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压模拟IC

搜索文档
芯联集成59亿收购进军碳化硅获批 芯联越州营收年增逾10倍尚未扭亏
长江商报· 2025-07-21 06:46
收购案概况 - 芯联集成收购芯联越州72.33%股权的交易获证监会批准 交易价格为59亿元 为科创板最大规模芯片收购案 [1][3] - 收购分两步实施:2021年芯联集成投资16.6亿元持股27.67% 2024年通过发行股份(53.07亿元 90%)及现金(5.9亿元 10%)收购剩余72.33%股权 [4][5] - 交易完成后芯联越州将成为芯联集成全资子公司 [5] 标的公司业务与技术 - 芯联越州主营功率半导体晶圆代工 核心产品为碳化硅(SiC) 国内率先实现车规级SiC MOSFET产业化 产品90%用于新能源汽车主驱逆变器 [1][6] - 当前产能:硅基7万片/月 6英寸SiC MOSFET 0.5万片/月 2025年4月8英寸SiC MOSFET工程批下线 有望国内首家量产 [6][7] - 产线技术优势:采用先进产线 设备性能与效率优于上市公司 前瞻布局SiC MOSFET及高压模拟IC [5] 财务与研发数据 - 芯联越州2022-2024年营收:1.37亿元(2022)→15.6亿元(2023 +1038%)→17.98亿元(2024前10月) 同期净亏损合计26.84亿元 [8] - 芯联集成2020-2024年营收:7.39亿元→53.24亿元(2023)→65.09亿元(2024 +22.25%) 同期净亏损累计56.48亿元 2024年减亏50.87% [9] - 研发投入:芯联越州3年合计12.41亿元 芯联集成3年合计42.1亿元(2024年单年18.42亿元) [1][8][10] 战略协同与盈利预期 - 协同效应:整合双方在功率半导体及MEMS制造领域的技术与产能 形成一站式代工能力 [5][7] - 盈利改善路径:通过业务量增长、产品结构优化及设备折旧期结束 标的公司预计成为未来重要盈利来源 [8] - 公司目标:2026年实现全面盈利 重点布局新能源与AI方向 构建汽车/AI/消费/工控四大增长引擎 [10]
58.97亿!科创板首单“亏收亏”高溢价并购案获批 “硬科技优先”政策导向凸显
中国经营报· 2025-07-20 16:11
并购交易概况 - 芯联集成获证监会批准以58.97亿元收购芯联越州72.33%股权,成为科创板首单"亏收亏"并购案例 [1][2] - 交易通过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完成,构成关联交易但不构成重组上市,完成后芯联越州将成为全资子公司 [2] - 此次交易未设置业绩承诺条款,因标的已由上市公司控制且评估未采用收益法 [4] 标的公司技术实力与市场地位 - 芯联越州是国内首家实现车规级SiC MOSFET产业化的企业,产品良率和技术性能达国际标准,90%以上应用于新能源汽车主驱逆变器 [2] - 2023年及2024年上半年,其6英寸SiC MOSFET出货量国内第一,8英寸工程批已于2024年4月下线,预计2025年量产并有望成为国内首家规模量产企业 [2] - 标的公司掌握第三代半导体关键技术(SiC MOSFET、高压模拟IC),直接服务"半导体自主可控"及"双碳"战略 [9] 并购战略与协同效应 - 并购后公司将一体化管理母公司10万片/月和芯联越州7万片/月的8英寸硅基产能,重点发展SiC MOSFET及高压模拟IC业务 [3] - 交易强化技术协同(SiC与硅基产能结合)与产业整合潜力,提升新能源汽车、光伏等高端领域国产替代能力 [8][9] - 高溢价收购的商业逻辑在于资源整合与协同发展,溢价部分计入商誉,若未来盈利提升可增厚资产价值 [6] 财务表现与盈利预期 - 芯联集成2019-2024年归母净利润持续亏损(2024年为9.62亿元),芯联越州2022-2024年分别亏损7亿元、11亿元和8.68亿元 [3] - 标的公司因高折旧和高研发投入亏损,但随着产能利用率爬坡、折旧期结束及产品结构优化,预计盈利能力将改善 [3] 监管政策导向与行业影响 - 交易为"科创板八条"和"并购六条"新规后首例,体现监管对"硬科技优先"及"持续经营能力"灵活判断的政策取向 [7][8] - 案例释放鼓励战略性并购信号,未来"母并子"或同业合并可能增多,推动半导体等高技术行业整合 [9] - 审核尺度包容性调整,聚焦技术壁垒、产业协同及国家战略,弱化短期盈利指标 [1][8]
芯联集成拟58.97亿元收购芯联越州72.33%股权 加码碳化硅及高压模拟IC布局
巨潮资讯· 2025-07-18 21:35
