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程器
搜索文档
重庆将跑出港股年内最大汽车IPO
盐财经· 2025-10-19 18:19
港股上市进程 - 公司于10月13日通过港交所聆讯,次日即召开董事会批准H股全球发售议案,由中金公司与中国银河国际证券担任联席保荐人,上市进程显著提速 [4] - 若此次赴港上市顺利,公司有望成为首家“A+H”两地上市的新能源车企,并超过奇瑞汽车(市值1762亿港元)成为年内港股市场规模最大的汽车IPO [5] 问界品牌的核心地位 - 问界品牌已成为公司绝对的业绩引擎,其销量从2022年的7.8万辆一路攀升至2024年的38.9万辆,2025年上半年销量达15.2万辆 [8] - 问界品牌已完成从20万级至60万级SUV市场的覆盖,拥有M5、M7、M8、M9四款车型,覆盖不同场景定位 [9] - 问界品牌收入占比从2022年的60.3%爆发式增长至2024年的90.9%(1319亿元),2025年上半年占比仍维持在90.3%(563亿元),公司营收结构高度依赖单一品牌 [10][12] 战略聚焦与资源倾斜 - 公司采取“大单品”战略,资源全面向问界品牌倾斜,例如蓝电品牌的经销商门店从2022年的1882家被大幅削减至2025年上半年的四百余家 [13] - 截至2024年底,问界品牌已在中国超过210个城市布局约310家用户中心和约670家体验中心,高密度终端网络助推销量 [13] 与华为的深度绑定与合作风险 - 公司与华为的合作始于2019年,华为深度介入产品定义、技术研发、品牌营销与销售渠道全链路 [16][17] - 2024年,公司向最大供应商(普遍认为是华为)的采购额达420亿元,占总采购额的30.2%;2025年上半年采购额约为200.4亿元,占总采购额的三成以上,约占同期营收的三成 [18][21] - 随着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朋友圈扩大(鸿蒙智行从“四界”扩展到“五界”),问界品牌面临的竞争加剧,2025年前三季度其在鸿蒙智行总交付量(34.4万辆)中占比为76.7% [22] 深化绑定与获取主导权 - 2025年9月,公司全资子公司以115亿元收购华为持有的深圳引望智能技术有限公司10%股权,在股权层面实现更深度绑定 [23] - 2024年7月,公司以25亿元收购华为持有的全球所有类别“问界”及相关商标权、外观设计专利,获得更多品牌主导权 [23] 海外市场与收入结构 - 公司海外市场收入从2022年的39.22亿元下降至2024年的42.11亿元,营收占比从11.5%大幅下跌至2.9%,2025年上半年进一步降至14.22亿元(占比2.3%),是亟待补强的环节 [14][15] - 汽车零部件收入(如增程器、驱动电机等)近三年占比从2022年的8.2%降至2024年的4.2%,2025年上半年为5.2% [13] 新业务拓展与估值驱动 - 公司发力新能源产业链上下游,于2025年1月以约81.64亿元收购龙盛新能源100%股权,将问界系列车型使用的数字化工厂纳入囊中,以改善经营现金流 [25] - 公司依托华为生态拓展充电网络,已在全国布局超1.2万个充电桩,港股募资的20%将用于多元化营销渠道及海外充电网络建设 [25] - 公司通过子公司与字节跳动旗下火山引擎签署具身智能业务合作协议,强化“新能源汽车+机器人”的科技标签,旨在区别于传统车企并获得更高估值 [26]
赛力斯想向资本市场证明 自己不止一个“造车”的价钱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8 12:14
港股上市进程 - 公司港股上市进程在10月明显提速,已于10月13日通过港交所聆讯,并火速批准H股全球发售议案,由中金公司与中国银河国际证券担任联席保荐人[1] - 此次上市将使公司成为首家"A+H"两地上市的新能源车企[1] IPO募资用途与估值目标 - 此次港股IPO募资净额的70%将用于研发,以强化关键技术环节的自主能力[2] - 公司在A股市值超过2600亿元,赴港上市旨在支撑并突破现有估值,向资本市场讲述新故事[2] - 新叙事围绕两大核心:依托问界品牌扩张当前基本盘,以及借助机器人、具身智能等新业务打开成长天花板并重构估值体系[2] 问界品牌业绩表现 - 问界品牌已成为公司绝对的业绩引擎,2022年至2024年销量从7.8万辆攀升至38.9万辆,2025年上半年销量达15.2万辆[3] - 