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保险产品
搜索文档
北京八部门联手出台科技金融新政,科技企业迎来“大红包”
新京报· 2025-10-16 18:43
文章核心观点 - 北京市推出《实施方案》,旨在通过股、贷、债、保等多方面举措,为科技企业提供更优质、成本更低的资金支持,以加快构建科技金融体制 [1] 创业投资与耐心资本目标 - 目标为到2027年底,在京新设基金规模力争超万亿元,引入政府投资基金、社保基金、保险资金等长期耐心资本 [2] - 推动国家级基金在京落地,并发挥北京人工智能、医药健康等八只政府投资基金作用,引导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 [2][3] 货币信贷支持目标 - 目标为到2027年底,北京科技贷款和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分别突破5.5万亿元和2.5万亿元,年均增速高于全国和全市水平 [4] - 建立“中关村领航积分”评价模型,对高分企业提升主动授信覆盖率,目前全市科技贷款余额4.2万亿元,加权平均利率为2.45% [4] - 探索提供5年期以上“科创贷”,并建设中关村科创金融服务中心E平台,目标授信金额不低于1000亿元 [5] 资本市场与科技保险目标 - 目标为到2027年底,推动科技创新债券、科技保险、企业上市和REITs发行规模位居全国前列 [7] - 截至9月末,北交所上市公司277家,其中北京23家排名第一;北京已发行上市REITs产品15只,募集资金380亿元,均居全国首位 [7] - 将研究组建智能驾驶、人形机器人、生物医药等重大科技攻关保险共同体,此前商业航天保险共保体已承保9次发射,提供风险保障超40亿元 [7][8]
增供给补短板 “十四五”期间保险业保障能力持续提升
人民网· 2025-10-13 15:13
行业整体表现 - 保险业总资产超过40万亿元,累计赔付9万亿元,较"十三五"时期增长61.7% [1] - 农业保险为8亿户次农户提供风险保障,商业养老及健康保险积累准备金11万亿元 [1] - 出口信用保险累计提供风险保障4.4万亿美元,较"十三五"时期增长52% [1] - "十四五"期间保险业累计提供科技风险保障超过10万亿元 [1] 服务实体经济 - 保险业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为实体经济提供全方位风险保障 [1] - 中国人保构建全生命周期科技保险产品体系,集成电路共保体提供风险保障超4万亿元 [2] - 人寿财险开发200余款科技保险产品,平安产险为超1800个国家级和地方型项目提供超3000亿元保障 [2] - 首台套、首批次保险支持创新应用项目3600个 [2] 推动绿色转型与保障粮食安全 - 太保产险在绿色能源、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领域首创34个产品,碳普惠平台覆盖超300个城市,用户超45万 [2] - 英大财险创新开发电网设备延保保险,"十四五"期间为电网提供保险保障金额超50万亿元 [2] - 2025年上半年人寿财险承保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主粮面积超6500万亩,提供风险保障超585亿元 [2] - 2024年中国人保为5542万户次农户提供农业风险保障2.1万亿元,三大主粮保险承保面积3.2亿亩 [2] 保障和改善民生 - 保险产品深度渗透生活各方面,成为日常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3] - 人寿寿险参与承办200多个大病保险项目、70多个长期护理保险项目和140多个城市定制型商业医疗保险项目 [3] - 平安人寿居家养老服务覆盖全国85个城市,新华保险承办55个"惠民保"项目覆盖人群超百万 [3] - 截至2025年9月,泰康养老社区全国布局37个城市46个项目,服务超1.8万位老人 [3] - "十四五"期间大病保险服务12.2亿城乡居民,长期护理保险覆盖1.8亿人,商业健康险累计支付1.8万亿元经济补偿 [3] 灾害保障与巨灾保险 - 太保产险建设集成11类灾因的全国灾害风险地图,平安产险依托"鹰眼系统"构建数字化风险预警网络 [4] - 人寿财险在四川上线"智慧农业风险防控系统",实现农田风险全天候感知和全维度预警 [4] - "十四五"期间保险业针对洪涝灾害、台风地震等累计赔付超过1500亿元 [4] - 自2024年起巨灾保险实现我国常见自然灾害全覆盖和最低保障金额翻倍 [4] - 人保财险在河北落地全国首单多灾因、多年期、多层次综合巨灾保险,将地方性巨灾保险开办至20个省118个地市 [4] - 2024年中国城乡居民住宅巨灾保险共同体为全国6439万户次居民提供22.36万亿元巨灾风险保障 [4]
报告:2024年上海辖内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接近1.3万亿元
新浪财经· 2025-09-22 20:57
