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缘计算芯片

搜索文档
微软以Maia 280开启新局对垒英伟达,Meta/微美全息开源联动引领AI创新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7-14 11:32
微软AI芯片进展 - 自研AI芯片Braga因设计问题延期至2026年 将推出过渡产品Maia 280 效能或提升30% [1] - 原计划2025年量产Braga芯片 旨在减少对英伟达依赖 延误导致后续Braga-R和Clea芯片同步推迟 [2] - 过渡产品Maia 280在性能功耗比方面有望比英伟达同年产品高出30% [4] - 公司调整战略转向迭代设计路线 以保持与英伟达的竞争力 [10] 英伟达市场地位 - 过去三年英伟达年销售额增长超10倍 未来三年预计年均增长32% [5] - 公司市值迈向4万亿美元 凭借GPU在AI训练芯片领域占据主导地位 [7] - 高管认为客户最终会放弃自研芯片项目 因英伟达技术进步速度极快 [10] 行业竞争格局 - Meta大力投入AI研发 推出Llama系列模型 但性能仍落后于GPT-4o [8] - Meta启动"超级智能团队"计划 通过高薪吸引人才突破技术瓶颈 [10] - 亚马逊等科技公司均在开发自研芯片以减少对英伟达依赖 [7] 微美全息技术布局 - 联合高校成立量子学研究中心 聚焦量子计算和边缘芯片领域 [12] - 战略核心为降低AI应用门槛 布局呈现"技术领先+生态协同+场景落地"特征 [13] - 重点发展智能制造 自动驾驶 智慧城市等场景的规模化应用 [13] OpenAI发展方向 - 公司核心使命为实现通用人工智能(AGI) 强调长期主义文化优势 [14]
深圳出台措施支持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发展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7-11 09:16
政策支持 - 深圳市出台《关于促进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设立总规模50亿元的"赛米产业私募基金",以"政策+资本"组合拳支持产业全链条优化提质 [1] - 政策围绕"强链、稳链、补链"核心目标,提出10条具体支持举措,涵盖高端芯片产品突破、芯片设计流片支持、EDA工具推广应用等关键领域 [1] - 基金将主要投向深圳市半导体与集成电路重点项目、细分龙头企业及对完善产业链具有重大作用的项目,着力构建"自主可控、高效协作、紧密配套"的本地化产业链供应链 [2] 产业现状 - 深圳已汇聚海思半导体、记忆科技、中兴微电子、比亚迪半导体等知名企业,产业覆盖集成电路设计、制造、设备、材料等关键环节,形成全产业链优势 [1] - 2023年上半年深圳集成电路产业规模达到1424亿元,创历史同期新高,同比增长16.9% [1] 重点发展方向 - 高端芯片产品突破:鼓励企业研发CPU、GPU、DSP、FPGA等高端通用芯片,以及人工智能芯片、边缘计算芯片等专用芯片 [1] - 加快EDA工具推广应用:推动本土EDA工具的研发与应用,提升自主可控能力 [2] - 突破核心设备及配套零部件:聚焦光刻机、光刻胶等"卡脖子"难题,加大研发投入 [2] - 提升高端封装测试水平,加速化合物半导体成熟,完善产业链各个环节 [2] 实施机制 -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以支持研发、专项资助、推广应用等普惠性政策引导产业链上下游对接 [2] - 在关键核心领域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强化政府引导,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加大科技创新投入 [2]
云知声上市成港股AGI第一股,开启商业化新征程
搜狐财经· 2025-07-10 17:47
上市表现 - 公司成功在港股上市 成为首家以通用人工智能为主营业务的上市公司 股票代码9678HK [1] - 上市首周市值增幅巨大 市值超230亿港元 [1] - IPO全球发售1561万股 发行价每股205港元 募资净额约206亿港元 [3] - 首周股价最高触及3386港元 收盘报3294港元 较发行价大涨606% 总市值达2337亿港元 [3] - 赢得"港股AGI第一股"称号 验证"技术+场景"双轮驱动战略 [3] 技术研发 - 2024年研发费用达28亿元 占营收比例超30% [5] - 研发重点投向Atlas AI基础设施 山海大模型迭代及边缘计算芯片研发 [5] - 智算集群算力达184 PFLOPS 支持千亿参数大模型的实时训练与推理 [5] 商业化进展 - 采用"灯塔客户"策略 深度绑定格力 平安科技 厦门地铁等行业龙头 [7] - 2024年生活场景客户数增至411家 医疗场景覆盖超500家医疗机构 [7] - 单项目平均收入同比增长38% 反映聚焦高价值客户的战略转向 [7] - 终端用户营收占比从2022年527%降至2024年449% 系统集成商/代理人渠道占比升至551% [7] 资金用途 - 募集资金将用于四大方向:Atlas AI基础设施等核心技术研发 强化多模态大模型 边缘计算等AGI关键领域优势 [7] - 拓展智慧医疗 智慧交通等垂直行业应用场景 [7] - 加速国际化布局 重点开拓东南亚 中东等新兴市场 [7] - 推进战略合作及补充营运资金 [7]
北京何以成为独角兽企业成长沃土?
