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车规级产品
icon
搜索文档
民德电子(300656) - 2025年度深圳辖区上市公司投资者网上集体接待日活动记录表
2025-11-20 18:44
发展战略与业务布局 - 公司确立"深耕AiDC(应用人工智能进行数据采集),聚焦功率半导体"的发展战略 [2] - 致力于打造功率半导体smart IDM生态圈,布局全产业链关键环节,包括晶圆原材料(晶睿电子)、晶圆代工(广芯微电子)、先进功率器件特种工艺晶圆代工(芯微泰克)、芯片设计(广微集成、丽隽半导体、熙芯微电子) [2][5][8] - 以晶圆代工厂广芯微电子为核心,推动生态圈各环节项目的产能提升和扩产,以展现产业链协同效应 [2][8] - AiDC业务在工业、新能源、3C电子、IVD(体外诊断)等领域有所应用,并在IVD领域开始批量供货 [5] 财务状况与股东回报 - 公司当前处于亏损阶段,主要因半导体产业长周期、重资产投入,在产能爬坡期收入规模小,固定开支及固定资产折旧费用大 [2][3] - 自2024年以来,公司已实施两轮股份回购,累计回购金额超6000万元 [6][7][8] - 公司通过现金分红、股份回购等措施积极维护公司价值及股东利益 [7][8] 产能规划与碳化硅进展 - 广芯微电子一期规划产能为6英寸硅基功率器件月产10万片,目前处于产能爬坡阶段,预计将于2026年底或2027年一季度实现满产 [5][8] - 在后续产能爬坡中,将对部分瓶颈设备进行增补以达到满产状态 [5] - 现有场地有预留二期项目用地,待一期项目实现经营净现金流转正后,将适时启动二期项目建设 [5] - 碳化硅产业链投资覆盖外延片、晶圆加工制造、芯片设计等关键环节,晶睿电子的碳化硅外延片(6英寸)已开始小批量出货 [4] 车规级产品与公司治理 - 广芯微电子已获得IATF16949:2016符合证明函,具备车规级产品的生产能力,部分车规级产品已开始小批量生产并进行客户送样测试 [4] - 公司构建了健全、有效、透明的治理结构及内外部监督制衡机制,对"关键少数"建立了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6]
民德电子:公司控股的晶圆代工厂广芯微电子具备车规级产品的生产能力
证券日报· 2025-11-10 20:41
公司业务进展 - 公司控股的晶圆代工厂广芯微电子获得IATF16949:2016符合证明函,具备车规级产品生产能力 [2] - 广芯微电子部分车规级产品已开始小批量生产,并进行客户送样测试 [2] - 车规级产品的认证严格,周期较长 [2]
民德电子:目前广芯微电子部分车规级产品已开始小批量生产
证券时报网· 2025-11-10 15:29
公司资质与认证 - 公司控股的晶圆代工厂广芯微电子获得IATF16949:2016符合证明函,具备车规级产品生产能力 [1] 产品进展 - 广芯微电子部分车规级产品已开始小批量生产,并进行客户送样测试 [1] - 车规级产品认证严格且周期较长 [1]
莲花集团CEO冯擎峰:讨论车规就是一种历史的倒退
凤凰网· 2025-11-10 15:22
核心观点 - 莲花集团CEO认为当前行业内讨论“车规”标准是一种历史的倒退 [1] - 该观点认为在中国讨论车规标准是对全体中国汽车人的一种侮辱 [1] 行业标准与安全 - 车规级标准诞生的最本质目的是为了确保安全 [1] - 车规级要求旨在将汽车制造得更加安全 [1] - 车规级电子元件需符合汽车行业特定的高标准规格 [1] - 车规级产品缺陷率需控制在百万分之一级别 [1] - 车规级产品设计寿命通常为15年或20万公里或更长 [1] 行业现状评论 - 对于突然出现“没车规也可以上车”的讨论表示非常难以理解 [1] - 认为这种讨论意味着汽车行业在发展了140年后突然出现倒退 [1]
民德电子(300656.SZ):目前广芯微电子部分车规级产品已开始小批量生产
格隆汇· 2025-11-10 15:22
公司业务进展 - 公司控股的晶圆代工厂广芯微电子已获得IATF16949:2016符合证明函,具备车规级产品的生产能力 [1] - 广芯微电子部分车规级产品已开始小批量生产,并在进行客户送样测试 [1] 行业与产品认证 - 车规级产品的认证严格,周期也较长 [1]