问界品牌已完成从20万级至60万级SUV市场覆盖,拥有M5、M7、M8和M9四款车型[3][4] - 问界收入占比从2022年的60%爆发式增长至2024年的90%以上,2024年问界收入突破1319亿元,2025年上半年问界收入为563亿元,占比仍维持在九成以上[6][8] 战略收缩与资源倾斜 - 公司采取"大单品"战略,资源全面向问界品牌倾斜,旗下其他品牌如蓝电被战略性收缩,2025年上半年蓝电品牌仅售出1.1万辆新车[7][9] - 为支持问界,蓝电品牌经销商门店从2022年的1882家大幅削减至2025年上半年的四百余家[9] - 截至2024年底,问界已在中国超过210个城市布局约310家用户中心和约670家体验中心,高密度终端网络推动销量[9] 收入结构与其他业务 - 公司汽车零部件收入(包括增程器、驱动电机等)占比从2022年的8.2%降至2024年的4.2%,2025年上半年占比为5.2%[9] - 海外市场收入从2022年的39.22亿元降至2024年的42.11亿元,海外营收占比从2022年的11.5%下跌至2024年的2.9%,2025年上半年海外收入为14.22亿元[9][10] - 多位汽车分析师认为,公司通过"A+H"双资本运作是为加速国际化战略落地[10] 与华为的合作关系 - 公司与华为深度绑定,华为赋能贯穿产品定义、技术研发、品牌营销与销售渠道全链路,问界系列搭载华为鸿蒙OS与智能驾驶系统[11][12] - 2024年问界在新能源乘用车市场份额达到3.7%,并推动公司扭亏为盈[12] - 公司向最大供应商(指向华为)的采购额从2022年的58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420亿元,占比从14.5%升至30.2%[12][13][15] - 2025年上半年公司向该供应商支付约200.4亿元采购额,占比总采购额三成以上,相当于公司上半年营收624.02亿元的三成流向该供应商[15] - 随着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朋友圈扩大,鸿蒙智行从"四界"扩展到"五界",竞争加剧,2025年前三季度鸿蒙智行交付量达34.4万辆,其中问界品牌销量为26.4万辆,占比76.7%[16][17] 风险应对与深度绑定措施 - 公司通过收购华为持有的深圳引望智能技术有限公司10%股权(交易作价115亿元)实现股权层面深度绑定,引望被视为华为智能汽车业务核心[17] - 公司于2024年7月以25亿元收购华为持有的全球所有类别"问界"商标权及相关专利,强化品牌主导权[18] 新业务拓展与估值驱动 - 公司发力新能源产业链上下游,2025年1月以约81.64亿元收购龙盛新能源100%股权,将问界系列车型使用的数字化工厂纳入囊中,未来不再支付超级工厂租金以改善经营现金流[19][20] - 公司依托华为生态拓展充电网络服务,已在全国布局超1.2万个充电桩,相关服务收入成为第二增长曲线,港股募资的20%将用于多元化营销渠道及海外充电网络建设[21] - 公司旗下子公司与字节跳动旗下火山引擎签署具身智能业务合作框架协议,围绕智能机器人技术协同攻关,强化"新能源汽车+机器人"科技标签以赢得更高估值[21] - 西南证券研报给出公司2025年31倍PE估值,显著高于传统汽车零部件15倍PE的市盈率[22]
赛力斯想向资本市场证明,自己不止一个“造车”的价钱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8 12:13
港股上市进程 - 公司于10月13日通过港交所聆讯,并火速批准H股全球发售议案,由中金公司与中国银河国际证券担任联席保荐人,即将成为首家"A+H"上市的新能源车企 [1] - 港股IPO募资净额的70%将用于研发,以强化关键技术环节的自主能力 [1] - 公司当前A股市值超过2600亿元,赴港上市旨在支撑并突破现有估值 [1] 业务战略与财务表现 - 问界品牌是公司绝对的业绩引擎,年销量从2022年的7.8万辆攀升至2024年的38.9万辆,2025年上半年销量达15.2万辆 [2] - 问界品牌已完成从20万级至60万级SUV市场的覆盖,拥有M5、M7、M8和M9四款车型 [2] - 问界收入占比从2022年的六成爆发式增长至2024年的1319亿元,占总营收超过90%,2025年上半年收入563亿元,占比仍维持在九成以上 [2] - 