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稀土材料
icon
搜索文档
双碳研究 | 欧洲放缓调门:稀土博弈主导权仍在中国
搜狐财经· 2025-11-22 00:35
欧洲放缓调门: 稀土博弈主导权仍在中国 2.中国的出口许可制度仍是关键环节,保有全面审核最终用户、审批申请及基于安全理由暂停出货的最终权力。 3.此番外交姿态转变凸显了欧洲的脆弱性:若无本土精炼产能,欧盟只能通过协商获取资源,远未实现真正的供应链"去风险化"。 据《南华早报》报道,欧盟已进入"缓和模式",降低公开言论的对抗性,以争取更稳定的稀土出口渠道。但在外交辞令之下,是二十年来未曾改变的结构 性现实:中国掌控着供给主导权。 最新谈判的焦点在于,稀土氧化物及材料的出口许可期限有望从现行的三个月延长至一年。欧盟视此举为稳定稀土供应的信号;而对中国而言,这更是一 项审慎的决策。即便实施年度许可,中国仍完全保留批准最终用户、审核各项申请,以及基于安全理由,尤其是在"军事最终用途"这一具有灵活解释空间 的定义上,暂停出口的绝对权力。 对于投资者而言,此事的重点不是欧洲获得了多少利益,而是中国基本没有损失。 饮鸩止渴 布鲁塞尔语调放缓的背后是旷日持久的压力:自中国于2025年4月实施出口管制措施限制稀土出口以来,欧洲制造商一直处境艰难。九月荷兰政府切断安 世半导体(Nexperia)欧洲部门与其中国母公司的联系,北京 ...
美财长感恩节前急盼稀土协议,威胁中国不许变卦,美国底气何在?
搜狐财经· 2025-11-17 22:14
美国在稀土供应链上的战略意图与矛盾 - 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在为本国新建的稀土矿物加工中心剪彩时宣称要结束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同时又希望赶在感恩节前与中国签署一份保障稀土供应的协议,并威胁若中方“变卦”将采取报复手段[1] - 美国一边强调稀土供应链独立自主,一边催促中国签署供应合同,这两种矛盾姿态显示出其短期内难以完全替代中国稀土供应的现实焦虑[3] - 美国寻求与中国敲定保障性条款,旨在为自身供应链加上一层保险,以便在未来发生摩擦时可凭借纸面承诺发起舆论攻势和甩锅[3] 中国稀土出口管制的实际影响 - 中国出台的是稀土出口管制政策而非直接禁运,只要采购申请符合条件大多能顺利获批,美方紧张追求额外协定更像是担心自身行为越界导致突然断供[4] 地缘政治因素对稀土谈判的复杂影响 - 日本首相候选人高市早苗的涉台言论引发外交震荡,其强硬表态倚仗美日同盟,这使得区域安全形势复杂化,给中美战略资源分配问题蒙上阴影[6] - 美国驻日代表公开支持日本并加强与盟友联动,导致各方面压力交织升级,美国因此迫切希望用合约锁定稀土供应,以应对可能因盟友牵连而产生的新变量[6] 全球稀土供需的基本现实与博弈本质 - 全球范围内能够稳定、规模化出口高质量稀土材料的主要还是中国,美国虽投入研发扶持本国企业,但短期内实现完全替代并不现实[3] - 全球产业结构高度互嵌,大宗商品市场受地缘政治影响,真正意义上的绝对安全难以通过政策调整或规则制定一蹴而就[11] - 围绕稀土的博弈比拼的不仅是勇气,更考验智慧与耐力,其核心是国际经贸互动中的现实难题,而非豪言壮语能增添胜算[11]
有研新材涨2.72%,成交额2.27亿元,主力资金净流入492.20万元
新浪财经· 2025-11-11 10:01