泰晶科技前三季度营收增长16.22% 第三季度扣非净利环比增25.76%
证券时报网· 2025-10-30 21:58
公司财务业绩 - 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7.18亿元,同比增长16.22%,净利润为3502.37万元 [1] - 营收连续三个季度实现同比增长 [1] - 第三季度扣非净利润为1342.72万元,环比增长25.76%,毛利率环比修复 [1] - 前三季度管理费用为5215.25万元,同比增长40.6%,主要受员工持股费用影响 [1] 公司市场地位与战略 - 公司是唯一跻身全球前十的中国晶体厂商 [1] - 通过积极的价格策略、新产品开发和深化客户合作实现逆势增长,巩固市场份额 [1] - 持续加速新产线投产进程,尤其在TCXO、XO、超高基频、车规级等高端产品线快速释放产能 [1] 产品与技术进展 - 展示了针对下一代1.6T光收发器的312.5MHz超高基频差分输出晶体振荡器解决方案 [1] - 加快150MHz以上超高频产品、TCXO、车规级高精度产品、小电阻kHz等研发与客户认证 [2] - 积极配套国际头部芯片厂商,开发超高频石英晶体器件及关键材料石英晶圆,实现国产化破局 [2] - 已建成国内唯一的独立车规专线及CNAS标准等级实验室 [2] 行业机遇与市场需求 - 晶振产品在交换机、定时服务器和光模块等设备领域增长潜力大,数据中心无源线缆被有源电气电缆替代将增加精密时钟需求 [2] - 晶振在数据中心单机价值量超20美元,其中光模块单机价值量约1至2美元 [2] - 应用于光通信领域的200MHz以上超高频器件目前完全依赖进口 [2] - 预计到2027年中国汽车电子晶振需求量达31亿只,市场规模达16.6亿元,是增速最快的应用场景 [3] 汽车电子业务拓展 - 2025年9月通过两家汽车零部件全球TOP10客户审核,在车规级晶振领域持续取得突破 [2] - 车规产品应用配套场景主要在座舱、车身、智驾等领域,并逐步拓展至底盘、动力相关场景,实现从非安全类到安全类全线配套 [3] - 未来将加速扩充车规级RTC、TCXO、SPXO等有源产品线,提高高精度、高可靠性产品产能及占比 [3]
唯捷创芯(天津)电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2025年第三季度报告
上海证券报· 2025-10-28 06:53
核心财务表现 - 2025年第三季度营业收入为57,275.52万元,同比增长36.28%,环比增长19.80% [2] - 2025年第三季度整体毛利率为27.86%,同比增加6.48个百分点 [2] - 2025年第三季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803.12万元,同比实现扭亏为盈,增加6,142.17万元,环比增长107.40% [2] - 2025年第三季度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1,283.33万元,同比扭亏为盈,增加6,152.36万元,环比大幅增长460.53% [2] - 2025年1-9月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859.76万元,同比扭亏为盈,增加4,071.95万元 [3] - 2025年1-9月整体毛利率为25.76%,同比增加1.25个百分点 [3] 经营现金流与费用 - 2025年1-9月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66,161.35万元,同比转负为正,大幅增加99,954.33万元,主要因库存持续消耗导致购买商品支付的现金减少 [3] - 2025年1-9月公司发生股份支付费用1,809.54万元,剔除该费用后,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669.29万元,扣非净利润为1,050.34万元 [3] 业务驱动因素 - 业绩增长主要受益于Wi-Fi 7模组、车规级产品等核心业务规模扩大,以及Phase 7LE Plus、Phase 8L等重点模组产品订单交付进度加快 [2] - 公司通过持续优化产品结构,提升高毛利产品占比,推动整体毛利率改善和盈利能力提升 [2] 资产减值准备 - 公司基于谨慎性原则对2025年1-9月各类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合计对合并利润总额影响为-2,035.24万元 [14] - 其中,2025年1-9月计提存货跌价准备2,166.02万元 [13] - 2025年1-9月其他应收款坏账准备对净利润的影响金额为130.78万元 [11]
