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科技保险产品
icon
搜索文档
科技金融投早投小要攥指成拳
经济日报· 2025-07-04 06:10
科技创新与金融支持 - 中国在科技前沿领域不断突破,成为全球最活跃的创新高地之一,重点领域包括航空航天、量子科技、人工智能等 [1] - 金融服务科技创新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投早投小",需解决股权投资机构资金来源不足和银行信贷风险收益不匹配的难题 [1] - 科技部等7部门联合发布政策,提出统筹推进创业投资、银行信贷、资本市场、科技保险等工具,形成多元化科技投入格局 [1] 股权投资机构的作用与优化 - 股权投资是初创期科技型企业的重要资金来源,需提升服务能力与意愿 [2] - 债券市场将建立"科技板",为股权投资机构提供低成本、长期限的科创债券发行机会 [2] - 优化国有创业投资考核评价机制,增强其长期投资耐心,同时发展私募股权二级市场基金(S基金)畅通退出渠道 [2] 银行信贷的创新模式 - 银行信贷探索"贷早、贷小"路径,采用"贷款+外部直投"模式,根据链主或投资机构的孵化情况提供跟贷 [3] - 初创期科技型企业虽具不确定性,但银行可通过供应链切入缓解风险,实现早期信贷支持 [3] - 需解决风险分担问题,通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贷款贴息、风险补偿及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提升金融机构积极性 [3] 科技保险与风险分担 - 科技保险需创新产品与服务,覆盖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发挥减震器和稳定器作用 [3] - 探索共保体方式为重点领域重大科技任务提供风险分担方案,增强金融服务可持续性 [3]
为科技企业提供接力式金融服务
经济日报· 2025-06-25 06:08
科技金融生态圈构建 - 发展科技金融是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必由之路,金融资本是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力量[1] - 需加快打造系统化、全链条、集成式的科技金融生态体系,解决科技成果产业化过程中的金融资源错配问题[1] - 金融机构需从传统财务指标评估转向技术价值评估,提升协同服务能力并打通资金供给渠道[1] 科技金融生态体系四大条件 - 参与主体需完备,涵盖直投、投行、商行、保险、担保等多类型金融机构及金融品种[2] - 职责分工明确:监管划底线、市场担主责、政策补缺口,金融机构与产业投资方需差异化服务[2] - 产品体系需适配企业全生命周期需求,提供投资端、信贷端、保险端的一揽子服务[3] - 配套机制需健全,包括利益分享、风险分担和尽责免责机制[3] 接力投资模式创新 - 中国人寿通过保险、投资、银行综合金融优势,统筹股权、债权、保险工具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4] - 保险资金与政府基金接力投资模式可解决早期高风险障碍,如118亿元S份额投资上海集成电路产业基金案例[6] - 政府基金完成"从0到1"孵化后,保险资金在成熟阶段介入,提升政府资金效率并满足稳慎投资需求[6] 政策性金融作用 - 中国进出口银行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提供战略资本、长期资本和耐心资本[7] - 技术产品化阶段提供先期支持,商业化阶段支撑成本突破,产业化阶段引导社会资本协同[7] - 将加大对高技术产品外贸企业支持,推动产业数智化转型及全球创新协作[8] 多元化融资合作 - 单一金融机构难以满足新质生产力需求,需通过联合融资、平行融资等方式与国内外机构合作[9] - 深化与国际多边机构在科技、先进制造等领域的联动,促进知识技术跨境流动[9] - 推动数字、科技、绿色领域国际合作,共享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经验[9]
中国人寿蔡希良,最新发声
中国基金报· 2025-06-19 18:16
核心观点 - 中国人寿创新S基金接力投资模式,实现政府引导基金与保险资金的协同,助力科技企业从早期孵化到规模化发展[1][5][6] - 公司通过综合金融服务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支持,包括风险保障、股权投资和信贷资源[3][5] - 保险资金特性与科技创新需求匹配,但需通过模式创新解决"投早投小"障碍[5][6] 加大对科技创新风险保障力度 - 2024年累计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风险保障近40万亿元,服务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超9600家[1][3] - 创新科技保险产品,通过共保体覆盖研发、成果转化和应用推广全链条[3] - 运用广发银行信贷资源提供投贷联动支持,例如参投广东高科技企业A轮融资并配套授信[3] 创新S基金接力投资模式 - 2023年出资118亿元以S份额受让上海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股权,为行业首单[5][6] - 2024年再出资50亿元投资北京市科技创新基金,覆盖60个子基金和1200家科技企业[1][6][7] - 模式特点:政府基金完成早期孵化后,保险资金在成熟阶段接力进入,提升政府资金效率同时满足险资安全性要求[5][6] 综合金融服务生态构建 - 统筹股权、债权、保险工具形成全周期服务链条[3] - 北京案例中通过股权投资计划间接实现"投早投小",覆盖硬科技领域母基金及子基金[7] - 强调政府引导与社会资本合作对科技金融的关键作用[6][7]
