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苏海1号
icon
搜索文档
全球首艘三文鱼养殖船江苏造
新华日报· 2025-07-23 04:57
行业创新 - 全球首艘自航封闭式三文鱼养殖工船"苏海1号"交付 标志着深远海养殖新时代开启 [1] - 采用游弋式封闭养殖模式 可规避台风赤潮等风险 实现全年不间断养殖 [2][3] - 传统近岸网箱养殖受自然因素影响大 新模式显著提升安全性和稳定性 [1][3] 技术突破 - 搭载4台2800kW发电机 续航2万海里 航速达18公里/小时 具备快速转移能力 [3] - 采用"等似结构舱段"设计方法 提升建造效率35% 总周期控制在28个月内 [4] - 实现142分贝低噪环境 满足三文鱼养殖标准 配备全自动加工车间 [4] 产能与市场 - 全年满载可产8000吨约150万尾三文鱼 首批产品预计2025年端午上市 [1][5] - 24小时冰鲜加工产能100吨 速冻5吨 形成"捕捞-加工-冷链"闭环产业链 [4][5] - 国产三文鱼生产成本将下降 价格趋于亲民 有望替代进口产品 [1][5] 资源与模式 - 利用黄海冷水团13万平方公里海域 5000亿立方米水体资源 水温稳定洁净 [2] - 15个船舱智能集控"水氧料光污"五要素 24小时完成16次水体交换 [3] - 多功能设计可扩展至其他高价值鱼种养殖 技术可推广为工业标准 [5]
“乘数效应”打造10万亿市场 海洋经济成中国经济增长“蓝色引擎”
央视网· 2025-07-20 08:50
海洋经济整体表现 - 2024年一季度中国海洋生产总值突破2.5万亿元 同比增长5.7% 增速领跑国民经济 [1] - 深海科技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中央财经会议明确强化海洋战略科技力量 [1] - 近10年中国海洋经济总量突破10万亿元 累计增长75.9% 进入"质变"发展阶段 [28] 深海油气开发 - "深海一号"超深水大气田实现年产能45亿立方米天然气 设计产能达峰并接入全国管网 [3] - 该气田技术体系将带动宝岛21-1等深水油气藏开发 提升海洋油气对国内能源供给保障 [3] - 全球近十年70%-80%重大油气发现来自深水及超深水区域 深海已成核心战场 [7] - 海洋多种能源融合开发方案推进 结合风能与油气资源就地生产化工产品 [5] 海上风电发展 - 广东阳江建设我国首个±500千伏海上换流站 重2.7万吨 2026年投产后年送电60亿度至粤港澳大湾区 [9] - 首创"绿电拼车"模式 汇集4个风电项目电力 构建海底新能源"高速路" [12] - 阳江集群实现叶片研发至运维全链条生态 8兆瓦以上大机组和漂浮式风电技术突破带动20多个细分产业升级 [11] 海洋牧场创新 - "苏海1号"全球首艘自航封闭式三文鱼养殖工船投产 总投资6亿元 年产8000吨三文鱼 年产值超5亿元 [14] - 采用全电力驱动系统 续航2万海里 规模达3.5个标准足球场 [14] - 计划推广5艘同型船 形成年产量4万吨 市场规模280亿元 [16] 海底数字基建 - 中国首个商用海底智算中心集群投入运行 "海底智算舱"下水实现"陆数海算"模式 降低制冷能耗 [18] - 100个海底数据舱较陆上同类每年省电1.2亿度 未来可与风电、牧场等产业融合 [20] - "南鲛号"水下敷缆机器人测试中 敷埋速度达1000米/小时 较传统提升1倍 核心部件100%自主可控 [22][24] 产业协同发展 - 海洋经济呈现一二三产融合特征 国产邮轮实现装备制造+旅游模式 风电与养殖融合提升海域利用率数倍 [28] - 新兴领域包括智能船舶、蓝色碳汇、海洋生物医药等新质生产力 [28] - 形成海岸带-近海-深远海三重空间开发体系 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模式成熟 [28]
全球首艘自航封闭式 三文鱼养殖工船交付
行业影响 - 全球首艘自航封闭式三文鱼养殖工船"苏海1号"交付,标志中国进入三文鱼深远海养殖新时代 [1] - 该技术将显著降低国内海鲜消费市场对冰鲜三文鱼进口的依赖 [1] 船舶技术参数 - 船长249.8米、型宽45米、型深21.6米,养殖水体8.3万立方米,排水量13.2万吨 [1] - 搭载4台2800千瓦主发电机组,满载航速10.3节,续航力20000海里,自持力90天,定员50人 [1] - 年养殖量可达8000多吨 [1] 养殖模式创新 - 具备游弋式生产特性,可躲避台风、赤潮等不利环境,提升养殖安全性和稳定性 [1] - 采用封闭式集养,实现"水、氧、料、光、污"五要素智能集控与管理 [2] - 水体交换系统保障舱内水质清洁新鲜,并可调节水流速度适应不同生长阶段需求 [2] 生产加工能力 - 集养殖、捕捞、加工功能于一体,配备自动化加工车间 [1][2] - 支持冰鲜和冷藏两种加工流水线,最快24小时可将产品送达国内主要消费市场 [2] - 首航将前往黄海冷水团水域以满足三文鱼水温需求 [1]
