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性能数模混合信号芯片

搜索文档
艾为电子(688798):跟踪报告之四:盈利能力提升,新产品奠定成长基础
光大证券· 2025-08-23 23:39
投资评级 - 维持"买入"评级 [4] 核心观点 - 2025年H1归母净利润同比大幅增长71.09%至1.57亿元,扣非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81.88%至1.23亿元 [1] - 盈利能力显著提升,25年Q2毛利率达37.04%,同比增加8.14个百分点,环比增加1.98个百分点 [2] - 公司通过技术创新和产品迭代巩固消费电子及AIoT基本盘,并积极开拓工业及汽车领域客户 [2] - 新产品布局为未来成长奠定基础,包括压电微泵液冷主动散热驱动方案和车规级LIN RGB氛围灯驱动SOC芯片 [3] - 工艺平台建设取得突破,COT工艺进展显著,BCD工艺向55/40 nm节点迈进 [4] 财务表现 - 2025年H1营业收入13.7亿元,同比下降13.4% [1] - 25年Q2单季度营收7.3亿元,同比下降9.45%,环比增长14.02% [2] - 分业务营收:高性能数模混合信号芯片7.07亿元(同比-6.5%),电源管理芯片5.25亿元(同比+0.5%),信号链芯片1.35亿元(同比-55.2%) [3] - 分业务毛利率:高性能数模混合信号芯片35.2%,电源管理芯片39.5%,信号链芯片27.1% [3] - 盈利预测:下调2025年归母净利润至3.95亿元(下调幅度4%),2026年下调至5.48亿元(下调幅度10%),新增2027年预测7.1亿元 [4] - 估值水平:2025-2027年PE分别为55倍/40倍/31倍 [4] 业务进展 - 推出新一代压电微泵液冷主动散热驱动方案,适用于高算力手机、PC及AI眼镜等终端设备 [3] - 首款车规级LIN RGB氛围灯驱动SOC芯片实现量产出货,集成高压LIN PHY、MCU、高压LED Driver和颜色校正算法 [3] - 与头部晶圆代工厂合作推进先进工艺,加速产品向工业和汽车客户推广 [4] 市场数据 - 当前股价93.82元,总市值218.72亿元,总股本2.33亿股 [6] - 近一年股价区间38.75-103.00元,近3月换手率85.26% [6] - 近期收益表现:1个月绝对收益40.05%,相对收益33.76%;3个月绝对收益40.16%,相对收益28.30%;1年绝对收益121.29%,相对收益89.15% [9]
艾为电子拟募19亿加码芯片技术 五年投22.34亿研发抢占市场先机
长江商报· 2025-07-31 08:05
融资计划 - 公司拟发行可转债募集资金不超过19.01亿元,用于全球研发中心建设及端侧AI、车载芯片、运动控制芯片等前沿领域研发与产业化 [1] - 全球研发中心建设项目拟投入募集资金12.24亿元,占总募资额的64.39% [1][2] - 端侧AI及配套芯片项目拟投入2.41亿元,车载芯片项目拟投入2.27亿元,运动控制芯片项目拟投入2.09亿元 [2] 研发投入与人才 - 2020年—2024年五年累计研发投入达22.34亿元,2024年末研发人员占比64%,技术人员占比74% [1][3] - 2020年—2024年研发投入分别为2.05亿元、4.17亿元、5.96亿元、5.07亿元、5.09亿元,占总营收比例分别为14.29%、17.91%、28.54%、20.05%、17.36% [6] - 截至2024年末,公司累计取得发明专利412项,实用新型专利232项,外观专利5项,软件著作权125项,集成电路布图登记595项 [6] 业务布局与技术优势 - 全球研发中心计划投资14.85亿元,重点建设可靠性实验室、触觉反馈实验室、光学防抖实验室等专业化设施 [2] - 公司深耕30余种工艺平台,累计推出1400余款产品,年出货量超60亿颗,累计出货量突破300亿颗 [5] - 公司为国内首家实现光学防抖(OIS)技术量产的企业,布局压电OIS、闭环VA可变光圈、潜望棱镜OIS等全系列产品 [6] 财务表现 - 2024年营收29.33亿元,同比增长15.88%,净利润2.55亿元,同比大幅增长400%,毛利率达30.43%,同比提升5.58个百分点 [5] - 2025年第一季度营收6.40亿元,同比下降17.50%,净利润6407.27万元,同比增长78.86%,毛利率达35.06% [5] - 2021年—2023年营收分别为23.27亿元、20.9亿元、25.31亿元,净利润分别为2.88亿元、-5338万元、5101万元 [4] 市场应用与客户 - 产品广泛应用于消费电子、工业互联、汽车等领域 [5] - 消费电子领域客户包括三星、小米、OPPO、vivo、传音、Google、Meta、Amazon等 [5] - 汽车领域客户包括阿维塔、零跑、奇瑞、长安、吉利、现代、比亚迪等 [5]
艾为电子: 艾为电子关于向不特定对象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摊薄即期回报、采取填补措施及相关主体承诺的公告
证券之星· 2025-07-29 00:50
