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子发动机

搜索文档
东安动力:布局三大市场,挑战2026年整机销量100万台、2027年100亿元
巨潮资讯· 2025-08-15 17:44
市场规划 - 公司未来市场分为传统市场、出口市场及增程和混动市场,目标规模各占整体业务三分之一 [2] - 公司2026年挑战整机销量100万台,2027年挑战收入100亿元 [2] - 2025年经营目标为整机销售60万台,实现营业收入52亿元 [2] 销售表现 - 1-7月销售发动机25.81万台,较上年同期增长23.88% [2] - 1-7月销售变速器9.76万台,较上年同期增长119% [2] - 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24.79亿元,同比增长25.72% [2] - 上半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92.12万元,上年同期亏损678.98万元,同比扭亏为盈 [2] 产品布局 - 新能源产品中增程器主要匹配东风岚图,DHT产品主要配郑州日产 [2] - 正在进行增程产品生产线技术改造,预计明年一季度末完成 [2] 研发进展 - 公司持续加大产品创新及市场开拓力度,正在合作研发转子发动机 [2]
东安动力上半年净利润同比扭亏为盈
证券时报· 2025-07-31 02:53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24.79亿元,同比增长25.72% [2] - 归母净利润392.12万元,同比扭亏为盈(上年同期亏损678.98万元) [2] - 基本每股收益0.02元 [2] - AT变速器订单增加带动营业收入及毛利大幅增长,固定资产处置收益增加 [3] 业务与产品 - 拥有三大发动机产品平台(自然吸气、增压直喷、新能源增程动力)和三大变速器产品平台(手动变速器、自动变速器、DHT) [2] - 产品覆盖轻型/中型商用车、新能源增程动力/混动汽车、中高端乘用车/皮卡,以及发电机组、通用动力、空域经济、清洁能源等领域 [2] - DA-PDS产品开发流程使车厂适应性开发周期缩短至6-14个月(行业平均12-18个月),效率提升50% [2] 市场地位与优势 - 商用车市场动力总成排量覆盖1.5L-2.5L,成为市场绝对主力 [2] - 增程动力领域保持先发优势,客户包括造车新势力等 [2] - 长安汽车高端乘用车发动机(2.0L及以上蓝鲸发动机)唯一生产制造基地 [2] - 自动变速器研发能力行业领先,自主品牌自动变速器国内外市场第一 [2] - 汽油发动机行业市场占有率2.39%,同比提高0.38个百分点 [3] 产能与订单 - 2025年上半年整机产量33.07万台,同比增长33.95% [3] - 新市场项目定点60项(新能源市场14项),新增重点客户11家,生命周期规划销量达300万台 [3] 研发与转型 - 低空经济布局:转子发动机平台立项并与AVL合作 [3] - 与长安汽车联合开发2.0L增压直喷高热效率发动机,5月20日点火成功 [3] - DASP1200大扭矩变速器平台完成性能验证 [3]
东安动力上半年净利润同比扭亏为盈,AT变速器订单增加
证券时报网· 2025-07-30 19:05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24.79亿元,同比增长25.72% [1] - 归母净利润392.12万元,同比扭亏为盈,上年同期亏损678.98万元 [1] - 基本每股收益0.02元 [1] - 净利润扭亏主要因AT变速器订单增加带动营收及毛利增长,以及固定资产处置收益增加 [2] 产品与技术 - 拥有三大发动机产品平台(自然吸气、增压直喷、新能源增程动力)和三大变速器产品平台(手动、自动、DHT) [1] - DA-PDS开发流程使车厂适应性项目开发周期仅6-14个月,效率较行业平均提升50% [1] - 转子发动机平台已立项并与AVL合作,2.0L增压直喷高热效率发动机于5月20日点火成功 [3] - DASP1200大扭矩变速器平台完成性能验证 [3] 市场与客户 - 商用车市场实现排量1.5L-2.5L全覆盖,为市场主力 [2] - 增程动力领域保持先发优势,成为造车新势力首选 [2] - 长安汽车高端乘用车发动机(2.0L+蓝鲸发动机)唯一制造基地 [2] - 自主品牌自动变速器国内外市场占有率第一 [2] - 2025年上半年新获项目定点60项(含新能源14项),新增重点客户11家,生命周期规划销量300万台 [3] 产能与行业地位 - 2025年上半年整机产量33.07万台,同比增长33.95% [2] - 汽油发动机行业市占率2.39%,同比提升0.38个百分点 [2] - 2025年经营目标为整机销售60万台,营收52亿元 [3] - 2026年挑战销量100万台,2027年挑战营收100亿元 [3] 战略布局 - 业务覆盖传统市场、出口市场及增程/混动市场,目标各占三分之一 [3] - 新能源产品中增程器匹配东风岚图、江淮汽车,DHT配套郑州日产 [3] - 积极布局低空经济领域 [3]
东安动力实现产销“双过半” 整机产销同比大幅增长
