防控体系 [6] - 市场聚焦资源配置效能释放通过丰富交易产品扩展交易主体提升活力 [6] - 平衡"放得活"与"管得住"关系既激发市场活力又加强监管维护秩序 [6] 发展阶段规划 - 现阶段强调碳市场服务减排的主体功能打造国家控碳减碳主阵地 [7] - 未来逐步增强市场金融属性发展碳期货、碳期权等金融产品 [7] - 加强碳市场建设顶层设计统筹处理与能源安全产业链安全的关系 [7] 全国与地方市场协调 - 全国碳市场加快扩大行业覆盖范围试点碳市场覆盖行业和企业数量逐步减少 [8] - 地方试点碳市场继续发挥政策试验田功能在扩大覆盖范围完善调控机制等方面先行先试 [8] - 为全国碳市场建设发展探索经验 [8]
中办、国办重磅发布!
金融时报· 2025-08-25 22:08
核心观点 - 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 旨在推动建设更有效、更有活力和更具国际影响力的全国碳市场 提出到2027年和2030年的主要目标 包括覆盖行业范围扩大、配额管理制度完善和碳金融发展 [1] 碳市场覆盖范围扩大 - 全国碳市场自2021年7月16日启动 最初仅覆盖电力行业 在第四个履约周期新增钢铁、水泥和电解铝三个行业 这些行业排放集中、占比高且受国际绿色贸易影响大 [2] - 行业扩容遵循循序渐进原则 新纳入行业分阶段熟悉规则和流程 建立内部碳管理制度 逐步提升配额交易参与能力 [2] - 建议优先纳入碳排放量大、产能过剩严重、减污降碳协同效果好、数据质量基础好的重点行业 根据"成熟一个 覆盖一个"原则逐步扩大覆盖排放量规模 [2] - 到2027年目标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基本覆盖工业领域主要排放行业 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实现重点领域全覆盖 [1] 配额管理制度 - 完善碳排放配额管理制度 建立预期明确、公开透明的管理制度 保持政策稳定性和连续性 [4] - 科学设定配额总量 逐步由强度控制转向总量控制 到2027年对碳排放总量相对稳定的行业优先实施配额总量控制 [4] - 稳妥推行免费和有偿相结合的配额分配方式 有序提高有偿分配比例 [4] - 建立配额储备和市场调节机制 平衡市场供需 增强市场稳定性和流动性 [4] - 合理确定用核证自愿减排量抵销碳排放配额清缴的比例 [4] 碳价影响因素 - 2024年全国碳市场价格一度冲高破百 主要受碳市场扩容预期、配额收紧预期和CCER启动推动 [3] - 2025年3月底碳市场扩容政策落地 钢铁、水泥和铝冶炼纳入 长期预期降低整体碳市场的边际减排成本 [3] - CCER于2025年3月成功签发第一批减排量 碳配额不足单位可选择CCER作为替代品抵消 推动碳价下行 [3] 自愿减排交易市场 - 加快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建设 积极推动核证自愿减排量应用 [4] - 协调全国碳市场与CCER的作用边界 明确碳配额交易与CCER市场的功能定位和衔接规则 确保两者互为补充 [4] - 建立对接国际、规范有效、公平透明的自愿减排交易市场 提升中国碳市场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 [4] - 到2030年目标为建成诚信透明、方法统一、参与广泛、与国际接轨的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 [1] 碳金融发展 - 丰富交易产品 碳金融被视为提升碳市场活力的重要抓手 [5] - 完善碳市场金融属性 利用市场灵活机制助力减排成本控制和温室气体减排 [6] - 稳慎推进金融机构探索开发与碳排放权和核证自愿减排量相关的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 [6] - 银行等金融机构可规范开展碳质押融资业务 探索符合要求的金融机构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前提下参与全国碳市场交易 [6] - 适时引入其他非履约主体 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逐步引入符合条件的自然人参与交易 [6] - 欧盟碳市场经验显示 碳期货产品市场交易量在整体碳市场中占比超90% 形成丰富交易产品结构和多层级的衍生品体系 [7]
支持新型工业化 期市大有可为
