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紧急制动系统(AEB)

搜索文档
车载激光雷达专题报告:成本下行叠加智驾升级,激光雷达需求有望爆发
东莞证券· 2025-07-31 17:53
车载激光雷达行业概述 - 激光雷达是自动驾驶核心传感器,相比摄像头和毫米波雷达具有显著优势:不受环境光线影响、无需深度学习算法、测量精度更高[3][15] - 按扫描方式可分为机械式、混合固态和纯固态三类,其中混合固态在性能与成本间取得平衡,成为主流方案[17][22] - 行业成本大幅下降:单颗价格从数万元降至2000-3000元,主要得益于芯片化集成化、发射模块优化和固态化技术进步[23][25][26] - 2024年激光雷达搭载量达131.4万颗,同比增长191.5%,10-20万元车型成为主要渗透区间[33][37] 需求驱动因素分析 - NOA功能普及直接拉动需求:2025年1-4月高速NOA渗透率12.6%,城市NOA渗透率2.8%,2030年NOA标配量预计达2400万辆[43][46][47] - Robotaxi商业化加速:激光雷达是其安全底线,主流车型配备4-10颗,预计2030年全球市场规模达4627亿美元[56][61][63] - AEB强制政策推动:2028年起将成为乘用车标配,激光雷达可将AEB安全车速上限提升50%[68][71][72] - L3自动驾驶落地:2025年为量产元年,多家车企明确量产计划,将带动感知硬件需求增长[81][83] 市场竞争格局 - 市场高度集中:速腾聚创、华为、禾赛科技和图达通四家占据99.9%份额[40][41] - 中国厂商领先优势:在规模、成本和量产节奏上全球领先,行业进入"量价齐升"阶段[90] - 技术路线分化:混合固态方案主导20-40万元市场,固态化为长期方向[25][26] 重点公司分析 - 巨星科技:通过并购布局激光测量全产业链,2024年非手工具业务占比近40%[86] - 永新光学:光学元件核心供应商,客户包括禾赛、图达通等头部厂商[87] - 宇瞳光学:车规级转镜模块反射率超98%,成本压缩至200元/套[88] - 均胜电子:战略投资图达通并负责生产交付,形成感知融合技术布局[89]
涵盖行人、自行车、踏板式两轮摩托车 AEB强制国标将实施
中国质量新闻网· 2025-06-20 16:34
新国标升级与强制要求 - 新国标《轻型汽车自动紧急制动系统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将替代现行GB/T39901-2021,计划于2028年1月1日实施,目前处于公开征求意见阶段,截止日期为2025年6月30日 [1] - 新国标从推荐性标准升级为强制性标准,要求M1类(9座以下载客车辆)和N1类(总质量≤3500kg载货车辆)汽车强制标配AEB系统 [6] - 现行国标仅针对车对车(C2C)场景,新国标新增对行人、自行车、踏板式两轮摩托车等弱势交通参与者的识别能力考核 [4][6] 技术指标强化与场景扩展 - AEB触发速度区间要求提升:M1类乘用车需在10km/h—80km/h激活,N1类为10km/h—60km/h [7] - 针对静止前车的试验车速从30km/h提高到80km/h,并要求40km/h时速下完全避免碰撞,制动减速度从4.0m/s²提升至5.0m/s² [7] - 新增行人横穿、自行车横穿、交叉路口、右转跟车等复杂场景测试要求 [9] 行业现状与市场影响 - 2024年1-2月国内乘用车AEB装车率达56.5%,新能源乘用车达62.9%,但不同品牌L2级辅助驾驶性能差异显著 [10] - 新势力品牌已普及AEB,但技术路线、感知硬件和算法差异导致"鬼探头"等复杂场景下稳定性不足 [12] - 强制标准将倒逼车企加大研发投入,传感器、控制器和制动系统供应商需求预计大幅增长 [12] - 车险行业可能因AEB降低事故率而调整保费 [12]
每经热评丨AEB强制国标征求意见 将重构汽车产业底层逻辑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6-08 21:38
行业政策与标准 - 强制性国家标准《轻型汽车自动紧急制动系统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完成起草并进入公开征求意见阶段 将替代现行推荐性国标 适用范围扩大至M1类(轿车 SUV MPV等乘用车)和N1类(轻型载货汽车) [1] - 新国标规定乘用车AEB系统需满足60公里每小时内避免与静止车辆碰撞 40公里每小时内避免与横穿行人碰撞 [2] - 新增对行人 自行车 踏板式两轮摩托车的识别要求 规定20~60公里每小时速度区间内系统需识别并应对横穿情形 [2] 技术发展与竞争格局 - 具备AEB系统开发能力 安全技术成熟的车企或供应商将迎来发展利好 [1] - 华为通过鸿蒙座舱实现AEB与车道保持 自适应巡航的深度协同 提升紧急制动时车辆姿态控制平稳性 [3] - 小鹏汽车计划通过OTA升级将AEB功能与城市NGP导航辅助驾驶融合 形成"预防-干预-规避"全流程安全闭环 [3] 市场规模与产业链机会 - 2024年全球汽车AEB市场规模达3 3万亿元 中国乘用车AEB前装搭载率仅为62 86% 发展空间广阔 [3] - 新国标对辅助驾驶方案供应商的技术研发能力 产品可靠性 成本控制及规模化量产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2] - AEB强制国标实施将为核心零部件供应商带来巨大商机 推动环境感知 决策算法 执行控制等核心技术研发投入 [2][3] 行业转型与升级 - AEB从孤立安全模块发展为智能驾驶生态核心节点 推动行业从"被动安全"向"主动安全"转型 [3] - 标准落地将加速汽车安全技术国际化进程 推动中国汽车安全技术标准全面跃升 [3] - 行业底层逻辑重构 汽车从"交通工具"向"智能终端"进化 从"以功能为中心"向"以用户为中心"转变 [3]
智能辅助驾驶迎大考,“AEB技术之争”到底争的是什么?