收购交易概况 - 公司拟以58 97亿元收购芯联越州72 33%股权 交易完成后将实现全资控股 [1] - 收购旨在整合资源 强化功率半导体 碳化硅(SiC)及高压模拟IC等高端领域竞争力 [1] 芯联越州业务与技术优势 - 芯联越州定位高端半导体制造 8英寸IGBT和硅基MOSFET产能达7万片/月 6英寸SiC MOSFET产能为8千片/月 [1] - SiC MOSFET产品90%以上应用于新能源汽车主驱逆变器 2023年及2024年上半年车载主驱6英寸SiC MOSFET出货量国内第一 [1] - 在高压模拟IC领域实现突破 填补国内中高压模拟IC技术空白 服务于新能源汽车和高端工控领域 [2] - 8英寸SiC MOSFET工程批2024年4月下线 预计2025年量产 有望成为国内首家实现8英寸SiC MOSFET规模量产企业 [2] 产能整合与战略规划 - 母公司现有8英寸晶圆产能10万片/月 主要从事功率半导体和MEMS代工业务 [2] - 收购后将整合芯联越州8英寸硅基产能(7万片/月) 优化管理效率 [2] - 计划在SiC MOSFET VCSEL(GaAs)及高压模拟IC等高附加值领域加大投入 推动技术迭代和市场拓展 [2] 行业与市场影响 - 交易有助于把握新能源汽车 光伏及储能市场对碳化硅器件的快速增长需求 [2] - 巩固公司在第三代半导体领域的领先地位 加速国产替代进程 [2] - 未来将持续聚焦高端功率半导体和特色工艺平台 深化产业链协同 提升全球竞争力 [2]
芯联集成: 华泰联合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关于芯联集成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购买资产暨关联交易之独立财务顾问报告
证券之星· 2025-07-18 21:12
交易方案概况 - 交易形式为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购买资产暨关联交易,芯联集成拟通过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的方式向15名交易对方购买其合计持有的芯联越州72.33%股权 [13] - 交易价格为589,661.33万元,标的资产为芯联越州集成电路制造(绍兴)有限公司72.33%股权 [13] - 标的公司主要从事功率半导体等领域的晶圆代工业务,属于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13] - 本次交易构成关联交易,但不构成重大资产重组或重组上市 [13] 交易标的评估情况 - 评估基准日为2024年4月30日,采用市场法评估结果为815,200.00万元,增值率为132.77% [14] - 加期评估基准日为2024年10月31日,评估值为834,900.00万元,较前次评估结果未发生减值 [15] - 评估结果不涉及调整交易对价或变更交易方案 [15] 交易支付方式及发行情况 - 股票种类为人民币普通股A股,每股面值1.00元 [17] - 发行价格为定价基准日前20个交易日上市公司股票交易均价 [17] - 发行数量为1,313,601,972股,占发行后总股本比例为15.67% [17] - 交易对方取得的股份自发行结束之日起36个月内不得转让 [17] 交易对上市公司的影响 - 上市公司将全资控股芯联越州,一体化管理母公司10万片/月和芯联越州7万片/月的8英寸硅基产能 [18] - 芯联越州6英寸SiC MOSFET产能为8千片/月,2024年4月已实现8英寸SiC MOSFET工程批下线 [18] - 交易完成后上市公司无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控制权未变更 [21] - 2024年1-10月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所有者权益增长13.67%,但归母净利润及每股收益受到标的公司亏损影响 [24] 标的公司业务与技术 - 标的公司是国内率先实现车规级SiC MOSFET功率器件产业化的企业,产品良率和性能达世界先进水平 [19] - 标的公司已完成三代SiC MOSFET产品技术迭代及沟槽型产品技术储备 [21] - 标的公司具备高压模拟IC生产能力,可为新能源汽车、高端工控等提供完整解决方案 [19] - 标的公司8英寸SiC MOSFET预计2025年实现量产,有望成为国内首家规模量产企业 [21] 行业与市场前景 - 碳化硅作为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具有优于硅基半导体的低阻值特点,市场需求持续高速增长 [19] - 新能源汽车、光伏、储能等市场快速发展推动SiC MOSFET及其模组需求增长 [19] - 国内晶圆代工厂在功率器件领域产能布局较多,未来可能面临产能过剩、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 [43] - 半导体晶圆代工行业具有前期投入大、回收周期长、研发及商业化不确定性高等特点 [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