期货日报网· 2025-08-22 09:11
期货市场发展现状 - 国内商品期货和期权上市品种达131个 其中工业品期货和期权占比64%达84个 [3] - 铜铝期货与现货价格相关性高达0.99 有效发挥价格发现功能 [3] - A股上市公司套期保值参与率达28.6% 参与企业1503家同比增长14.7% 套保规模突破2万亿元 [3] 新型工业化特征与需求 - 新型工业化呈现智能化 绿色化 融合化三大特征 [4] - 重点聚焦汽车及零部件 高端装备 新能源及节能环保 新材料及集成电路 生物医药及医疗装备 新一代信息技术六大产业 [4] - 产业链条长 技术门槛高 资金投入大的特点催生全链条风险管理需求 [4] 期货产品创新方向 - 战略性资源主线:需完善氢氧化锂 钴等新能源金属期货品种 [6] - 先进材料主线:推进光伏期货指数及半导体材料期货研发 [7] - 绿色转型主线:探索电力期货及碳期货 碳期权等衍生工具 [8][9] 市场战略定位升级 - 期货市场从风险管理工具升级为提升产业链韧性的战略基础设施 [10] - 全国碳市场覆盖发电 石化 化工等8大行业 成为全球最大碳配额交易市场 [9] - 碳市场2024年扩围至钢铁 水泥 铝冶炼行业 [9]
上海证券董事长李海超:以碳金融为钥 启绿色金融新局
中国证券报· 2025-08-22 08:14
政策背景与战略意义 - 2025年6月中央金融委员会及国家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发布文件 支持上海参与国际碳金融定价权竞争并打造国际绿色金融枢纽 [1] - 碳金融被视为金融服务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抓手 也是券商践行金融报国使命的重要路径 [1] - 2025年2月证监会发布实施意见 明确推进碳期货市场建设和碳排放权期货研发上市 形成"顶层设计-产品规范-市场准入"全链条政策框架 [2] 公司实践与业务布局 - 公司2015年联合发起碳排放交易投资信托计划 2022年设立绿色金融研究中心 参与行业标准制定及ESG报告编制 [2] - 2021年8月为临沂城发集团非公开发行绿色公司债券 实现年减排二氧化碳53.41万吨 节约标准煤36.82万吨 [6] - 2025年6月作为主承销商助力徐州地铁集团首次发行绿色债券 引导金融市场资源参与绿色项目建设 [6] - 公司通过投行考核机制创新、绿色融资业务开拓等多措并举 推进绿色低碳科技创新金融服务 [6] 碳市场现状与发展空间 - 全国碳市场2024年换手率仅3.5% 远低于欧美碳市场60%现货换手率和600%期货换手率 [4] - 目前至少18家券商自营业务获准参与碳排放权交易 但业务集中于试点城市和CCER市场 全国市场准入待生态环境部放宽 [3] - 碳金融市场处于发展萌芽期 需要监管部门、市场机构及实体企业多方协同推进 [3] 券商功能与业务方向 - 资源配置方面 可通过碳债券等融资工具引导资金流向绿色领域 探索碳资产抵质押融资、回购、托管及证券化等模式 [3] - 风险管理方面 运用碳远期、期货、期权、掉期等工具帮助企业对冲碳价波动风险 实现套期保值 [4] - 价格发现方面 通过做市商机制和积极参与交易 提升市场流动性及定价效率 [4] - 碳金融作为绿色金融核心载体 可通过承销绿色债券、参与碳交易市场等方式直接服务低碳经济 [5][6]
以碳金融为钥 启绿色金融新局
中国证券报· 2025-08-22 04:11
政策支持与战略定位 - 中央金融委员会2025年6月印发《关于支持加快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意见》 明确支持上海参与国际碳金融定价权竞争并打造国际绿色金融枢纽 [1] -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与上海市人民政府2025年6月联合发布行动方案 强化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的碳金融战略定位 [1] - 碳金融被定位为金融服务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抓手 以及券商践行金融报国使命和助力金融强国建设的重要路径 [1] 碳金融政策框架与行业参与 - 碳金融政策体系已形成顶层设计-产品规范-市场准入的全链条框架 [2] - 证监会2025年2月发布实施意见 明确稳妥有序推进碳期货市场建设和碳排放权期货研发上市 [2] - 