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超豪华纯电车型
icon
搜索文档
勇敢还是盲目?追觅高调跨界 要造“世界上最快的车”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02 07:19
追觅科技造车项目概述 - 追觅科技官宣内部孵化新造车项目 计划2027年推出首款超豪华纯电车型 直接对标布加迪威龙[1] - 追觅汽车BU规划S/A/B/C/D五大产品线 覆盖从高端超跑到大众市场车型 同时开辟创新品类如扫地机与汽车跨界融合[1] - 追觅首款量产车目前仍在造型评审阶段 原计划2027年2月量产节点已不再提及 短期内将先推出一批样车用于展示和融资[1] 项目筹备与人才建设 - 追觅2021年秘密启动造车项目并组建超过200人汽车专项团队 2024年加速招揽汽车人才[2] - 2025年1月成立星空计划汽车科技公司作为造车核心主体 目前已组建千人规模造车团队 员工多来自吉利/华为/小米/比亚迪/理想等头部企业[2] - 创始人俞浩2009年在清华创建"天空工厂" 2013年撰写数十页造车报告 认为需先在其他领域积累经验[2] 技术积累与迁移路径 - 截至2025年5月追觅累计申请专利6379件 全球授权专利3155件 大量涉及传感器融合/电机控制/人机交互等电动车核心领域[3] - 追觅2018年自研10万转/分钟高速数字马达打破戴森垄断 2024年推出20万转/分钟高速马达获"全球首创者"认证[7] - 家电端马达2.5kW/kg功率是主流车规级电机2倍 理论上可通过降速增扭设计输出600kW+峰值功率[7] 技术挑战与差距 - 汽车驱动电机需持续高扭矩输出 特斯拉Model S Plaid电机峰值扭矩达1045N・m 而追觅工业四足机器人电机仅10N・m[7] - 汽车电机需在-40℃至150℃宽温域运行并通过IP67/IP6K9K防护认证 追觅马达缺少车载场景盐雾/振动等耐久性测试验证[7] - 对标目标仰望U9工程测试车最高时速达472.41km/h 搭载四电机系统总功率2220kW(约3019匹马力) 体现全产业链技术整合能力[7] 商业模式与实施策略 - 采取"左右手模型":左手代表代工(ODM)业务 右手代表自研造车项目[4] - 右手业务计划将量产车售往海外 目前卡在造型评审阶段 计划借鉴国外超豪华汽车设计做到"形似神不似"[4][5] - 左手业务将获得授权的国内车型改造后贴牌卖到国外 目前正与汽车设计公司龙创谈合作 并对接北汽探讨基于BJ40车型合作[5] - 计划用左手业务收益养右手业务 已组建数十人海外销售团队并计划扩充至百人规模[5] 资质获取困境 - 国家已停止发放新造车资质 追觅无法复制小米的独立申请路径[10] - 获取资质仅剩两条路径:收购现有资质(价格昂贵且涉及复杂跨省兼并重组)或寻求代工(委托方也必须具备生产资质)[10] - 可能效仿华为轻资产模式 寻求与其他车企合作代工生产 固定资产投入一减再减[10] 行业背景与竞争环境 - 中国汽车市场竞争惨烈 利润空间被极致压缩 车企需在运营效率/供应链控制/技术储备/品牌力等多方面持续提升[1] - 国内扫地机器人市场自2021年579万台销量峰值持续下滑至2024年406万台[11] - 追觅全球扫地机器人市场份额滑落至8% 排名第四 被石头科技(16%)拉开差距[11] 同业跨界案例参考 - 智米仅通过与奇瑞合作为iCAR赋能 石头造车首款产品极石01由北京汽车制造厂代工 国内市场表现不温不火[11] - 小米为获取资质通过注销宝沃/转手北京现代工厂提升产能利用率 凭技术实力纳入北京"朱雀计划" 先挂靠北汽越野生产SU7 最终在2024年7月拿到独立资质[10]
想造“世界上最快的车”,追觅是“无畏”还是“无知”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01 23:57
核心观点 - 追觅科技宣布孵化新造车项目 计划2027年推出对标布加迪威龙的超豪华纯电车型 但量产计划已推迟 目前仅计划推出样车用于展示和融资 [1] - 公司采取"左右手模型"的双轨策略:左手代工业务实现短期收益 右手自研超跑项目追求长期目标 但后者仍卡在造型评审阶段 [5][6][7] - 追觅面临技术迁移挑战、造车资质壁垒以及核心清洁业务增长乏力三重困境 其造车计划被质疑低估行业复杂度 [9][10][12][13] 造车项目规划 - 产品线覆盖五大品牌(S/A/B/C/D)及创新品类:S品牌对标迈凯伦/兰博基尼 B/C品牌对标小米/特斯拉/蔚来/理想/问界 另探索扫地机与汽车融合方向 [1] - 首款量产车原定2027年2月投产 但内部已不再提及该时间节点 短期内将优先推出样车 [1] - 最接近量产的车型为增程式SUV 对标问界M9/理想L9/极氪9X 主打"更豪华"差异化标签 [5] 技术储备与挑战 - 累计申请专利6379件 全球授权3155件 涉及传感器融合/电机控制/人机交互等电动车核心领域 [4] - 家电电机技术存在迁移可能性:20万转/分钟高速马达功率密度达2.5kW/kg 是车规级电机2倍 理论可通过降速增扭输出600kW+峰值功率 [10] - 但车规级要求远超家电:需持续高扭矩输出(对比特斯拉电机1045N・m vs 追觅机器人电机10N・m) 宽温域适应性(-40℃至150℃)及IP67/6K9K防护认证 [10] 资质与生产困境 - 国家已停止发放新造车资质 追觅无法复制小米独立申请路径 仅剩收购资质或寻求代工两条路径 但均存在政策与操作壁垒 [12] - 委托代工方也需具备生产资质 导致代工路径基本不通 公司可能转向轻资产模式 效仿华为与其他车企合作 [12] - 固定资产投入持续缩减 原建厂计划已被削减 [12] 业务背景与动机 - 造车项目始于2021年 与小米造车同期启动 已组建超200人专项团队 2024年加速人才招募 [3] - 当前团队规模达千人 成员多来自吉利/华为/小米/比亚迪/理想等头部企业 [4] - 清洁主业增长见顶:2024年全球扫地机市场份额降至8%(石头科技16%) 国内销量从2021年579万台峰值下滑至2024年406万台 [13] 战略执行现状 - 左手代工业务推进务实:与设计公司龙创合作改造SUV出口海外 同时对接北汽探讨基于BJ40车型合作 [6] - 右手超跑项目依赖左手业务输血 海外销售团队已组建数十人 计划扩至百人规模 [7] - 造型设计拟借鉴国外超跑风格 追求"形似神不似" 避免抄袭嫌疑 [5]
追觅造车:中国品牌的全球进击
雷峰网· 2025-08-28 16:14
文章核心观点 - 追觅科技正式孵化新造车项目 计划2027年推出首款超豪华纯电车型 直接对标布加迪威龙[2] - 公司选择从超豪华赛道切入全球市场 寻求差异化竞争[2] - 追觅造车是长期战略布局而非临时决策 目前同时满足外部环境、内部条件和国际维度三大成熟条件[5][7][8] - 公司将通过技术积累和全球化优势实现高端市场突破 目标在产品性能、智能化体验和服务体系等方面全面领先对手10%-20%[20][22] 行业竞争格局 - 中国汽车产业进入下半场血海竞争 预计最终存活车企不超过十家[2] - 2024年自主品牌乘用车零售份额达60% 较2023年提升9个百分点[11] - 售价20万元以上自主品牌占比从2023年36%攀升至2024年41%[11] - 百万级SUV市场仍被海外品牌垄断 2024年销量前十中仅仰望U8一款国产车型[18] 追觅造车战略规划 - 产品定位世界最快性能超豪华纯电车型 主打全球市场而非中国市场[2][20] - 采用技术溢价策略切入高净值用户市场 放弃性价比路线[21] - 依托现有全球销售网络:覆盖100多个国家地区 线下渠道超6000家 服务3000万家庭 会员1100万[13] - 利用高端清洁电器领域经验 具备触达高净值用户能力[13] 技术储备与产业链优势 - 已组建千人规模造车团队[15] - 累计申请专利6379件 授权3155件 在高速数字马达/AI交互/传感控制实现车规级突破[15] - 研发量产20万转/分钟高速数字马达 将应用于车规级超级马达[22] - 借助中国成熟新能源产业链 可快速布局全球研发制造基地[14] 全球化基础 - 海外业务占比极高 在发达国家建立强势品牌认知[8] - 扫地机器人在瑞典/挪威/瑞士/芬兰市占率超45%位居第一[9] - 洗地机在芬兰/越南/泰国/马来西亚市占率排名第一[9] - 产品成功立足全球 通过极致性能和智能化突破欧洲市场[9] 市场机遇判断 - 行业竞争焦点从新能源化转向智能化与高端化[11] - 特斯拉光环褪去 中国自主品牌在多国市场实现超越[8] - 中国电动车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 供应链和工程师红利显著[9] - 合资品牌开放中国团队自主研发权 主动与科技公司合作[9]
追觅何以造车
36氪· 2025-08-28 16:04
公司战略与定位 - 追觅科技正式官宣孵化造车项目 旨在打造中国首个全球化超豪华汽车品牌 首款纯电车型计划2027年亮相[1] - 首款产品对标布加迪威龙(2008年中国售价2500万元) 定位"世界最快性能最佳"的超豪华纯电车型[1] - 造车项目已组建近千人团队并持续扩张 公司宣称将长期投入汽车领域[1] 技术基础与竞争优势 - 依托智能硬件领域技术积累 全球累计申请专利6379件(截至2024年底) 其中45%为发明专利 覆盖传感器融合/电机控制/人机交互等电动车核心领域[6] - 高速数字马达技术实现从10万转/分钟到20万转/分钟的量产跨越 该技术将应用于汽车动力系统[2] - 采用"全要素竞争"策略 目标在所有用户关心指标(价格/续航/智能体验等)上比对手领先10%-20%[7] 市场机遇与竞争策略 - 瞄准超豪华汽车市场空白 传统品牌(布加迪/宾利)电动化智能化进程缓慢 特斯拉定位"科技大众化"难以满足高端需求[5] - 依托中国供应链与全球高端渠道(覆盖100余国6000家线下网点) 复制"苹果机会"打造全球化高端品牌[4][6] - 2023-2024年连续夺得5000元以上高端扫地机器人线上销售额第一 全球用户达3000万[2] 资金规划与商业逻辑 - 造车启动资金需求预计200-500亿元 核心策略为"精准花钱"和"做正确的产品"[5] - 公司评估认为当前时机成熟 12年前曾因200亿元门槛过高放弃造车计划[3] 发展历程与执行能力 - 在扫地机领域晚于石头科技3年/科沃斯20年入局 但预计2025年收入超科沃斯/利润超石头科技[8] - 强调决策质量重要性 认为汽车行业决策失误可能导致全盘崩溃[8] - 将造车视为检验技术/供应链/品牌/资金/组织等综合能力的终极战场[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