公司采取"大单品"战略,资源全面向问界倾斜,其他品牌如蓝电被战略性收缩,其经销商门店从2022年的1882家大幅削减至2025年上半年的四百余家 [2] - 截至2024年底,问界已在中国超过210个城市布局约310家用户中心和约670家体验中心,高密度终端网络推动销量 [3] - 公司汽车零部件收入(包括增程器、驱动电机等)占比从2022年的8.2%降至2024年的4.2%,2025年上半年占比为5.2% [3] 海外市场与国际化 - 海外市场收入从2022年的39.22亿元波动至2024年的42.11亿元,2025年上半年为14.22亿元,营收占比从2022年的11.5%下跌至2024年的2.9% [4] - "A+H"双资本运作被视为加速公司国际化战略落地的重要举措 [4] 与华为的合作关系 - 自2019年与华为合作以来,华为在产品定义、技术研发、品牌营销与销售渠道全链路赋能,深度介入问界系列的工业设计、智能座舱(鸿蒙OS)与智能驾驶(ADS)系统 [6] - 公司向最大供应商(分析师指为华为)的采购额从2022年的58亿元(占总采购额14.5%)增长至2024年的420亿元(占比30.2%),2025年上半年采购额约200.4亿元,占比三成以上 [7] - 2024年公司向该供应商支付420亿元采购金,接近总营收的三成,而2023年这一数字仅为20% [8] - 公司强调与华为合作不涉及利润分成安排,但面临合作带来的集中及交易对手风险 [7][8] 战略举措与风险应对 - 为应对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朋友圈扩大带来的竞争,公司于2025年9月以115亿元收购华为所持深圳引望智能技术有限公司10%股权,实现股权层面深度绑定 [9] - 公司于2024年7月以25亿元收购华为持有的全球所有类别"问界"及相关商标权、外观设计专利,获得更多品牌主导权 [10] - 公司面临问界品牌车型销售集中度较高的风险,若其需求下降或市场表现恶化,可能对业务造成重大不利影响 [9] 新业务与未来增长 - 公司发力新能源产业链上下游,于2025年1月以约81.64亿元收购龙盛新能源100%股权,将问界系列车型使用的数字化工厂纳入囊中,以改善经营现金流 [10] - 公司依托华为生态拓展充电网络服务,已在全国布局超1.2万个充电桩,相关服务收入成为第二增长曲线,港股募资的20%将用于多元化营销渠道及海外充电网络建设 [10] - 公司旗下子公司与字节跳动旗下火山引擎签署具身智能业务合作协议,围绕智能机器人技术协同攻关,强化"新能源汽车+机器人"的科技标签 [11] - 西南证券研报给予公司2025年31倍PE的估值,显著高于传统汽车零部件15倍PE的市盈率 [11]
东安动力:公司为小鹏汇天飞行汽车项目增程器的定点单位,预计明年量产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25 17:24
公司业务进展 - 公司为小鹏汇天飞行汽车项目增程器的定点单位 目前项目具备量产条件 预计2025年量产[1] - 高效增程发动机产品为全球唯一能装下飞机的汽车提供移动超充[1] - 小鹏汇天汽车于2024年11月接到年度最大2008辆陆地航母订单[1] 项目时间规划 - 量产具体时间以小鹏汇天的时间为准 存在不确定性[1] - 高效增程发动机搭载小鹏汇天飞行汽车的量产启动于2024年9月通过公众号发布[1]
东安动力:江淮汽车增程器项目逐渐增产
巨潮资讯· 2025-08-26 17:13
业务布局与客户结构 - 新能源产品线包括本部增程器(客户为东风岚图、江淮汽车)和子公司东安汽发DHT产品(客户为郑州日产)[2] - 产品平台化策略支撑多品种小批量生产优势 实现轻型商用车、中重卡、乘用车、新势力及特品新市场的"五维拓展"和多领域立体化全覆盖[2] - 江淮汽车增程器项目四季度逐渐增产 预计增程器销量将进一步提升[2] 产能与利用率 - 现有总产能74万台(本部30万台+东安汽发44万台) 按双班250工作日标准计算[2] - 本部产能利用率较高 子公司部分发动机产能利用率有待提升[2] - 正在进行增程产品生产线技术改造 预计2025年一季度末完成[2] 财务目标与销量规划 - 2024年经营目标为整机销量60万台 2026年挑战目标100万台[2] - 2027年挑战收入目标100亿元人民币[2] 毛利率影响因素 - 发动机毛利率整体较低且逐年下降 主要受行业竞争压力、产能未充分利用、商用车盈利能力不佳影响[2] - 商用车与乘用车发动机毛利率无明显差异[2] - 生产线建设后折旧增加 以及新会计准则调整部分费用至生产成本 共同导致毛利率下降[2]