36氪· 2025-06-04 21:25
政策与行业影响 - 工信部拟将AEB从推荐性标准升级为强制性标准,2025年5月实施,覆盖M1类乘用车和N1类轻型货车,车型基数增加30%,每年近2500万辆新车需安装AEB [1][3][4] - 新国标技术指标对标国际UN-R152法规,要求20-60km/h速度区间内识别行人、自行车等弱势道路使用者,夜间测试成为必选项,误触发率低于0 1%(现行1%) [4] - 车对车试验通过率不低于90%、车对行人/自行车试验通过率不低于80%,标准高于现行推荐性国标 [4] - 当前国内AEB整体装配率不足60%,8万元以下车型装配率仅2 6%,强制国标将终结"安全配置奢侈品化"现象 [3] 技术标准与要求 - 乘用车需在60km/h内避免与静止车辆碰撞,40km/h内避免与横穿行人碰撞,响应速度和制动效能达国际一流水平 [5] - 新规引入仿真测试,直指行业"伪AEB"痛点,对供应商技术研发、可靠性、成本控制和量产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6] - 国际趋势:欧盟2022年7月起强制安装AEB,美国计划2029年前标配并提升性能至100km/h避撞,日本已实施类似法规 [6] 技术路线与争议 - AEB技术方案分为四类:仅毫米波雷达(成本最低但易失效)、仅视觉(静态识别局限)、视觉+毫米波雷达(易误触发)、多传感器融合(效果最强) [13][14][15] - 华为主张"宁漏不误",最高刹停时速90km/h,采用激光雷达+视觉融合;小鹏强调降低误触发率,融入XNGP系统,计划实现130km/h刹停 [8][9] - 纯视觉方案被质疑无法实现100km/h刹停,激光雷达方案可达120km/h以上,但成本高且受环境干扰 [9] 应用场景与挑战 - 城市路况AEB以雷达为核心,工作范围50km/h以下;高速路况以远距离雷达为主,工作范围30-80km/h;行人保护AEB以摄像头为核心,工作范围60km/h以下 [17][18] - AEB最大难题是平衡"误识别"与"漏识别",需提高感知精度(如激光雷达)或引入驾驶员操作变量 [24] - 车企测试标准严苛:每1万公里误报≤20次,误制动0次,采用"白名单"模式降低误报率 [22] 行业竞争与趋势 - 全球十大汽车品牌计划在美新车标配AEB,技术命名各异(如丰田Pre-Collision、沃尔沃City Safety) [12] - 强制国标将AEB从营销卖点变为必备技术,技术不达标车企可能被淘汰,推动行业向"安全实效"转型 [1][6] - AEB技术争论本质是机器与驾驶员控制权争夺,需在精准介入与人性化之间找到平衡 [25]
国泰海通|汽车:AEB强标法规出台,线控制动渗透提速
国泰海通证券研究· 2025-05-29 21:16
AEB强标法规影响 - 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轻型汽车自动紧急制动系统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 拟实施日期为2028年1月1日 自动紧急制动系统有望成为标配[1] - 2024年中国市场乘用车前装标配AEB搭载率为63% 同比提升5 6个百分点 其中20万元以上车型搭载率超90% 15-20万元车型接近80% 10万元以下及10-15万元车型搭载率仅为3%和48%[1] 硬件需求与市场格局 - AEB所需硬件分为智能驾驶(摄像头 毫米波雷达 控制器)和底盘执行(ESC或线控制动)两部分[2] - ESC市场目前由外资主导 存在国产替代机会 线控制动因制动效率更高 新规有望加速其渗透[2] 行业趋势 - 强标法规将推动制动系统电控装置渗透率提升 线控制动技术渗透预计提速[1][2] - 不同价位车型AEB搭载率差异显著 中高端市场接近饱和 低端市场渗透空间巨大[1]
AEB强制国标,港股跑出重量级“黑马”?