海上“牧鱼”成现实 何时能吃上“苏海1号”养殖的三文鱼?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6-27 06:30
全球首艘自航封闭式三文鱼养殖工船"苏海1号"交付 - "苏海1号"是全球首艘集养殖、捕捞和加工功能于一体的海上智能养殖装备,具备移动式海上养殖和现代化渔业加工能力 [1] - 该船采用游弋式生产方式,航速达18公里/小时,可躲避台风/赤潮等灾害,显著提升养殖安全性和稳定性 [1] - 排水量13.2万吨(相当于2艘中型航母),配备15个养殖舱,养殖水体达8.3万立方米(33个标准泳池) [7] 智能养殖技术创新 - 配置15台160kW高效海水泵,通过八边形舱体结构和角度可调的注水管路,构建环形动态流场模拟自然水流 [5] - 全船采用集中式自动化投饲系统,实现饲料仓储、运送、投喂全流程智能化控制 [9] - 具备"水、氧、料、光、污"五要素智能调节系统,可适配三文鱼/鲑鱼/鳟鱼/石斑鱼等多种高价值鱼种 [15] 运营规划与市场影响 - 计划2024年底在黄渤海投产,首批三文鱼预计2025年端午节上市 [14] - 2024年中国三文鱼市场规模达126亿元(同比+21%),2030年消费量预计超26万吨,90/00后为核心消费群体 [10] - 当前国产三文鱼年产量不足5万吨,"苏海1号"将提升供应稳定性并平抑价格波动 [12][14] 行业技术突破 - 项目历时两年半,实现船舶工程与工业化养殖技术的深度融合 [17] - 首创船载智能舱养技术,为深远海养殖装备发展提供范本 [17]
全球首艘自航封闭式三文鱼养殖工船在广州交付
中国新闻网· 2025-06-26 16:16
核心观点 - 全球首艘自航封闭式三文鱼养殖工船"苏海1号"交付 标志着中国海鲜消费市场将降低对冰鲜三文鱼的进口依赖 [1] - "苏海1号"年养殖量可达8000多吨 具备游弋式生产特性 可提高养殖安全性和稳定性 [1] - 船上配备全球领先的三文鱼自动化加工车间 最快24小时内将产品送达中国主要消费市场 [2] 船舶设计与建造 - 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设计 中船黄埔文冲船舶有限公司总成建造 [1] - 船长249.8米 型宽45米 型深21.6米 养殖水体8.3万立方米 排水量13.2万吨 [1] - 搭载4台2800千瓦主发电机组 满载航速10.3节 续航力20000海里 自持力90天 定员50人 [1] 养殖能力与特点 - 15个船舱封闭式集养 实现"水、氧、料、光、污"养殖五要素智能集控与管理 [1] - 具备游弋式生产特性 可迅速转移避开台风、赤潮等不利环境 [1] - 集养殖、捕捞和加工高价值鱼种功能于一体 [1] 加工与供应链 - 船上配备全球领先的三文鱼自动化加工车间 [2] - 可实现冰鲜、冷藏两种加工自动化流水线作业 [2] - 最快24小时内将产品送达中国主要消费市场 [2] 投资方 - 由连云港市海洋发展有限公司、连云港市赣榆农发海洋产业发展集团携手深圳大百汇集团共同投资组建 [1]
广州新船海上“牧鱼”
广州日报· 2025-06-24 09:47
全球首艘自航封闭式三文鱼养殖工船交付 - 全球首艘自航封闭式三文鱼养殖工船"苏海1号"将于6月26日在广州南沙的中船黄埔文冲船厂正式交付 [2] - 该船标志着中国三文鱼深远海养殖进入新阶段,深海牧场开启蓝色粮仓新机遇 [2] "苏海1号"技术特点与生产能力 - 该船如同巨型海上三文鱼养殖加工厂,夏季可移动到黄海冷水团海域进行养殖 [5] - 全船全年满载养殖可产出8000吨三文鱼,约150万尾三文鱼 [5] - 船上配备冰鲜和速冻加工设施,最快24小时内可将产品送达居民餐桌 [5] - 24小时内可完成16次与自然海水的水体交换,保证养殖水体的新鲜、干净 [5] - 具备游弋式生产特性,可躲避台风、赤潮等不利环境,提高养殖安全性和稳定性 [5] 项目投资与建设情况 - 总造价近6亿元,由中国水产科学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设计,中船黄埔文冲船舶有限公司建造 [5] - 投资运营主体为江苏连深海洋科技有限公司(注册地在连云港) [5] - 2023年初启动建造,2025年4月完成综合海试 [5] 市场影响与预期 - 首批三文鱼预计明年端午上市,届时三文鱼价格有望下降 [5] - 将大大降低国内海鲜消费市场对冰鲜三文鱼的进口依赖 [5] - 具备全年连贯养殖优势,可实现错峰上市 [6] - 配备全球领先的三文鱼自动化加工车间,可实现冰鲜、冷藏两种加工自动化流水线作业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