东安动力:2025年整机销量60万台的经营目标预计能够实现
证券时报网· 2025-08-22 18:03
核心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24.79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92.12万元,同比扭亏为盈 [1] - 1至7月销售发动机25.81万台,同比增长23.88%,销售变速器9.76万台,同比增长119% [2] - 1-7月整机总销量达35.57万台,同比增长40.64% [2] 产能与利用率 - 公司现有总产能为74万台(本部30万台+子公司44万台),按双班250工作日标准计算 [1] - 本部产能利用率较高,子公司部分发动机产能利用率有待提升 [1] 产品与技术优势 - 拥有三大发动机产品平台(自然吸气/增压直喷/新能源增程)和三大变速器产品平台(手动/自动/DHT) [1] - 车厂适应性开发项目周期仅需6-14个月,较行业平均12-18个月缩短50% [1] - 新能源产品中增程器主要匹配东风岚图,DHT产品主要配套郑州日产 [2] 市场开拓进展 - 上半年获取新市场项目定点60项,其中新能源市场项目14项 [1] - 新开发重点优质客户11家,新市场项目生命周期规划销量达300万台 [1] 经营目标与规划 - 2025年经营目标为整机销售60万台,实现营业收入52亿元 [2] - 2026年挑战整机销量100万台,2027年挑战收入100亿元 [2] 盈利能力改善措施 - 通过产销规模增长摊销固定成本(1-7月销量增40.64%) [2] - 持续开展全面价值创造活动,压减成本 [2] - 产品毛利率受行业竞争、产能利用率及商用车盈利因素影响整体较低 [2] 控股股东变更 - 2025年7月间接控股股东变更为中国长安汽车(国务院国资委监管央企) [3] - 新集团目标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汽车集团 [3] 投资者回报政策 - 连续4年进行现金分红,2024年度中期现金分红占归母净利润比例达62.42% [3] - 公司章程明确分红政策,承诺积极实施现金分红回报投资者 [3]
东安动力:布局三大市场,挑战2026年整机销量100万台、2027年100亿元
巨潮资讯· 2025-08-15 17:44
市场规划 - 公司未来市场分为传统市场、出口市场及增程和混动市场,目标规模各占整体业务三分之一 [2] - 公司2026年挑战整机销量100万台,2027年挑战收入100亿元 [2] - 2025年经营目标为整机销售60万台,实现营业收入52亿元 [2] 销售表现 - 1-7月销售发动机25.81万台,较上年同期增长23.88% [2] - 1-7月销售变速器9.76万台,较上年同期增长119% [2] - 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24.79亿元,同比增长25.72% [2] - 上半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92.12万元,上年同期亏损678.98万元,同比扭亏为盈 [2] 产品布局 - 新能源产品中增程器主要匹配东风岚图,DHT产品主要配郑州日产 [2] - 正在进行增程产品生产线技术改造,预计明年一季度末完成 [2] 研发进展 - 公司持续加大产品创新及市场开拓力度,正在合作研发转子发动机 [2]
东安动力:四季度,增程器销量有望进一步提高
证券时报网· 2025-08-15 16:15