股价与资金表现 - 11月11日盘中股价上涨2.72%至22.25元/股,成交金额2.27亿元,换手率1.20%,总市值188.36亿元 [1] - 当日主力资金净流入492.20万元,其中特大单净买入117.13万元,大单净买入375.08万元 [1] - 今年以来股价累计上涨42.99%,近60日上涨15.89%,但近20日下跌7.02% [1] - 今年以来两次登上龙虎榜,最近一次为3月4日,龙虎榜净买入2572.46万元 [1] 公司基本情况 - 公司主营业务为半导体材料、稀土材料、光电材料、高纯/超高纯金属材料等先进功能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2] - 主营业务收入构成为:高纯/超高纯金属材料占比74.75%,稀土材料占比23.52%,红外光学材料占比2.18%,医疗器械材料占比0.73% [2] - 公司所属申万行业为电子-半导体-半导体材料,概念板块包括小金属、稀土永磁、新材料、央企改革、中芯国际概念等 [2] 财务与股东数据 - 2025年1-9月实现营业收入67.70亿元,同比增长0.16%,归母净利润2.45亿元,同比增长114.14% [2] - A股上市后累计派现5.62亿元,近三年累计派现2.90亿元 [3] - 截至10月31日股东户数为15.61万户,较上期增加2.76%,人均流通股5423股,较上期减少2.68% [2] 机构持仓变动 - 截至2025年9月30日,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为第五大流通股东,持股866.92万股,较上期增加286.06万股 [3] - 嘉实中证稀土产业ETF、国泰中证半导体材料设备主题ETF分别为第六、七大流通股东,持股分别增加336.12万股和355.29万股 [3] - 国联安半导体ETF为新进第九大流通股东,持股404.87万股,而国联安中证全指半导体产品与设备ETF联接A和华夏中证1000ETF退出十大股东之列 [3]
又开打了?稀土王牌再亮剑!美国关税大棒卷土重来,中国破局关键锁定第三世界
搜狐财经· 2025-11-05 16:22
美方贸易策略与最新动态 - 美国在宣布与中国就稀土贸易达成阶段性妥协(中方暂缓管制措施,美方承诺降低关税)后72小时内,其贸易代表宣称将立即启动中国履约审查,财长耶伦警告若中国重启稀土管控美国必以关税反制[3] - 美方谈判策略被指为“双面战术”,类似2018年中美大豆贸易和解协议签署不到半月后,特朗普政府就新增2000亿美元关税清单的历史重演[5] 全球稀土产业格局与美方应对措施 - 中国掌控全球60%稀土开采和90%精炼产能(美国地质调查局2025年数据)[8] - 美国正以战时状态重建稀土供应链,措施包括拉拢澳大利亚、日本、加拿大组建“稀土联盟”,向澳大利亚Lynas稀土公司注资2亿美元,并启动14亿美元紧急投资用于资助MP Materials在内华达州建立精炼厂[7][8] - 美国立法强制五角大楼在五年内断绝对中国稀土的采购[8] - 美国对稀土的依赖度高,每架F-35战机消耗417公斤稀土材料,特斯拉新型电机需4.5公斤钕铁硼磁体[8] - 美国摆脱中国稀土依赖面临现实困难,其唯一稀土矿芒廷帕斯的精炼产能不足全球3%,加州新建加工厂投产需至2028年,日本备用稀土储备仅够维持18个月生产[14] 中方战略应对与产业动态 - 中国通过市场多元化应对,2025年1-9月与非洲贸易额突破3000亿美元,巴西锂矿进口量激增270%并取代澳大利亚成为最大供应国,东南亚电动车市场中国品牌市占率达68%[11][12] - 中国通过技术升级降低资源消耗,永磁电机稀土用量下降60%(北方稀土2025中报),并通过回收技术从废料中提取纯度达99.999%的镝金属[12] - 中国在稀土技术领域占据主导,钕铁硼磁体专利数量全球占比升至82%[12] - 中国通过基建换资源的模式在第三世界国家(如刚果(金)的钴矿、智利的锂盐湖、几内亚的铝土矿)构建资源统一战线[11] 行业竞争与未来展望 - 大国博弈焦点在于高端制造业生死权的争夺,拜登誓言“砸烂中国稀土枷锁”[7] - 行业竞争被视作一场马拉松,将决定未来五十年国运,时间窗口正在收缩[16] - 应对之策包括用技术升级对冲资源消耗、用市场多元化破解贸易讹诈、用资源联盟瓦解西方围堵[16]
彻底不装了?欧盟考虑对华实施“实物”关税,供应链是建出来的,不是抢出来的!