9月22日,由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上海市金融稳定发展研究中心、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浦发银行上 海分行联合编撰的《上海科技金融生态年度观察2024》在浦江创新论坛成果发布会上正式亮相。根据报 告,2019-2024年上海科技金融生态指数呈现趋稳态势,进入2024年,生态指数和增长率较2023年略微 有所下滑。2024年上海辖内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接近1.3万亿元,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科技信贷系列产 品当年累计完成66.68亿元,间接融资结构持续优化。《2024年上海科技保险工作要点》印发,临港新 片区科技保险创新引领区建设持续推进,首期《上海市科技保险产品目录》发布,科技保险机制与产品 逐渐完善。2024年,上海股权投资数量与规模同比均呈现一定程度下滑,投资规模在全国主要省市中仅 次于北京位居第二(包括深圳、不含广东全域),股权投资市场寒冬延续。2024年上海企业在境内外市 场首发上市共18家,硬科技领域公司超过半数,其中在科创板上市4家,达总数22.2%,投向科创氛围 浓厚,直接融资支持科创作用凸显。(上观新闻) ...
截至6月末,深圳辖内科技保险实现保费收入18.8亿元,累计提供风险保障近3.12万亿元
北京商报· 2025-08-25 17:21
科技保险发展 - 截至2025年6月末深圳辖内科技保险实现保费收入18.8亿元 累计提供风险保障近3.12万亿元 [1] - 辖内保险机构已备案399款科技保险产品 2025年以来新增备案科技保险产品86款 [2] - 知识产权保险产品清单汇集81款特色保险产品 知识产权金融产品清单包含103项产品 [1] 产品与服务创新 - 推出知识产权保险、低空经济保险、机器人保险等创新产品 市级统筹与各区特色政策结合的科技保险政策体系初步成型 [2] - 指导行业发布《无人驾驶航空器第三者责任保险(深圳地区)示范性条款》 报备全国首个无人驾驶航空器第三者责任保险条款 [2] - 落地全国首单政府投保的低空经济领域三者责任保险 制订全国首个无人机保险服务标准 [2] 跨境保险业务 - 2025年上半年备案跨境医疗险产品8款 为大湾区居民提供风险保障超30.2亿元 [2] - 深入实施跨境车险"三地保单、一地购买" 优化跨境车险承保理赔服务 [2] - 持续升级深港跨境数据验证平台 推进"等效先认"在深落地 [2] 知识产权金融生态 - 优化知识产权金融生态综合试点工作机制 联合印发深圳市知识产权保险产品和广东省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产品"两张清单" [1] - 推动成立国内首个海外知识产权联共体 破解海外知识产权保险"不敢保"难题 [2]
聚合力共同书写科技金融新篇章
金融时报· 2025-08-08 16:02
科技金融政策导向 - 中国人民银行、科技部、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联合召开科技金融工作交流推进会 强调金融与科技深度融合对建设科技强国的重要性[1] - 会议聚焦科技创新重点领域和金融服务短板 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推动金融、科技、产业融合发展[1] - 金融机构与科技企业代表分享实践经验 探讨加强科技金融融合 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注入动力[1] 银行机构科技金融实践 - 工商银行科技贷款余额近5.5万亿元 一季度新发放5376亿元 科技型企业有贷户增速12% "小巨人"有贷户增速21%[2] - 中国银行主承销首批科创债16个企业项目和3家金融机构项目 首日发行规模385亿元 筹设科创母基金意向规模超500亿元[5] - 中国银行为科技企业提供保险保障超过3500亿元[5] 证券机构服务创新 - 中信证券2024年完成科创板、创业板及北交所股权融资29单 承销规模285亿元 排名市场第一[3] - 完成科技创新领域债券发行503只 承销金额1731亿元 排名行业第一 新增科技企业直接投资98亿元[3] - 首批发行不超过20亿元科创债 其中50%用于符合要求的投资 20%用于科创板做市、风险对冲服务[5] 保险机构保障体系 - 人保集团构建"五保"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涵盖十三大类200余款科技保险产品[4] - 通过保险资金运用形式投资科技创新领域约520亿元[4] - 参与6家券商和3家银行科创债申购 合计申购金额超过50亿元[5] 科创债市场发展 - 央行创设科创债支持创投发展 中国债券市场规模近80万亿元 创投市场累计规模约16万亿元[6] - 科创债提供"长周期、低成本"融资机制 破解"短钱长投"错配难题 为投早、投小、投硬科技提供耐心资本[6] - 科创债拓宽创投行业募资来源 配套灵活低成本发行机制 化解行业募资难题[6] 企业融资支持案例 - 摩尔线程获得中国人民银行北京分行协调 8家银行组成银团快速完成额度批复 缓解企业资金压力[7] - 金融支持帮助科技企业减少筹资时间和精力 专注生产研发[7]