证券业目前已有不少于18家券商自营业务获准参与碳排放权交易 但业务主要集中在碳交易试点城市和CCER市场 [3] - 券商参与全国碳交易市场需待生态环境部扩大参与主体范围并放宽市场准入 [3] 公司实践与业务创新 - 公司2015年联合发起设立碳排放交易投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 2022年设立绿色金融研究中心 [2] - 通过参与行业标准制定 参编ESG市场报告和输出深度研究报告等方式提供行业前瞻性洞察 [2] - 2021年8月为临沂城市发展集团非公开发行绿色公司债券 提出绿色+碳中和+股权融资方案 债券投产后可实现年节约标准煤36.82万吨 折合年减排二氧化碳53.41万吨 [6] - 2025年6月作为主承销商助力徐州地铁集团首次发行绿色债券 吸引绿色投资者参与城市生态建设 [6] - 对内建立投行考核机制 对外赋能企业绿色转型并开拓绿色融资业务 [6] 碳市场现状与发展潜力 - 2024年全国碳市场换手率约为3.5% 远低于欧美碳市场60%的现货换手率和600%的期货换手率 [4] - 碳金融市场处于发展萌芽期 资本市场在资源配置 风险管理和价格发现方面大有可为 [3] - 碳金融需与科技创新 绿色金融深度融合 是连接双碳目标与实体经济的重要纽带 [2] 券商功能发挥方向 - 强化资源配置效能:通过发行碳债券等融资工具引导资金流向绿色低碳领域 探索碳资产抵质押融资 回购 托管和证券化等业务模式 [3] - 发挥风险管理专长:利用碳远期 碳期货 碳期权 碳掉期 碳借贷等工具帮助企业对冲碳价波动风险并提供中长期价格预期 [4] - 提升价格发现功能:通过积极参与碳交易 做市商机制和碳配额信用交易为市场注入流动性 [4] 战略意义与未来规划 - 碳金融将绿色金融作为金融强国五篇大文章之一有机串联 形成服务新质生产力的合力 [5] - 公司从信息和服务中介 交易中介 产品开发 普惠投教等多维度完善绿色金融战略布局 [7] - 通过协同市场发挥专业优势与资源禀赋 为参与碳市场的企业和投资者提供全面金融服务 [7]
以碳金融为钥启绿色金融新局
中国证券报· 2025-08-22 04:11
政策背景与战略意义 - 2025年6月中央金融委员会发布《关于支持加快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意见》,明确支持上海参与国际碳金融定价权竞争并打造国际绿色金融枢纽 [1] - 碳金融被视为金融服务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抓手和助力金融强国建设的重要路径 [1] - 碳金融连接"双碳"目标与实体经济,需与科技创新、绿色金融深度融合 [1] 碳金融政策体系发展 - 碳金融政策已形成"顶层设计-产品规范-市场准入"全链条框架 [1] - 2025年2月证监会发布实施意见,明确推进碳期货市场建设和碳排放权期货研发上市 [1] - 目前证券业已有不少于18家券商自营业务获准参与碳排放权交易 [2] 券商功能定位与发展潜力 - 券商可从资源配置、风险管理及价格发现三方面挖掘碳金融市场潜力 [2] - 现阶段券商业务主要集中在碳交易试点城市和CCER交易市场 [2] - 参与全国碳交易市场需待生态环境部扩大参与主体范围和放宽准入 [2] 具体业务实施路径 - 通过发行碳债券等融资工具引导资金流向绿色低碳领域 [3] - 探索碳资产抵质押融资、回购、托管及证券化等业务模式帮助企业盘活碳资产 [3] - 利用碳远期、期货、期权、掉期等工具帮助企业实现套期保值 [3] 市场现状与国际对比 - 2024年全国碳市场换手率约为3.5%,远低于欧美碳市场60%现货换手率和600%期货换手率 [3] - 券商可通过做市商机制和参与碳配额、碳信用交易提升市场流动性 [3] 公司实践案例 - 2015年联合发起碳排放交易投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 [2] - 2022年设立绿色金融研究中心 [2] - 2021年8月为临沂城发集团非公开发行绿色公司债券,实现年减排二氧化碳53.41万吨 [4] - 2025年6月作为主承销商助力徐州地铁集团首次发行绿色债券 [4] 战略布局与未来方向 - 建立投行考核机制并加速推进绿色低碳科技创新金融服务 [5] - 从信息中介、交易中介、产品开发等多维度提供碳市场金融服务 [5] - 通过承销绿色债券、参与碳交易市场等方式直接服务低碳经济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