荷兰干预安世半导体引发供应链危机,中方明确要求纠正错误
新浪财经· 2025-10-22 10:24
事件核心观点 - 荷兰政府强行干预安世半导体运营引发供应链危机 但实际控制权因安世中国独立运营而落空 凸显中国供应链的不可替代性[1] - 危机催生市场对国内功率半导体替代方案的关注 相关公司股价上涨 但车规级芯片认证周期长导致短期替代困难[1] - 中方明确要求荷兰遵守契约精神纠正错误 指出荷兰行动受美国胁迫 在全球化产业链中政治手段将导致困境[1] 荷兰政府行动与影响 - 荷兰政府通过切断中国区系统权限 停发工资等方式试图掌控安世半导体运营[1] - 安世中国直接宣布独立运营 拒绝执行荷兰总部指令 员工薪资福利改由国内公司发放[1] - 荷兰所谓的控制权沦为只握有一个空壳办公室的尴尬境地[1] 供应链现状 - 安世最大封装测试基地东莞工厂出现原材料告急 部分岗位从满负荷生产调整为上四休三 加班时长锐减[1] - 仓库货物只进不出几乎堆不下 按现有库存和排班 原材料仅能支撑到12月底[1] - 危机直接印证中国供应链的不可替代性 荷兰想绕过中国维持生产的计划落空[1] 市场反应与替代方案 - 安世的车企客户和经销商紧急寻找替代方案 捷捷微电 扬杰科技等国内功率芯片厂商接到大量咨询[1] - 捷捷微电列出30余款车规级产品称可精准对标安世型号[1] - 车规芯片认证周期长达一到两年 车企不会轻易更换核心供应商 替代方案短期内难以落地[1] - 国内功率半导体板块逆势上涨 新洁能等企业近一周涨幅超10% 市场开始布局替代产能[1] 各方立场与博弈 - 荷兰经济大臣卡雷曼斯一边寻求高层磋商 一边坚称行动是为防止知识产权转移 荷兰总部仍在尝试切断系统权限[1] - 中方立场明确 商务部要求荷兰必须摆脱美国胁迫 遵守契约精神纠正错误[1] - 在高度整合的全球产业链中 靠政治手段抢夺控制权只会让荷兰陷入进退两难困境[1]
鸿星科技撤回 IPO:注册制下的理性适配与主业深耕的长远布局
钛媒体APP· 2025-09-29 23:03
IPO撤回背景与原因 - 公司主动撤回已推进941天的沪主板IPO申请,该申请于2023年3月3日正式提交 [2] - 撤回IPO申请的核心原因是主板定位升级后与公司发展阶段不匹配,而非经营风险或实质性障碍 [2][3] - 2023年2月全面注册制实施后,主板明确“大盘蓝筹”定位,2024年4月沪深交易所进一步修订上市条件,将最近3年累计净利润从1.5亿元提升至2亿元,累计营业收入从10亿元提高至15亿元,最近一年净利润从6000万元提升至1亿元 [4] - 公司已完成两轮IPO问询回复,关联交易、股东诉讼等核心问题的核查与披露均获监管认可,不存在影响上市的实质性障碍 [5] - 石英晶振全球市场规模约人民币三百亿元,市场集中度不高,公司2023年全球市占率达3.08%、位列全球第九,但营收与利润规模尚未达到当前主板对“大盘蓝筹”的隐性预期 [5] 公司经营与财务状况 - 2023年业绩调整主要受行业周期影响,全球宏观经济疲软导致消费电子需求不振,2023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减少3.2% [6] - 2024年行业进入复苏通道,全球石英晶振市场规模达36.52亿美元,同比增长12.33%,中国大陆市场规模9.28亿美元,同比增长14.85% [7] - 公司2024年营收同比增长4.8%至5.67亿元,扣非归母净利润1.26亿元,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1.73亿元,盈利质量与现金流状况显著改善 [7] - 