核心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24.79亿元 同比增长25.72% [1] - 归母净利润392.12万元 同比扭亏为盈 上年同期亏损678.98万元 [1] - 基本每股收益0.02元 [1] - 扭亏主因AT变速器订单增加带动收入及毛利大幅增长 叠加固定资产处置收益增加 [2] 产能与产销数据 - 整机产量33.07万台 同比增长33.95% [2] - 汽油发动机市占率2.39% 同比提升0.38个百分点 [2] - 现有产能:本部30万台 子公司东安汽发44万台(按双班250日标准) [2] - 1-7月销售发动机25.81万台 同比增长23.88% 销售变速器9.76万台 同比增长119% [2] 产品与技术布局 - 三大发动机平台:自然吸气/增压直喷/新能源增程动力 [1] - 三大变速器平台:手动/自动/DHT变速器 [1] - DA-PDS开发流程使车厂项目开发周期6-14个月 低于行业12-18个月 效率提升50% [1] - 产品覆盖商用车/新能源增程混动/乘用车/皮卡 并延伸至发电机组/通用动力/空域经济领域 [1] 新能源业务进展 - 增程器主要配套东风岚图 DHT产品配套郑州日产 [2] - 批量增程器均为1.5T排量 东风岚图项目6月起销量显著提升 江淮项目逐步增产 [2] - 预计四季度增程器销量进一步增长 [2] - 正在进行增程产品生产线技改 预计2026年一季度末完成 [3] 战略规划与目标 - 未来市场构成:传统/出口/增程混动各占三分之一 [3] - 正合作研发转子发动机 [3] - 2025年经营目标:整机销售60万台 营收52亿元 [2] - 2026年挑战整机销量100万台 2027年挑战营收100亿元 [3]
重庆:鼓励智能座舱、电驱等领域头部企业加快投资并购和兼并重组
快讯· 2025-07-16 13:57
行业政策与规划 - 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发布《重庆市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渝链智擎"行动计划(2025—2027)》征求意见稿 [1] - 计划建立"市、区、整车企业"三方联合服务机制,重点支持零部件企业在市场拓展、技术研发、企业融资等领域 [1] 企业培育目标 - 到2027年,重庆市目标培育400家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专精特新企业,其中80家为"小巨人"企业 [1] - 鼓励头部企业在智能座舱、电驱、热管理、电转向、电制动、增程器等领域通过投资并购和兼并重组扩大市场份额 [1] 细分领域发展策略 - 推动中小企业聚焦优势领域开展技术创新、产品升级和品牌建设,提升细分市场竞争力 [1] - 重点支持智能座舱、电驱、热管理、电转向、电制动、增程器等产业链关键环节的技术融合与产品多样化 [1]
东安动力:2026年挑战整机销量100万台,2027年挑战收入100亿元
证券时报网· 2025-07-10 21:47
公司产品与产能 - 公司拥有自然吸气、增压直喷和新能源增程动力三大发动机产品平台以及手动变速器、自动变速器和DHT三大变速器产品平台 [1] - 产品包括M、N、D系列发动机和AT、DHT变速器 [1] - 现有产能为本部30万台,子公司东安汽发44万台 [1] - 正在进行增程产品生产线技术改造,预计2026年一季度末完成 [1] 经营目标与业绩 - 2025年经营目标为整机销售60万台,实现营业收入52亿元 [1] - 2026年挑战整机销量100万台,2027年挑战收入100亿元 [2] - 1至6月销售发动机22.35万台,同比增长23.36%,销售变速器8.81万台,同比增长166.52% [2] - 预计2025年半年度实现利润总额651万元到977万元,同比增长60%到140% [3] - 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352万元到528万元,同比扭亏为盈 [3] 市场与客户 - 未来市场包括传统市场、出口市场及增程和混动市场,目标规模各占整体业务三分之一 [2] - 增程器主要匹配东风岚图、江淮汽车,DHT产品主要配套郑州日产 [2] - 发动机商用车占比超过一半,主要为福田汽车和长安汽车 [2] - 乘用车占比不到一半,主要是长安汽车高端车发动机和增程器 [2] - 变速器6AT产品主要用于出口市场,每年8-10万台 [2] - 国内8AT产品主要匹配皮卡车型,客户为江淮汽车、江铃汽车等 [2] 产品结构与毛利率 - 2024年增程器占比不到10%,预计2025年后大幅提升 [2] - 发动机毛利率整体较低且逐年降低,主要受行业竞争压力大、产能利用率不足、商用车盈利能力不佳影响 [3] - 预计随着产销规模扩大和内部管理优化,毛利率将逐步提升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