搜狐财经· 2025-11-05 15:32
欧盟“实物关税”政策核心内容 - 政策要求中国出口商在向欧盟出口特定商品时需提供相应的关键原材料[1] - 关税责任由进口商转向中国出口商 例如电动汽车进入欧洲市场需交纳关税并“上贡”稀土材料[1] 政策可行性及行业影响分析 - 政策低估全球供应链复杂性及中国在体系中作为加工和集成角色而非矿产权属者的地位[3] - 要求中国企业以稀土材料支付关税被视作荒谬 如同要求服装厂用铁矿石抵税[3] - 欧洲制造业处于风雨飘摇 若遭遇稀土及关键零部件短缺 整个产业可能难以支撑[5] 全球供应链与合作前景 - 供应链基于长期合作与信任建立 不理智政策可能导致中国减少对欧盟出口并加速全球经济分裂[6] - 美国亦无法撼动中国在稀土市场主导地位 欧盟政策被视作极大误判[6] - 真正战略自主需通过科技提升和产业链自主建设实现 而非此类贸易政策[3][8]
有研新材跌2.01%,成交额2.07亿元,主力资金净流出2911.53万元
新浪财经· 2025-11-05 11:18
股价与资金表现 - 11月5日盘中股价下跌2.01%至21.43元/股,成交额2.07亿元,换手率1.13%,总市值181.42亿元 [1] - 当日主力资金净流出2911.53万元,其中特大单净卖出868.95万元,大单净卖出2042.58万元 [1] - 公司今年以来股价上涨37.72%,近5个交易日下跌7.15%,近20日下跌4.92%,近60日上涨12.32% [1] - 今年以来两次登上龙虎榜,最近一次为3月4日,龙虎榜净买入2572.46万元,买入总额2.82亿元,卖出总额2.56亿元 [1] 公司业务与行业 - 公司主营业务为先进功能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包括高纯/超高纯金属材料(占收入74.75%)、稀土材料(占收入23.52%)、红外光学材料(占收入2.18%)和医疗器械材料(占收入0.73%) [2] - 公司所属申万行业为电子-半导体-半导体材料,概念板块包括稀土永磁、小金属、央企改革、新材料、雄安新区等 [2] 财务与股东情况 - 2025年1月至9月实现营业收入67.70亿元,同比增长0.16%,归母净利润2.45亿元,同比增长114.14% [2] - 截至10月10日股东户数为15.19万,较上期减少2.70%,人均流通股5572股,较上期增加2.78% [2] - A股上市后累计派现5.62亿元,近三年累计派现2.90亿元 [3] 机构持仓变动 - 截至2025年9月30日,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为第五大流通股东,持股866.92万股,较上期增加286.06万股 [3] - 嘉实中证稀土产业ETF为第六大流通股东,持股638.06万股,较上期增加336.12万股 [3] - 国泰中证半导体材料设备主题ETF为第七大流通股东,持股626.04万股,较上期增加355.29万股 [3] - 南方中证1000ETF为第八大流通股东,持股542.81万股,较上期减少4.87万股,国联安半导体ETF为新进第九大股东,持股404.87万股 [3]
有研新材跌2.02%,成交额3.19亿元,主力资金净流出3912.42万元
新浪财经· 2025-11-04 14:03
近期股价与交易表现 - 11月4日盘中股价下跌2.02%,报收21.81元/股,总市值184.63亿元,成交额3.19亿元,换手率1.72% [1] - 当日主力资金净流出3912.42万元,其中特大单净流出1385.31万元,大单净流出2527.12万元 [1] - 公司今年以来股价上涨40.16%,近5个交易日下跌4.01%,近20日上涨1.63%,近60日上涨14.97% [1] - 今年以来两次登上龙虎榜,最近一次为3月4日,当日龙虎榜净买入2572.46万元,买入总计2.82亿元,卖出总计2.56亿元 [1] 公司基本情况与主营业务 - 公司成立于1999年3月12日,同年3月19日上市,主营业务为半导体材料、稀土材料、光电材料、高纯/超高纯金属材料等先进功能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2] - 主营业务收入构成为:高纯/超高纯金属材料占比74.75%,稀土材料占比23.52%,红外光学材料占比2.18%,医疗器械材料占比0.73%,其他0.02% [2] - 