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剧

搜索文档
上半年北京市举办营业性演出超2.9万场,票房收入超23亿元
新京报· 2025-09-04 15:24
"演艺之都"建设是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2023年首次写入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近日,北 京市文化和旅游局艺术处副处长刘淑娴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北京演出市场持续活跃,今年上 半年全市举办营业性演出超2.9万场,观众超697万人次,票房收入超2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 10.5%、17.8%。 天桥艺术中心正在推进"天桥一号"项目 北京天桥艺术中心自2015年11月20日开幕以来,日渐成为当下都市人的文化聚集地。 天桥艺术中心总占地面积1.65公顷,建筑面积7.5万平方米,拥有1600座大剧场、1000座中剧场、400座 小剧场、300座多功能剧场以及新空间剧场等各类剧场,此外还拥有古戏楼、文化内街、阅读空间、各 类型排练厅等剧院空间1万平方米,其中大剧场是北京首家大型音乐剧专业剧场。 老狼、周迅、痛仰乐队、Lenka、Sasha Alex Sloan等不少国内国际音乐人曾来此献唱。福浪 LIVEHOUSE主理人黄新介绍,自2023年3月试营业以来,福浪以"北京唯一双场地LIVEHOUSE"的独特 定位,累计举办演出500余场、公益及商业活动40余场,年引流周边区域近50万人次。 福浪LIV ...
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巡礼|从剧场到Livehouse 北京演艺新空间重塑文化消费版图
北京商报· 2025-09-03 13:55
演出业态多元化 北京的演艺版图正在突破传统剧场的边界,向城市角落深度延伸。近日,北京商报记者从"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巡礼"主题采访活动中获悉,从繁华商圈到文创 园区,一批融合演艺、消费、社交与旅游功能的"演艺新空间"正蓬勃兴起,为城市文化消费注入全新活力。截至目前,北京市已累计培育85家此类创新空 间,并预计在年底达到100家。这些新空间,不仅重塑着观众的观演体验,也在重绘北京的文化消费地图。 演出市场的活跃是北京持续推进文化中心建设的重要成果,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艺术处副处长刘淑娴介绍,下一步还将持续丰富文化供给,巩固精品剧目荟 萃、演艺节展汇集、市场要素活跃、消费活力迸发的良好发展态势,为"演艺之都"建设注入新的动能。 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数据显示,目前全市已累计培育85家演艺新空间,预计至2025年底,北京累计认定演艺新空间将达到100家。这些新空间打破原有镜框 式表演,培育出开心麻花·花花世界、繁星戏剧村等一批文商旅融合的演艺新空间北京样板,为观众带来《偷心晚宴》《朱莉小姐》《大真探赵赶鹅》等一 批沉浸式戏剧作品。 今年以来,北京演出市场热力全开。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数据显示,1—6月,北京举办营业性演出超2. ...
今年脱口秀、舞剧、音乐剧等市场杀疯了
36氪· 2025-08-06 07:44
《出马》《戏台》《太白金星有点烦》《只此青绿》《红楼梦》《天工开物》《孔雀》《锦衣卫之刀与花》《赵氏孤儿》《巴黎圣母院》《日落大道》 《芝加哥》…… 这些2025爆款演出你看了几个? 不知各位发现没有,当下无论你身处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还是盘踞老家二三四线城市,周末携亲朋好友共赴一场话剧或舞剧或音乐剧或脱口秀演出,正 在成为越来越稀松平常的一件事。 以上这个消费趋势,推动2025剧场类演出市场迎来大爆发。8月4日中国演出行业协会联合灯塔研究院发布了《2025年上半年剧场热门项目和消费趋势洞 察》,用"涨势迅猛"四个字形容其市场表现毫不为过—— 比如,话剧场次同比增长16%,票房同比增长3%;脱口秀场次同比增长54.1%,票房同比增长134.9%,已成剧场类演出第二大品类;精品舞剧带动传统文 化破圈传播效果显著;以及,音乐剧市场增长持续,票房同比增长了15.1%…… 这些令行业振奋的数字背后,当下全国各地的剧场类演出究竟"热"到什么程度?这个朝阳赛道正在逐渐显露出哪些利好信号?今天这篇咱们仔细盘盘。 脱口秀/舞剧/音乐剧杀疯了 首要体感是"爆款层出不穷"。 其实检验现在剧场演出火不火不难,你问下身边朋友知不知道 ...