为科技企业提供接力式金融服务
经济日报· 2025-06-25 06:08
科技金融生态圈构建 - 发展科技金融是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必由之路,金融资本是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力量[1] - 需加快打造系统化、全链条、集成式的科技金融生态体系,解决科技成果产业化过程中的金融资源错配问题[1] - 金融机构需从传统财务指标评估转向技术价值评估,提升协同服务能力并打通资金供给渠道[1] 科技金融生态体系四大条件 - 参与主体需完备,涵盖直投、投行、商行、保险、担保等多类型金融机构及金融品种[2] - 职责分工明确:监管划底线、市场担主责、政策补缺口,金融机构与产业投资方需差异化服务[2] - 产品体系需适配企业全生命周期需求,提供投资端、信贷端、保险端的一揽子服务[3] - 配套机制需健全,包括利益分享、风险分担和尽责免责机制[3] 接力投资模式创新 - 中国人寿通过保险、投资、银行综合金融优势,统筹股权、债权、保险工具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4] - 保险资金与政府基金接力投资模式可解决早期高风险障碍,如118亿元S份额投资上海集成电路产业基金案例[6] - 政府基金完成"从0到1"孵化后,保险资金在成熟阶段介入,提升政府资金效率并满足稳慎投资需求[6] 政策性金融作用 - 中国进出口银行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提供战略资本、长期资本和耐心资本[7] - 技术产品化阶段提供先期支持,商业化阶段支撑成本突破,产业化阶段引导社会资本协同[7] - 将加大对高技术产品外贸企业支持,推动产业数智化转型及全球创新协作[8] 多元化融资合作 - 单一金融机构难以满足新质生产力需求,需通过联合融资、平行融资等方式与国内外机构合作[9] - 深化与国际多边机构在科技、先进制造等领域的联动,促进知识技术跨境流动[9] - 推动数字、科技、绿色领域国际合作,共享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经验[9]
中国人寿蔡希良,最新发声
中国基金报· 2025-06-19 18:16
核心观点 - 中国人寿创新S基金接力投资模式,实现政府引导基金与保险资金的协同,助力科技企业从早期孵化到规模化发展[1][5][6] - 公司通过综合金融服务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支持,包括风险保障、股权投资和信贷资源[3][5] - 保险资金特性与科技创新需求匹配,但需通过模式创新解决"投早投小"障碍[5][6] 加大对科技创新风险保障力度 - 2024年累计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风险保障近40万亿元,服务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超9600家[1][3] - 创新科技保险产品,通过共保体覆盖研发、成果转化和应用推广全链条[3] - 运用广发银行信贷资源提供投贷联动支持,例如参投广东高科技企业A轮融资并配套授信[3] 创新S基金接力投资模式 - 2023年出资118亿元以S份额受让上海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股权,为行业首单[5][6] - 2024年再出资50亿元投资北京市科技创新基金,覆盖60个子基金和1200家科技企业[1][6][7] - 模式特点:政府基金完成早期孵化后,保险资金在成熟阶段接力进入,提升政府资金效率同时满足险资安全性要求[5][6] 综合金融服务生态构建 - 统筹股权、债权、保险工具形成全周期服务链条[3] - 北京案例中通过股权投资计划间接实现"投早投小",覆盖硬科技领域母基金及子基金[7] - 强调政府引导与社会资本合作对科技金融的关键作用[6][7]
中国人寿董事长蔡希良:两个方向进行科技金融的实践和探索
证券日报之声· 2025-06-19 12:44
科技金融实践方向 - 公司从服务生态和模式创新两个方向进行科技金融的实践和探索 [1] 构建综合金融服务生态 - 公司依托保险、投资、银行综合金融优势,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全方位金融服务 [2] - 重点加大对科技创新风险保障力度,创新科技保险产品,通过共保体实现保险保障全覆盖 [2] - 今年以来累计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风险保障近40万亿元,服务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超过9600家 [2] - 发挥保险资金长期资本优势,提供科技投资和科技信贷、投贷联动综合金融支持 [2] - 通过构建科技金融服务生态,实现同一集团不同金融服务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2] 探索接力投资模式 - 保险资金具有长期资本特点,与科技创新周期长、投入高的需求特征匹配 [3] - 公司创新S基金接力投资模式,实现险资"投早、投小"的突破 [3] - 2023年出资118亿元以S份额方式受让上海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股权,完成行业首单S基金投资 [3] - 2024年再次出资50亿元以S份额方式投资北京市科技创新基金 [3] - 该模式特点是政府基金完成企业孵化,保险资金在成熟阶段接力进入 [3]