2021年至2023年,公司累计分红金额占同期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的比例为51.88%,远低于“清仓式分红”通常所指的80%以上阈值 [9] - 2020年公司形式上分红20,528.07万元,其中13,242.30万元属于“分红再投资”用于子公司产能建设 [9] 技术优势与市场拓展 - 公司技术水平跻身行业一流,SMD晶体谐振器最小尺寸达1008,超高频产品实现量产 [5] - 在人工智能、光通信、汽车电子等新兴领域拓展初见成效,差分型振荡器产品已进入多家全球知名厂商供应链 [8] - 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提升,单车晶振用量从传统燃油车的30只增至100-150只,公司车规级产品已完成多家车企认证并逐步放量 [8] - 公司作为“浙江省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中心”,突破微型化溅射镀膜、高精度点胶等核心工艺,获得多项专利授权 [10] - 浙江德清基地产能逐步释放,未来计划推进基地二期项目建设,重点覆盖1008、1210等小尺寸高附加值产品 [10] 股权诉讼与未来规划 - 董事长所涉股权诉讼事项已终结,涉案股权仅涉及实际控制人家族以外小股东1.94%的权益,公司股权结构清晰稳定性不受影响 [8] - 2025年8月,公司已收到台湾“新北地方检察署”出具的不起诉书面决定,该诉讼事项正式终结 [8] - 公司未来资本路径采取“动态观察、适配选择”策略,将密切关注各板块审核政策,待自身规模、业绩与板块定位更匹配时再择机启动资本市场计划 [10] - 公司将继续聚焦主业,加大研发投入与核心人才引进,专注于微型化、高频化、高精度产品研发 [10]
从“技术尖兵”到“多面手”——思瑞浦上市五年的成长答卷
上海证券报· 2025-09-21 13:42
公司五年发展回顾 - 公司登陆资本市场五周年 完成从专注无线通信信号链芯片到泛工业、汽车、泛通信、消费四大领域全面协同的转型[2] - 实现两次关键跨越:从产品市场单点突破升级为全面协同多元增长新格局 从技术尖兵蜕变为市场产品供应链多面手[2] - 经历半导体行业周期磨砺 抓住新发展机遇实现产品市场布局与管理能力全方位升级[4] 财务业绩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9.49亿元 同比增长87.33% 实现连续5个季度稳步增长[3] - 2025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6568.67万元 成功实现同比扭亏为盈[3] - 业绩增长源于下游需求回暖与战略深化双重驱动[3] 产品研发成果 - 拥有超过3000款可销售产品型号 在工业市场可销售产品超2000款 服务工业客户数量突破6000家[5] - 汽车市场累计新增产品超90款 可销售产品近300款 规模收入汽车客户超20家[6] - 光模块AFE产品市场份额持续提升 AI服务器新品实现出货 消费电子锂保芯片应用场景不断拓展[6] 市场战略布局 - 构建泛工业市场为根基 汽车、泛通信、消费四大领域协同发展业务格局[3] - 在光模块及服务器市场实现业务快速增长 多款产品实现量产[6] - 海外市场在新加坡、德国、美国、韩国和日本建立本地化团队 正拓展海外泛工业及汽车市场[7] 研发与技术投入 - 始终以研发为锚持续加码技术投入 2022-2024年行业调整期坚持研发[3] - 投入特色COT工艺产线、自有测试厂建设及产品质量控制水平提升[6] - 研发团队520人占员工总数超60% 形成高水平专业化年轻化人才梯队[8] 管理运营优化 - 推进精细化管理与提效举措 显著提升新产品研发销售及运营效率[7] - 完善激励与考核机制 针对不同业务板块匹配差异化考核方式[7] - 通过收购深圳创芯微实现业务协同 积累外延发展经验[8] 未来发展方向 - 继续锚定高成长目标 在关键领域加大研发投入[4] - 逐步切入光模块相关电源产品研发 打造通信业务第二条增长曲线[6] - 推进与创芯微全面业务融合 持续关注新的外延成长机会[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