中国人寿董事长蔡希良:两个方向进行科技金融的实践和探索
证券日报之声· 2025-06-19 12:44
科技金融实践方向 - 公司从服务生态和模式创新两个方向进行科技金融的实践和探索 [1] 构建综合金融服务生态 - 公司依托保险、投资、银行综合金融优势,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全方位金融服务 [2] - 重点加大对科技创新风险保障力度,创新科技保险产品,通过共保体实现保险保障全覆盖 [2] - 今年以来累计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风险保障近40万亿元,服务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超过9600家 [2] - 发挥保险资金长期资本优势,提供科技投资和科技信贷、投贷联动综合金融支持 [2] - 通过构建科技金融服务生态,实现同一集团不同金融服务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2] 探索接力投资模式 - 保险资金具有长期资本特点,与科技创新周期长、投入高的需求特征匹配 [3] - 公司创新S基金接力投资模式,实现险资"投早、投小"的突破 [3] - 2023年出资118亿元以S份额方式受让上海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股权,完成行业首单S基金投资 [3] - 2024年再次出资50亿元以S份额方式投资北京市科技创新基金 [3] - 该模式特点是政府基金完成企业孵化,保险资金在成熟阶段接力进入 [3]
中国人寿蔡希良:多措并举 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
新华财经· 2025-06-19 10:24
金融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 - 公司董事长蔡希良强调深化"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是构建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和坚实支撑 [1] - 公司正积极构建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综合金融服务生态 [1] - 公司依托保险、投资、银行综合金融优势,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 [1] 科技金融服务生态构建 - 公司重点加大国际创新风险保障力度,创新科技保险产品,通过共保体实现研发到应用的全流程保障 [1] - 公司累计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风险保障近40万亿元 [1] - 公司服务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超过9600家 [1] 保险资金运用创新 - 公司发挥保险资金长期资本优势,提供科技投资、科技信贷和投贷联动支持 [2] - 公司探索"S基金"激励投资模式,2023年出资118亿元受让上海集成电路产业基金股权 [2] - 2024年再次出资50亿元以S份额投资北京市科技创新基金 [3] 政府与市场协同模式 - 公司创新政府基金孵化+保险资金接力的投资模式,实现政府引导"0到1"与市场化"1到100"的衔接 [3] - 该模式提升政府资金运用效力同时满足保险资金稳慎投资原则 [3] - 公司计划总结推广该创新模式,进一步支持科技金融发展 [3]
武汉发布“20条”助科技金融高质量发展 力争2027年科技企业贷款余额超5000亿
长江商报· 2025-06-16 08:43
武汉市科技金融发展行动方案核心内容 - 武汉市政府发布《武汉市推动科技金融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全国科技金融中心行动方案(2025-2027年)》,提出5大行动20条举措 [1] - 目标到2027年设立科技金融专营机构50家以上,股权投资基金规模突破3000亿元,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突破5000亿元,培育"金种子""银种子"企业500家以上 [1] 政府投资基金引导 - 政府投资基金参与种子基金、天使基金等创业投资基金的出资比例提高至50%以上,存续期最长可达15年 [2] - 允许种子基金、天使基金分别出现最高不超过投资总额80%、60%的亏损,种子直投、天使直投单个项目最高允许100%亏损 [2] - 支持政府投资基金与科研平台合作设立概念验证基金、中试基金、科技成果转化基金 [2] 科技信贷提质 - 截至2024年底武汉市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达3709.11亿元,同比增长14.78% [3] - 