中国人寿蔡希良:多措并举 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
新华财经· 2025-06-19 10:24
金融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 - 公司董事长蔡希良强调深化"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是构建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和坚实支撑 [1] - 公司正积极构建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综合金融服务生态 [1] - 公司依托保险、投资、银行综合金融优势,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 [1] 科技金融服务生态构建 - 公司重点加大国际创新风险保障力度,创新科技保险产品,通过共保体实现研发到应用的全流程保障 [1] - 公司累计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风险保障近40万亿元 [1] - 公司服务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超过9600家 [1] 保险资金运用创新 - 公司发挥保险资金长期资本优势,提供科技投资、科技信贷和投贷联动支持 [2] - 公司探索"S基金"激励投资模式,2023年出资118亿元受让上海集成电路产业基金股权 [2] - 2024年再次出资50亿元以S份额投资北京市科技创新基金 [3] 政府与市场协同模式 - 公司创新政府基金孵化+保险资金接力的投资模式,实现政府引导"0到1"与市场化"1到100"的衔接 [3] - 该模式提升政府资金运用效力同时满足保险资金稳慎投资原则 [3] - 公司计划总结推广该创新模式,进一步支持科技金融发展 [3]
武汉发布“20条”助科技金融高质量发展 力争2027年科技企业贷款余额超5000亿
长江商报· 2025-06-16 08:43
武汉市科技金融发展行动方案核心内容 - 武汉市政府发布《武汉市推动科技金融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全国科技金融中心行动方案(2025-2027年)》,提出5大行动20条举措 [1] - 目标到2027年设立科技金融专营机构50家以上,股权投资基金规模突破3000亿元,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突破5000亿元,培育"金种子""银种子"企业500家以上 [1] 政府投资基金引导 - 政府投资基金参与种子基金、天使基金等创业投资基金的出资比例提高至50%以上,存续期最长可达15年 [2] - 允许种子基金、天使基金分别出现最高不超过投资总额80%、60%的亏损,种子直投、天使直投单个项目最高允许100%亏损 [2] - 支持政府投资基金与科研平台合作设立概念验证基金、中试基金、科技成果转化基金 [2] 科技信贷提质 - 截至2024年底武汉市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达3709.11亿元,同比增长14.78% [3] - 推广最长3年期、最高额度1000万元的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款,政府提供风险补偿 [3] - 鼓励银行对单笔1000万元以下知识产权质押贷款通过内部评估确定价值 [3] 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 - 对"金种子""银种子"企业分层培育,支持取得核心技术突破的企业上市 [4] - 放宽科技企业并购贷款政策,控股型并购贷款比例最高可达80%,期限最长10年 [4] 风险补偿分担 - 科技保险在库产品目标达到60个,加快推广首台(套)装备保险、新材料首批次保险等 [5] - 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单户在保余额上限从1000万元提高至3000万元 [5] - 创新"保投联动"模式,引进保险资金参与重大科技任务或投资科技企业 [5] 科技金融生态优化 - 完善科技型企业推荐机制,打造常态化科技金融活动平台 [6] - 推动科技金融开放合作,健全科技金融绩效评估机制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