新浪财经· 2025-07-09 08:25
业绩表现 - 上半年生产发动机整机330721台 同比增长33 95% [1] - 销售整机311624台 同比增长45 44% 实现产销双过半 [1] - 通过全价值链降本工作实现降本超1亿元 超额完成半年成本管控目标 [1] 市场开拓 - 创新市场开发模式 建立引导型市场开发体系 [3] - 上半年斩获新市场项目定点60项 同比增长173% [3] - 新能源和特品新市场项目各定点14项 同比分别增长100%和250% [3] - 已定点新市场项目生命周期规划销量达300万台 [3] 产品研发 - 与AVL公司合作开发转子发动机项目 [5] - 与小鹏汇天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5] - 重载多旋翼无人机增程系统亮相世界无人机大会 [5] - 与长安汽车联合开发的全新混动平台WE20TG-AA首台发动机点火成功 [5] - 上半年共推进285个新品项目 包括21个平台开发项目和217个汽车发动机匹配项目 [5] 改革创新 - 深入推进三项制度改革 优化用工结构 [8] - 形成错峰借人 资源共享的用工动态调配模式 [8] - 70项改革任务覆盖技术研发 管理优化等领域 [10] - 上半年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综合完成率达93% [10] 产业布局 - 坚持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两端发力 [10] - 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10]
马自达汽车CEO毛笼胜弘:新能源转型与本土化合作双轮驱动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4-27 18:50
电动化与智能化发展 - 中国市场电动化和智能化发展速度远超全球其他地区 这种趋势将持续向前 [1] - 公司与长安汽车共同开发新能源车型 包括EZ-6与EZ-60 形成"中国研发 全球输出"新模式 [1] - 未来将在新能源车型开发 供应链整合及海外市场开拓上深化协作 [1] 产品开发与设计 - EZ-60是长安马自达全面转型新能源时代的战略级之作 在上海车展迎来全球首秀 [1] - EZ-60细分市场为SUV 在中国市场具有重要地位 [3] - 设计方面采用全球设计师统一开发理念 未来可能增加中国设计师比例 [3] - EZ-60导入连续可变阻尼悬架 配备26 45英寸大屏和23扬声器 提供沉浸式体验 [4] 市场策略与销售 - 公司整合销售网络 保留对品牌有强烈感情的经销商 作为重要资产 [1][4] - 在日系合资品牌强势区域整合营销资源 针对燃油车保有客户推动换购增购 [6] - EZ-6海外版命名为6e 以提醒消费者其与马6的关联 [5] - 日系合资品牌新能源市场份额仅1% 销售情况不乐观 需持续改善经营状况 [5] 技术合作与优势 - 公司保持与长安汽车深度合作 整合技术并与本土供应商合作 [6] - 中国智能化发展迅速且独特 深化与本土供应商合作是必要策略 [6] - 公司工厂灵活 可三个车型共线生产 是重要优势 [5] 品牌定位与用户画像 - 转子发动机是公司重要资产 从未放弃 在电动化时代仍有发展潜力 [2] - 用户画像本质未变 仍追求"人马一体"驾乘体验和"魂动"设计 [2] - 在激烈竞争环境下 保持独特性并设定合理价格是关键策略 [7]
马自达研究(下)设计实现突破
日经中文网· 2025-03-25 11:23
电动汽车设计趋势 - 特斯拉和中国EV厂商为提高续航里程普遍采用直线型设计以降低空气阻力 但这种同质化设计可能导致消费者审美疲劳 特斯拉Model Y的改款仍保持直线核心设计[1][2] - 马自达计划在2027年后推出的战略EV车型将采用大量曲面和复杂阴影的车身设计 通过差异化造型突破市场同质化现状 其概念车Iconic SP延续Roadster跑车血统 强调"帅气外形优先于舒适性"[1][3][6] 马自达设计战略 - 公司设计哲学源于1989年第一代Roadster的成功 该车型通过光影映射曲面造型大卖 此后造型设计被定位为经营核心 目前仍保留工业粘土模型确认工序 年消耗量居全球车企之首[7][8] - 曲面设计面临量产挑战 需精密控制冲压模具达到千分之一毫米精度 社长毛笼胜弘称"这是只有马自达才能做到的设计" 认为这是特斯拉等新兴企业不具备的优势[6][8] 技术协同与转型策略 - 转子发动机技术将赋能EV发展 其轻量化和小型化特点适合作为增程发电机 可提升30%续航且不影响造型 未来还可使用氢燃料 执行董事中井英二强调该技术是"挑战的象征"[9] - 公司定位为"有决心的追随者" 全球年销量130万辆 将依托丰田合作弥补电池/软件研发短板 计划2025年起大幅增加电动化投资 以差异化设计应对2026年日系竞品的新EV攻势[10] 经营挑战 - 高成本体制是主要瓶颈 过往因过度细分车型配置导致销售周期后成本压力剧增 需重构销售战略 未来两年需在有限时间内完成新一代EV的研发打磨[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