核心观点 - 公司拟向不特定对象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上限为190,132万元,假设2026年6月末完成发行,并分析其对即期回报摊薄的影响 [1][2] - 公司从盈利能力提升、募投项目推进、募集资金管理、公司治理完善及利润分配政策等方面制定填补回报措施 [9][10][11][12] - 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及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均承诺切实履行填补回报措施 [13][14] 发行摊薄即期回报的影响 - 假设2026年12月31日全部转股或全部未转股两种情形,总股本可能从233,128,636股增至260,708,806股 [3] - 在净利润持平、增长10%、增长20%三种假设下,扣非后基本每股收益分别为0.67元/股、0.81元/股、0.97元/股 [4][5] - 稀释每股收益在三种假设下分别为0.63元/股、0.77元/股、0.91元/股 [4][5] 募投项目的必要性与合理性 - 募投项目围绕高性能数模混合信号、电源管理、信号链芯片三大核心产品线展开,聚焦AIoT、汽车、工业等领域 [7] - 拟建立全球研发中心,并实施端侧AI及配套芯片、车载芯片、运动控制芯片的研发和产业化项目 [7] 人员、技术及市场储备 - 截至2024年末,公司技术人员646人,研发人员552人,核心技术人员5人,研发团队经验丰富 [7] - 累计取得国内外专利649项,其中发明专利412项,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数量未披露 [8] - 2024年产品销量超60亿颗,主要客户包括小米、OPPO、比亚迪、三星、Meta等 [8][9] 填补回报的具体措施 - 提升现有产品竞争力并加快新产品产业化,扩大业务规模 [9] - 稳健推进募投项目建设,确保募集资金规范使用 [10][11] - 完善公司治理及利润分配政策,强化投资者回报机制 [12] 相关主体承诺 - 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承诺不干预公司经营,不侵占公司利益 [13] - 董事及高级管理人员承诺不损害公司利益,并将薪酬与填补回报措施挂钩 [14]
艾为电子: 艾为电子关于本次募集资金投向属于科技创新领域的说明
证券之星· 2025-07-29 00:50
公司主营业务 - 专注于高性能数模混合信号、电源管理、信号链的集成电路设计,主营业务为集成电路芯片研发和销售 [1] - 截至2024年末主要产品型号达1,400余款,年销量超60亿颗,应用于消费电子、工业互联、汽车领域 [1] - 在高性能数模混合信号芯片领域形成完整产品系列,包括音频解决方案、触觉反馈系统、光学防抖OIS芯片等 [2] - 客户覆盖小米、OPPO、比亚迪、微软、三星等品牌及华勤、闻泰等ODM厂商,拓展可穿戴设备、AIoT等细分领域头部客户 [3] 募集资金投向方案 - 拟发行可转债募集资金不超过190,132万元,用于四大项目:全球研发中心建设、端侧AI芯片、车载芯片、运动控制芯片 [3][5][14][22][31] - 全球研发中心项目总投资148,472.97万元,建设期4年,重点建设可靠性实验室及触觉反馈/光学防抖等专业实验室 [5] - 端侧AI芯片项目总投资36,593.61万元,研发MCU+NPU/DSP+NPU等端侧AI芯片及配套电源管理/信号链芯片 [14] - 车载芯片项目总投资31,658.39万元,研发车载音频功放、氛围灯驱动SoC、信号链芯片及主动降噪算法 [22] - 运动控制芯片项目总投资28,735.53万元,研发触觉驱动芯片、摄像头马达驱动芯片、智能电机算法等 [31] 行业与市场前景 - 2024年中国芯片设计行业销售额6,460.4亿元,同比增长11.9%,AI/物联网/智能汽车驱动需求增长 [10] - 2023年中国端侧AI市场规模1,939亿元,2018-2023年CAGR达116.3%,智能穿戴/AIoT推动持续增长 [17] - 2024年全球车规级芯片市场规模641亿美元,中国占28%,电动车芯片需求达1,600颗/辆 [30] - 运动控制芯片下游工业自动化/机器人/无人机市场快速增长,2024年全球工业自动化规模达5,095.9亿美元 [38] 技术竞争力 - 累计获得发明专利412项、实用新型专利232项、集成电路布图设计595项,研发人员占比64% [20][29] - 在端侧AI领域已开发SKTune音效算法、OIS防抖算法等,产品应用于Meta AR眼镜、小米AI智能眼镜 [19] - 车载芯片已量产4×80W车规级数字音频功放、LIN RGB氛围灯驱动SoC等产品 [29] - 运动控制芯片领域拥有20多款摄像头马达驱动芯片技术,2024年出货量超3亿颗 [36] 政策支持 - 集成电路行业受《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等政策支持,享受财税优惠 [9] - 人工智能领域获《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战略扶持,目标2025年相关产业规模5万亿元 [18] - 汽车芯片国产化受《国家汽车芯片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推动,车规认证体系加速完善 [28] - 工业自动化/机器人领域获《"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等政策支持 [35]