推广最长3年期、最高额度1000万元的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款,政府提供风险补偿 [3] - 鼓励银行对单笔1000万元以下知识产权质押贷款通过内部评估确定价值 [3] 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 - 对"金种子""银种子"企业分层培育,支持取得核心技术突破的企业上市 [4] - 放宽科技企业并购贷款政策,控股型并购贷款比例最高可达80%,期限最长10年 [4] 风险补偿分担 - 科技保险在库产品目标达到60个,加快推广首台(套)装备保险、新材料首批次保险等 [5] - 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单户在保余额上限从1000万元提高至3000万元 [5] - 创新"保投联动"模式,引进保险资金参与重大科技任务或投资科技企业 [5] 科技金融生态优化 - 完善科技型企业推荐机制,打造常态化科技金融活动平台 [6] - 推动科技金融开放合作,健全科技金融绩效评估机制 [6]
武汉,放大招!
中国基金报· 2025-06-14 19:47
科技金融中心建设目标 - 到2027年设立科技金融专营机构50家以上,股权投资基金规模突破3000亿元,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突破5000亿元,培育"金种子""银种子"企业500家以上 [1] 耐心资本培育行动 - 政府投资基金参与种子基金、天使基金的出资比例提高至50%以上,存续期最长15年,当年新增投资额中不低于20%用于种子基金、天使基金或直投科技创新项目 [3] - 允许差异化设置种子期、天使期单项目投资上限,最高可给予社会出资人和管理机构政府投资基金全部增值收益的奖励 [3] - 吸引保险资金参与AIC股权投资试点,支持创投机构发行科技创新债券,推动社保基金、保险资管、CVC等设立创业投资基金 [3] 股权投资退出机制 - 政府投资基金每年可用不超过10%新增投资承接种子/天使基金退出项目,适用容错免责政策 [4] - 推动私募股权份额转让试点,支持设立S基金开展科创类基金份额交易 [4] - 种子基金、天使基金允许最高亏损分别为投资总额80%、60%,种子/天使直投单项目最高容亏100% [4] 科技信贷提质行动 - 推动银行设立科技金融专营机构,实施单独授信、风控及考核机制 [6] - 推广知识价值信用贷款,提供最长3年期、最高1000万元信用贷款,政府按比例风险补偿 [7] - 创新"共赢贷"产品,组合优惠利率贷款与远期权益,单笔1000万元以下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可内部评估定价 [7] 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 - 联合深交所建设"培育通""科融通"节点,分层培育"金种子""银种子"企业 [9] - 政府投资基金最高可按1:1比例参与并购基金出资,控股型并购贷款占比最高80%、期限最长10年 [9] - 推动发行科技创新公司债、科创票据、ABS等,资金用于科创企业贷款及股权投资 [9] 风险补偿与开放合作 - 科技保险产品库目标达60个,组建集成电路、新能源等重点产业共保体 [11] - 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单户在保余额上限从1000万元提高至3000万元,推广"园区贷"模式 [11] - 推动QFLP试点,深化跨境融资便利化,支持科技企业境外上市 [11]
投贷保联动支持科技企业成长
经济日报· 2025-06-10 05:41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首批5家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设立于2017年,由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 建设银行、交通银行5家国有大行全资设立。AIC主要业务是收购银行对企业的债权转为股权,一方面 可以降低企业杠杆率,另一方面能够处置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 《政策举措》提出,将AIC股权投资试点范围扩大到18个城市所在省份,支持保险资金参与金融资产投 资公司股权投资试点。 5月30日,金融监管总局批复同意中信银行筹建信银金融资产投资有限公司,全国性商业银行设立AIC 的步伐稳步前行。据中信银行投资银行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中信银行在服务科技企业方面已形成一套体 系化的、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方法论。在中信金控牵头下,中信银行联合中信信托、中信建投资本等 集团旗下20家金融及实业公司共同发起"中信股权投资联盟",以"股—贷—债—保"全金融牌照服务为核 心,通过整合中信集团内外部资源,形成股权投资主导、多层次金融联动的服务架构,管理基金规模超 3000亿元。截至2024年底,中信股权投资联盟已累计服务近万家科技型企业,投资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 174家,并通过香港跨境服务平台对接全球主要交易所,推动科技企业全球化布局,助力多家企业 ...
