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星一号

搜索文档
华为「押注」安徽
AI研究所· 2025-08-22 18:33
华为华东区域总部战略意义 - 华为华东区域总部落户合肥骆岗 总投资42亿元 项目从2023年6月拿地到快速建设 [2][4] - 总部定位为战略枢纽和产业深度融合物理载体 推动安徽向产业价值链高端攀升 [5][6] - 选址合肥基于长三角区位优势 连接长江经济带与京津冀 强化华东市场布局 [11][12] 安徽产业优势与华为战略协同 - 安徽作为新晋"汽车第一省" 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方面优势显著 [13] - 华为华东总部将整合分散业务资源 形成研发设计、终端制造及配套设施多元功能 [14][17] - 研发团队集中化运营降低协作成本 快速响应本地市场需求 如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方案对接 [18][19] 产业集聚与科技创新效应 - 华为供应链覆盖数千家上下游企业 配套企业持续向安徽集聚形成产业协同生态 [21][27] - 与中科大、合工大等顶尖高校及科研平台合作 在人工智能、5G应用等领域产生放大效应 [22][37] - 联合科大讯飞推出全国产算力平台"飞星一号"和"飞星二号" 突破国产算力集群技术 [30][33] 智能汽车产业生态合作 - 鸿蒙智行生态联盟中一半合作伙伴来自安徽 包括奇瑞、江淮、上汽等车企 [25] - 与奇瑞融合传统造车与智能科技 与江淮推出百万级高端车型 与上汽共创"尚界"品牌 [25] - 芜湖云数据中心为智能汽车研发提供算力支持 合肥供应链企业集聚完善产业生态 [27] 高校合作与研发布局 - 与中科大合作始于1997年 联合开展150余项科研项目 涵盖人工智能和通信技术 [35][36] - 与合工大共建5G联合创新实验室和智能制造联合实验室 推动AI+机械技术落地 [37] - 合作从短期项目发展为前瞻性全面合作 强化自主研发和创新平台建设 [36][37]
智能算力两年跃升37倍,居全国第5,安徽怎么做到的?
环球网· 2025-07-01 08:54
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现状 - 安徽省已集聚人工智能规上企业894家、产业链关联企业1.2万家 [1] - 智能算力从2023年初800P跃升至30000P,提升约37倍 [1] - 2024年安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评价居全国第5位,仅次于北京、广东、上海、浙江 [1] 政策支持与战略布局 - 安徽获批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等国家级创新平台 [2] - 承担国家数据要素综合试验区建设任务,合肥市获批全国首批数据标注基地建设试点城市 [2] - 在全国率先出台通用人工智能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和专项政策,实施四大专项行动 [4] 技术研发与基础设施 - 建成国内首个支撑万亿参数大模型训练的万卡国产算力平台"飞星一号","飞星二号"接续启动 [4] - 2024年省科技攻关项目中部署人工智能攻关项目59个,引导企业研发投入11.5亿元 [4] 应用场景与产业生态 - 围绕工业、教育、医疗等领域开放"人工智能+"场景机会300余项 [6] - 讯飞晓医、AI心理伙伴、"玄视"电力等垂域应用相继落地 [6] - 涌现芯动联科、智象未来等一批细分赛道领军企业 [6] 未来发展方向 - 以场景创新为牵引,推动"人工智能+"创新示范应用 [6] - 坚持"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发展,在技术、产业、应用、安全等方面实现更大发展 [6]
以“AI质造”引领未来 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以质量管理创新实践打造AI行业质量标杆
中国质量新闻网· 2025-05-29 15:39
公司发展理念与战略 - 秉持"顶天立地"发展理念 坚持核心技术自主创新与规模化应用并重 构建全链条质量保障体系 [1] - 以"用人工智能建设美好世界"为使命 走中国特色AI企业发展之路 [1] - 董事长刘庆峰强调自主可控是中国人工智能发展的必由之路 [2] 技术标准与行业领导力 - 2023年牵头发布两项人工智能国际标准 实现两个"首个":全球首个人机交互领域智能语音交互国际标准 首个中国牵头的人工智能数据质量国际标准 [1] - 截至2024年底主导和参与制修订国际国家标准100余项 覆盖教育金融等多个重点领域 [2] - 讯飞星火智能体开发平台获中国信通院4+级评级 为国内首批最高评级企业 [2] 核心技术突破 - 联合华为打造全国产算力平台"飞星一号"及"飞星二号" 提供自主可控算力基座 [2] - 讯飞星火X1大模型以更少算力实现业界一流效果 通过算法优化与硬件适配协同创新 可支撑世界一流大模型研发 [2] - 运用AI技术驱动研发生产效率提升 将大模型技术深度融入产品研发全流程 实现质量闭环管理 [3] 行业应用与数据优势 - 在医疗教育等刚需领域持续深耕 积累海量高质量专业数据 反哺行业专业大模型训练 [3] - 医疗教育等重点领域AI产品已实现规模化应用 为行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支撑 [3] - 通过真实场景验证持续优化产品体验 鼓励员工多试多用多实践 [3] 社会价值创造 - 将社会价值作为检验产品质量最高标准 从改善基层医疗到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4] - 强调既要核心技术也要解决社会刚需 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 - 通过质量实践展示中国AI企业的技术深度与人文温度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