公司所属申万行业为电子-半导体-半导体材料,概念板块包括稀土永磁、小金属、央企改革、新材料、雄安新区等 [2] 财务业绩与股东结构 - 2025年1-9月实现营业收入67.70亿元,同比增长0.16%,归母净利润2.45亿元,同比增长114.14% [2] - A股上市后累计派现5.62亿元,近三年累计派现2.90亿元 [3] - 截至10月10日,股东户数为15.19万,较上期减少2.70%,人均流通股5572股,较上期增加2.78% [2] 机构持仓变动 - 截至2025年9月30日,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为第五大流通股东,持股866.92万股,较上期增加286.06万股 [3] - 嘉实中证稀土产业ETF为第六大流通股东,持股638.06万股,较上期增加336.12万股 [3] - 国泰中证半导体材料设备主题ETF为第七大流通股东,持股626.04万股,较上期增加355.29万股 [3] - 南方中证1000ETF为第八大流通股东,持股542.81万股,较上期减少4.87万股 [3] - 国联安半导体ETF为新进第九大流通股东,持股404.87万股,国联安中证全指半导体产品与设备ETF联接A和华夏中证1000ETF退出十大流通股东 [3]
Rare-Earths Stocks Fall. This U.S. Company Has a Plan to Cut China Dependence.
Barrons· 2025-10-28 17:25
文章核心观点 - 美国实现稀土独立于中国的另一种途径是建立稀土材料的战略储备 [1] - 有公司希望启动建立此类战略储备 [1]
正海磁材:第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189.72% 主要系稀土价格上涨所致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0-26 16:47
公司财务表现 - 2025年第三季度营业收入为19.16亿元,同比增长50.76% [1] - 2025年第三季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15亿元,同比增长189.72% [1] - 年初至报告期末营业收入为49.73亿元,同比增长30.54% [1] - 年初至报告期末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28亿元,同比增长20.46% [1] 业绩驱动因素 - 报告期内主营业务销量增加 [1] - 稀土价格上涨 [1]
APEC前欲温和,特朗普怒斥卢特尼克,中国稀土夺回节奏
搜狐财经· 2025-10-24 13:50
美国对华政策内部矛盾 - 特朗普公开痛斥商务部长卢特尼克未经授权推进对中国关键技术公司的新一轮制裁,暴露出白宫内部权责冲突和节奏混乱[1] - 美国对华政策存在矛盾:是彻底强硬还是留后路,各部门争相表态出手导致行动不统一,盟友和对手清晰可见[1] - 美国近年采取关税、实体清单、投资限制、技术封锁等措施但效果不理想,中国反而在卡脖子领域加速自主研发和重构供应链[1] 中国稀土管控的战略影响 - 中国加紧对稀土材料出口管控,牵动高端制造、半导体、清洁能源和军工整个产业链,直接刺中美国去风险策略软肋[1] - 稀土管控是精准打击,只需在供应或交付上动一动就会导致相关企业交货变慢、成本上升、替代不易[1] - 中国此举迫使对手按它的节奏走,博弈进入精准打击与长期消耗阶段[2][4] 美国盟友关系面临挑战 - 美国单打独斗难以胜出需拉拢盟友,但日本在台湾与经贸问题上趋谨慎,欧洲国家更在意战略自主不愿选边站[1] - 美国依靠联盟放大压力的算盘面临盟友踮脚观望或悄然后退的现实[1] - 美国要恢复主动需给盟友更多确定性,拿出能真正落地的路线图[4] 产业链与企业运营风险 - 稀土影响引发连锁反应:工厂停线、研发延迟、账本受压,企业在季度报表上直接承压[2] - 财政、商务与国防部门需要有效协调和时间点把控,否则政策难以落实[2] - 强硬需变成有条理战略:明确目标、清晰步骤、统一授权,并能把政策落实收尾[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