中国新闻网· 2025-06-17 10:23
北京独角兽企业概况 - 北京拥有独角兽企业115家,总估值5949亿美元,总数量和总估值连续5年保持全国第一 [1] - 2024年新晋23家独角兽企业,其中13家来自未来产业细分领域(通用人工智能、智慧出行、细胞治疗等) [1] - 9家未来产业细分领域企业成立3年即成为独角兽企业 [1] - 北京硬科技独角兽企业占比71.3%,较2020年增长28.3%,保持年均7%增速 [1] 技术创新与成果 - 北京独角兽企业在人工智能、商业航天等领域创造多项国际领先成果:全球首个模拟人类操作手机/电脑的自主智能体、全球首款连续发射成功的液氧甲烷运载火箭、全球首颗RISC-V边缘计算芯片 [1] - AI医疗领域的人工智能辅助诊断医学影像系统已在社区医院广泛应用 [2] - 无人驾驶领域率先开展网约车、定点接驳等全车无人驾驶远程测试 [2] - 商业航天领域的低轨宽带卫星互联网在泰国完成通信网络试验验证 [2] 政策支持与培育体系 - 北京实施"独角兽十条"政策,涵盖上市服务、空间保障、人才落户等支持(如股权激励分期纳税、混合用地、应届毕业生落户单列) [2] - 建立市领导牵头的投资统筹机制,引导资本投向硬科技独角兽企业 [2] - 通过"政府+市场"双管家服务队伍年均解决企业需求近300项 [3] - 五年来38家独角兽企业上市 [3] 孵化与产业生态 - 北京拥有孵化机构500余家(含25家标杆孵化器、69家国家级孵化器),孵化独角兽企业超30家 [3] - 40家特色产业园集聚独角兽企业50余家 [3] - 北京市通过科技项目、创新平台支持潜在独角兽企业提升技术创新能力 [3]
天津:支持算力技术攻关和平台建设 推动安全可靠底层技术攻关
快讯· 2025-05-17 12:37
天津市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行动方案 算力技术攻关与平台建设 - 支持高性能智能芯片研发平台建设,包括中央处理器(CPU)、GPU等核心芯片的研发与迭代 [1] - 推动可重构及存算一体芯片、开源指令集(RISC-V)架构芯片、边缘计算芯片及高速通信网卡研发 [1] - 研发"云、边、端"融合的AI操作系统、AI数据库及工业软件 [1] - 支持自主全闪存储系统、AI服务器、晶上系统及智能装备研发 [1] 多元化算力平台布局 - 建设国家超算互联网平台、"超算+智算+存储"融合算力平台及智算平台 [1] - 优化市级算力交易平台功能,实现多元算力资源统筹调度,开展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监测调度试点 [1] - 超前布局空天计算技术 [1]
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北京独角兽数量和估值均位列全国第一
北京商报· 2025-03-30 21:00
中国独角兽企业发展概况 - 中国共有独角兽企业409家 分布于12个领域 总估值超1.5万亿美元 占全球独角兽企业近30% [1][4] - 北京以115家独角兽企业数量位居全国首位 总估值5949亿美元 平均估值51.74亿美元 [1][7] - 超级独角兽企业(估值超100亿美元)共18家 数量占比4.4% 但贡献43.6%的总估值(6567亿美元) [4] 行业分布特征 - 人工智能领域独角兽企业估值最高达4612亿美元 新消费与零售(2039亿美元)、集成电路(1925亿美元)分列二三位 [5] - 新消费与零售领域企业数量最多(66家) 人工智能(61家)、集成电路(54家)、智能装备(54家)、医药健康(43家)合计占比68% [5] - 超级独角兽企业主要分布于新消费与零售(5家)、人工智能(3家)、集成电路(3家)等领域 [6] 北京独角兽企业动态 - 2024年北京新增23家独角兽企业 其中13家来自通用人工智能、商业航天等未来产业细分领域 9家在成立三年内即达到独角兽标准 [8] - 北京硬科技独角兽企业占比达71.3% 五年增长28.3% 年均增速7% 在人工智能、商业航天等领域取得多项国际领先创新成果 [8] - 北京构建"四位一体"培育体系 包括专项政策、管家服务等 推出"独角兽十条"在上市服务、人才落户等方面提供支持 [9] 政策与战略意义 -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梯度培育创新型企业 支持独角兽企业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3] - 独角兽企业具有高成长性和高创新性特征 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关键力量 [4] - 中国独角兽企业在AI医疗、商业航天等领域已实现技术应用输出 如为40多个国家提供无人仓储解决方案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