经济观察报· 2025-05-23 19:04
行业政策与市场前景 - 中国汽车行业进入主动安全"强监管"时代,强制性国家标准《轻型汽车自动紧急制动系统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完成起草并进入公开征求意见阶段 [1] - 新国标明确M1(乘用车)和N1类(轻型载货汽车)应装备自动紧急制动系统,适用范围覆盖乘用车和商用车两大市场 [2] - 2024年全球汽车AEB市场规模达约3.3万亿元,中国乘用车前装AEB搭载率仅为62.86%,商用车EBS渗透率不足20%,市场增量空间广阔 [2] 公司竞争优势 - 公司拥有全栈技术积淀、成熟量产能力及全球化视野,具备生态位优势 [1] - 公司同时具备乘用车与商用车解决方案,在乘用车、商用车双线布局且双向深耕,拥有全栈自研能力、规模化量产能力和稳定供货能力 [2] - 2020年公司以近1/3的市场份额位居商用车前装ADAS头部阵营,为商用重卡TOP5主机厂提供软硬方案,乘用车型实现10万元级到30万元级全价格带覆盖 [3] 全球化战略与出海成绩 - 公司自成立起锚定全球市场,具备海内外技术整合能力与成熟案例,满足不同市场合规要求 [4] - 公司全栈自研解决方案通过C-NCAP五星评级,拥有丰富海外量产经验,技术兼容性和本地化适配能力得到客户认可 [5] - 公司解决方案已搭载多家主机厂车型,出口至欧盟、澳大利亚、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帮助国内主机厂通过E-NCAP五星评级 [5] 成本控制与市场普惠 - 2024年中国乘用车AEB前装搭载率62.1%,25万元以上车型搭载率超90%,15万元以下仅27.5%,新规落定后15万元以下车型每年增量需求超500万套 [6] - 公司通过规模化量产摊薄研发成本,自研前视一体机软硬方案已累计出货近百万台,具备性价比优势 [6] - 公司通过自建产线、联合本土芯片厂商定制开发等措施打造自有供应链,实现部分核心部件可控,规避"卡脖子"风险 [7]
中国职业“上新”“向新”折射经济发展活力
新华网· 2025-05-02 22:32
智能网联汽车测试行业 - 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员通过检测设备对车辆自动紧急制动系统(AEB)等功能进行有效性及可靠性测试 实时记录试验影像和数据 [2][3][6] - 单项驾驶辅助功能需在十字路口 T字路口 隧道等场景及雨雪 雾天等不同天气条件下进行上百次验证 [6] - 天津西青车联网先导区封闭测试场2024年测试时长突破5000小时 同比增长150% [7] 新职业发展现状 - 2024年7月中国发布19个新职业 其中70%以上服务于新质生产力领域 涵盖数字经济 绿色能源 智能制造等方向 [4] - 智能网联车领域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建设推动新工种涌现 测试员需持续学习应对复杂功能测试需求 [6] - 天津西青先导区已催生上百个新职业岗位 对人工智能 智能制造 大数据人才需求持续增加 [7] 人才供需分析 - 麦肯锡预测2030年中国人工智能专业人才需求达600万 缺口可能达400万 [7] - 中国数字人才缺口当前达2500万至3000万人 且缺口持续放大 [7] - 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员等新职业推动劳动力从低附加值产业向高技能领域转移 [6] 产业前景 - 新能源汽车成为中国出口"新三样"之一 全球智能驾驶需求增长推动行业前景广阔 [8] - 车联网先导区运营模式促进产业链企业集聚 形成技术应用与人才供给的正向循环 [7] - 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工作直接支撑自动驾驶系统迭代 测试复杂度随技术升级持续提升 [6]
汽车产业链股拉升,菱电电控、精进电动20%涨停,斯菱股份等大涨
证券时报网· 2025-04-30 14:14
汽车产业链股表现 - 汽车产业链股30日盘中大幅走高,菱电电控、精进电动20%涨停,斯菱股份涨近12%,金麒麟、兴民智通、嵘泰股份等均涨停,超捷股份、祥鑫科技涨近9% [1] 政策驱动因素 - 工信部发布2025年汽车标准化工作要点,提出强化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供给 [1] - 驾驶辅助(L2)方面:加快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和自动紧急制动系统(AEB)等强制性国家标准制修订,修订车道保持辅助系统标准,推动倒车辅助等标准研制 [1] - 自动驾驶(L3)方面:推动自动驾驶设计运行条件、自动泊车、自动驾驶仿真测试等标准批准发布及实施,加快自动驾驶系统安全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研制 [1] - 工信部于4月中旬召开行业会议,进一步规范产业链公司对于辅助驾驶的宣发、测试、OTA升级等活动 [1] 行业影响分析 - 监管态度明确,对L2和L3设立了清晰的宣传界限和责任认定 [2] - 产业链公司已开始规范相关表述,例如华为调整表达为L2组合驾驶辅助,地平线将HorizonSuperDrive表达为城区辅助驾驶 [2] - 主机厂预计将进一步收敛软硬件架构以保证产品成熟度,并加速数据收集 [2] - 能够提升系统鲁棒性的激光雷达有望加速渗透 [2] - 功能边界明确、安全责任划分清晰的L3级别有条件自动驾驶有望获得更多资源投入 [2] 投资机会 - 智能驾驶研发进展领先的主机厂 [2] - 激光雷达头部供应商 [2] - 智能网联汽车检测与仿真测试服务头部公司 [2] - 其他智能驾驶头部零部件供应商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