推动资管与科创深度融合,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迈向新阶段
第一财经· 2025-06-02 17:54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现状 - 截至2024年末上海辖内银行保险法人机构达115家其中外资法人机构38家占比33% [2] - 上海聚集国内五家外资控股理财公司11家外资独资保险公司总部三类资管机构管理规模达47万亿元 [2] - 上海国际再保险登记交易中心2024年10月揭牌已有21家再保险运营中心和四家公司入驻 [2] 资管与科创产业融合挑战 - 资管资金与科技产业需求错配银行理财对科技企业投资低于2%保险资管低于5%私募基金占比125%但科创领域供给达63% [3] - 新兴资产形态如数据资产数字资产绿色资产面临确权入表及与传统资产融合难题 [3] - 需深化资管功能推动存量资产并购重组激活低效资产同时促进传统与新兴资产联动 [3] 金融创新与政策支持方向 - 科技保险需开发定制化产品构建多层次体系政府应通过税收优惠补贴推动发展 [4] - 建议大力发展私募股权基金鼓励保险资管加大科技投资优化科技资本退出机制 [4] - 外资资管机构与上海可双向赋能外资带来国际化经验上海提供金融中心优势资源 [5] 科创企业核心诉求 - 科创企业需全周期服务包括早期风险投资中期政策引导及后期市场拓展支持 [6] - 金融机构应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理解企业技术研发需求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6] - 资管机构需创新服务模式搭建对接平台提供增值服务如融资渠道拓展 [7] 资管机构业务创新建议 - 科创基金应投早投小支持VC基金发展强化AIC对资本市场作用 [7] - 推动并购金融中心建设探索上海自贸区离岸贸易中心功能 [7] - 私募基金可实施国际化战略助力中小科技企业拓展一带一路市场降低退出管理成本 [7]
七部门推出15项重磅举措,释放哪些关键信号?
搜狐财经· 2025-05-23 14:42
科技金融政策举措 - 七部门联合印发《加快构建科技金融体制 有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若干政策举措》 旨在建立与科技创新相适应的金融机制 [1] - 政策以科技创新需求侧为牵引 推动金融资源以更低成本、更快速度流入科技创新领域 [3] 直接融资改革 - 建立健全科技型企业资本市场"绿色通道"机制 深化科创板、创业板改革 [3] - 创新性提出建立债券市场"科技板" 为科技创新筹集长周期、低利率债券资金 [3] - 证监会推动优质红筹科技企业回归境内资本市场 头部中概股企业多已在香港二次上市或双重主要上市 [3] 信贷支持措施 - 针对科技企业"贷款难"问题 政策提出用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 加大金融机构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 [4] - 科创类企业因资产轻、科技成果估值难等问题导致融资困难 政策综合各地改革经验提出解决方案 [4] 创业投资与科技保险 - 围绕创业投资"募投管退"全链条推出新举措 激发创业投资活力 [4] - 健全科技创新全链条科技保险体系 提升科技保险稳定性 [4] 政策覆盖范围 - 政策包含7个方面、15项具体举措 涵盖存量政策迭代和增量政策创新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