脱口秀增速领跑 上半年剧场演出消费超54亿
北京商报· 2025-08-04 15:57
行业整体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剧场演出总票房收入达54.02亿元,总演出场次16.05万场[1] - 话剧品类稳居票房榜首,音乐剧、舞剧等艺术门类同步增长[1] - 社交媒体互动与口碑传播成为行业增长新引擎[1] 细分品类表现 - 脱口秀演出场次同比增长54.1%,票房同比增长134.9%,成为仅次于话剧的第二大品类[3] - 话剧演出场次同比增长16%,票房同比增长3%[3] - 音乐剧票房同比增长15.1%,原创作品与国际经典剧目共同推动市场热度[4] - 舞剧精品剧目持续引领市场,推动传统文化破圈传播[4] 消费者特征 - 剧场演出购票观众中女性占比达68.8%,较2024年同期微增0.7%[3] - 女性观众在音乐剧、舞剧、沉浸式戏剧及儿童剧中的比例普遍超过平均水平[3] - 脱口秀社交属性显著,成为年轻人娱乐刚需[3] 市场推广方式变革 - 社交媒体"种草"、剧评分享及线上互动成为影响观众购票决策的关键因素[4] - 线上线下的联动增强观众参与感,例如通过抖音挑战赛、微博话题互动转化线上流量为线下票房[4] - 消费者通过小红书、B站等平台进行演出测评参考,降低购买低质演出的风险[4] 内容质量要求 - 观众对演出品质要求不断提高,粗制滥造作品难以生存[4] - 优质作品需要结合沉浸式体验与交互式一体化设计[3] - 行业需在保持艺术水准的同时探索商业化路径,最终回归内容本身[5]
端午假期江苏接待游客超1240万人次
江南时报· 2025-06-04 14:43
文旅消费数据 - 端午假期江苏省接待游客1241 55万人次 游客消费总额46 93亿元 同比分别增长2 15%和0 20% [1] - 银联渠道异地文旅消费65 57亿元 同比增长1 5% 占全行业异地消费的35 10% 同比提高2 43个百分点 占全国文旅消费总额的10 80% [1] - 体育赛事带动银联渠道异地文旅消费总额增长14 63% 形成"体育赛事引流 文旅消费变现"新模式 [1] 文化活动与演出 - 全省举办584场演出活动 包括14场大型演出 观演人次28 7万 同比增长352% 票房收入2 24亿元 同比增长574% [2] - 南京博物院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等开展450余项活动 全省备案博物馆接待观众177 7万人次 同比增长19 8% 文创收入超800万元 [3] - "数见苏韵·家门口看大展"环省行活动吸引超7万人次观展 "茉莉花开·家门口赏好戏"送达45场优秀舞台艺术作品 [2] 非遗与传统民俗 - "水韵江苏·家门口享非遗"活动在常州举办 包含非遗造物市集 端午童趣非遗游园等10余项配套活动 [2] - 2025"非遗生活荟"在南京举行 近万人参与 包含青年非遗群展 精品非遗市集 沉浸式演艺等内容 [3] - 赛龙舟 包粽子 射五毒 制香囊等端午传统民俗活动在无锡 徐州等地开展 南京 苏州等地再现龙舟竞渡场景 [3]
五一热门地区旅游排名:北京209亿垫底,四川235亿第二,第一是谁
搜狐财经· 2025-05-07 20:32
五一假期旅游数据概览 - 五一假期国内出游人次达3.14亿[1] - 北京接待游客18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09.8亿元[7] - 上海接待游客165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01亿元[7] - 四川接待游客3079.19万人次,门票收入3.3亿元[34] - 杭州西湖单日接待量达95.49万人次[57] 一线城市旅游表现分析 - 北京上海旅游收入排名中下游,主要受限于城市面积和景区容量[9][11] - 核心景点如故宫、外滩等吸引力趋于饱和,回头客比例高[13] - 高消费水平限制了游客总量规模[15][17] - 南锣鼓巷、四季花海等新兴景点仍有挖掘潜力[21][23] 新一线城市旅游亮点 - 四川通过明星演唱会带动旅游,陶喆演唱会吸引3.3万人次[37][39] - 成都举办20余场演出活动,日均吸引观众超5万人次[42] - 推出红色文化专线、动车九寨游等创新产品[48] - 发放文旅消费券、门票减免等政策直接拉动消费[48][51] 杭州旅游表现突出 - 西湖景区连续蝉联浙江省热门景区榜首[57] - 千岛湖、大运河等景点入选省十大热门景区[60] - 王力宏演唱会吸引3万观众,票房收入3千万[64] - 全省发放消费券5917万元,带动消费15.32亿元[66]
新场景、新潮流、新体验——天津“五一”文旅消费市场热力十足
新华社· 2025-05-06 18:12
文旅活动表现 - 天津五一假期期间打造300多项文旅活动 接待游客近1700万人次同比增长20.3% 游客花费近150亿元同比增长22.5% [1] - 泡泡岛音乐节吸引超过10万人次现场参与 其中78%为跨城用户 京津冀区域以外观众达41% 带动周边产业综合消费增长超6000万元 [2] - 天津入境游订单量同比增长59% 国际邮轮母港单日接待近1.5万名旅客 其中400余人次使用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 [3] 消费场景创新 - 通过户外生活节、光绘艺术表演、市集及动漫展等多元融合场景满足年轻消费群体需求 [1] - 音乐节升级为集艺术共创、社交互动、潮流体验于一体的嘉年华模式 [2] - 商圈密集落地户外品牌首店 通过全国首展活动打造亲子趣味消费场景和创新打卡动线 [2] 产业融合举措 - 采用场景化表达实现文化资源与旅游体验深度融合 [1] - 推动首发经济发展 加快集聚国内外优质品牌资源丰富商品服务供给 [2] - 通过植入新品牌、新业态、新场景构建商文旅载体 完善免税购物与支付服务功能激发消费潜力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